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水府
(1).神话传说中水神或龙王所住的地方。 晋 木华 《海赋》:“尔其水府之内,极深之庭,则有崇岛巨鰲,垤堄孤亭。” 唐 刘禹锡 《和牛相公题姑苏所寄太湖石》:“初辞水府出,犹带龙宫腥。”
(2).用为水神的称号。宋史·礼志五:“詔封 江州 马当 上水府, 福善安江王 ; 太平州 采石 中水府, 顺圣平江王 ; 润州 金山 下水府, 昭信泰江王 。”
(3).指水的深处。 唐 韩愈 《贞女峡》诗:“悬流轰轰射水府,一泻百里翻云涛。” 唐 姚合 《庄居野行》诗:“採玉上山巔,探珠入水府。”
(4).星官名。晋书·天文志上:“东井西南四星曰水府,主水之官也。”
(5).膀胱的别名。俗称尿脬。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阳病上:“君泽泻之咸寒,咸走水府,寒胜热邪。”
《漢語大詞典》:堂奥
(1).厅堂和内室。奥,室的西南隅。 宋 洪迈 《夷坚丙志·九圣奇鬼》:“明夜十六人復集,自设供张,变堂奥为广庭。”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顺星》:“十三日至十六日,由堂奥以至大门,燃灯而照之,谓之散灯花,又谓之散小人。亦辟除不祥之意也。” 叶圣陶 《穷愁》:“ 阿松 随入,履一重堂奥,即闻呼卢喝雉之声出后屋。”
(2).深处。喻指朝廷、禁中。 唐 元稹 《崔元略等加阶》:“光我侍从之臣,且优致政之老,詔贤詔德,於是乎在,堂奥益近,尔其敬之。”
(3).深处。喻指内地,腹地。 宋 李纲 《乞罢尚书左仆射第二表》:“隄防修,则泛滥自息;藩篱固,则堂奥可寧。”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如此则人知谨海岸之守,不敢幸贼空过以覬免,门户常扃,堂奥自安矣。”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其外户为 都匀 八寨,内户为 丹江 、 清江 ,门户不闢,则堂奥未可图也。”
(4).深处。喻深奥的义理;深远的意境。 晋 枣腆 《答石崇》诗:“窃覩堂奥,钦蹈明规。” 宋 苏轼 《上虢州太守启》:“伏惟御府某官,学造渊源,道升堂奥。” 清 赵翼 《题陈东浦藩伯敦拙堂诗集》:“新诗十二卷,精心躪堂奥。”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九篇:“其所自造,如《秋风辞》《悼李夫人赋》等,亦入文家堂奥。”
《漢語大詞典》:底里(底裏)
(1).内心真情。 汉 扬雄 《答刘歆书》:“谨归诚底里,不敢违信。”后汉书·窦融传:“自以底里上露,长无纤介。” 李贤 注:“底里皆露,言无臧隐。” 明 李东阳 《明故资善大夫潘公墓志铭》:“与人交,底里洞见。”
(2).指内情。红楼梦第七五回:“你不知我们 邢 家的底里。”
(3).内部;深处。 宋 杨万里 《题荐福寺》诗:“千山底里着楼臺,半夜松风万壑哀。”《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岂知神仙窟宅,每遇三千年才一开底里,迸出泥来,叫做‘青泥’。” 鲁迅 《野草·一觉》:“那《沉钟》就在这风沙澒洞中,深深地在人海的底里寂寞地鸣动。”
《漢語大詞典》:地腹
(1).犹言内地,腹地。书·禹贡“北过 降水 ,至于大陆” 汉 郑玄 注:“《地説》云: 大河 东北流,过 絳水 千里,至大陆,为地腹。”《河图绛象》:“ 河 导 崑崙 ,名地首……东流至 絳水 ,千里至大陆,名地腹。”
(2).指大地的深处。 明 袁宏道 《玉京洞》诗:“深如谷,高如屋。穴云心,穿地腹。”
《漢語大詞典》:深处
很深的地方。例如:白云深处有人家;海洋深处的宝藏。
内部。例如:心灵深处。
《漢語大詞典》:翠微
(1).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尔雅·释山:“未及上,翠微。” 郭璞 注:“近上旁陂。” 郝懿行 义疏:“翠微者……盖未及山顶孱颜之间,葱鬱葐蒀,望之谸谸青翠,气如微也。” 唐 李白 《赠秋浦柳少府》诗:“摇笔望白云,开帘当翠微。” 宋 司马光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八水三川路渺茫,翠微深处白云乡。”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一:“地当山之翠微,深崖坠壑,尚在其下,不觉其为幽閟;乱峯小岫,初环於上,不觉其为孤高。” 郁达夫 《题画》诗之一:“藜杖意行闻午鷄,人家住在翠微西。”
(2).泛指青山。 唐 高适 《赴彭州山行之作》诗:“峭壁连崆峒,攒峯叠翠微。”《西游记》第九回:“喜来策杖歌芳径,兴到携琴上翠微。” 毛泽东 《答友人》诗:“ 九嶷山 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3).形容山光水色青翠缥缈。文选·左思〈蜀都赋〉:“鬱葐蒀以翠微,崛巍巍以峨峨。” 刘逵 注:“翠微,山气之轻縹也。” 唐 韩愈 《送区弘南归》诗:“汹汹 洞庭 莽翠微, 九疑 鑱天荒是非。” 宋 吴文英 《玉京谣》词:“蕙帐移、烟雨孤山,待对影、落梅清泚。终不似。江上翠微流水。”
《漢語大詞典》:云际(雲際)
(1).云中。言其高远。文选·曹植〈七启〉:“游心无方,抗志云际。” 李周翰 注:“云际,言高也。” 唐 陈子昂 《白帝城怀古》诗:“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 清 黄鷟来 《秋晓行阧山值雨访李庚初炼师》诗:“晓色破苍烟,青山入云际。”
(2).白云深处。亦指尘世之外。 宋 陆游 《兰亭道上》诗:“乌笠游僧云际去,白衣醉叟道傍眠。” 宋 沈端节 《念奴娇》词:“云际有药千年,琼瑶争秀发,龙蛇新劚。”
《漢語大詞典》:江潭
江水深处。《楚辞·九章·抽思》:“长瀨湍流,泝江潭兮。” 汉 扬雄 《解嘲》:“或倚 夷门 而笑,或横江潭而渔。” 宋 苏辙 《次韵毛君留别》:“鱼纵江潭真窟宅,鹤飞松岭倍精神。”
江边。《楚辞·渔父》:“ 屈原 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 南朝 宋 鲍照 《赠傅都曹别》诗:“轻鸿戏江潭,孤雁集洲沚。” 清 吴伟业 《橘灯》诗:“花开槐市枝枝大,霜满江潭树树金。”
《漢語大詞典》:九泉
(1).犹黄泉。指人死后的葬处。 汉 阮瑀 《七哀》诗:“冥冥九泉室,漫漫长夜臺。” 唐 崔珏 《哭李商隐》诗:“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臺。”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四折:“便做有春秋祭饗,也济不得他九泉下魂魄凄凉。” 巴金 《家》三二:“大少爷,象你这样好心肠, 梅芳 在九泉也会感激你。”
(2).指地下极深处。 晋 潘岳 《西征赋》:“贯三光而洞九泉,曾未足以喻其高下也。”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富民说:“铁塔则上摩霄汉,矿井则深凿九泉。”
(3).指深渊。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是以窃华名者,螻蜥腾於云霄;失实贾者,翠虯沦乎九泉。”
(4).喻社会底层。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以 游 夏 之资,而抑顿乎九泉之下。”
《漢語大詞典》:心曲
(1).内心深处。《诗·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郑玄 笺:“心曲,心之委曲也。” 朱熹 集传:“心曲,心中委曲之处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百忧攻其心曲,众难萃其门庭。” 宋 周邦彦 《满江红》词:“无限事,縈心曲。” 何启 胡礼垣 《新政论议》:“为父母者孰不欲知其子之心曲隐微,而置其子於安乐得所。”
(2).犹心绪。 唐 孟郊 《古怨别》诗:“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説,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冰心 《寄小读者》十九:“生命中,岂容有这许多预定,乱人心曲?”
(3).心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表:“原夫章表之为用也,所以对扬王庭,昭明心曲。” 宋 范成大 《送严子文通判建康》诗:“人谁可与话心曲,天忽谴来同里居。” 郭沫若 《屈原》第五幕:“请让我还是把你当成朋友,让我和你再谈谈心曲吧。”
《漢語大詞典》:肌骨
(1).肌肉与骨骼。 汉 应玚 《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常恐伤肌骨,身陨沉黄泥。”汉书·王莽传下:“军人分裂 莽 身,支节肌骨臠分,争相杀者数十人。” 宋 欧阳修 《秋声赋》:“其气凛冽,砭人肌骨。” 清 龚炜 巢林笔谈·白云泉:“行游渴甚,取泉水连啜数甌,喉吻润而肌骨清矣。”
(2).犹胸臆。常指内心深处。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 渊 亦恐 权 远不可恃,且贪货物,诱致其使,悉斩送 弥 晏 等首”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权 之怨疾,将刻肌骨。” 南朝 齐 谢朓 《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抚臆论报,早誓肌骨。”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覬南方之行李,时枉笔墨,特赐教诲,不惟增疎贱之光明,抑实得以刻心思,铭肌骨,而佩服矜式焉。”
《漢語大詞典》:九地
(1).指各种隐秘难测的地形。孙子·形:“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动於九天之上。” 梅尧臣 注:“九地,言深不可知。” 郭化若 注:“九地,各种地形,也含有极其深秘的意思在内……九,泛指多数。”
(2).指地的最深处。 南朝 梁 江淹 《遂古篇》:“九地之下,如有天兮。” 宋 文天祥 《呈小村》诗:“雷潜九地声元在,月暗千山魄再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龙飞相公:“但深在九地,安望重睹天日乎!”
(3).犹九泉。指地下。晋书·胡奋传:“ 奋 唯有一子,为 南阳王 友,早亡。及闻女为贵人,哭曰:‘老奴不死,唯有二儿,男入九地之下,女上九天之上。’” 清 汤右曾 《荆州》诗:“ 龙陂桥 外坡陀血,谁洗忠臣九地魂。”
(4).用兵的九种地势。 唐 司空图 《王公河中生祠碑》:“於兵法之中,亦叶道家之理。虽战同九地,或於危地争先。” 元 罗贯中《风云会》第三折:“作战先将九地量,决战须将五间防。” 清 顾炎武 《井陉》:“颇忆三分国,曾观九地形。”
(5).指根据地质、地形而分的九种土地。 汉 扬雄 《太玄·太玄数》:“九地:一为沙泥,二为泽池,三为沚崖,四为下田,五为中田,六为上田,七为下山,八为中山,九为上山。”
(6).犹言遍地,大地。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胡云翼 注:“九地,九州之地,即‘遍地’的意思。” 明 刘基 《题李太白观瀑图》诗:“遥望瀑布水,自天垂白虹。大声回九地,浮光散虚空。”
(7).阴阳家谓历数有九地之数。参见“ 九天 ”。
(8).佛教语。谓众生轮回之三界。凡欲界一地,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等是人也,背辙失路,蹭蹬长往,而永没九地,可不悲乎!” 唐 卢照邻 《五悲·悲人生》:“三界九地,往返周旋。”《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和尚於是与夫人説三界九地人所生之处,寿命无限等事。”
《漢語大詞典》:九天
(1).谓天之中央与八方。《楚辞·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 王逸 注:“九天谓中央八方也。” 汉 扬雄 《太玄·太玄数》:“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减天,八为沉天,九为成天。”按,吕氏春秋·有始谓天有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顥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
(2).谓天空最高处。孙子·形篇:“善攻者,动於九天之上。” 梅尧臣 注:“九天,言高不可测。” 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诗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明 宋濂 《文原》:“九天之属,其高不可窥;八柱之列,其厚不可测。” 毛泽东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鱉。”
(3).指宫禁。 唐 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九天閶闔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 杨巨源 《圣寿无疆词》之九:“晴光五云叠,春色九天深。” 唐 王涯 《宫词》之七:“为看九天公主贵,外边争学内家装。”
(4).指帝王。
(5).神名。史记·封禅书:“ 九天 巫,祠 九天 。” 司马贞 索隐:“《孝武本纪》云‘立 九天庙 於 甘泉 ’。《三辅故事》云‘ 胡 巫事 九天 於 神明臺 ’。”
《漢語大詞典》:骨髓
(1).骨腔内的膏状物质。《素问·生气通天论》:“筋脉和同,骨髓坚固。”韩非子·喻老:“ 扁鹊 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鍼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杨朔 《大旗》:“捐税越发加重,压得他直不起腰,骨髓差不多都被压榨出来。”
(2).指内心深处。史记·秦本纪:“ 文公 夫人, 秦 女也,为 秦 三囚将请曰:‘ 繆公 之怨此三人入於骨髓,愿令此三人归,令我君得自快烹之。’” 唐 张鷟 游仙窟:“所恨别易会难,去留乖隔,王事有限,不敢稽停;每一寻思,痛深骨髓。” 鲁迅 《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现在的文人虽然改著了洋服,而骨髓里却还埋着老祖宗。”
(3).比喻诗、文等的核心;精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序志:“虽復轻采毛髮,深极骨髓。” 宋 俞文豹 《吹剑录》:“诸贤长章大篇,累百十首,惟 刘改之 一首,道出其骨髓。”朱子语类卷一百:“ 康节 之学,其骨髓在皇极经世,其花草便是诗。”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 辰翁 之评 杜 也,不识 杜 之大家数,所谓铺陈终始,排比声韵者;而点缀其尖新儁冷,单词隻字以为得 杜 骨髓:此所谓一知半解也。” 张天翼 《清明时节》七:“ 钱南园 的书法了不起,只是很难学:要像 谢老师 这么临得了他的骨髓的怕没有第二个。”
《漢語大詞典》:岩幽(巖幽)
山岩幽深处。 唐 王勃 《青苔赋》:“绕江曲之寒沙,抱巖幽之古石。” 唐 韩愈 《双鸟》诗:“双鸟海外来,飞飞到中州。一鸟落城市,一鸟集巖幽。”
《漢語大詞典》:三泉
(1).三重泉,即地下深处。多指人死后的葬处。史记·秦始皇本纪:“穿三泉,下铜而致椁。” 晋 张华 《章怀皇后诔》:“杳杳新,下絶三泉。”后汉书·黄琼传:“敢以垂絶之日,陈不讳之言;庶有万分,无恨三泉。” 唐 王勃 《上明员外启》:“麟图缉謚,定荣辱於三泉。”
(2).即三柱星。晋书·天文志上:“三柱一曰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