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成事  拼音:chéng shì
1.已经完成的事情。《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战国策。赵策二》:「愚者闇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
2.旧事、往事。汉。王充《论衡。问孔》:「成事颜渊蚤死,孔子谓之短命。」
3.办成、完成。《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为先君官,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老残游记》第一回:「我们三个人要去杀他,恐怕只会送死,不会成事罢。」
《漢語大詞典》:成律
(1).犹成例。 清 李渔 《奈何天·崖略》:“红颜薄命有成律,不怕闺人生四翼。饶伊百计奈何天,究竟奈何天不得。”
(2).符合格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所填之词,凡有不成律者,他人执而讯之,则曰:‘我用《南西厢》某折作对子,如何得错?’”
《國語辭典》:典故  拼音:diǎn gù
有出处、依据的故事典例。《北史。卷四三。刑峦传》:「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邵援笔立成,證引该洽。」《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
《國語辭典》:援例  拼音:yuán lì
引用或比照过去的例子。如:「援例办理」。唐。李德裕〈赐回鹘嗢没斯等诏〉:「若一处开恩,必自兹援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有山西商,居京师信成客寓,衣服仆马皆华丽,云且援例报捐。」
《國語辭典》:旧式(舊式)  拼音:jiù shì
1.旧有的形式或样式。如:「她偏好穿旧式的衣服。」
2.传统。如:「她是个旧式妇人,对丈夫仍言听计从,不敢反抗。」
《漢語大詞典》:作故
谓不依旧规,自创先例。故,典故,成例。国语·鲁语上:“宗人 夏父展 曰:‘非故也。’公曰:‘君作故。’” 韦昭 注:“言君所作则为故事也。” 汉 张衡 《西京赋》:“自君作故,何礼之拘?”南齐书·张敬儿传:“伤负心期,自谁作故?”
《國語辭典》:事例  拼音:shì lì
可做为依据的先例。《南史。卷二八。褚裕之传》:「彦回让司徒,乃与仆射王俭书,欲依蔡谟事例。」
《漢語大詞典》:用例
(1).援用成例。宋史·寇準传:“宰相,所以进贤退不肖也,若用例,一吏职尔。”宋史·司马光传:“今为制置三司条例司,何也?宰相以道佐人主,安用例?苟用例,则胥吏矣。”
(2).动用中的实例。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五:“如果能够随处留意,遇到新的用例,归纳起来,不是一条很有意义的笔记吗?”
《國語辭典》:八成  拼音:bā chéng
1.古时治理政事的八种成规。《周礼。天官冢宰。小宰》:「以官府之八成经邦治:一曰听政役以比居;二曰听师田以简稽;三曰听闾里以版图;四曰听称责以傅别;五曰听禄位以礼命;六曰听取予以书契;七曰听卖买以质剂;八曰听出入以要会。」
2.成,量词,表示十分之一。「八成」为百分之八十或十分之八。如:「经过大会统计,这次的投票率高达八成左右。」
3.多半、大概。常用于可能性的猜测。如:「他八成上图书馆去了。」
《漢語大詞典》:成格
(1).常规,成例。 清 周亮工 《盛此公传》:“吾师 静原 相公,能於成格之中,破例待人。” 清 朱琦 《答王子寿比部书》:“蒙 伊 吕 之术,挟 管 葛 之智,而非破成格举一国任之,犹讫不得施也,况下此者乎!”
(2).固定的格式。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教白》:“然於此中索全人,颇不易得。不如仍苦立言者,再费几升心血,创为成格以示人。”
《漢語大詞典》:理例
常规,成例。《宋书·乐志一》:“今诸王不復舞佾,其总章舞伎,即古之女乐也。殿庭八八,诸王则应六八,理例坦然。”
分類:常规成例
《國語辭典》:律例  拼音:lǜ lì
律与例都是传统中国重要的法律规范,主要体现在明清两代。二者同时规定在当时的国家基本法典之中,例如《大明律集解附例》、《大清律集解附例》、《大清律例》。
《漢語大詞典》:遵例
依照成例。 宋 吴自牧 梦粱录·清明节:“向者从人官给紫衫、白绢、三角儿青行缠,今亦遵例支给。” 明 卢象升 《题请抚臣叶廷桂给由疏》:“一面遵旨悉力防秋,一面遵例给由听考。” 清 魏源 《筹海篇·议款》:“观禁烟新令初颁,各国遵令,即 英国 新至货船,亦遵例具结,而 义律 驶兵船阻其入口。”
分類:依照成例
《漢語大詞典》:典例
可依为准则的成例。 唐 白居易 《萧俛一子回授三从弟伸制》:“当延赏於胤嗣,愿推恩於友爱;厥有典例,因而从之。” 明 何大复 《赠李仲良耆老序》:“州县乡各置一老,使任捕詰,虽非典例,亦便宜所可举者也。”清史稿·睿忠亲王多尔衮传:“至南州羣彦,翩然来仪,则尔公尔侯,列爵分土,有 平西 之典例在。”
《漢語大詞典》:例案
(1).成例,旧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那查例案最是混帐的事:你打点得到的,他便引这条例;打点不到,他又引那条例,那里有一定的呢。”
(2).典型案件。 郑观应 《盛世危言·考试上》:“一考经史,以覘学识;二策时事,以徵抱负;三判例案,以观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