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底本  拼音:dǐ běn
1.文书稿本或原本。
2.成本。会计学上指物品之直接工资与直接材料费之总和。
《國語辭典》:稿底  拼音:gǎo dǐ
文字的草稿。如:「这本回忆录的稿底很值钱」。
分類:底稿
《漢語大詞典》:稿副
底稿。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时 宋元宪 知 维扬 , 王荆公 为签判,代作贺啟三首。内《昭文》一首, 宋公 别撰,涂抹殆徧。前辈於礼仪语言间,谨重如此。 宋氏 稿副尚存,顷获观之,乃具録焉。”
分類:底稿
《國語辭典》:画稿(畫稿)  拼音:huà gǎo
1.图画的底稿或稿本。如:「他定期把画稿送往杂志社印刷发表。」
2.旧时官员在公文稿上签字表示认可。清。龚自珍〈在礼曹日与堂上官论事书〉:「又颁堂谕一通,不在内廷行走之尚书侍郎,日日入署,无须在宫门画稿,如此则堂事肃矣。」
《漢語大詞典》:草就
底稿草拟完成。《东周列国志》第一○三回:“使者去后, 樊於期 草就檄文。” 孙中山 《〈民族主义〉自序》:“《民族主义》一册,已经脱稿,《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二册亦草就大部。” 叶圣陶 《倪焕之》二八:“他带着好几天前草就的乡村师范的计划,从这个集会里出来,又参加到那个集会里去,却始终没有机会提出他的计划。”
《國語辭典》:誊写(謄寫)  拼音:téng xiě
誊清抄写。《红楼梦》第三七回:「宝玉又见宝钗已誊写出来,因说道:『了不得!香只剩下了一寸了,我才有了四句!』」《文明小史》第二四回:「那知这位王太史的时务,是要本子誊写下来的。」
《漢語大詞典》:书稿(書稿)
亦作“书藳”。 著作的底稿。 唐 柳宗元 《与韩愈论史官书》:“获书言史事,云具《与刘秀才书》,及今乃见书藳。” 明 李贽 《寄焦弱侯书》:“今将三人书稿録上,便知风闻可笑,大抵如此矣。” 清 昭梿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是月,復查粮员逃入者,以提督 李时升 呈出书稿内有‘粮员 吴 等纷散去也’语。”
《國語辭典》:稿本  拼音:gǎo běn
1.著作文字的草底。如:「他拿著稿本到处求人,还是没有出版社愿意帮他出版。」
2.临摹书、画的范本。如:「你照著这个稿本画,久了自然看出他的笔意。」
《漢語大詞典》:焚稿
(1).犹焚草。烧掉底稿。旧唐书·高士廉传:“ 士廉 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成輒焚稿,人莫知之。”宋史·张庭坚传:“ 庭坚 言论深切,退輒焚稿。”参见“ 焚草 ”。
(2).焚烧诗文手稿。红楼梦第九七回回目:“ 林黛玉 焚稿断痴情, 薛寳釵 出闺成大礼。”
《國語辭典》:焚草  拼音:fén cǎo
1.章奏缮就,焚去草稿。古名臣以示谨密。《南史。卷二○。谢弘微传》:「每献替及陈事,必手书,焚草,人莫之知。」
2.烧草。唐。李华〈衢州龙兴寺故律师体公碑〉:「焚草为香,采花为供,年十有五,琼章鹤姿。」
《国语辞典》:存底  拼音:cún dǐ
留下副本或底稿。如:「订立契约时要存底,以保障双方利益并避免纠纷。」
《漢語大詞典》:呈稿
呈文的底稿。 茅盾 《子夜》十六:“兹将本会呈稿及 广东 土造火柴行商业公会呈稿分别抄录附上。”
分類:呈文底稿
《漢語大詞典》:丝纶簿(絲綸簿)
明 清 内阁中保存诏旨底稿的簿本。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内阁故有丝纶簿,及余入内阁,歷朝詔誥底本皆在,非所谓丝纶簿乎?”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内阁·丝纶簿:“向传阁中有丝纶簿,为拟旨底本。无论天语大小皆録之,以备他日照验。” 清 钱谦益 《狱中杂诗》之六:“伤心尚点丝纶簿,炙手还逢丞相嗔。”
《國語辭典》:讲稿(講稿)  拼音:jiǎng gǎo
授课、演讲或口头报告时,预先所写好的稿子。
《漢語大詞典》:槁本
(1).香草。茎叶有细毛,叶呈羽状,夏开白花。根可入药。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揭车衡兰,槀本射干。”一本作“ 稾本 ”。
(2).著作的底稿。 清 恽敬 《答俪笙尚书书》:“正月中, 秋潭 来书,述先生之命,徵 秋潭 诗并及鄙文……槀本并近作数首奉呈。”
《漢語大詞典》:原底子
(1).方言。本来,原先。《海上花列传》第四三回:“﹝ 丽娟 ﹞随口问其向日梳头何人。 浣芳 道:‘原底子末阿姐,故歇是随便啥人。’”
(2).原稿,底稿。 鲁迅 《书信集·致吴渤》:“印刷所也须调查研究过,我曾遇过一家,自说能制珂罗版,而后来做得一榻胡涂,原底子又被他弄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