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征 → 徵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招求
招引寻求;征求。晋书·姚兴载记下:“吾应天明命,跨据中原,自流沙已东, 淮 汉 已北,未尝不倾己招求,冀匡不逮。” 宋 苏辙 《乞再举台官状》:“伏乞特出圣旨下本臺及两制,分举八员,陛下择取四人用之,使天下晓然知朝廷招求忠言与昔无异。”
《漢語大詞典》:购募(購募)
(1).悬赏招募。 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大兵一放,玉石俱碎,虽欲救之,亦无及已。故令往购募爵赏,科条如左。”魏书·杨播传:“遂购募战士,信宿之间得三千餘人。” 南朝 梁 江淹 《尚书符》:“或能因罪立绩,赏不示私。斩袪射玦,唯功是与。购募之科,具列於上。”亦指收买。三国志·魏志·吕布传“ 绍 令众追之” 裴松之 注引 汉 王粲 《英雄记》:“ 杨 及部曲诸将,皆受 傕 汜 购募,共图 布 。”
(2).谓悬赏缉捕。后汉书·党锢传序:“其辞所连及 陈寔 之徒二百餘人,或有逃遁不获,皆悬金购募。” 明 李东阳 《蒙泉公补传》:“为政自有体式,盗贼责兵部,姦宄责法司,岂有天子自出榜购募之理?”
(3).征求;募求。三国志·魏志·管宁传“ 太祖 命为丞相掾” 裴松之 注引 李氏 《先贤行状》:“顷之,老父復行,失剑於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於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旧唐书·经籍志上:“ 贞观 中, 令狐德棻 、 魏徵 相次为祕书监,上言经籍亡逸,请行购募,并奏引学士校定,羣书大备。”
《漢語大詞典》:咨询(諮詢)
(1).征求意见。 汉 王逸 《九思·疾世》:“纷载驱兮高驰,将諮询兮皇 羲 。”三国志·吴志·贺邵传“ 邵 年四十九”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预 晋书:“时朝廷初建,动有疑议,宗庙制度皆 循 所定,朝野諮询,为一时儒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至 鬻熊 知道,而 文王 諮询。”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白中令知人:“中令在 北京 日,素与 周祖 亲洽。 周太祖 屡召中令諮询戎事。” 王重民 《〈徐光启集〉序言》:“在博访谘询以外,进而通过试验,以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
(2).询问,打听。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秀姑》:“他日归来,倘失於记忆,但於近邨諮询 卫辉 杨氏 宅,应无不知之者。”
《漢語大詞典》:徵士
(1).指不接受朝廷征聘的隐士。 汉 蔡邕《陈太丘碑文》:“徵士 陈君 ,禀岳瀆之精,苞灵曜之纯。”文选·颜延之〈陶征士诔〉:“有 晋 徵士, 寻阳 陶渊明 ,南岳之幽居者也。” 张铣 题注:“ 陶潜 隐居,有詔礼徵为著作郎,不就,故谓徵士。” 唐 皮日休 《奉献致政裴秘监》诗:“ 何胤 本徵士,高情动天地。” 宋 钱惟演 《寄灵仙观舒职方学士》诗:“徵士高怀云在岭,骚人秋思水周堂。”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征君征士:“有学行之士,经詔书徵召而不仕者,曰徵士,尊称之则曰徵君。” 鲁迅 《华盖集·“碰壁”之后》:“高吟‘饥来驱我去……’的 陶征士 ,其时或者偏已很有些酒意了。”
(2).征求人才。 唐 李颀 《赠别穆元林》诗:“明主日徵士,吏曹何忽贤?”
《漢語大詞典》:旁求
四处征求;广泛搜求。书·太甲上:“旁求俊彦,启迪后人,无越厥命以自覆。” 汉 孔融 《荐祢衡表》:“旁求四方,以招贤俊。” 唐 聂夷中 《燕台》诗之一:“何必驰凤书,旁求向林野。” 清 王夫之 《南岳赋》:“忠诚旁求而鹊起,黄门经始而鸟革。”
《漢語大詞典》:征求(徵求)
(1).征收;求索。《穀梁传·桓公十五年》:“古者诸侯时献于天子,以其国之所有,故有辞让而无徵求。” 唐 杜甫 《又呈吴郎》:“已诉徵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宋 秦观 《进策·论议上》:“故 杨炎 变之以为两税之法,已而盗起兵兴,征求无节,法又大弊。” 明 何景明 《冬雨率然有二十韵》:“徵求皮肉尽,枯骨待削剥。”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入相奇缘:“性贪黷无厌,徵求财货,皇皇如不及。”
(2).征召访求;征询。后汉书·西南夷传·邛都夷:“先以詔书告示三郡,密徵求武士。” 唐 高适 《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幸逢明圣多招隐,高山大泽徵求尽。”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宋氏 徵求,力倍功半。”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六·杼山集牒:“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徵求焉。” 巴金 《家》三十:“ 觉新 也奉了祖父的命令来征求 觉民 的意见。”
(3).犹征逐。谓交往过从。 明 陈子龙 《分咏西京杂记得新丰》:“忆昔初从 丰 沛 游,少年屠狗相徵求。”
《漢語大詞典》:徵文
1.引证成文。晋书·刑法志:“主者唯当徵文据法,以事为断耳。”宋书·礼志三:“夫礼记残缺之书,本无备体。折简败字,多所闕略。正应推例求意,不可动必徵文。”
2.验证文才。 清 李渔 《凰求凤·翻卷》:“徵文考行,二者难兼并,若个堪居絶等,推敲不厌详明。”
3.向人征求诗文。 唐 白居易 《贺座主》诗:“宠新卿典礼,会盛客徵文。”
4.今指报刊、杂志等为某一主题而公开征集诗文稿件。如:《光明日报》开展以《我的老师》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漢語大詞典》:徵召
征求召集。汉书·元帝纪:“今不良之吏,覆案小罪,徵召证案,兴不急之事,以妨百姓。”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一:“今所以相徵召者,一以助事佐事,二以受业治身。”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听得 杨得意 举荐 司马相如 ,蒙朝庭徵召去了。” 叶圣陶 《寒晓的琴歌》:“他们夜间应人家的征召,当然没有练习的功夫;此刻是清晨,征召他们的人睡了,他们才得在那里豫备他们的功课。”
分類:征求召集
《漢語大詞典》:诏求(詔求)
皇帝下令征求。 唐 柳宗元 《南岳云峰和尚塔铭》:“故时推人师,则专其首;詔求教宗,则冠其位。” 宋 刘攽 《为司马中丞谢翰林启》:“常以德选,乃充詔求,夫何妄庸,輒当遴柬。”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丙丁龟鉴有所本》:“ 宋 淳祐 六年丙午元旦,日蚀,詔求中外直言。”
《漢語大詞典》:周咨
亦作“ 周諮 ”。 多方征求意见。 清 梅曾亮 《送韩珠船序》:“昔 合河 孙文定公 ,尝徒步游东南山水数千里,风俗人事政教之所宜,履行周咨,故后所建议,深植治体。”清史稿·德宗纪二:“诸臣於交议之事,当周諮博访,详细讨论。” 张孝若 《张季直先生传记》:“今国势危急,极愿摄政王周咨博访,以求治安之进行。”
《漢語大詞典》:发征(髮徵)
发令征收或征求。 汉 贾谊新书·壹通:“调均发徵,又且必同。”史记·货殖列传序:“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发徵期会哉?” 司马贞 索隐:“徵者,求也。”
《漢語大詞典》:应徵(應徵)
1.接受征召。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三:“劳农政府须得多集军队,下令征兵。我们村里应有三千人应征。” 徐怀中 《西线轶事》四:“ 吴小涓 虚岁十九,是从学校应征入伍的。”
2.泛指响应某种征求。如:应征稿件。
《漢語大詞典》:询咨(詢咨)
咨询,征求意见。 郭沫若 《海南纪行·访那大》诗:“远偕九省同趋步,近与全区互询咨。”
《漢語大詞典》:征文(徵文)
(1).引证成文。晋书·刑法志:“主者唯当徵文据法,以事为断耳。”宋书·礼志三:“夫礼记残缺之书,本无备体。折简败字,多所闕略。正应推例求意,不可动必徵文。”
(2).验证文才。 清 李渔 《凰求凤·翻卷》:“徵文考行,二者难兼并,若个堪居絶等,推敲不厌详明。”
(3).向人征求诗文。 唐 白居易 《贺座主》:“宠新卿典礼,会盛客徵文。”
(4).今指报刊、杂志等为某一主题而公开征集诗文稿件。如:《光明日报》开展以《我的老师》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漢語大詞典》:徵取
征收索取;征求取得。南史·陈纪下·后主:“税江税市,徵取百端。”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明年冬, 秋帆先生 来抚 齐 鲁 ,同有勒成一书之志。遂商榷条例,博稽群籍,徵取全省碑刻搨本。”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八章第四节:“谋害法不得行,改取废立法,宣称‘帝久病不能君天下’,密电南省各总督抚,征取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