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慈悲
原为佛教语。谓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悲悯。《智度论·释初品中·大慈大悲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南朝 梁 沈约 《究竟慈悲论》:“慈悲之要,全生为重。” 唐 王维 《鷰子龛禅师》诗:“救世多慈悲,即心无行作。”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尼师曰:‘出家人以慈悲方便为本,此分内事,不必虑也。’ 素香 拜谢。” 巴金 《家》二六:“太太,请你发点慈悲,可怜可怜我罢。”
《漢語大詞典》:慈云(慈雲)
佛教语。比喻慈悲心怀如云之广被世界、众生。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慈云吐泽,法雨垂凉。” 唐太宗 《三藏圣教序》:“引慈云於西极,注法雨於东陲。” 明 崔子忠 《送僧归滇南》诗:“兵戈前路息,万里忆慈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仰藉慈云之庇,庶宽雷部之刑。”
《漢語大詞典》:慈航
佛教语。谓佛、菩萨以慈悲之心度人,如航船之济众,使脱离生死苦海。 南朝 梁 萧统 《开善寺法会》诗:“法轮明暗室,慧海度慈航。” 唐 白居易 《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断痴求慧剑,济苦得慈航。”《花月痕》第五二回:“万顷情波,都成觉岸;千重苦海,尽泛慈航。”
《漢語大詞典》:放生
(1).把捕获的小动物放掉。慈悲为怀者视放生为善举。列子·说符:“ 邯郸 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鳩於 简子 , 简子 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 简子 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宋 沈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予尝见丞相 荆公 喜放生,每日就市买活鱼,纵之江中,莫不洋然。”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洪由义》:“性慈善,喜放生。暇时坐 黄河 畔,见渔人起网,凡所弃小鱼细虾,暨螺蚌之属,悉拾之投于水中。”《花城》1981年第3期:“都是爸爸,妈妈从农贸市场买来的二元半一斤的田鸡给放生了。”
(2).犹言给予活命。《东周列国志》第七二回:“ 越 ( 薳越 )飞驰出关,遥望之曰:‘是矣!’喝令左右一齐下手,将 訥 ( 皇甫訥 )拥入关上。 訥 诈为不知其故,但乞放生。” 郭寿 《迷路记》:“救她两条命,抛儿舍女谁忍心,为的是放生。”
(3). 北齐 处理死囚方式之一。隋书·刑法志:“帝尝幸 金凤臺 ,受佛戒,多召死囚,编籧篨为翅,命之飞下,谓之放生。坠皆致死,帝视以为欢笑。”
(4).方言。谓中途把别人丢开。《海上花列传》第三八回:“ 朴斋 嗔责 阿虎 道:‘耐胆倒大哚!放生仔哩,转来哉!’”
《漢語大詞典》:观世音(觀世音)
佛教菩萨名。慈悲的化身,救苦救难之神。 唐 避 太宗 李世民 讳,省称 观音 。别称 观自在 或 观音大士 。南史·王玄谟传:“初, 玄謨 始将见杀,梦人告曰:‘诵 观世音 千遍则免。’”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上:“今塑画 观音 像,无不作妇人者,盖菩萨相端妍靚丽, 文殊 、 普贤 悉尔,不特 观世音 也…… 唐 以前塑像,固不作妇人也。” 廖仲恺 《农民解放的方法》:“农民协会是救苦救难的,能够救苦救难的并不是 观世音 ,就是农民协会!”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十章:“到家,掀开竹帘一看,母亲正跪在神像前,喃喃祷告着:‘菩萨!大慈大悲的 观世音 !保佑保佑我那孩子平平安安。’”参阅翻译名义集·菩萨别名、 清 赵翼 陔馀丛考·观音像
《漢語大詞典》:慈心
慈悲之心。 清 梅曾亮 《鲍母谢孺人家传》:“然古名人魁士固多如是,非惟慈心,盖渐摩之密致然云。” 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这种哀叫,并不能感动那肥人和几个打手的慈心,他们反而哈哈的笑起来了。”
分類:慈悲
《漢語大詞典》:悲悯(悲憫)
亦作“ 悲愍 ”。 慈悲怜悯;哀怜。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画家工佛像者,近当以 丁南羽 、 吴文中 为第一,两君像,一触目便觉悲悯之意,欲来接人。”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 屈原 以悲悯之极,不徒厌今,而欲反之古也,乃直厌俗而欲游於天。” 章炳麟 《〈无政府主义〉序》:“其挥斥垢氛,解散维縶,悲愍众生之念亦以勤矣。”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自画像》……这是作者从许多版画的肖像中,自己选给 中国 的一幅,隐然可见她的悲悯、愤怒和慈和。” 叶圣陶 《倪焕之》二十:“悲悯与宽容是一副眼镜的两片玻璃,具有这样圣者风度的青年,也不是难得遇见的。”
《漢語大詞典》:悲愿(悲願)
佛教语。指慈悲的誓愿。唯识论卷四:“或依悲愿,相应善心。” 宋 范成大 《岁旱邑人祷第五罗汉得雨乐先生有诗次韵》:“偶然宴坐百千劫,神力悲愿俱无穷。”
《漢語大詞典》:佛眼
(1).佛经所说五眼之一。佛为觉者,觉者之眼称佛眼。谓能洞察一切,具有超凡的眼力。《无量寿经》卷下:“佛眼具足,觉了法性。” 宋 苏轼 《赠杜介》诗:“何人识此志,佛眼自照瞭。” 宋 苏辙 《书金刚经后》之二:“经言 如来 有五眼……以慧眼转物,以法眼遍物,佛眼也。”
(2).喻指以慈悲为怀、宽以待人者之眼。
《漢語大詞典》:活佛
(1).称慈悲者或法力无边者。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怎不教我登时杀坏他,便教我做活佛,活佛怎定夺。” 明 袁宏道 《喜逢梅季豹》诗:“万耳同一聵,活佛不能度。”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松文清公:“公面如罗汉,心极慈祥,自是活佛度世,节鉞所莅,无人不被其泽而饮其和。”
(2). 蒙古 、 西藏 喇嘛教中依转世制度继位的上层喇嘛封号的义译。其地位最高者为达赖和班禅,次者为法王。本为父子世袭,自十三世纪喇嘛不得结婚,改行转世制度。有转世特权的喇嘛,才能获得这种封号。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其弟子称胡土克图,则分掌教化。当 明 正德 时,始以活佛闻於中国。” 玛拉沁夫 《活佛的故事》:“按照佛教的观点,活佛是‘前生转世’的。”
《漢語大詞典》:悲怜(悲憐)
(1).犹哀怜。《商君书·兵守》:“悲怜在心,则使勇民更虑,而怯民不战。” 明 陈子龙 《美女篇》:“观者不能知,无故起悲怜。”
(2).慈悲同情。 宋 秦观 《次韵子由题光化塔》:“古佛悲怜得度人,应缘来现比丘身。”
《漢語大詞典》:真念
善心,慈悲之心。 唐 白居易 《和晨霞》诗:“ 慈氏 发真念,念此 阎浮 人。”
分類:善心慈悲
《漢語大詞典》:摄受(攝受)
(1).佛教语。谓佛以慈悲心收取和护持众生。 南朝 梁简文帝 《大爱敬寺刹下铭》:“应此一千,现兹权实,随方摄受,孰能弘济。” 唐 慧能 《坛经·顿渐品》:“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 明 叶宪祖 《北邙说法》:“弟子们都拜从禪师,惟愿慈悲摄受。”
(2).犹享受。 章炳麟 《五无论》:“佛説 郁单越洲 人,无妻妾田宅车马财物资具诸摄受,清寧耆寿,殊胜三洲。” 章炳麟 《五无论》:“有所暱爱则妬生,有所摄受则争起。”
《漢語大詞典》:慈忍
佛教语。慈悲与忍辱。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佛之所云寂灭,非虚静乎?安乐,非恬愉乎?慈忍,非濡弱乎?”
《漢語大詞典》:悲观(悲觀)
(1).佛教语。五观之一。谓以慈悲之心观察众生,救人苦难。《法华经·普门品》:“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注:“以大悲人观众生苦,拔其苦难,名曰悲观。”
(2).消极失望。和“乐观”相对。 冯雪峰 《上饶集中营》第三部:“不是面对着屠杀而悲观,而是进行有准备的、有希望的战斗。” 巴金 《随想录》五:“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