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招声(招聲)
应声;答话。《西游记》第十五回:“不是他喫了,他还肯出来招声,与 老孙 犯对?”《西游记》第二五回:“这些和尚也受得气哩,我们就像駡鸡一般,駡了这半会,通没个招声。”
分類:应声答话
《漢語大詞典》:尔尔(爾爾)
(1).答应声。犹是是。《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媒人下牀去,诺诺復尔尔。”晋书·张方传:“ 垣 迎説 辅 曰:‘……王若问卿,但言尔尔,不然必不免祸。’”
(2).如此。南齐书·豫章文献王传:“太子亦不知臣有此屋,政以东宫无,而臣自处之,体不宜尔尔。” 宋 李处全 《水调歌头·送王景文》词:“江山尔尔,回首千载几兴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英:“女笑曰:‘婢子何胆怯尔尔!’” 邹韬奋 《萍踪寄语初集》十四:“ 那不勒斯城 的本身不过尔尔,它的著名是该城附近的古迹名胜。”
(3).进退合度貌。 明 何景明 《明威将军指挥佥事余君墓志铭》:“佩玉紫紫,垂带委委,话言唯唯,旋辟尔尔。”
《漢語大詞典》:声响(聲響)
(1).谓回响应声而起。荀子·宥坐:“﹝夫水﹞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 杨倞 注:“若声响,言若响之应声也。”
(2).比喻人们随声附和。 陈三立 《次韵答王义门内翰枉赠》:“已将世变付烟云,空厌人羣逐声响。”
(3).指话语和说话的声气。 汉 王符 潜夫论·相列:“人之相法,或在面部,或在手足,或在行步,或在声响。”《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妈妈是个积病之人,听了这些声响,又看了儿媳这一番怠慢光景,手中又十分窘迫,不比三年前了。”
(4).响声。 南朝 齐 王融 《游仙诗》之五:“远翔驰声响,流雪自飘飘。”《武王伐纣平话》卷中:“有 紂 兵往来寻觅之次,听得水声,若人投水之声响。”《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那山顶中间,却有个大穴,澒澒洞洞的,不知多少深。也有好事的,把大石块投下,从不曾听见些声响。” 丁玲 《韦护》第三章七:“在楼下他佇立了一会,听到楼上没有一点声响,才阔步向外走去。”
(5).出声,做声。 冰心 《斯人独憔悴》:“二少爷从门外经过的时候,他们都笑着请了安,他却皱着眉,摇一摇头,不叫他们声响,悄悄的走进里院去。”
《漢語大詞典》:嗣音
(1).保持音信。《诗·郑风·子衿》:“纵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郑玄 笺:“嗣,续也。女曾不传声问我,以恩责其忘己。” 朱熹 集传:“嗣音,继续其声闻也。”
(2).指连续传寄的音信。 宋 曾巩 《送钱生》诗:“去矣善自立,毋使嗣音稀。”
(3).谓继承前人的事业,如响应声。 清 陈鳣 《对策·文选》:“ 唐 宋 元 明 ,各有沿袭; 班 扬 张 左 ,孰可嗣音?” 严复 《〈古今文钞〉序》:“三十年以往,吾国之古文辞,殆无嗣音者矣。”
《漢語大詞典》:应声(應聲)
(1).随着声音。形容快速。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弓不虚发,应声而倒。”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宋 沈作哲 寓简卷十:“ 蔡君謨 戏谓 陈亚 曰:‘ 陈亚 有心终是恶。’ 亚 应声云:‘ 蔡襄 无口便成衰。’”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饮酒中间, 仲友 晓得他善於词咏,就将红白桃花为题,命赋小词。 严蕊 应声成一闋。” 管桦 《伙伴》:“正走着,忽听他低声叫道:‘趴下!’我应声卧倒地下。”
(2).出声回答。《扶风传信录》附录载 清 无名氏《后会仙记》:“﹝ 青青柳 ﹞至榻前呼曰:‘兄知妹来乎?’ 仇 起应声。”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我们公母俩是千肯万肯的咧,可是倒蹈门儿的女婿,我们才敢应声儿呢。” 顾笑言 《你在想什么?》五:“敲了半天,里面也没有人应声。”
(3).指同声或相隔八度的音相应。物理学上称为“共振”。 宋 沈括 《梦溪补笔谈·乐律》:“琴瑟絃皆有应声:宫絃则应少宫,商絃即应少商,其餘皆隔四相应。”
(4). 隋 代所订“八音之乐”之一。隋书·音乐志中:“﹝ 郑译 ﹞又以编悬有八,因作八音之乐。七音之外,更立一声,谓之应声。”
《漢語大詞典》:应和(應和)
反应和谐。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心能制义曰度,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
(1).答和;应声倡和。史记·曹相国世家:“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宋 叶适 《醉乐亭记》:“舟艇各出茭莲中,櫂歌相应和,已而皆会於 思远楼 下。”《四库全书总目·别集二五·沧溟集》:“后七子以 李攀龙 为冠, 王世贞 应和之。” 管桦 《葛梅》:“应和着这女子的笑声,从附近的白杨林里,传来了布谷鸟和黄莺悠扬的鸣啭。”
(2).呼应;响应。汉书·陈汤传:“时 康居 兵万餘骑,分为十餘处,四面环城,亦与相应和。”宋书·沈攸之传:“ 敬儿 、 文和 斩其使,驰表以闻; 柏年 、 道和 、 佩玉 怀两端,密相应和。” 宋 苏轼 《乞将合转一官与李直方酬奖状》:“近日 寿州 界内强贼甚多……白昼骑马於镇市中劫人。其 尹遇 等闻之,即欲商量应和,居民忧惧。”
(3).应答;应对。 汉 桓谭 新论:“ 哀帝 时,有老人 范兰 ,言年三百岁,初与人相见,则喜而相应和,再三,则駡而逐人。”百喻经·唵米决口喻:“昔有一人,至妇家舍,见其擣米,便往其所,偷米唵之。妇来见夫,欲共其语。满口中米,都不应和。” 菡子 《致江幼农》:“我们还谈了许多细节,你那么欣慰地应和着,就像谈着你自己的事情似的。”
《漢語大詞典》:嗣响(嗣響)
谓继承前人的事业,如响应声。多用于诗文方面。文选·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若夫 平子 艷发,文以情变,絶唱高踪,久无嗣响。” 张铣 注:“艷,美也。言 张平子 文章之美,无能继其音响。”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 子薪 年逾四十,始习倚声,学力未充,而才气甚旺,使天假之年,未始不可为 迦陵 嗣响。”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诗餘者,古诗之苗裔也。语其正则 南唐 二主为之祖,至 漱玉 、 淮海 而极盛, 高 史 其嗣响也。”
《漢語大詞典》:应口(應口)
(1).应声出口,随口。形容应对或动作、行为敏捷、迅速。朱子语类卷一三八:“ 汪玉山 童穉时, 喻玉泉 令他对七字对云:‘马蹄踏破青青草。’ 玉山 应口对云:‘龙爪拏开黯黯云。’” 明 李东阳 《杨南里传》:“先生幼多疾书,恍惚不能记。六七岁时,忽若有得,随所授,輒应口成诵。”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昝君謨 善射,闭目而射,应口而中。”
(2).犹言言行相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把山海似深恩掉在脑后,转关儿便是舌头,许了的话儿都不应口。”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一折:“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
(3).适合口味。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三折:“敢酒食餚饌不应口么?”
(4).回嘴;顶嘴。《水浒传》第三回:“ 郑屠 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 鲁达 駡道:‘直娘贼!还敢应口!’”
《漢語大詞典》:应病(應病)
唐 时传说中的一种怪病,患者说话,体内即有应声。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 洛州 有士人患应病,语即喉中应之。”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中:“有患应病者,问医官 苏澄 ,云:‘自古无此方。今吾所撰《本草》,网罗天下药物,亦谓尽矣。试将读之,应有所觉。’其人每发一声,此中輒应,唯至一药,再三无声。过至他药,復应如初。 澄 因为处方,以此药为主,其病自除。”参见“ 应声虫 ”。
《漢語大詞典》:应声虫(應聲蟲)
(1).传说 唐 宋 时有人患怪病,腹内生虫;人说话,虫即小声应之,是为应声虫。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人事》:“余友 刘伯时 ,尝见 淮西 士人 杨勔 ,自言中年得异疾,每发言应答,腹中輒有小声效之。数年间,其声浸大。有道士见之惊曰:‘此应声虫也,久不治延及妻子。宜读《本草》,遇虫所不应者,当取服之。’ 勔 如言,读至雷丸,虫忽无声,乃顿饵数粒,遂愈。”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等亦记载此事。最早的记载见于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中与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但未提及应声虫。参见“ 应病 ”。
(2).比喻自己无主见,只知随声附和的人。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 杨用修 笑今之儒者,皆 宋 儒之应声虫。吾以为 孔颖达 ,真 郑康成 之应声虫也。” 沙汀 《困兽记》十五:“只有 吕康 一点不肯让步,申言他要坚持他的意见到底,不愿做应声虫。”
《漢語大詞典》:百诺(百諾)
很多人的承应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夜叉国:“出则舆马,入则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此名为官。”参见“ 一呼百诺 ”。
分類:承应应声
《漢語大詞典》:一呼百诺(一呼百諾)
一声呼唤,百人应诺。形容权势显赫,侍从众多。 唐 拾得 《诗》之五十:“高堂车马多,一呼百诺至。”《金瓶梅词话》第三九回:“手下也有三五个徒弟徒孙,一呼百诺。”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 罗公 独坐当中,一呼百诺。掌著生杀之权。” 老舍 《正红旗下》十:“在家里,一呼百诺;出去探望亲友,还是众星捧月。”
《漢語大詞典》:响和(響和)
应声相和。 汉 蔡邕 《郭有道碑文》:“望形表而影附,聆嘉声而响和。”
《漢語大詞典》:响臻(響臻)
应声而至;响应归附。 汉 孔融 《荐祢衡表》:“畴咨熙载,羣士响臻。”文选·陆机〈辩亡论上〉:“豪彦寻声而响臻,志士希光而景騖。” 张铣 注:“臻,至。”
《漢語大詞典》:唯然
独有貌。文选·颜延之〈赠王太常〉诗:“歷听岂多士,唯然覯时哲。” 张铣 注:“覯,见……言歷听岂有多士,然独见 僧达 可为时哲矣。”
微弱貌。唯,轻应声。列子·仲尼:“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漢語大詞典》:噫噫
答应声。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八:“噫噫,相答应声。” 柳青 《铜墙铁壁》第一章:“众人噫噫啊啊承认着,却无心听 老葛 的话,只管歪起头看飞机朝哪个方向过。”
分類:答应应声
《漢語大詞典》:景响(景響)
亦作“ 景嚮 ”。亦作“ 景乡 ”。
(1).如影随形,如响应声。《楚辞·九章·悲回风》:“入景响而无应兮,闻省想而不可得。” 洪兴祖 补注:“景,於境切,物之阴影也……或作‘嚮’,古字借用。”荀子·富国:“三德诚乎上,则下应之如景嚮。”汉书·董仲舒传:“夫善恶相从,如景乡之应形声也。” 颜师古 注:“乡读曰‘响’。”新唐书·武平一传:“臣闻灾不忘生,上见下应,信如景响。”
(2).影子与回响。比喻无根据的、传闻的、不可捉摸或牵强附会的。 晋 向秀 《难〈养生论〉》:“此殆景响之论,可言而不可得。”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诗瀋》:“援证确实,迥非傅会景嚮者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