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训学(訓學)
教学。《天雨花》第四回:“想你身从何处出?不记娘亲养育恩,年交十二亡了父,延师训学我当心。”
分類:教学
《漢語大詞典》:教肄
教学;教授。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既而方广东被,教肄南移。” 吕延济 注:“教肄,谓教人习法也。肄,习也。” 宋 曾巩 《宜黄县县学记》:“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图书器用之需,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元典章新集·礼部·学校》:“许令路府於赡学钱粮内置备、选择习古乐师,教肄生徒,以供春秋祭祀。”
分類:教学教授
《漢語大詞典》:明堂
(1).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玉台新咏·木兰辞》:“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唐 杜甫 《石鼓歌》:“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佩剑鸣相磨。”
(2).传说 雷公 问人的经络血脉, 黄帝 坐明堂以授之。故后世医家称标明人体经络、针灸穴位之图为“明堂图”。称人身上的一个针灸穴位为“明堂”。参阅 宋 于惟德 《〈铜人腧穴灸图经〉序》
(3).墓前祭台。又称为券台。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其明堂之奠,干饭寒水,饮食之物,勿有所下。” 李贤 注:“此言明堂,亦神明之堂,谓壙中也。” 元 郑光祖 《老君堂》第一折:“倒塌了明堂瓦舍,崩损了石器封坛。”参见“ 券臺 ”。
(4).道教称两眉之间为天门,入内一寸为明堂。 唐 李白 《汉东紫阳先生碑铭》:“明堂平白,长耳广顙。” 王琦 注:“《黄庭经》:‘明堂四达法海源。’ 梁邱子 註:‘眉头一寸为明堂。’” 元 马致远 《任风子》第一折:“一箇拳来到眼跟前,轻躲过臂忙搧……这一箇明堂里可早叉翻背,这一箇嘴缝上中直拳,这一箇扑的腮揾土。”
(5).旧时看风水所用的术语。指墓前的所谓地气聚合的地方。见 明 缪希雍 《葬经翼·明堂论》
(6).相术术语。按八卦方位划分手掌,明堂位于手掌的正中央即掌心。《廿载繁华梦》第十二回:“ 志存 谦让一番,先索 马氏 右掌一看, 志存 先赞道:‘掌软如绵,食禄万千,便不是寻常的,看掌纹深细,主为人聪明伶俐。中间明堂深聚,天地人三纹清楚,财帛丰盈,不消説了。’”
(7).名堂;花招。 蹇先艾 《在贵州道上》:“我一年四季都在外头,晓得她在家搞些啥明堂。”
(8).方言。院子。 鲁迅 《书信集·致母亲》:“因为搬了房子,﹝ 海婴 ﹞常在明堂里游戏。”
(9).方言。打晒粮食的场地。
《漢語大詞典》:券台(券臺)
(1).堪与家术语。指墓前地气聚合之处。朱子语类卷九七:“今人呼墓地前为明堂,尝见《伊川集》中书为券臺,不晓所以……后见 唐 人文字,言某朝詔改为券臺。”
(2).墓前的祭台。 宋 陶谷 清异录·丧葬:“菴墓前甃石若甎表之面,方长,高不登三尺,号曰券臺。”
《漢語大詞典》:任教
(1).负责管教训诲。管子·君臣上:“吏嗇夫任事,人嗇夫任教。” 尹知章 注:“人嗇夫,亦谓检束百姓之官。”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污隆者世时之盛衰也,所以乱而治理不尽,世弊而教道不絶者,任教之人存也。”
(2).指教书、担任教学任务。 冰心 《晚晴集·追念振铎》:“我们真正地熟悉了起来,还是在一九三一年秋季他到 北京 燕京大学任教以后。” 周俟松 《许地山传略》:“一九一二年,他任教 福建 省立第二师范,次年赴 仰光 任侨校教员。”
《漢語大詞典》:耕读
指既从事农业劳动又读书或教学:~小学ㄧ~教师。
《漢語大詞典》:道妙
(1).佛教或道教学说的精义、经典。 唐 韦应物 《春月观省属城始憩东西林精舍》诗:“道妙苟为得,出处理无偏。” 宋 真德秀 《送汤伯纪归安仁》诗:“正须澄心愿,乃许窥道妙。” 清 陈确 《黄山道士韩养元师弟传》:“ 尊觉 虽少年,而勤思道妙,甘淡泊。”
(2).指文章。 唐 韩愈 《记梦》诗:“夜梦神官与我言,罗缕道妙角与根。” 钱仲联 集释引 汪琬 曰:“意当时有权贵不学,自詡能诗,欲得公之称誉者,故作此以託讽歟?” 清 王筠 《菉友肊说》:“化神奇为腐臭,则典籍亦糟粕也;化臭腐为神奇,则瓦甓皆道妙也。”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 梁 之 刘勰 ,至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文心雕龙·原道),三才所显,并由道妙,‘形立即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綺,林籟泉韵,俱为文章。”
《漢語大詞典》:理学(理學)
(1). 宋 明 儒家 周敦颐 、 邵雍 、 张载 、 程颢 、 程颐 、 朱熹 、 陆九渊 、 王守仁 等的哲学思想。 宋 儒致力阐释义理,兼谈性命,认定“理”先天地而存在。 明 儒则断言“心”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理度议谥:“ 理宗 未祔,议諡……遂拟曰‘理’。盖以圣性崇尚理学,而天下道理最大,於是人无间言。” 元 刘将孙 《题阁皂山〈凌云集〉》:“近世 周益公 之辞藻, 朱文公 之理学, 杨诚斋 之风节,与人交皆不数数,独为 阁皁 笔墨,先后辉映,其缠绵倾倒如此。”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下官 程颐 ,别号 伊川 ……自惭理学名儒。”
(2).教学上理科的旧称。
《漢語大詞典》:学时(學時)
教学的时间单位。也称课时。指一节课的时间。通常为四十五分钟或五十分钟。
《漢語大詞典》:手语(手語)
(1).谓以手势表示意思。 唐 裴铏 《传奇·昆仑奴》:“知郎君颖悟,必能默识,所以手语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两情益篤,时色授而手语之。”
(2).指弹奏琴瑟之类的乐器。以乐声能表达情意,故称。 唐 李白 《春日行》:“佳人当窗弄白日,絃将手语弹鸣筝。” 清 金农 《旅夜闻筝赠别孔氏兄弟》诗之三:“夜阑手语动离心,我亦闻之凄怨深。”
(3).聋哑学校进行教学和聋哑人之间传递思想的方法。分“指语”和“手势语”两种。用手指作种种姿势,代表字母形状,进行拼音,表达意思,称“指语”。指语又分双手语和单手语。 中国 聋哑学校试行中的汉语拼音指语属后者。以手势作比量,模拟形象,构成一定的意思,互相交际和交流思想,称“手势语”。
《漢語大詞典》:蕊榜
传说中道教学道升仙,列名 蕊宫 。后指科举考试中揭晓名第的榜示为“蕊榜”。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八:“名字巍峨先蕊榜,词章斐亹动文奎。” 清 黄叔琳 《庚午重赴鹿鸣》诗:“蕊榜新开敞盛筵,漫劳车马问衰年。” 清 赵翼 《戏题魁星像》诗:“云是星精主文衡,蕊榜荣名在其手。”
《漢語大詞典》:课读(課讀)
(1).谓进行教学活动,传授知识。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张夫子:“公独处萧寺中,聚徒课读。” 徐自华 《九日闲兴》诗:“懒携樽酒登高去,课读儿曹昼掩扉。”
(2).谓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 纪太傅 听説无法,便留 纪望唐 一人课读,打算给 纪献唐 另请一位先生,叫他兄弟两个各从一师受业。”
《漢語大詞典》:课程(課程)
(1).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诗·小雅·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 唐 孔颖达 疏:“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二:“后生为学,必须严定课程,必须数年劳苦。” 清 顾炎武 《与友人辞往教书》:“有实心向学之机,多则数人,少则三四人,立为课程,两日三日一会,质疑问难,冀得造就成材,以续斯文之统。”
(2).特指学校的教学科目和进程。 鲁迅 《集外集拾遗·〈浮士德与城〉后记》:“设讲演及学校课程,一般地说,是从事于革命的宣传工作的。”
(3).交纳赋税的限期。旧唐书·职官志二:“﹝刑部比部﹞郎中、员外郎之职,掌勾诸司百僚俸料、公廨、赃赎、调敛、徒役、课程、逋悬数物,周知内外之经费,而总勾之。”
(4).按税率交纳的赋税。金史·孙铎传:“ 鐸 上言:‘民间钞多,宜收敛。院务课程及诸窠名钱须要全收交钞。’” 元 王恽 《为驿程量事缓急给限事状》:“切见随路每岁差遣人员赴都,如计禀公事,押运差发课程一切等物者,既还,心欲速得到家,不问铺马生受,日行数站,其马疋不无走损倒死。”明史·食货志五:“凡诸课程,始收钞,间折收米。”
(5).规划工程。 宋 刘昌诗 《芦浦笔记·白玉楼赋》:“惟五城一覩之珍,三献不逢之宝,盖於此山积而云駢。然后大匠课程,羣工谨度,琢瑗礱瑛,鬭珪叠璐。”
(6).考核工作进程。 清 曹寅 《真州述怀奉答徐道积编修翫月见寄原韵》:“课吏不课程,百里半九十;读书不读律,知一二乃失。”
《漢語大詞典》:教学(教學)
(1).指教育。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后汉书·章帝纪:“十一月壬戌,詔曰:‘盖三代导人,教学为本。’”南史·崔祖思传:“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
(2).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颜由 , 颜回 父,字 季路 。 孔子 始教学於 闕里 而受学,少 孔子 六岁。”东观汉记·邓禹传:“﹝ 邓禹 ﹞篤於经书,教学子孙。”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城西录》:“室三楹,庭三楹,曰‘一字斋’,即 徐学庵 教学处。” 李广田 《〈散文三十篇〉序》:“二十年来,我一直从事教学工作,也一直以写作为副业。”
教书。《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此间有一个教学的先生,姓 阮 ,叫 阮太始 。” 赵树理 《金字》:“在乡村集镇上教小学,教学以外的杂事很多:赛神唱戏写通知,写神庙对联,村里人有了红白大事写请柬、谢帖、庚帖(婚约)、灵牌。”
《漢語大詞典》:范文
语文教学中作为学习榜样的文章:熟读~ㄧ讲解~。
《漢語大詞典》:史篇
《史籀篇》的省称。相传为 周 代教学童识字的字书。汉书·平帝纪:“徵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鐘律、小学、《史篇》……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軺传,遣诣京师。”汉书·王莽传上:“徵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古……《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