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答 → 荅答”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献酬(獻酬,獻醻)
亦作“献醻”。
(1).谓饮酒时主客互相敬酒。《诗·小雅·楚茨》:“献醻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郑玄 笺:“始主人酌宾为献,宾既酌主人,主人又自饮酌宾曰醻。”史记·孔子世家:“献酬之礼毕, 齐 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 唐 朱湾 《奉使设宴戏掷笼筹》诗:“献酬君有礼,赏罚我无私。” 清 孙枝蔚 《中秋夜与同幕者把杯》诗:“但恨坐一室,无人互献酬。”
(2).泛指斟饮。 宋 陆游 《龟堂独酌》诗之二:“一榼兰溪自献酬,徂年不肯为人留。”
(3).酬答;应答。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 宋 秦观 《次韵刘逊父以宁斋诗二轴作以还之》:“明珠白璧堪投报,细草幽花入献酬。” 清 尤侗 《病约三章》:“僕病未能,献酬笔墨,东涂西抹,少作狼藉,老至頽唐,勉强塞白。”
《漢語大詞典》:响答(響答)
响应;应答。 唐 韩愈 《祭裴太常文》:“至乎公卿冠昏,士庶丧祭,疑皆响答,问必实归。” 宋 叶适 《终论六》:“使 关 洛 事济,四方响答。”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公疑其相讥,惭颜唯唯,不甚响答。”
分類:响应应答
《漢語大詞典》:酬答
亦作“ 酬荅 ”。亦作“醻答”。亦作“酧答”。
(1).应答。 汉 刘向 《上〈子华子〉序》:“ 子华子 之言,如持水纳石,不相醻答。”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邻里来问事者,填咽门户, 仲仙 一一与相酧答。” 茅盾 《色盲》:“他勉强镇定着,搜索出一些话来和眼前的女主人酬答。”
(2).酬谢;报答。 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四折:“既当日你金银曾受来,我如今这酬答何推拒?”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贫道也要老丈到我山居中,寻几味野蔬,少少酧答厚意一番。”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章:“结果为了自己的面子,同时为了酬答店伙的过份殷勤,仅仅选了两双乔其纱舞袜。”
(3).应酬交往。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应瑒》:“调笑輙酬荅,嘲謔无慙沮。” 宋 叶适 《宿觉庵记》:“余亦在其下,苦疾痼,非人事酬答不妄出。” 清 刘大櫆 《舅氏杨君权厝志》:“舅氏性刚直,於寻常人未尝苟有所酬答。”
《漢語大詞典》:唯诺(唯諾)
亦作“ 唯喏 ”。
(1).应答。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吾观《礼经》,圣人之教:箕帚匕箸,咳唾唯诺,执烛沃盥,皆有节文,亦为至矣。”《水浒传》第八一回:“ 李师师 执盏擎杯,亲与 燕青 回酒谢唱,口儿里悠悠放出些妖嬈声嗽,来惹 燕青 ; 燕青 紧紧的低了头,唯喏而已。”《老残游记》第十五回:“ 老残 听得没头没脑,答应不是,不答应又不是,只好念糊唯诺。”
(2).形容卑恭顺从。 唐 韩琬 《御史台记·来俊臣》:“﹝ 周綝 ﹞惧 俊臣 莫敢西顾,但视东唯诺而已。” 元 胡长孺 《耕渔乐赠金华相士》诗:“长官怒駡沸於爚,口自唯诺心自怍。” 鲁迅 《华盖集·补白》:“倘遇见这样的平民,必须恭维他,至少也得点头拱手陪笑唯诺,象先前下等人的对于贵人一般。”参见“ 唯唯诺诺 ”。
《漢語大詞典》:唯唯诺诺(唯唯諾諾)
语本韩非子·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后因以“唯唯诺诺”谓卑恭顺从。《醒世恒言·三孝廉让户立高名》:“他思念父母面上,一体同气,听其教诲,唯唯诺诺,并不违拗。” 鲁迅 《且介亭杂文·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有趣’。”
《漢語大詞典》:应和(應和)
反应和谐。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心能制义曰度,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
(1).答和;应声倡和。史记·曹相国世家:“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宋 叶适 《醉乐亭记》:“舟艇各出茭莲中,櫂歌相应和,已而皆会於 思远楼 下。”《四库全书总目·别集二五·沧溟集》:“后七子以 李攀龙 为冠, 王世贞 应和之。” 管桦 《葛梅》:“应和着这女子的笑声,从附近的白杨林里,传来了布谷鸟和黄莺悠扬的鸣啭。”
(2).呼应;响应。汉书·陈汤传:“时 康居 兵万餘骑,分为十餘处,四面环城,亦与相应和。”宋书·沈攸之传:“ 敬儿 、 文和 斩其使,驰表以闻; 柏年 、 道和 、 佩玉 怀两端,密相应和。” 宋 苏轼 《乞将合转一官与李直方酬奖状》:“近日 寿州 界内强贼甚多……白昼骑马於镇市中劫人。其 尹遇 等闻之,即欲商量应和,居民忧惧。”
(3).应答;应对。 汉 桓谭 新论:“ 哀帝 时,有老人 范兰 ,言年三百岁,初与人相见,则喜而相应和,再三,则駡而逐人。”百喻经·唵米决口喻:“昔有一人,至妇家舍,见其擣米,便往其所,偷米唵之。妇来见夫,欲共其语。满口中米,都不应和。” 菡子 《致江幼农》:“我们还谈了许多细节,你那么欣慰地应和着,就像谈着你自己的事情似的。”
《漢語大詞典》:接应(接應)
(1).犹应对;应答。东观汉记·马客卿传:“ 马客卿 幼而岐嶷,年六岁,能接应诸公,专对宾客。”宋书·颜延之传:“接应之方,言必出己。” 叶圣陶 《城中·搭班子》:“ 泽如 不想说什么话去接应,他照旧带着不舒服的感觉望着 钱 的喉结。” 王西彦 《古屋》第三部六:“‘他的妻子很能干,’我接应着。”
(2).呼应支援。 元 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元帅先行,我与 敬德 将军随后来接应元帅来。”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却説店小二为接应 陈名 盗马,回到家中,正在房里与老婆説话。”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龙泉 人 郭公子 起义兵以应伪 周 ……后与 大任 不协,不相接应。” 茅盾 《子夜》十三:“还是先和 虹口 那几个罢下来的厂接好头,她们来冲,我们关车接应。”
(3).供应;接济。如:子弹接应不上。
《漢語大詞典》:詶答
应答。魏书·刘芳传:“虽詶答论难未能精尽,而风采音制足有可观。”
分類:应答
《漢語大詞典》:倡和
(1).一人首唱,他人相和,互相应答。语出《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礼记·乐记:“倡和清浊。” 孔颖达 疏:“先发声者为倡,后应声者为和。”
(2).指以诗词相酬答。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五:“﹝ 陈后主 ﹞与倖臣各製歌词,极於轻荡,男女倡和,其音甚哀。” 元 张寿卿《红梨花》第三折:“全凭着花月为媒,共佳人倡和传杯。”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 赵 以寒士,而留余仍住 王公 旧屋,供饔飱,彼此倡和。”
(3).一人提出主张,他人附和,以相呼应。左传·昭公十二年:“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 杜预 注:“不相违也。”新唐书·宦者传下·田令孜:“宰相 卢携 素事 令孜 ,每建白,必阿邑倡和。” 清 薛福成 《选举论中》:“其后上无明君,朝无是非,诸名士乃争相倡和,树朋党,然上下知畏清议, 汉 之赖以维持者数十年。”
(4).犹倡随。特指夫唱妇和。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 河 北人事,多由内政……倡和之礼,或‘尔’‘汝’之。”
《漢語大詞典》:响应(響應)
(1).回声相应。 汉 边让 《章华赋》:“舞无常态,鼓无定节,寻声响应,修短靡跌。”朱子语类卷一二五:“问‘谷神不死’。曰:‘谷之虚也,声达焉,则响应之,乃神化之自然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苗生:“ 苗 不可復忍,遽效作龙吟,山谷响应。”
(2).比喻应答敏捷。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虎圈嗇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唐 司空图 《容城侯传》:“上临轩,念其规益,復急召,俾其道所以然者,扣之,响应不疲。”
(3).反应。 唐 刘知几 史通·汉书五行志错误:“岁月既遥,而方闻响应,斯岂非乌有成説扣寂为辞者哉!” 鲁迅 《彷徨·肥皂》:“她停下糊纸锭,侧耳一听,什么响应也没有。”
(4).赞同;支持;追随。 汉 贾谊 《过秦论上》:“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 伧父 《议会及政党》:“然全国人心,已倾向共和,响应革命。” 夏衍 《秋瑾传》第三幕:“各地听到消息,自然会起来响应。”
(5).应验。 前蜀 杜光庭 《张道衡塑造北斗七星醮词》:“伏维七圣降灵,众灵昭祐,永垂响应,长介福祥。” 宋 范成大 《晓发飞乌晨霞满天少顷大雨吴谚云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验之信然戏纪其事》诗:“不如老农谚,响应捷如鬼。”《封神演义》第三六回:“老师秘授之吐语捉将,道名拏人,往常响应,今日为何不準!” 清 袁枚 新齐谐·贾士芳:“远近趋慕,叩以祸福,无不响应。”
《漢語大詞典》:得也
1.犹言得了。
2.应答之词。犹言明白啦。
《漢語大詞典》:唯唯
(1).恭敬的应答声。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序》:“王曰:‘试为寡人赋之。’ 玉 曰:‘唯唯。’”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齐王 曰:‘虽然,略以子之所闻见言之。’僕对曰:‘唯唯。’” 颜师古 注:“唯唯,恭应之辞也。”《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 老泉 纳於袖中,唯唯而出。” 梁斌 《播火记》四七:“ 刘老万 、 刘老士 、 严老松 皆拱手唯唯称是。”
(2).引申为恭顺谨慎之义。新唐书·牛仙客传:“为相谨身无它,与时沉浮,唯唯恭愿。”
(3).应而不置可否貌。战国策·秦策三:“ 秦王 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范雎 曰:‘唯唯。’有间, 秦王 復请, 范雎 曰:‘唯唯。’若是者三。” 宋 徐铉 稽神录·林昌业:“忽有一男子,年可三十,髭髯甚长,来诣 林 , 林 问何人,但微笑,唯唯不对。”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二章:“余聆玉人词旨,心乃奇骇,唯唯不能作答。”参见“ 唯唯否否 ”。
(4).相随而行貌。《诗·齐风·敝笱》:“敝笱在梁,其鱼唯唯。” 郑玄 笺:“唯唯,行相随顺之貌。”南史·文学传·卞彬:“蝌斗唯唯,羣浮闇水。” 唐 李咸用 《赠友弟》诗:“谁能终岁摇頳尾,唯唯洋洋向碧涛。”
《漢語大詞典》:唯唯否否
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 曰:‘唯唯,否否,不然。’” 裴駰 集解引 晋灼 曰:“唯唯,谦应也;否否,不通者也。” 钱锺书 《管锥篇·史记会注考证五八》:“盖不欲逕‘否’其説,姑以‘唯’先之,聊减峻拒之语气。”后因以“唯唯否否”形容虚与委蛇,佯应而不置可否。 巴金 《雾》八:“老头子的话似乎就不会有完结的时候。青年只是唯唯否否地应着。”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的岳父照例地以为不可。却又怕他的‘姑老爷’的脾气发作,就对他唯唯否否,弄得他十分不快。” 沙汀 《淘金记》二:“ 白酱丹 意味深长的向他瞄了一眼,唯唯否否的哼了一声。”
《漢語大詞典》:专对(專對)
(1).谓任使节时独自随机应答。论语·子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何晏 集解:“专,犹独也。”汉书·王吉传:“光禄勋 匡衡 亦举 骏 有专对材。” 颜师古 注:“谓见问即对,无所疑也。”明史·刘定之传:“今宜择内藴忠悃,外工专对,若 陆贾 、 富弼 其人者,使备正介之选,庶不失辞辱国。”
(2).单独应对。后汉书·马援传:“ 客卿 幼而岐嶷,年六岁,能应接诸公,专对宾客。” 唐 元稹 《翰林学士承旨记》:“大凡大誥令、大废置,丞相之密画,内外之密奏,上之所甚注意者,莫不专对,他人无得而参。”
《漢語大詞典》:使得
(1).行,可以。亦常用为表示同意他人意见或应答他人之词。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二折:“[正旦云] 刘员外 既成亲,容我与侍郎瀽一椀浆水,烧一陌纸钱咱。[浄云]这也使得。”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王爵 心中闷闷不乐,问主人道:‘我要到街上閒步一回,没个做伴,你与我同走走。’ 张善 道:‘使得。’”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如果你要从了 陈官人 ,到他家去,须是会忍得飢,受得冻,才使得。” 清 袁枚 《续子不语·子不语娘娘》:“乡邻闻之,争来请见。 刘 归问女可使得否,女曰‘何妨一见’。” 冰心 《离家的一年》:“不想到竟取上,名次又列得很高……母亲说他太小,取上也罢了,不去也使得。”
(2).可以使用。如:这录音机使得使不得?3.致使。 元 曾瑞 《行香子·叹世》套曲:“名利相籤,祸福相兼,使得人白髪苍髯。”如:她的一席话使得我深为感动。
《漢語大詞典》:酬应(酬應)
亦作“酧应”。
(1).应答,应对。北齐书·徐之才传:“﹝ 徐之才 ﹞年十三,召为太学生,粗通。 彭城 刘孝绰 、 河东 裴子野 、 吴郡 张嵊 等每共论周易《丧服》仪,酬应如响。” 宋 苏舜钦 《上集贤文相书》:“某絶不酬应,且止其説,然内实有所待耳。” 老舍 《正红旗下》七:“尽管不喜多嘴多舌,可是来了亲友,她总有适当的一套话语,酬应得自然而得体。”
(2).应酬,交际往来。 元 吴师道 《目疾谢柳道传张子长惠药》诗:“从来不解饮,杯勺强酬应。”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 顾禄百 ﹞为 归愚先生 权记室,凡先生酧应之作,皆 顾 捉刀。”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 唐 人喜酬应,益畅厥风。” 钱杏村 《白烟》:“一望而知是一个狡猾,食鸦片的,他善于酬应。”
《漢語大詞典》:应答(應答)
(1).对答。汉书·艺文志:“论语者, 孔子 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於夫子之语也。”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曰:‘儿近来患嗽,声音不彻。’下官答曰:‘僕近来患手,笔墨未调。’ 五嫂 笑曰:‘娘子不是故夸, 张郎 復能应答。’” 郭沫若 《豕蹄·司马迁发愤》:“ 任少卿 听到 司马迁 这样和气地和他应答,他又高兴得扬眉眨眼起来,愈加用力地按着肚子。”
(2).指答话。《水浒传》第四五回:“本官唤我,只得去应答,兄弟,你先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