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羽林
(1).星名。史记·天官书:“北宫玄武,虚、危……其南有众星,曰羽林天军。” 张守节 正义:“羽林四十五星,三三而聚,散在垒壁南,天军也。” 唐 杨炯 《浑天赋》:“羽林之军,所以除暴乱;垒壁之阵,所以备非常。” 宋 晁冲之 《古乐府》:“大星何歷歷,小星烂如石。掖垣崔嵬横紫微,十二羽林森北极。”
(2).禁卫军名。 汉武帝 时选 陇西 、 天水 、 安定 、 北地 、 上郡 、 西河 等六郡良家子宿卫 建章宫 ,称建章营骑。后改名羽林骑,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一说象天文羽林星,主车骑。 隋 以左右屯卫所领兵为羽林。 唐 置左右羽林军。 元 羽林将军为扈从执事官。 明 亲军有羽林卫。《古诗源·柏梁诗》:“郡国士马羽林材。” 唐 王建 《羽林行》:“出来依旧属羽林,立在殿前射飞禽。”《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贻书》:“同胞兄弟 王宰 ,膂力过人,武艺出众,充羽林亲卫。” 清 吴伟业 《洛阳行》:“万家汤沐启 周 京,千骑旌旗给羽林。”
(3).谓盛多的羽葆。《汉书·礼乐志》:“芬树羽林,云景杳冥。” 颜师古 注:“言所树羽葆,其盛若林。”参见“ 羽葆 ”。
(4).犹 羽陵 。 唐 颜扬庭 《上〈匡谬正俗〉表》:“收 羽林 之蠹简,俾备 蓬山 ;采 汲冢 之旧文,咸归 延阁 。”
《漢語大詞典》:羽葆
(1).古时葬礼仪仗的一种。以鸟羽聚于柄头如盖。礼记·丧大记:“君葬用輴,四綍二碑,御棺用羽葆。” 孔颖达 疏:“御棺用羽葆者,《杂记》云:诸侯用匠人持羽葆,以鸟羽注於柄末如盖,而御者执之居前,以指挥为节度也。”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追赠太傅,侍中、中书监如故,给节,加羽葆、鼓吹,增班剑为六十人。” 张铣 注:“羽葆,班剑,并葬之仪卫。”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功布:“大夫御柩以茅,诸侯以羽葆,天子以纛,指引前后左右,皆如功布之施为也。”
(2).帝王仪仗中以鸟羽联缀为饰的华盖。亦泛指卤簿或作为天子的代称。汉书·韩延寿传:“建幢棨,植羽葆。” 颜师古 注:“羽葆,聚翟尾为之,亦今纛之类也。”晋书·石季龙载记下:“因而游猎,乘大輅,羽葆,华盖,建天子旌旗。” 清 顾炎武 《赠黄职方师正》诗:“元臣举国降,羽葆蒙尘狩。”羽葆,一本作“ 天子 ”。
《漢語大詞典》:统制(統制)
(1).统领制约。 唐 李德裕 《授张仲武招抚回鹘使制》:“崇以夏官之秩,委其统制之权,当竭一心,敬兹休命。”旧唐书·韩滉传:“议者以 滉 统制一方,颇著勤绩,自幼立名贞亷,晚途政甚苛惨。” 宋 苏辙 《西南夷论》:“古者九夷八蛮无大君长,纷纷籍籍不相统制。”
(2).官名。 北宋 于出师作战时选拔一人为都统制,总辖诸将。至 南宋 建炎 初设置御营司都统制,始为职官名。又有统制、同统制、副统制等。见宋史·职官志七。 元明 不置此职。 清 末统辖一镇的军事长官也称统制。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先是 錡 遣前司策应右军统制 王刚 等间以兵数百渡 淮 , 金 人退却,官军小胜。”
(3).集中控制。 邹韬奋 《萍踪忆语》四:“他们的触角且深入到零售商业的旧机构里去,也一古脑儿包括在他们的统制之下。” 续范亭 《乱弹琴》诗之二:“我要说什么,抗战与统一。统一非统制,抗战要团结。”
《漢語大詞典》:措辞(措辭)
亦作“ 措词 ”。 说话。今多指说话或行文时选择词句。逸周书·官人:“自顺而不让,措辞而不遂,此隐於智理者也。” 汉 王充 论衡·刺孟:“见彼之问,则知其措辞之所欲之矣。” 唐 李德裕 《宣懿皇后祔陵庙状》:“若捨此商量,便须出於圣意降敕,情礼至重,实难措词。”《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今番又换了个面貌,叫做媒的如何措辞?” 张天翼 《儿女们》三:“他措词很客气,可是脸像对方那么绷着,声音硬得铁似的。”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五:“她觉得事体不这么简单,就是写信,怎么措辞呢?”
《漢語大詞典》:造语(造語)
(1).说无根据的话。庄子·盗跖:“尔作言造语,妄称 文 武 。”亦指无根据的话。 宋 曾巩 《与王介甫第一书》:“ 欧公 更欲足下少开廓其文,勿用造语及模拟前人,请相度示及。”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刑部·癸卯妖书:“……復借改易东朝为名,而指 朱次揆 姓名以实之,其立意甚毒,造语甚巧。”
(2).说话或作文时选用词句。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用事偶同:“其用事造语,若出一辙,而不以为嫌也。”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六:“余谓此段文字,不甚类 晋 宋 间人,絶似 唐 柳子厚 、 刘梦得 、 孙樵 辈造语。” 鲁迅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四》:“为了造语惊人,对仗工稳起见,有些文豪们是简直不恤于胡说八道的。”
《漢語大詞典》:时选(時選)
(1).当时的选拔。 唐 杨炯 《〈王勃集〉序》:“﹝ 勃 ﹞ 咸亨 之初,乃参时选。”
(2).指一时之俊。 唐 张说 《唐故左庶子赡幽州都督元府君墓志铭》:“藩邸择贤,妙尽时选。”
《漢語大詞典》:秬黍
(1).即黑黍。左传·昭公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楚辞·天问》:“咸播秬黍,莆雚是营。” 清 阎尔梅 《游太平庵》诗:“石田收秬黍,山稼剥胡桃。”
(2).古时选其中形作为量度标准。汉书·律历志上:“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鐘之长。以子穀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鐘之长。”魏书·乐志:“谨即广搜秬黍,选其中形,又採 梁山 之竹,更裁律吕,制磬造鐘,依律并就。” 清 赵翼 《观西洋乐器》诗:“鸑鷟肇律吕,秬黍度寸尺。”
《漢語大詞典》:内操
明 时选太监在宫中授甲操练,谓之内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至 天启 二年六月内 王体乾 、 史宾 、 张文元 奉先帝圣旨,选内操官人时,便已在北上门居中。”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七章:“我一手保你掌管内操的事儿,已经半个月啦。”
《漢語大詞典》:注拟(注擬)
唐 时选举官员,凡应试获选者先由尚书省登录,经考询后再按其才能拟定官职,称为“注拟”。 宋 代选举因袭此制。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颂德:“从前注拟,皆约循资格,至 国忠 创为押例,选深者尽留,乃无才与不才也。”旧唐书·刘祥道传:“时选人渐众, 林甫 奏请四时听选,随到注拟,当时甚以为便。” 宋 叶适 《信州教授厅记》:“今吏部按格注拟,或特命为堂差,赢数千里,至终始坐学不敢离局。”
《漢語大詞典》:取景
摄影或写生时选取景物做对象。如:这幅画取景于 桂林 山水。
《漢語大詞典》:发补(發補)
发遣补用。旧时选拔任用官吏制度之一。元史·选举志三:“选补吏员,除都省自行选用外,各部依元设额数,遇闕职官,与籍记内相参发补。”元史·选举志三:“令史、奏差、典吏俱有发补定例。”
《漢語大詞典》:厝辞(厝辭)
措辞。指说话写文章时选择辞句。宋书·刘穆之传:“今朝议如此,宜相酬答,必云在我,厝辞又难。”
《漢語大詞典》:廉选(廉選)
即察举。 汉 时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廉,通“ 覝 ”。后汉书·顺帝纪:“闰月丁亥,令诸以詔除为郎,年四十以上课试如孝廉科者,得参廉选,岁举一人。”详“察举”。
《漢語大詞典》:察举(察舉)
(1).选拔。史记·刺客列传:“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 严仲子 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 司马贞 索隐:“察谓观察有志行乃举之。 刘 氏云察犹选也。”
(2). 中国 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官吏荐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汉书·文翁传:“ 文翁 , 庐江舒 人。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 景帝 末,为 蜀 郡守,仁爱好教化。” 宋 苏轼 《谢应中制科启》:“然而才行之迹,无由而深知,委之於察举,而要之於久长,所以为无失也。”
(3).监察检举。 宋 曾巩 《门下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制》:“夫纲辖之地与御史更相察举,所以警官邪明宪度,而侍郎於左右省无不统理。” 宋 曾巩 《申明保甲巡警盗贼》:“保甲之法,使五家为保,盖欲察举非违之事。”
《漢語大詞典》:四才三实(四才三實)
唐 时选拔和考核官吏的标准。旧唐书·职官志二:“凡择人以四才,校功以三实。”原注:“四才,谓身、言、书、判。其优长者,有可取焉。三实,谓德行、才用、劳効,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劳必考其实而进退之。”
《漢語大詞典》:错辞(錯辭)
谓说话或作文时选用词句。错,通“ 措 ”。 晋 左思 《魏都赋》:“盖比物以错辞,述清都之闲丽。”
《漢語大詞典》: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的制度。东汉末,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者为“中正”,负责对当地士人进行考察并评定为九等(九品),再由政府按等选用,依品授官。司马懿当政后,任世家豪门为各地中正,评定士人品级只论其门第而不论才能,九品中正制遂成为世族地主控制政权的工具。隋文帝时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