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昆山(崑山)  拼音:kūn shān
山名:(1)位于江苏省松江县西北。(2)江苏省昆山县西北的马鞍山,唐天宝中改名为「昆山」。(3)昆崙山的简称。参见「昆崙山」条。
《國語辭典》:昆腔(崑腔)  拼音:kūn qiāng
流行于大陆地区江浙一带的剧种。始于元代,最初是江苏昆山一带民间所流行的清唱腔调,故称为「昆山腔」。明嘉靖年间,魏良辅以昆山腔为基础,综合我国各地方腔调,揉合南北曲,以笛、管、笙、琵琶、锣鼓等为乐器,旋律婉转细致,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为集南北曲大成的时曲,是明代到清中叶以前我国主要的戏曲腔调。由于所唱的是曲牌,故称为「昆曲」;因以江南苏州昆山一带的语言演出,故也称为「昆剧」。
《國語辭典》:昆曲(崑曲)  拼音:kūn qǔ
流行于大陆地区江浙一带的剧种。参见「昆腔」条。
《國語辭典》:昆腔(崑腔)  拼音:kūn qiāng
流行于大陆地区江浙一带的剧种。始于元代,最初是江苏昆山一带民间所流行的清唱腔调,故称为「昆山腔」。明嘉靖年间,魏良辅以昆山腔为基础,综合我国各地方腔调,揉合南北曲,以笛、管、笙、琵琶、锣鼓等为乐器,旋律婉转细致,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为集南北曲大成的时曲,是明代到清中叶以前我国主要的戏曲腔调。由于所唱的是曲牌,故称为「昆曲」;因以江南苏州昆山一带的语言演出,故也称为「昆剧」。
《國語辭典》:乱弹(亂彈)  拼音:luàn tán
1.清代中叶对当时兴起的各种地方戏曲的泛称,寓有贬意。以多种乐器合奏,纷杂嚣乱。剧词和音乐通俗易解,受众多人民的喜爱。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新城北录下》:「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即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也称为「花部」。
2.梆子腔系统的戏曲。明至清初,陕西地方戏梆子腔(秦腔)因用弹拔乐器伴奏,而被称为「乱弹」。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
3.台湾北管戏职业戏班的俗称。参见「北管戏」条。
《國語辭典》:川剧(川劇)  拼音:chuān jù
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剧种。川戏包含有汉调、陕调和川省特有的高腔。多以四川方言念唱,表演细腻、技术要求严格,戏曲语言生活气息较浓厚,具有幽默、风趣等特色。
《国语辞典》:水磨调(水磨调)  拼音:shuǐ mó diào
经由明朝魏良辅所改革后的昆腔。其腔调与唱法具有委婉细腻的特色。参见「昆腔」条。
《漢語大詞典》:昆调(崑調)
(1).亦称“ 崑山调 ”。即昆腔。 明 冯梦龙 《挂枝儿·眼里火》:“清溜溜押几句崑山调。” 潘漠华 《牧生和他的笛》:“他能吹出昆调、徽腔,他又能仿吹鹧鸪、布谷的春声。”
(2).指西昆体。 明 胡应麟 诗薮·杂编·闰馀中:“ 熙丰 以还,亦有作崑调者, 欧阳公 ‘组甲光寒围夜帐’……是也。”参见“ 崑体 ”。
分類:昆腔
《漢語大詞典》:昆体(崑體)
即西昆体。 宋 初 杨亿 刘筠 等彼此唱和,有《西昆酬唱集》行世,后称他们的诗体为西昆体,简称昆体。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盖自 扬 刘 唱和,《西崑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崑体。”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 欧阳文忠 公诗始矫崑体,专以气格为主,故其言多平易疏畅。”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一:“作诗好用事,自 庾信 始,后渐流为崑体。”按,昆体诗大抵模拟 李商隐 ,旧时率误称 李商隐 诗为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