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荡漾(蕩漾)  拼音:dàng yàng
振动起伏,多用于指水波、声音。唐。李白〈惜馀春赋〉:「水荡漾兮碧色,兰葳蕤兮红芳。」也作「荡漾」。
《國語辭典》:荡漾(盪漾)  拼音:dàng yàng
振动起伏,多用于指水波、声音。如:「水波荡漾」。也作「荡漾」。
《漢語大詞典》:荡瀁(蕩瀁)
亦作“ 盪漾 ”。 波动貌。 唐 张说 《江山愁心赋寄子岳州作》:“江上之深林兮,杳冥蒙而不已。鸟为花兮猿为子,纷盪瀁兮言莫拟。” 明 张居正 《游衡岳记》:“五峰背拥,云海盪漾,亦胜境地。”
同“ 荡漾 ”。
(1).水波上下起伏。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王微〈养疾〉》:“北渚有帝子,荡瀁不可期。”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江豚时出戏,惊波忽荡瀁。”
(2).思想、感情等起伏波动。 唐 李白 《愁阳春赋》:“荡瀁惚怳,何垂杨旖旎之愁人?”
《國語辭典》:栩栩  拼音:xǔ xǔ
形容生动可喜的样子。《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
《漢語大詞典》:幽澹
(1).微动的水波。 唐 曹松 《信州闻通寺题僧砌下泉》诗:“细声从嶠足,幽澹浸香墀。”澹,一本作“ 淡 ”。
(2).幽静,静寂。 明 高攀龙 《三时记》:“最胜处为 碧云洞 ,亦自幽澹可人。”
《漢語大詞典》:沆瀁
(1).水广阔貌。 晋 左思 《吴都赋》:“泓澄奫潫,澒溶沆瀁;莫测其深,莫究其广。”文选·郭璞〈江赋〉:“极望数百,沆瀁皛溔。” 李善 注:“沆瀁,广大之貌。”亦指广阔的水面。 清 钱谦益 《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赠副都御史梅公神道碑铭》:“譬彼骄人, 天吴 罔象,鼓舞相磓,不越沆瀁。”
(2).犹荡漾。飘荡起伏。《文选·江淹〈杂体诗·效阮籍“咏怀”〉》:“飘飘可终年,沆瀁安是非?” 李善 注:“庄子曰:‘飘飘蒿下,沆瀁海上,逍遥一也。’”
(3).犹荡漾。水波微动。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吕乡筠》:“﹝老人﹞抽笛吹三声,湖上风动,波涛沆瀁,鱼鳖跳喷。”
(4).犹荡漾。随风摆动。 宋 朱熹 《秋怀》诗之二:“寂歷候虫悲,沆瀁碧草露。”
《漢語大詞典》:餮切
形容微动之声。文选·潘岳〈射雉赋〉:“忌上风之餮切,畏映日之儻朗。” 徐爰 注:“餮切,微动之声。”
分類:微动动之
《漢語大詞典》:噤颐(噤頤)
微动其颊。谓细语。新唐书·武平一传:“邀荣之徒,诡献忠款;膏脣之伍,苟输谗计。胁肩邸第之中,噤颐媪宦之侧。”
分類:微动细语
《國語辭典》:呿唫  拼音:qū yín
口的开合。《淮南子。泰族》:「高宗谅闇,三年不言,四海之内,寂然无声,一言声然,大动天下,是以天心呿唫者也。」
《漢語大詞典》:呿吟
(1).张口舒气;呼吸。《素问·宝命全形论》:“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张隐庵 集注:“呿,卧声;口张而不合,气之虚也。呻吟之声,气之实也。言其呿吟之至微,而虚实之秋毫,皆在吾目矣。”
(2).指吟咏。 清 黄宗羲 《陆鉁俟诗序》:“呿吟謦欬,无不高雅。”
《漢語大詞典》:嚅动(嚅動)
口欲言而微动。《人民文学》1979年第9期:“ 黄立明 立即真诚地激动起来,眼睛瞪着 郝行时 ,嘴唇嚅动了两下没讲出话来。”《花城》1981年第1期:“她嚅动嘴唇,想说什么,可什么也说不出。”
分類: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