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升堂(陞堂)
(1).登上厅堂。 唐 韩愈 《山石》诗:“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2).旧谓官吏登堂理事为“昇堂”。 清 翟灏 通俗编·居处:“《定命録》: 张文瓘 少时,曾有人相之云:‘当为相,然不得堂食。’及在此位,每昇堂欲食,即腹胀痛。按,凡州县临厅事,今皆谓之昇堂。”
(1).登上厅堂。仪礼·乡射礼:“皆由其阶,阶下揖,升堂揖。”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唐 顾况 《公子行》:“入门不肯自升堂,美人扶踏金阶月。” 清 叶廷琯 《鸥波渔话》卷六:“升堂拜遗像,入室读其书。”
(2).比喻学问技艺已入门。论语·先进:“子曰:‘ 由 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诫兵:“ 仲尼 门徒,升堂者七十有二, 颜 氏居八人焉。”云笈七籤卷一百:“ 闕里 升堂之士,莫得而措辞云尔。” 清 王士禛 《绘川书院诗为汤荆岘侍讲赋》之一:“ 汤公 起 梁 宋 ,摄衣早升堂。”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不知道是我学舌学得太不象,还是我大哥仅学了半年的 日本 话还没有升堂,那样的一句话完全没有打响。”
(3).旧谓官吏登公堂审讯案件。二刻拍案惊奇卷二:“那 幽州 路总管 泰不华 正升堂理事,小道人随牌进府,递将状子上去。”《梼杌闲评》第三六回:“ 许显纯 叫下了软监,就将参本上道他侵挪十餘万钱粮的卷案做成。次日升堂,少不得恶狠狠的夹打一番。”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来此已是宣抚衙门,不免在廊下站立一会,伺候他升堂便了。”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三:“县衙的差役们……一齐放开那苍老低沉的嗓音大声嚎叫:‘大老爷升堂--!’最后这个‘堂’字,喊得长而且响。”
(4).见“ 升堂拜母 ”。
旧时官吏到公堂办公,谓之“陞堂”。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銮仪卫:“仪犹相沿 明 制,凡冠军使等官之任,拜印陞堂,吏皂趋贺,悉如大部制,故其秩虽次领侍卫府,而威仪过之。”
《漢語大詞典》:升堂拜母
汉 范式 与 张劭 为友。二人并告归乡里, 式 谓 劭 曰:“日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约定日期,至日, 式 果到,升堂拜母。饮尽欢而别。事见太平御览卷四○七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古代挚友相访,行登堂拜母礼,结通家之好,表示友谊的笃厚。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坚 子 策 与 瑜 同年,独相友善, 瑜 推道南大宅以舍 策 ,升堂拜母,有无通共。”旧五代史·唐书·张承业传:“ 庄宗 深感其意,兄事之,亲幸 承业 私第,升堂拜母,赐遗优厚。” 清 宋琬 《穆宾日年兄为其太夫人庐墓歌以美之》:“昔君作吏 长淮 北,升堂拜母欢相得。”亦省称“ 升堂 ”。 宋 苏轼 《潘推官母李氏挽词》:“尚有升堂他日约,岂知负土一阡新。”
《漢語大詞典》:门道(門道)
(1).门内的过道。 郭沫若 《北伐途次》九:“ 德甫 从农场上拉了两把稻草来,铺在门道外边的一个角落里,蜷曲着便睡下去了。” 沙汀 《记贺龙》三三:“当走到第三个门道边的时候, 贺龙 同志停了下来。” 林海音 《城南旧事·驴打滚儿》:“进门来, 宋妈 和她丈夫正在门道里。”
(2).方法;途径;窍门。 丁玲 《三日杂记》四:“今日个大家比赛,看谁家纺得快,纺得匀。咱们要纺得好,就要考究车子,考究门道。”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六:“在这一带,看搭瓜棚人的手艺高低,经验多少,门道主要在这檐子上。”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上任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漢語大詞典》:好手
(1).精于某种技艺的人;能力很强的人。 唐 杜甫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明 高启 《夜饮丁二侃宅听琵琶》诗:“枫香一调妙入玄,好手正可羞红莲。”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十三:“这媳妇我一看就相中了!又精神,又实在,又泼辣,又能干,你瞧吧,准是把过日子的好手儿。”
(2).好手段;好本事。 唐 拾得 《诗》之二六:“不顾他心怨,唯言我好手。” 宋 姜夔 《满江红》词:“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 曹瞒 。”《水浒传》第五一回:“那婆娘要逞好手,又去知县行説了,定要把 雷横 号令在勾栏门首。”
《漢語大詞典》:韬略(韜略)
(1).古代兵书六韬《三略》的并称。泛指兵书。 唐 张说 《河西节度副大使安公碑铭》:“幼聚童儿,必为军阵之戏;长交英俊,唯谈韜略之书。”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四:“ 唐 自 大中 已来,以兵为戏者久矣。廊庙之上,耻言韜略。” 严复 《救亡决论》:“ 中国 武夫识字,所恃为韜略者,不逾此种。”
(2).借指谋略,计谋。旧唐书·越王係传:“ 越王 係 幼禀异操,夙怀韜略,负 东平 之文学,藴 任城 之智勇。”《水浒传》第七六回:“枢相素读兵书,深知韜略。”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三:“ 常明义 有点韬略,是佃户当中的‘军师’,经常琢磨些对付 白眼狼 的点子。”
《漢語大詞典》:招徕(招徠)
(1).亦作“ 招来 ”、“ 招倈 ”。招引,延揽。史记·孝武本纪:“乃作 通天臺 ,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僊之属。”汉书·公孙弘传:“﹝陛下﹞招徠四方之士,任贤序位,量能授官,将以厉百姓劝贤材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绍兴 初,招徠直諫,无所忌讳。”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因借府库之资,招徠豪杰。” 郭小川 《春暖花开》诗:“柳条扬手,为田野招徕行旅。”
(2).招抚。 清 昭槤 啸亭续录·转庵和尚:“将军之事, 吴王 亦至矣,为之闢地攻城,战无不克,数月之间招徠数郡,未闻王有尺素之词为之奬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 庚子 之变,以误认拳匪为义民,一味招徠,竟酿巨祸。”
(3).特指招揽生意。 峻青 《海啸》第三章:“这镇上就开了不少店铺,招徕着那些南来北往的人们。”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五:“厦檐下边的明柱上,满是招徕顾客的大字。”
《漢語大詞典》:投奔
亦作“ 投逩 ”。
(1).前往依靠别人。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陶副车求荐见忌:“得则固守,不得则将家属掠金帛,入 河东 投奔 刘大王 。” 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三折:“行至 乌江 ,无处投奔。” 明 高明 《琵琶记·路途劳顿》:“我这里,谁投逩!”一本作“ 投奔 ”。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小弟来省,特地投奔三哥,不想公出。” 叶君健 《曙光》一:“我们得隐姓埋名,投奔他乡。”
(2).指落脚依靠的人或地方。 清 徐大椿 《洄溪道情·劝葬亲》:“何曾见看风水的尽享高官厚禄,只见他穷得来无投奔。”红楼梦第十四回:“众人领了去,也都有了投奔。”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十六:“你们下 关东 ,有投奔吗?”
《漢語大詞典》:熨帖
亦作“ 熨贴 ”。
(1).把衣物烫平。 唐 杜甫 《白丝行》:“美人细意熨帖平,裁缝灭尽针线迹。” 唐 白居易 《春末初夏闲游江郭》诗之二:“展张新小簟,熨帖旧生衣。” 清 朱彝尊 《赐紵纪事》诗:“织自珠宫加熨贴,擎来黄纸验封题。”
(2).平坦;平静。 宋 杨万里 《将至醴陵》诗:“行尽崎嶇峡,初逢熨帖坡。”《小说月报》1981年第4期:“这恳切的声调,诚心的话语,立即使小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严肃而熨贴。”
(3).紧帖。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今夜呵,权收苦泪,且舒皱眉,把香肌熨贴,较瘦论肥。”
(4).按压;按揉。 沙汀 《淘金记》二二:“他洞察地望了 何丘娃 一眼,接着便专心专意向烟哨里装上一口棉烟,深恐棉烟会自己再从烟哨里跳出来似的,他用大指拇熨贴着,而且就那么一直熨贴下去。” 沙汀 《困兽记》二四:“他就叹息着往后一靠,拿手掌往复不息地熨贴着愁蹙苍白的瘦脸,仿佛试图抹掉他的烦忧一样。”
(5).舒服;舒适。 宋 范成大 《范村雪后》:“熨贴愁眉展,勾般笑口开。”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十六:“ 老梁 ,你是不是不熨贴?我去给你沏碗姜汤。” 陈建功 《丹凤眼》:“三言两语,把 孟老太太 说得乐散了架儿,既开心,又熨贴。”
(6).慰藉;体贴。 明 唐顺之 《周襄敏公传》:“边人见公色词,既已心安公,公益务宽简绳法,以休懊熨帖之。”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韩樾子》:“有顷,珍异毕陈,觥筹交错, 娟 则娇痴宛转,輭倚轻偎, 韩 则熨贴慇懃。” 殷夫 《监房的一夜》:“外面也静谧着,整个世界也似乎合着绅士先生的鼾声而呼吸着……夜是十二分的熨贴着人的灵魂。”
(7).贴切;妥帖。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内召以后,更细意熨贴,因物赋形,无一字不稳愜。”《孽海花》第四回:“不如让我来替你拾掇一下,总比你两位贵僮要细腻熨贴些。” 郭沫若 《沸羹集·人做诗与诗做人》:“这在贺寿上似乎更要切合一些,这对我们所共同怀抱的信念,也表现得更熨贴一些。”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四:“她爱精致,爱素净,总是把房间里,灶门口,菜土里,都收拾得熨熨贴贴。”
(8).方言。整理妥当;办妥。 冰心 《姑姑·三年》:“中间一张小藤桌子,罩着细麻绣白花的桌布,上面三副杯盘……这都是 青 睡前亲手熨贴的。”
亦作“ 熨贴 ”。 热敷。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案杌毒熨” 唐 司马贞 索隐:“毒熨谓毒病之处以药物熨帖也。”
《漢語大詞典》:些微
(1).少许,一点儿。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一》:“寧竭货财以媚权贵,不肯捨些微以济贫乏,此天下之通惑也!”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此刻 少卿 兄莫若先赏差人些微银子,叫他仍旧到 王府塘 去。” 鲁迅 《伪自由书·保留》:“想于 中国 有些微的裨益者,真不知有若干次数了。”
(2).略微,稍微。红楼梦第五八回:“些微谈了一谈,便催 宝玉 去歇息调养。”《官场现形记》第四回:“如果些微润色点,我旁边人就替他硬做主。”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十二:“ 翠花 照例是些微一欠身儿,嫣然一笑,叫了声‘婶子’。”
《漢語大詞典》:开篇(開篇)
(1).弹词演员演唱故事前先弹唱的短篇唱词,自为起讫,作为正书的引子。也可以单独演唱。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委顺子说书》:“﹝ 马如飞 ﹞所唱开篇,皆其自製。”《光明日报》1982.12.20:“新的开篇,一年有十个,也了不起了。”
(2). 江苏 、 浙江 有些地方戏曲演出前,有时附加内容与正戏无关的唱段。也叫开篇。如:越剧开篇;沪剧开篇。
(3).小说等作品的开端。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八篇:“书(《封神传》)之开篇诗有云:‘ 商 周 演义古今传。’” 柯岩 《奇异的书简·她爱--祖国的明天》:“让我们每个热爱祖国明天的人,都像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也像我一开篇就提到的那位普通工人那样,尊重并热爱这些为祖国的明天贡献出自己一切的辅导员们吧!”
(4).开始写作;开始写某一篇(作品)。
《漢語大詞典》:木偶人
亦作“ 木禺人 ”。
(1).木刻的人像。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将入 秦 ,宾客莫欲其行,諫,不听。 苏代 谓曰:‘今旦 代 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禺人曰:‘我生於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 秦 ,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 孟尝君 乃止。”亦省作“ 木偶 ”。 晋 潘岳 《吊孟尝君文》:“志挠於木偶,命悬於狐裘。” 宋 黄庭坚 《古意赠郑彦能八音歌》:“土偶与木偶,未用相贤愚。”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岗楼子上的哨兵,穿着军装,荷枪而立,象个木偶。”
(2).形容人无知觉或神情呆滞。史记·田叔列传:“今有詔举将军舍人者,欲以观将军而能得贤者文武之士也。今徒取富人子上之,又无智略,如木偶人衣之綺绣耳,将柰之何?”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洛阳染工见冤鬼》:“ 洛阳 贤相坊 染工人姓 李 ……性刚戾,不信佛,若有僧持盂至门者,视僧如木偶人。”亦省作“ 木偶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二:“盗十三人,皆吐舌呆立,痴若木偶。”
《漢語大詞典》:早班
(1).方言。称人起得早,来得早。 老舍 《茶馆》第一幕:“您二位真早班儿!”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一:“嘿嘿,你来得这么早班,是叫哪阵风刮来的喃?”
(2).每天工作按三班轮值的,称早晨开始上班的为“早班”。如:他今天上早班。
《漢語大詞典》:发丧(發喪)
(1).人死公告于众。左传·庄公四年:“王( 楚武王 )遂行,卒於樠木之下……莫敖以王命入盟 随侯 ,且请为会於 汉 汭而还。济 汉 而后发丧。”北史·齐纪中·显祖文宣帝:“ 文襄 崩,祕不发丧。” 唐 杜牧 《窦列女传》:“ 希烈 暴死,其子不发丧,欲尽诛老将校,以卑少者代之。”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三幕:“ 段功 :‘什么?被他们毒死了!怎么外边一个人也没有说起呢?’ 阿盖 :‘他们没有发丧啦。你听我慢慢对你说吧。’”
(2).办理丧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及 平原君 母死, 陆生 素与 平原君 善,过之。 平原君 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 陆生 令 平原君 发丧。”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七:“妻觉,揣釵得之,家遂发丧。”《东周列国志》第二三回:“ 许穆公 薨。 齐侯 留 蔡 三日,为之发丧。”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二:“ 贾 家死了人,在发丧之前,棺材都停在这里。”
《漢語大詞典》:集日
有集市的日子。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五章:“这个星期日恰好是 黄堡镇 集日。”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六:“再过一个集日,早熟的西瓜就可上市了。”
《漢語大詞典》:宅基
住宅的基址;宅地。 唐 施肩吾 《经吴真君旧宅》诗:“古仙炼丹处,不测何岁年。至今空宅基,时有五色烟。” 唐 吴融 《过丹阳》诗:“山带 梁 朝陵路断,水连 刘尹 宅基平。”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保甲·建筑栅濠》:“其水流聚之处,即其宅基正向。”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哎,听说 白眼狼 要买你那块宅基,真的假的?”
《漢語大詞典》:夜壶(夜壺)
便壶。因多在夜间使用,故名。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新买的马桶,新打的夜壶,都预备在牀底下。”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十六:“学买卖,就得先学忙饭打食,还得给掌柜的铺炕迭被,拿夜壶,打洗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