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征 → 徵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徵象
1.验证。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序》:“臣闻善谈天者,必徵象於人;工言古者,先考绩於今。” 唐 罗隐 谗书·解武丁梦:“ 商 之道削也, 武丁 嗣之,且惧祖宗所传圮坏於我……乃用假梦徵象,以活 商 命。”
2.征候;迹象。 老舍 《骆驼祥子》十九:“收生婆来到,告诉她还不到时候,并且说了些要临盆时的征象。” 邹韬奋 《抗战以来》七:“这实在是 中国 目前政治上最重要的征象。”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两个战场》:“直到现在为止,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军队进攻的事件还未停止,并且看不出任何准备停止的征象。”
《漢語大詞典》:征象(徵象)
(1).验证。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序》:“臣闻善谈天者,必徵象於人;工言古者,先考绩於今。” 唐 罗隐 谗书·解武丁梦:“ 商 之道削也, 武丁 嗣之,且惧祖宗所传圮坏於我……乃用假梦徵象,以活 商 命。”
(2).征候;迹象。 老舍 《骆驼祥子》十九:“收生婆来到,告诉她还不到时候,并且说了些要临盆时的征象。” 邹韬奋 《抗战以来》七:“这实在是 中国 目前政治上最重要的征象。”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两个战场》:“直到现在为止,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军队进攻的事件还未停止,并且看不出任何准备停止的征象。”
《漢語大詞典》:望尘(望塵)
(1).看见飞扬的尘土。亦喻捕风捉影或观察到细小的征候。后汉书·度尚传:“ 磐 埋骨牢槛,终不虚出,望尘受枉。”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是以高世之士,望尘而旋迹;轻薄之徒,响赴而影集。”
(2).犹言望尘而拜。 唐 王昌龄 《长歌行》:“望尘非吾事,入赋且迟留。” 李云逸 注:“望尘,谓趋附权贵,候望其车马之尘。”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四:“ 宣仁 怒曰:‘ 韩某 先朝老臣,汝安得当望尘之礼。’太妃泣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因而公卿将士,尽奔走於门下,估计夤缘,儼如负贩,仰息望尘,不可算数。”
(3).犹言望尘追迹。 宋 叶适 《〈覆瓿集〉序》:“盖神马汗血,尾鬣不掉而行流无疆,累名骏数百,岂得望尘焉!”
(4).犹言望尘莫及。《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导师创业垂千古,儕辈跟随愧望尘。”
《漢語大詞典》:蚕候(蠶候)
蚕事方兴之征候。禽经:“商庚,夏蚕候也。” 张华 注:“此鸟鸣时,蚕事方兴,蚕妇以为候。”
分類:蚕事征候
《漢語大詞典》:徵兆
征候,先兆。《素问·天元纪大论》:“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汉书·李寻传:“举错誖逆,咎败将至,徵兆为之先见。” 明 方孝孺 《凝命神宝颂》:“爰得青玉於雪山,广袤二尸。揆其初得,徵兆异常。” 李大钊 《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因此有一班学者,遂谓史学的研究日趋严重,是人类的精神渐即老成的征兆。” 郑振铎 《桂公塘》:“天气是那末好,没有一点下雨的征兆。”
分類:征候先兆
《漢語大詞典》:外候
外露的征候。六韬·五音:“微妙之音,皆有外候。” 晋 葛洪 抱朴子·清鉴:“夫貌望丰伟者不必贤,而形器尫瘁者不必愚,咆哮者不必勇,淳淡者不必怯,或外候同而用意异,或气性殊而所务合,非若天地有常候,山川有定止也。”
分類:外露征候
《漢語大詞典》:征兆(徵兆)
征候,先兆。《素问·天元纪大论》:“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汉书·李寻传:“举错誖逆,咎败将至,徵兆为之先见。” 明 方孝孺 《凝命神宝颂》:“爰得青玉於雪山,广袤二尸。揆其初得,徵兆异常。” 李大钊 《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因此有一班学者,遂谓史学的研究日趋严重,是人类的精神渐即老成的征兆。” 郑振铎 《桂公塘》:“天气是那末好,没有一点下雨的征兆。”
《漢語大詞典》:征候(徵候)
发生某种情况的迹象,征兆。 郁达夫 《迷羊》五:“电灯亮起来了,远远传来的旅馆前厅的杂沓声,大约是开晚饭的征候。”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一章:“敌人对我 白云岭 战略要点展开大规模进攻的征候越来越明显了。”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三段:“瓦斯灯苗发了红,不似先前那么雪亮了,这是天明的征候。”
《漢語大詞典》:病徵
1.疾病的征候。
2.谓弊病所在。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法 晋 宋 者,知其病徵,宜思有以相过。”
《漢語大詞典》:表候
(1).显现于外面的征候。 汉 王充 论衡·骨相:“人命禀於天,则有表候於体,察表候以知命,犹察斗斛以知容矣。表候者,骨法之谓也。”
(2).以圭表测影。隋书·天文志上:“ 刘向 二分之影,直以率推,非因表候,定其长短。” 唐 刘禹锡 《天论中》:“天形恆圆而色恆青,周迴可以度得,昼夜可以表候,非数之存乎?”
《漢語大詞典》:病征(病徵)
(1).疾病的征候。
(2).谓弊病所在。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法 晋 宋 者,知其病徵,宜思有以相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