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南面
(1).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或诸侯、卿大夫之位。易·说卦:“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嚮明而治。”论语·雍也:“子曰:‘ 雍 也可使南面。’” 宋 叶适 《送刘茂实序》:“ 曹 、 滕 、 邾 、 莒 ,有南面之尊,未尝得自行其志。”参阅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通说上·南面
(2).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汉 王充 论衡·对作:“至或南面称师,赋奸伪之説;典城佩紫,读虚妄之书。”南史·循吏传序:“乃损华反朴;恭己南面,导人以躬,意存勿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偷桃:“官长殊不了了!坚冰未解,安所得桃?不取,又恐为南面者所怒。奈何!” 茅盾 《子夜》四:“ 双桥镇 上的‘新贵’们不但和他比肩而南面共治,甚至还时时排挤他呢!”
(3).南向;南进。史记·鲁仲连列传:“ 齐 无南面之心,以为亡 南阳 之害小,不如得 济北 之利大。”
(4).南方;南边。 杨朔 《十年》:“ 大有 眼望着南面热情地说:‘要过 长江 去--去解放 江 南的人民。’”
(5). 辽 代统治 汉 人的行政机构。即南院。辽史·百官志一:“ 辽国 官制,分南、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 汉 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漢語大詞典》:边亭(邊亭)
(1).边地的亭。亭是 秦 汉 时乡以下的一种行政机构。 汉 贾谊 新书·退让:“ 梁 之边亭与 楚 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 梁 之边亭劬力而数灌,其瓜美。”
(2).边地的驿亭。 唐 陈子昂 《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己》诗:“孟秋首归路,仲月旅边亭。”
(3).边地的亭燧、亭障。后汉书·铫期王霸等传论:“且临守偏海,政移獷俗,徼人请符以立信, 胡貊 数级於郊下,至乃卧鼓边亭,灭烽幽障者将三十年。” 晋 张载 《杂诗》之七:“长鋏鸣鞘中,烽火列边亭。” 南朝 宋 鲍照 《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烽火入 咸阳 。” 唐 贺朝 《从军行》:“烽沉灶灭静边亭,海晏山空肃已寧。”
(4).泛指边疆。旧唐书·东夷传·百济:“比夫流血边亭,积尸疆埸,耕织并废,士女无聊,岂可同年而语矣。” 唐 王晙 《谢追赴大礼表》:“今长 河 始冰,大漠初雪,边亭有贼,今正其时。”
《漢語大詞典》:行省
(1).古代中央政府派省官出使地方称行省。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十一年:“乙巳, 金 曲赦 辽东 等路,以户部尚书 瓜勒佳必喇 (旧作 谷夹必兰 )为翰林学士承旨、权参知政事,行省于 辽东 。”
(2).借指该省官。 宋 陆游 《纵笔》诗:“行省当年驻陇头,腐儒随牒亦西游。” 朱东润 注:“古代中央行政机构有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称为三省。 王炎 为枢密使,官位极高,出使 四川 ,故称行省。”元史·百官志一:“ 金 人来归者,因其故官,若行省,若元帅,则以行省、元帅授之。”
(3). 元 代除京师附近地区直隶于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外,又于 河南 、 江浙 、 湖广 、 陕西 、 辽阳 、 甘肃 、 岭北 、 云南 等处创设十一行中书省,作为普遍分设全国各地区的中央政务机构,简称十一行省,置丞相、平章等官以总揽该地区的政务。行省遂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的名称。 明 清 以后虽不采用行中书省的制度,而行省(或简称省)之名已在习惯上代表大行政区,沿用至今。元史·世祖纪五:“今大师方兴, 荆湖 淮西 各置行省,势位既不相下,号令必不能一,后当败事。”明史·职官志五:“ 明 初,又於各行省置都镇抚司,设都镇抚,副镇抚,知事。” 清 薛福成 《上李伯相论与英使议约事宜书》:“夫京师者,天下之首也,宜以全力护之;沿海、沿江各行省者,天下之肢体也,宜各自以其兵力守之。” 梁启超 《爱国歌》之一:“泱泱哉我 中华 !最大洲中最大国,廿二行省为一家!”参见“ 行臺 ”。
《漢語大詞典》:行台(行臺)
(1).台省在外者称行台。 魏 晋 始有之,为出征时随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 北朝 后期,称尚书大行台,设置官属无异于中央,自成行政系统。 唐 贞观 以后渐废。 金 、 元 时,因辖境辽阔,又按中央制度分设于各地区,有行中书省(行省),行枢密院(行院),行御史台(行台),分别执掌行政,军事及监察权。行省实即继承前代的行台制度。
(2).旧时地方大吏的官署与居住之所。 宋 黄庭坚 《送顾子敦赴河东》诗之三:“揽轡都城风露秋,行臺无妾护衣篝。”《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其时城内早经预备,把个总督行臺,做了钦差行辕。”
(3).客寓,旅馆。 苏曼殊 《答柳亚子书》:“ 桐 兄前日抵 申 ,同寓行台,今拟明日同作 苏台 之游。”
(4).临时设立的戏台。红楼梦第八五回:“这日一早, 王子胜 和亲戚家已送过一班戏来,就在 贾母 正厅前,搭起行臺。”
《漢語大詞典》:内阁(内閣)
(1).贵族妇女的居室;内堂。北史·邢邵传:“与妇甚疏,未尝内宿。自云尝昼入内阁,为狗所吠。” 唐 刘长卿 《观李凑所画美人障子》诗:“华堂翠幕春风来,内阁金屏曙色开。”
(2).古代中央官署名。 三国 时指秘书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亦歷注经传,颇传於世”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兰臺为外臺,秘书为内阁,臺、阁一也。” 宋 代 龙图阁 、 天章阁 、 宝文阁 等,亦泛称内阁。诸阁均设学士。 宋 王安石 《贺庆州杜待制启》:“国家以边城之寄,戎路所圻,眷内阁之近班,督帅臣之重柄。” 宋 苏轼 《赐新除宝文阁直学士李之纯辞恩命不允诏》:“ 蜀 远而人懦,穷困抑塞,至无所诉,朕专欲以德安之,故内阁之命非独宠卿,抑将使 蜀 人知朕用卿,盖以德选也。”
(3). 明 清 两代政务机构。 明 初为加强专制统治,废宰相,于 洪武 十五年,仿照 宋 制,置诸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办理政务。 永乐 初,选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入 文渊阁 当值,参与机务,称内阁。中叶以后,职权渐重,兼领六部尚书,事实上成为皇帝的最高决策机关。 清 初以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内三院为内阁,设大学士,参与军政机密。 雍正 时设军机处,掌军政要务,后来内阁便徒有虚名。 明 许浩 《两湖麈谈录》卷九五:“我朝职官虽革中书省而特置内阁,亦隐然宰相也。”红楼梦第九二回:“听得内阁里人説起, 雨村 又要升了。”
(4). 清 末仿立宪国制,设责任内阁,以旧内阁与军机处合并为最高国务机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改称国务院,习惯上仍称内阁,其成员称阁员。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旧社会的一个内阁总理可以去当县长,为什么我们的部长倒不能去当县长?”
(5).某些国家中的最高行政机关,由内阁总理(或首相)和若干阁员(部长、总长、大臣或相)组成。 瞿秋白 《赤俄之归途》:“内阁里有包办收买猪仔议员的阁员,国会里有嗾使警察擅殴请愿公民的议长。”
《漢語大詞典》:省垣
省行政机关所在地。 清 姚鼐 《饮郑前村寓舍追感往昔》诗之二:“省垣覊宦迹相亲,再世论交况有神。”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 咸丰 ﹞十年二月, 杭州 沦没,将军 忠壮公 瑞昌 、副都统 果毅公 杰纯 勒兵死守,鏖战六日夜,卒復省垣。”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六:“在省垣之内,而于官荒地上,搭盖草房居住的,究是些什么人,那又何待细说呢?”
《漢語大詞典》:府城
旧时府级行政机构所在地。《说岳全传》第二七回:“这里到 平江 府城,有多少路?”
《漢語大詞典》:头厅(頭廳)
古代称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 唐 尚颜 《将欲再游荆渚留辞岐下司徒》诗:“今朝回去精神别,为得头厅宰相诗。” 宋 刘克庄 《汉宫春》词:“吉语西来,已衮归行闕,册拜头厅。”
《漢語大詞典》:省城
省行政机关所在地。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雷司空著述:“访之 丰城 司空后人,及省城坊肆,皆乌有。”《官场现形记》第四三回:“ 区奉仁 是久在外任,省城里这些同寅,素来隔膜。” 巴金 《秋》一:“一个月以前,省城附近有过几天混战。城门关了三天。”
《漢語大詞典》:枢衡(樞衡)
中央行政机关的职权。亦指宰辅之位。北史·序传·李冲:“僕射执我枢衡,总釐朝务,使我无后顾之忧。” 唐 张九龄 《酬宋使君见赠之作》诗:“时来不自意,宿昔谬枢衡。翊圣负明主,妨贤愧友生。” 宋 苏轼 《祭魏国韩令公文》:“召自北方,付之枢衡。”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 藏春 佐命新朝,运筹帷帐,致位枢衡。”
《漢語大詞典》:六部
隋 唐 至 清 ,中央行政机构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秦 汉 之中央行政为九卿所分掌。 魏 晋 以后,由尚书分曹治事,曹便渐变为后来的部。 隋 初于尚书省立吏、祠、度支、左户、都官、五兵六部。 唐 改祠部为礼部,度支为户部,左户为工部,都官为刑部,五兵为兵部,统归尚书省管辖。 宋 沿袭未改。 元 六部归中书省管辖。 明 废中书省,六部独立,直接对皇帝负责,相沿至 清 末。
《漢語大詞典》:下县(下縣)
(1).指一郡之中非郡守行政机构所在的属县。汉书·项籍传:“﹝ 项梁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颜师古 注:“四面诸县也。非郡所都,故谓之下也。”汉书·文翁传:“又修起学官於 成都 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
(2).古代根据县的人口、物产、地理形势的条件,将县划分等级,下县是条件较差的县。通典·职官十五:“ 北齐 制县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有上中下之差,自上上县至下下县凡九等。”通典·职官十五:“大 唐 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之差。”原注:“京都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为畿县,其餘则以户口多少、资地美恶为差。”旧唐书·职官志二:“凡三都之县,在内曰京县,城外曰畿,又望县有八十五焉。其餘则六千户已上为上县,二千户已上为中县,一千户已上为中下县,不满一千户皆为下县。”
《漢語大詞典》:省会(省會)
(1).会晤;相见。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李公 既为丞郎, 永兴 魏相 为给事,因省会, 魏公 曰:‘昔求府解侍郎为试官送一百二人,独小生不蒙一解,今日还忝金章,厕诸公之列。’坐上皆惊。” 元 汤式《望远行·四景题情·冬》曲:“他若是来时节,那一场省会,玉纤手忙将这俏冤家耳腮上鎚。”
(2).晓谕,吩咐。《元典章·礼部五·医学》:“近按临 衡州路 省会本路医学保举到后进医生名数升习科业,已督所属依例训诲外,今准前因看详。”《前汉书平话》卷上:“ 陈豨 号令省会诸军,无得与 王陵 打话,牢守城门。”《三国志平话》卷上:“若我要你用度,有文字到时,火速前来。但有徒弟,都依省会。”
(3).领悟;明白。 元 岳伯川《铁拐李》第一折:“敢把你拖到官司便下牢,我先教你省会了。” 元 李文蔚《蒋神灵应》第二折:“亲书退字参详去,待教我自省会,莫踌躇。”
省行政机关所在地。 清 冯桂芬 《重儒官议》:“移书院於 明伦堂 侧,建精庐,可容一二百人,郡县主之,省会则督抚学政主之。” 茅盾 《尚未成功》二:“六个月前,他告别了‘教鞭’,来到这内地的省会一个清闲衙门里当一名科员。”
《漢語大詞典》:政机(政機)
指政务。三国志·魏志·傅嘏传:“及经邦治戎,权法并用,百官羣司,军国通任,随时之宜,以应政机。” 宋 曾巩 《门下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制》:“某官端方篤实,学有本源。预於政机,人望惟允。” 明 李东阳 《求退录·奏为辞免重任事》:“参预政机,敷陈治道,其任至重。”
分類:政务政机
《漢語大詞典》:内禁
(1).宫禁。用指朝政机要。南齐书·柳世隆传:“入参内禁,出赞西牧。”
(2).佛教徒的戒律。魏书·释老志:“各令戒律自修,咸依内禁。”
《漢語大詞典》:政权(政權)
(1).政治上的统治权力。汉书·杜周传:“或夷狄侵中国,或政权在臣下,或妇乘夫,或臣子背君父,事虽不同,其类一也。”新唐书·王铎传:“虽窃政权,将大斥不附者,病 鐸 持其事,不得肆,搢绅赖焉。” 清 方苞 《书〈孙文正传〉后》:“外则政权不一,分操割裂,以乱公之成谋。” 老舍 《四世同堂》五十:“以特务支持政权,等于把房子建筑在沙滩上。”
(2).指行政机关。 丁玲 《粮秣主任》:“村子只有五十来户人家,都是好人,所以八路军没来多久就建立了村政权和发展了党员。”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 嘉峰村 建立了地方政权,第一任村长是 王思让 同志, 潘永福 同志是供销社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