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教习(教習)  拼音:jiào xí
1.教导讲习。《北史。卷七六。列传。樊子盖》:「今以二孙委公与卫文升耳。宜选贞良宿德方幅者教习之。」
2.旧时指教师、老师。《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原来贾蔷已从姑苏采买了十二个女孩子,并聘了教习,以及行头等事来了。」《文明小史》第一七回:「他说如今有片学堂里,已经请了他做教习。」
《漢語大詞典》:训授(訓授)
教授;传授。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三·慧义:“后 西域 名僧多投止此寺,或传译经典,或训授禪法。” 宋 曾巩 《劝学诏》:“若训授无方而取舍失实,亦将论其罚焉。” 明 唐顺之 《章孺人传》:“至於训授诸子书,则缕缕竟朝夕,其语有外传所不能详者。”
分類:教授传授
《漢語大詞典》:教肄
教学;教授。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既而方广东被,教肄南移。” 吕延济 注:“教肄,谓教人习法也。肄,习也。” 宋 曾巩 《宜黄县县学记》:“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图书器用之需,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元典章新集·礼部·学校》:“许令路府於赡学钱粮内置备、选择习古乐师,教肄生徒,以供春秋祭祀。”
分類:教学教授
《漢語大詞典》:诲授(誨授)
犹教授。 汉 蔡邕 《太尉杨公碑》:“公承夙绪,世篤儒教,以 欧阳 尚书、 京氏 诲授,四方学者自远而至,盖踰三千。”
分類:教授
《漢語大詞典》:施授
传授;教授。 郭沫若 《天才与教育》:“为父母兄姐的人有应该施授的义务,为儿女弟妹的人有应该享受的权利的。”
分類:传授教授
《國語辭典》:教授  拼音:jiào shòu
1.传授知识、技艺。《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
2.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学校课试等职。后亦用为对教书先生的尊称。《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五年之后,选了衢州教授。」
3.在大学及专科以上学校任教的教师中职级最高者。如:「他今年升了教授。」
《國語辭典》:训练(訓練)  拼音:xùn liàn
1.操练兵士。唐。杜甫 奉寄章十侍御诗:「指麾能事回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新唐书。卷一三六。李光弼传》:「吾处兵间久,今始识训练法。」
2.经由有计画、有步骤的指导,使受训者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的教育方法。
《国语辞典》:乐育(乐育)  拼音:lè yù
语出《诗经。小雅。菁菁。序》:「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指乐于培育、教导。明。宋濂〈送陈彦正教授之官富州〉诗:「菁菁我台莱,一一思乐育。」
《國語辭典》:教官  拼音:jiào guān
1.古代掌管教化人民的官员。《周礼。地官。司徒》:「乃立教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教官之属,大司徒卿一人,小司徒中大夫二人。」
2.元、明、清时,府、州、县学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掌教诲晓谕之职者,通称为「教官」。
3.现今军队、军事学校与一般训练机构之教员,或学校中教授军事训练课程者,均通称为「教官」。
《國語辭典》:助教  拼音:zhù jiào
1.职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置。辅助国子祭酒、博士教导学生,掌管鼓箧、夏楚的事。历代沿置,至明清,助教之职已与博士无异。
2.以往大专院校教师的职称之一,为教授的助手,位在讲师之下。但于西元1997年「教育人员任用条例」修正之后,新聘之助教则改属于行政人员,非属教师职级。
《漢語大詞典》:设科(設科)
(1).开设课程,教授。孟子·尽心下:“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赵岐 注:“ 孟子 曰,夫我设教授之科,教人以道德也。”
(2).规定取士的考试科目。《汉书·儒林传赞》:“自 武帝 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 唐 李商隐 《为京兆公陕州贺南郊赦表》:“然后推作解之恩,降维新之令,设科以招諫諍,宥过以务哀矜。” 清 黄遵宪 《述怀再呈霭人樵野丈》诗:“设科不分目,我 清 重进士。”
(3).谓表演某种戏剧动作。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凡例》:“设科之嬉笑怒駡,如白描人物,鬚眉毕现,引人入胜者,全借乎此。”参见“ 设科打諢 ”。
《漢語大詞典》:设科打诨(設科打諢)
谓表演各种戏剧动作和诙谐的语言。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凡例》:“説白则抑扬鏗鏘,语句整练,设科打諢,俱有别趣。” 王季思 等注:“科是戏剧的动作。打諢是 中国 古典戏剧里一种特定的演出形式,有点近乎相声。”
《國語辭典》:亲授(親授)  拼音:qīn shòu
亲自教授。如:「钢琴教学通常是采取一对一的亲授方式。」
《國語辭典》:师氏(師氏)  拼音:shī shì
1.女师。《诗经。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2.职官名。周礼地官之属,掌辅佐王室、朝仪得失及以三德三行教育贵族子弟等事。
《國語辭典》:书馆(書館)  拼音:shū guǎn
1.私塾。汉。王充《论衡。自纪》:「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因张家有个书馆,罗家把女儿寄在学堂中读书。」
2.出售书籍的店铺。
3.书房。《喻世明言。卷五。穷马周遭际卖䭔媪》:「当日置酒相待,打扫书馆,留马周歇宿。」
《漢語大詞典》:三师(三師)
(1). 北魏 以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见《通典·职官一》。 唐 窦常 《奉贺太保岐公》诗:“五色詔中宣九德,百僚班外置三师。”金史·百官志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皆正一品,师范一人,仪刑四海。”
(2).星名。宋史·天文志二:“三公三星,在北斗杓南,及魁第一星西,一云在斗柄东,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在魁西者名三师。”
(3).三国的军队。左传·隐公十年:“癸,亥,克之,取三师焉。” 杜预 注:“三国之军在 戴 ,故 郑伯 合围之。”
(4).佛教语。指授具足戒的三名和尚,即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 唐 道宣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若论发戒功,与三师齐德,何为不请之乎?可準三师而请。”参见“ 三师七僧 ”。
《漢語大詞典》:三师七僧(三師七僧)
佛教语。佛徒授比丘具足戒,行三师七僧之制。三师指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七僧指七名作证的和尚。也称为“三师七证”。参阅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二:“受戒时须三师七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