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纸钱(紙錢)
迷信者在祭祀时焚化给死人或鬼神当钱用的纸片。亦可望空抛撒或悬挂墓地。形状有圆形方孔如铜钱者,也有纸上打些钱形的。据《新唐书·王璵传》记载, 汉 以来丧葬者埋钱于墓圹中,称瘗钱, 魏 晋 以后则演变为用纸钱。 唐 张籍 《北邙行》:“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鳶作窠衔上树。”宋史·寇準传:“县人皆设祭哭於路,折竹植地,挂纸钱。”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新年初一日,叫他到坟上烧纸钱去。” 陈毅 《梅岭三章》诗之二:“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亦称“ 纸铜钱 ”。 清 洪升 《长生殿·哭像》:“叠金银山百座,化幽冥帛万张。纸铜钱,怎买得天仙降?”
《漢語大詞典》:神马(神馬)
(1).谓马之特异美善,非凡马可比者。汉书·张骞传:“初,天子发书,曰‘神马当从西北来’。得 乌孙 马好,名曰‘天马’。及得 宛 汗血马,益壮,更名 乌孙 马曰‘西极马’, 宛 马曰‘天马’云。” 宋 叶适 《〈覆瓿集〉序》:“﹝ 薛子长 ﹞来 姑苏 葑门 ,出《老翁赋》《续通鑑论》,始骇然异之。盖神马汗血,尾鬣不掉而行流无疆,累名骏数百,岂得望尘焉。”
(2).谓神异瑞祥之马。后汉书·西南夷传:“有神马四匹,出 滇池 河中,甘露降,白乌见。”晋书·愍帝纪:“时有玉龟出 霸水 ,神马鸣城南。”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和气相感,则生朱草,山出象车,泽出神马。”
(3).以精神为马。比喻委心随化,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语本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 宋 苏轼 《赠袁陟》诗:“不见 袁夫子 ,神马载尻舆。”
(4).迷信指灶神所驭之马。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市卖》:“糟草炒豆,乃廿三日送灶饗神马之具也。”
(5).指画有神佛像的纸片,供祭赛时焚化用。也称纸马、甲马。红楼梦第八一回:“他又去説,这个病他能治,就用些神马纸钱烧献了,果然有效。”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月光马儿》:“京师谓神像为神马儿,不敢斥言神也。”参见“ 纸马 ”。
《漢語大詞典》:纸马(紙馬)
旧俗祭祀时所用的神像纸,祭毕随即焚化。古代祭祀用牲币, 秦 俗用马,后演变为用木马。 唐 王璵 以纸为币,用纸马以祀鬼神。后世刻板以五色纸印神佛像出售,名曰纸马。或谓旧时所绘神像,皆画马其上,以为神佛乘骑之用,故称纸马。又称甲马。 唐 谷神子 《博异志·王昌龄》:“见舟人言,乃命使賫酒脯、纸马献於大王。”《西游记》第四八回:“﹝ 陈澄 等﹞祝罢,烧了纸马,各回本宅不题。”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小的送这三牲纸马,到坟上烧纸去。”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一进二门,当院里早预备下香烛,吉祥纸马。”参阅旧唐书·王璵传、 清 王棠 《知新录》卷八、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纸马
《漢語大詞典》:白纸(白紙)
(1).白色的纸。宋书·索虏传:“於是王公以下上书太子皆称臣,首尾与表同,唯用白纸为异。” 唐 白居易 《开元九诗书卷》诗:“红笺白纸两三束,半是君诗半是书。” 清 高士奇 《天禄识馀》卷上:“古弹文纸白纸为重,黄纸为轻。” 清 朱实发 《葺穷屋》诗:“窗櫺糊亮白纸裁,阶除扫浄无尘埃。”
(2).旧时迷信,焚化给死人用的钱钞。
(3).比喻一片空白。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十:“‘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 郭小川 《春暖花开》诗:“伟大祖国,还是一张白纸。无尽宝藏,还关在深深地底。”《人民日报》1982.8.9:“关于机械工业,我知道解放前的 茶恩寺 是一张白纸。”
《漢語大詞典》:烧钱(燒錢)
焚化纸钱。 宋 黄庭坚 《题牧护歌后》:“及在 黔 中,闻赛神者夜歌……末云:‘奠酒烧钱归去。’” 宋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诗之五:“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亦作“ 烧钱纸 ”。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沙板棺材罗木底,公婆与我烧钱纸。” 巴金 《家》二九:“你在给哪个烧钱纸?”参见“ 烧纸 ”。
《漢語大詞典》:烧纸(燒紙)
(1).亦作“ 烧纸钱 ”。焚化纸钱等以敬鬼神。 宋 俞文豹 《吹剑录》:“ 唐 王璵 传:‘ 汉 以来,丧葬皆瘞钱。后世俚俗稍以纸代钱为鬼事。’……此烧纸、抛珓、焚尸、挽歌之始也。” 宋 杨万里 《雨作抵暮复晴》诗之二:“南商北贾俱星散,古庙无人烧纸钱。”《三国演义》第四九回:“ 瑜 令捉至 江 边皂纛旗下,奠酒烧纸,一刀斩了 蔡和 。”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今日是大太爷头七,小的送这三牲纸马到坟上烧纸去。” 巴金 《家》二九:“你给 鸣凤 烧纸的时候,请你也给我烧一点。就当作我是个死了的人。” 巴金 《家》二九:“他默默地看着她烧纸钱,并不眨眼睛。”
(2).指供人焚化以敬鬼神的纸钱。《水浒传》第十五回:“次日天晓,去后堂前面列了金钱、纸马、香花、灯烛,摆了夜来煮的猪羊、烧纸……六人都説誓了,烧化纸钱。” 老舍 《四世同堂》四九:“老人教 孙七 点上香烛,焚化烧纸,他自己给 小崔 穿上衣裤。”
(3).引火用的纸卷。 王统照 《生与死的一行列》:“﹝ 刚二 ﹞便从腰里掏出一卷粗装烧纸,借了老祖父烟斗的馀火燃起来。”
《漢語大詞典》:烧纸(燒紙)
(1).亦作“ 烧纸钱 ”。焚化纸钱等以敬鬼神。 宋 俞文豹 《吹剑录》:“ 唐 王璵 传:‘ 汉 以来,丧葬皆瘞钱。后世俚俗稍以纸代钱为鬼事。’……此烧纸、抛珓、焚尸、挽歌之始也。” 宋 杨万里 《雨作抵暮复晴》诗之二:“南商北贾俱星散,古庙无人烧纸钱。”《三国演义》第四九回:“ 瑜 令捉至 江 边皂纛旗下,奠酒烧纸,一刀斩了 蔡和 。”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今日是大太爷头七,小的送这三牲纸马到坟上烧纸去。” 巴金 《家》二九:“你给 鸣凤 烧纸的时候,请你也给我烧一点。就当作我是个死了的人。” 巴金 《家》二九:“他默默地看着她烧纸钱,并不眨眼睛。”
(2).指供人焚化以敬鬼神的纸钱。《水浒传》第十五回:“次日天晓,去后堂前面列了金钱、纸马、香花、灯烛,摆了夜来煮的猪羊、烧纸……六人都説誓了,烧化纸钱。” 老舍 《四世同堂》四九:“老人教 孙七 点上香烛,焚化烧纸,他自己给 小崔 穿上衣裤。”
(3).引火用的纸卷。 王统照 《生与死的一行列》:“﹝ 刚二 ﹞便从腰里掏出一卷粗装烧纸,借了老祖父烟斗的馀火燃起来。”
《漢語大詞典》:楮币(楮幣)
(1).指 宋 、 金 、 元 时发行的“会子”、“寳券”等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宋 周必大 《二老堂杂志·辨楮币二字》:“古有三币,珠玉为上,金次之,钱为下。自 秦 汉 专以钱为币。近岁用会子,盖 四川 交子法,特官券耳,不知何人目为楮币。”金史·食货志三:“小民浅肤,谓楮币易坏,不若钱可久,於是得钱则珍藏,而券则亟用之,惟恐破裂而至於废也。” 元 刘埙 隐居通议·文章八:“楮币于 宋 谓之会子,于今谓之寳钞,虽制用不同,而以久而轻,则弊一而已矣。” 清 魏源 《军储篇三》:“近世银币日穷,银价日贵,於是有议变行楮币者。” 章炳麟 《五无论》:“返观专制之国,钱币一出於国家,然民间犹得以碎银贸易,至於楮币,则国家尚鲜为之。”
(2).指祭供时焚化的纸钱。朱子语类卷一三八:“ 汉中 之民当春月,首戴白楮币,上 诸葛 墓。”《剪灯新话·金凤钗记》:“生感 兴娘 之情,以釵货於市,得钞二十锭,尽买香烛楮币,齎诣 琼花观 ,命道士建醮三昼夜,以报之。”清史稿·礼志十一:“殷奠,列饌筵二十一,酒奠十一,羊九,楮币九万。”
《漢語大詞典》:符水
巫师道士以符箓焚化于水中,或直接向水画符诵咒,迷信者以为可以辟邪治病。后汉书·皇甫嵩传:“初, 鉅鹿 张角 自称‘大贤良师’,奉事 黄 老 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説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南史·羊欣传:“有病不服药,饮符水而已。” 宋 苏轼 《上清储祥宫碑》:“ 元丰 二年二月, 神宗皇帝 始命道士 王太初 居宫之故地,以法籙符水为禳禬,民趋归之。” 沙汀 《困兽记》二:“可是,符水现在已经不灵验了!”
《漢語大詞典》:元宝(元寶)
(1).大宝。喻不可多得的贤才。三国志·蜀志·秦宓传“处士 任安 ,仁义直道” 裴松之 注引《益部耆旧传》:“州牧 刘焉 表荐 安 味精道度,厉节高邈。揆其器量,国之元宝。宜处弼疑之辅,以消非常之咎。”
(2).我国古钱币的一种名称。“元宝”二字前常冠以年号、朝代等,铸于币面。因 唐 朝“开元通宝”误读作“开通元宝”而得名。旧唐书·食货志上载: 武德 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开元钱之文,为给事中 欧阳询 制词及书。“其词先上后下、次左后右读之。自上及左迴环读之,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宋史·食货志下二·钱币:“初, 太宗 改元 太平兴国 ,更铸‘太平通宝’。 淳化 改铸,又亲书‘淳化元宝’,作真、行、草三体。后改元更铸,皆曰‘元宝’,而冠以年号。”
(3).我国旧时铸成马蹄形的银锭。常作货币流通。元史·杨湜传:“上钞法便宜事,谓平準行用库白金出入,有偷滥之弊;请以五十两铸为锭,文以‘元宝’,用之便。”《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取出银子,一剗都是五十两一个元宝大锭,整整的六百个,便是三万两。”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铸银》:“纹银大者为元宝,小者为锭。或重百两,或重五十两,以至二、三两。”
(4).特指用锡箔纸折成、供祭祀时焚化的元宝形冥币。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月光马儿》:“月光马者,以纸为之……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漢語大詞典》:火葬
(1).谓把尸骸投入火中焚毁。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渤海 太守 史良 好一女子,许嫁而不果, 良 怒,杀之,断其头而归,投於灶下,曰:‘当令火葬。’”
(2).葬法之一。用火焚化死人遗体,将骨灰装入容器,然后埋葬或保存。盛行于古 印度 ,后随佛教传入 中国 。 明 清 时官府禁火葬。南史·夷貊传上·扶南:“死者有四葬……火葬则焚为灰烬。”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送终殯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流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火葬:“火葬之俗,盛行於 江 南,自 宋 时已有之。”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我死了,你就给我火葬。”
《漢語大詞典》:写疏(寫疏)
和尚、道士拜忏时焚化的祝告文,上面写有主人家姓氏和拜忏的缘由等。又名“疏头”。儒林外史第四回:“就在 胡老爹 面前转托僧官去约僧众,并备香烛、纸马、写疏等事。”
《漢語大詞典》:钱纸(錢紙)
即纸钱。一种迷信用品。供祭鬼神时焚化用。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沙板棺材罗木底,公婆与我烧钱纸。”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家礼一:“ 司马温公 谓今人但送钱纸,焚为灰烬,何益丧家。” 巴金 《家》二九:“我想起她死得可怜,偷偷买点钱纸给她烧。”
《漢語大詞典》:银锭(銀錠)
(1).熔铸成锭的白银。始自 汉 代, 武帝 时尝作白金三品, 王莽 亦铸有银货二品。其后历代虽有铸造,但流通不广。及至 明 清 ,始渐盛行,并作货币流通。银锭形式不一,有元宝、中锭、锞子、福珠四种。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银锭字号:“银锭上字号, 扬州 元宝,乃 至元 十三年,大兵平 宋 ,回至 扬州 ,丞相 伯颜 号令搜检将士行李,所得撒花银子,销铸作锭,每重五十两。归朝,献纳。”红楼梦第七一回:“ 元春 又命太监送出金寿星一尊……银锭四对。”
(2).用锡箔折成或糊成的假元宝。迷信者焚化给鬼神使用。儒林外史第二八回:“挑了一担东西,是些三牲和些银锭、纸马之类。”
《漢語大詞典》:道疏
道士拜忏时焚化的祝告文,上写主人姓名及拜忏缘由等。《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原来员外但遇初一月半本命生辰,须有道疏。”
《漢語大詞典》:楮钱(楮錢)
旧俗祭祀时焚化的纸钱。 宋 赵□ 《就日录》:“丧葬之焚纸钱,起於 汉 世之瘞钱也。其祷神而用寓钱,则自 王屿 始矣。 康节先生 春秋祭祀约古今礼行之,亦焚楮钱。”《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 吴防御 ﹞哭罢,焚了些楮钱,就引 崔生 在灵位前拜见了妈妈。” 清 汪懋麟 《拜王文贞公墓》诗之一:“冻泪两行沾近土,楮钱几叶上高松。”
《漢語大詞典》:黄钱(黄錢)
(1). 明 清 时代的制钱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牀上悬掛金银八宝,西番经轮,或编结黄钱如龙。” 清 王逋 《蚓庵琐语》:“ 明 朝制钱,有京省之异。京钱曰黄钱……外省钱曰皮钱。”《清会典事例·户部五六·钱法》:“﹝ 乾隆 ﹞五年议准,嗣后宝泉、宝源二局鼓铸……配搭改铸青钱,与旧铸黄钱一同行用。”
(2).旧时用黄表纸折成,焚化给鬼神的纸钱。《西游记》第四六回:“﹝国王﹞命取些浆饭黄钱与他。果然取了,递与 唐僧 。”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圆贺》:“他他他,点黄钱,聘了咱。” 清 蒋士铨 《桂林霜·私葬》:“哭奠三杯村酒,剪黄钱一陌挂向新邱。” 曹禺 《原野》第二幕:“桌前立一只肥大的泥缸,里面火熊熊地烧起黄钱,那贿赂神灵,请求他除灾降福的鬼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