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族家子
即族子。汉书·严助传:“ 严助 , 会稽 吴 人, 严夫子 子也,或言族家子也。” 颜师古 注:“ 张晏 曰:‘夫子, 严忌 也。’亦云夫子之族子也。”参见“ 族子 ”。
分類:族子
《漢語大詞典》:族子
同族兄弟之子。史记·五帝本纪:“ 高辛 於 顓頊 为族子。”旧唐书·柳范传:“ 亨 族子 范 , 贞观 中为侍御史。”《朱子全书》卷三七:“据礼,兄弟之子,当称从子为是。自曾祖而下三代称从子,自高祖四世而上称族子。”
《漢語大詞典》:王孙(王孫)
(1).王的子孙。后泛指贵族子弟。左传·哀公十六年:“王孙若安靖 楚 国,匡正王室,而后庇焉。 启 之愿也。”《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王夫之 通释:“王孙,隐士也。 秦 汉 以上,士皆王侯之裔,故称王孙。” 唐 杜甫 《哀王孙》诗:“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王孙綺席倒金尊,美女红炉添兽炭。”
(2).旧时对人的尊称。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司马贞 索隐引 刘德 曰:“ 秦 末多失国,言王孙、公子,尊之也。”文选·左思〈蜀都赋〉:“有 西蜀 公子者,言於 东吴 王孙。” 李善 注引 张华 博物志:“王孙、公子,皆相推敬之辞。” 宋 苏轼 《送曾仲锡通判如京师》诗:“应为王孙朝上国,珠幢玉节与排衙。”
(3).人名。指 卓王孙 。 汉 临邛 人,家巨富。文选·左思〈蜀都赋〉:“若夫 王孙 之属, 郤公 之伦,从禽于外,巷无居人。” 刘逵 注:“ 王孙 , 卓王孙 也。”
(4).人名。指 汉 杨王孙 。 宋 苏轼 《赠章默》诗:“难从 王孙 裸,未忍 夏后 堲。” 李厚 注:“ 前汉 杨王孙 ,病且死,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
(5).植物名。黄孙的别名。
(6).植物名。黄芪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黄耆
(7).猴的别称。 汉 王延寿 《王孙赋》:“有王孙之狡兽,形陋观而丑仪。” 唐 柳宗元 《憎王孙文》:“猨、王孙居异山,德异性,不能相容。” 蒋之翘 辑注:“王孙,猴也,状似愁胡。” 清 钱谦益 《徐霞客传》:“﹝ 霞客 ﹞以山魅、木客、王孙、玃父为伴侣。”
(8).蟋蟀的别名。周礼·考工记·梓人“以注鸣者” 孔颖达 疏引《方言》:“﹝精列﹞ 楚 谓之蟋蟀,或谓之蛬; 南楚 之间,或谓之王孙。”按,《方言》“王”作“蚟”。
(9).复姓。 汉 代有 王孙皓 、 王孙卿 、 王孙庆 。
《漢語大詞典》:琼枝(瓊枝)
(1).传说中的玉树。《楚辞·离骚》:“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洪兴祖 补注:“琼,玉之美者。《传》曰:南方有鸟,其名为凤;天为生树,名曰琼枝。高百二十仞,大三十围,以琳琅为实。” 明 杨慎 《艺林伐山·琼枝旃檀》:“佛经云:琼枝寸寸是玉,旃檀片片皆香,比之圣贤,欲无德不备;喻之诗文,欲无字不二也。”
(2).喻嘉树美卉。 唐 王涯 《望禁门松雪》诗:“金闕晴光照,琼枝瑞色封。” 金 元好问 《同漕司诸人赋红梨花》诗之二:“琼枝玉蘂静年芳,知是何人与点粧。” 明 沈璟 《义侠记·取威》:“看琼枝玉树,偏将冻蕊争开。” 冰心 《庄鸿的姊姊》:“他便走到窗下,掀起窗帘看了一看,回头笑说:‘是不是庭院里的玉树琼枝?’”
(3).喻贤才。 唐 李德裕 《访韦楚老不遇》诗:“今来招隐逸,恨不见琼枝。” 明 高启 《北郭秋夜喜徐幼文远来兼送南游》诗:“琼枝何以先旧色,客路风尘亦劳矣。”
(4).喻皇族子孙。 唐 萧颖士 《为扬州李长史贺立太子表》:“琼枝挺秀,玉叶资神。”
(5).喻美女。 唐 韦应物 《鼋头山神女歌》:“皓雪琼枝殊异色,北方絶代徒倾国。” 宋 秦观 《虞美人》词:“琼枝玉树频相见,只是离人远。”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引 张诒庭 《无题》诗:“珍重 瀛 壶 无限好,文鸞端合占琼枝。”
(6).喻灯烛。 明 刘基 《正月十五夜灯火大开作》诗:“夜寒衾冷漏声迟,卧看琼枝绽金粟。”
(7).木棉树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树木·棉:“木棉,一名琼枝。”
《漢語大詞典》:纨裤(紈袴)
亦作“ 紈絝 ”。亦作“ 紈裤 ”。 细绢制的裤。古代贵族子弟所服。汉书·叙传上:“数年, 金华 之业絶,出与 王 许 子弟为羣,在於綺襦紈絝之间,非其好也。” 颜师古 注:“紈,素也。綺,今细綾也。并贵戚子弟之服。”后因以借指富贵人家子弟,含贬义。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紈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明 朱鼎《玉镜台记·请婚》:“画轂鸣騶,紈裤相仍逞贵游。”红楼梦第一回:“锦衣紈袴之时,飫甘饜肥之日。” 洪深 《申屠氏》楔子:“有一个浑身锦绣,而鄙俗不堪的纨袴,调戏那女子。”
《漢語大詞典》:宗子
(1).古代宗法制度称大宗的嫡长子。《诗·大雅·板》:“怀德维寧,宗子维城。无俾城坏,无独斯畏。” 郑玄 笺:“宗子,谓王之适子。”礼记·大传“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汉 郑玄 注:“别子谓公子若始来在此国者,后世以为祖也。别子之世适也,族人尊之为大宗,是宗子也。” 唐 刘知几 史通·世家:“至於 汉 代则不然,其宗子称王者,皆受制京邑,自同州郡。” 清 刘大櫆 《方氏支祠碑记》:“封建废而大宗之法不行,则小宗亦无据依而起。于是宗子遂易为族长。”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绪言》:“ 周 天子是天下 姬 姓人的大宗,受封的 姬 姓诸侯对 周 天子说来是小宗……最先受封者死后,子孙奉他为始祖,立庙称为宗。他的嫡长子嫡长孙世世承袭封土,称为宗子。”
(2).泛称嫡长子。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 袁九叙 抚 滇 时,丁外艰归,轿围用白毡。或曰:‘昔某公遭艰归,於轿顶之中,为一小龕,奉纸位一,载而行。’ 九叙 将用之。一友曰:‘公非宗子,神所依之主,在 六完 老先生所,若公復奉一主,是神有二矣。此礼,惟长房长子得行,公奔走可也。’ 九叙 拜而谢之。”
(3).指族长。 明 方孝孺 《天台陈氏先祠记》:“割田若干亩以供祀事,请族之宗子主其祭,祭必繇礼。” 清 冯桂芬 《复宗法议》:“或无父无兄,或父兄不才,民於是乎失所依。惟立宗子以养之教之,则牧令之所不能治者,宗子能治之,牧令远而宗子近也;父兄所不能教者,宗子能教之,父兄多从宽,而宗子可从严也。”
(4).皇族子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闽 中有习左道者,谓之明教……至有士人、宗子辈,众中自言:‘今日赴明教斋。’”宋史·魏王廷美传:“ 皇祐 初,﹝ 赵叔韶 ﹞进所为文,召试学士院中等,赐进士及第…… 仁宗 曰:‘宗子好学者颇多,独尔以文章第进士,前此盖未有也。’” 明 陆深 《传疑录》:“ 宋 制,宗子特立学以教养之,而取才焉,其出身仕宦,与民庶略等。 嘉王 取状元, 汝愚 为宰相,其显者。”
《漢語大詞典》:保傅
(1).古代保育、教导太子等贵族子弟及未成年帝王、诸侯的男女官员,统称为保傅。战国策·秦策三:“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 汉 贾谊 《治安策》:“及太子既冠成人,免於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彻膳之宰。”南史·诸炤传:“ 炤 少有高节, 王俭 尝称才堪保傅。”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彼保傅、令僕,备位尸素,不克分君父之忧,固当引为己咎。”
(2).教导,辅佐。新唐书·褚遂良传:“自古宗姓无良,则倾败相仍,公等为我柬贤者保傅之。”
《漢語大詞典》:公学(公學)
原指 英国 为贵族子女开设的一种私立寄宿中学。著名的有伊顿公学、哈罗公学等。鸦片战争后我国一些由教会或公私团体办的学校亦称公学,如创设于 上海 的徐汇公学、南洋公学等。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亦有公学,则是培养干部的一种学校,如1937年成立于 延安 的陕北公学。
《漢語大詞典》:师氏(師氏)
(1). 周 代官名。掌辅导王室,教育贵族子弟以及朝仪得失之事。 南北朝 时 北周 亦曾置此官。书·顾命:“师氏、虎臣、百尹、御事。” 孔 传:“师氏,大夫官。”《诗·小雅·十月之交》:“楀维师氏,艷妻煽方处。” 郑玄 笺:“师氏,亦中大夫也,掌司朝得失之事。”参阅周礼·地官·师氏
(2).指学官或教师。 唐 陈子昂 《为人陈情表》:“老母悯臣孤蒙,恐不负荷教诲,师氏训以义方。” 宋 苏轼 《又谢兼侍读表》:“而师氏之官,职在论説。”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儒》:“儒之名於古通为术士,於今专为师氏之守。”
(3).女师。指抚育古代贵族女子并教授其女德者。《诗·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毛 传:“师,女师也。” 孔颖达 疏:“女师者,教女之师,以妇人为之……妇人五十无子出而不復嫁,能以妇道教人者,若今时乳母矣。”
《漢語大詞典》:外傅
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与内傅相对。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 郑玄 注:“外傅,教学之师也。”魏书·礼志三:“将谓童子时甫稚龄,未就外傅。” 清 袁枚 新齐谐·长乐奇冤:“里党咸钦之,子年十五,就学外傅。”参见“ 内傅 ”。
《漢語大詞典》:内傅
在年幼的太子或诸侯身边,担负教养之责的保母。西京杂记卷一:“ 赵王 如意 ,年幼未能亲外傅, 戚姬 使旧 赵王 内傅 赵媪 傅之。”
《漢語大詞典》:保氏
古代职掌以礼义匡正君王、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郑玄 注:“諫者,以礼义正之。《文王世子》曰:‘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周礼保氏掌教六书。” 清 昭槤 啸亭续录·谙达:“更番入卫,教授皇子骑射,名曰‘諳达’,体制稍杀於师傅,盖古保氏之责。”
《漢語大詞典》:族子
同族兄弟之子。史记·五帝本纪:“ 高辛 於 顓頊 为族子。”旧唐书·柳范传:“ 亨 族子 范 , 贞观 中为侍御史。”《朱子全书》卷三七:“据礼,兄弟之子,当称从子为是。自曾祖而下三代称从子,自高祖四世而上称族子。”
《漢語大詞典》:阿保
(1).保护养育。汉书·宣帝纪:“故人下至郡邸狱復作尝有阿保之功,皆受官禄田宅财物,各以恩深浅报之。”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阿,倚;保,养也。”续资治通鉴·元成宗大德十一年:“以阿保功,授 莽賚 大司徒,封其妻为 顺国夫人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生色:“ 金 忽病,自分必死。谓妻曰:‘我死,子必嫁,勿守也!’妻闻之,甘词厚誓,期以必死。 金 摇手呼母曰:‘我死,劳看阿保,勿令守也。’母哭应之。”
(2).古代教育抚养贵族子女的妇女。后汉书·崔寔传:“其富者则先入钱,贫者到官而后倍输,或因常侍、阿保别自通达。” 李贤 注:“阿保谓傅母也。” 晋 潘岳 《寡妇赋》:“命阿保而就列兮,览巾箑以舒悲。” 严复 《〈法意〉按语选》五:“ 中国 之所恃天子耳!生於帷墙,长於阿保,其教育之法至不善。”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霍筠》:“此郎君,即太医也,汝阿保遇之途中者。可否令视汝疾?”
(3).指左右近倖之臣。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於姦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阿保之手,终身迷惑,无与昭姦。”
《漢語大詞典》:傅母
(1).古时负责辅导、保育贵族子女的老年妇人。《穀梁传·襄公三十年》:“ 伯姬 臣:妇人之义,傅母不在,宵不下堂。”汉书·张敞传:“礼,君母出门则乘輜軿,下堂则从傅母。”太平御览卷六九○引三礼图:“古者傅母,选无夫与子而老贱晓习妇道者,使之应对也。”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九年:“初, 李德裕 为 浙西 观察使, 漳王 傅母 杜仲阳 坐 宋申锡 事放归 金陵 ,詔 德裕 存处之。” 胡三省 注:“傅母,女师也。”
(2).指一般的保姆。《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分明傅母育娇儿,只少开怀哺乳。”
《漢語大詞典》:代官
指世族子弟为官者。旧唐书·源乾曜传:“﹝ 乾曜 ﹞上疏曰:‘臣窃见形要之家併求京职,俊乂之士多任外官,王道平分,不合如此。臣三男俱是京任,望出二人与外官,以叶均平之道。’上从之……因下制曰:‘ 源弼 等父在枢近,深惟谦挹,恐代官之咸列虑时才之未序,率先庶僚,崇是让德。’”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旧唐书三·源乾曜传:“代官,谓世官也,避讳改。”
《漢語大詞典》:傅姆
古时辅导、保育贵族子女的老年妇人。 唐 杜枚 《杜秋娘》诗:“画堂授傅姆,天人亲捧持。” 宋 司马光 《论公主宅内臣状》:“臣闻父之爱子,教以义方,弗纳於邪。公主生于深宫,年齿幼穉,不更傅姆之严,未知失得之理。”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女闻之,窃谓傅姆曰:‘女子託身,惟择所归。’” 梁启超 《倡设女学堂启》:“必待傅姆,《阳秋》之贤 伯姬 ;言告师氏,《周南》之歌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