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四脚
(1).谓有四只脚。借指马匹。宋书·臧质传:“尔自恃四脚,屡犯国疆。”
(2).即幞头。因有四带而得名。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庶人所戴头巾, 唐 人亦谓之‘四脚’,盖两脚繫脑后,两脚繫頷下。”宋史·礼志二五:“小祥,改服布四脚、直领布襴。”
《漢語大詞典》:扑头(撲頭)
(1).即幞头。古代的一种头巾。《宣和遗事》前集:“却去 宣德门 直上有三四个贵官,金捻线扑头,舒角紫罗窄袖袍,簇花罗。” 明 无名氏 《云间杂志》卷下:“ 诸午泉 得一峰石,高二丈,儼若人形,扑头大袖,名为待漏石。”参见“ 幞头 ”。
(2).迎头。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三折:“可早漫地漫天,更扑头扑面,雪拥就浪千堆,雪裁成花六出,雪压得柳三眠。” 茅盾 《子夜》一:“同时就有一股异常浓郁使人窒息的甜香,扑头压住了 吴老太爷 。”
《漢語大詞典》:幞头(幞頭,襆頭)
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 唐 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渐变平直。 宋 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巾幞、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图会·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唤 桂心 ,并呼 芍药 ,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应天府 尹大人 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
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 幞头 ”。
《漢語大詞典》:襆头(襆頭)
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 幞头 ”。
《漢語大詞典》:幞头(幞頭,襆頭)
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 唐 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渐变平直。 宋 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巾幞、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图会·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唤 桂心 ,并呼 芍药 ,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应天府 尹大人 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
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 幞头 ”。
《漢語大詞典》:襆巾
即幞头。 清 袁枚 新齐谐·猴怪:“ 温元帅 襆巾纱帽如 唐 人服饰,貌温然儒者。”参见“ 幞头 ”。
分類:幞头
《漢語大詞典》:幞头(幞頭,襆頭)
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 唐 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渐变平直。 宋 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巾幞、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图会·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唤 桂心 ,并呼 芍药 ,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应天府 尹大人 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
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 幞头 ”。
《漢語大詞典》:幞巾(襆巾)
即幞头。 清 袁枚 新齐谐·猴怪:“ 温元帅 襆巾纱帽如 唐 人服饰,貌温然儒者。”参见“ 幞头 ”。
分類:幞头
《漢語大詞典》:幞头(幞頭,襆頭)
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 唐 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渐变平直。 宋 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巾幞、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图会·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唤 桂心 ,并呼 芍药 ,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应天府 尹大人 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
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 幞头 ”。
《漢語大詞典》:幅巾
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后裁出脚即称幞头。东观汉记·鲍永传:“ 更始 殁, 永 与 冯钦 共罢兵,幅巾而居。”后汉书·逸民传·韩康:“ 及 见康柴车幅巾,以为田叟也,使夺其牛。”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敛以时服”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 傅子:“ 汉 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幞头巾子:“今 宋 朝所谓头巾,乃古之幅巾,贱者之服。”《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 西门庆 那日不往那去,在家新捲棚内,深衣幅巾坐的,单等妇人进门。”
《漢語大詞典》:桐帽
以桐木为骨子做成的幞头。幞头,相传始于 北周 ,用软帛垂脚,至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使顶高起成形, 唐 以后沿用之。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王宣义》:“白头不是折腰具,桐帽棕鞵称老夫。” 宋 陆游 《游前山》诗:“平生一桐帽,自惜犯尘埃。”
分類:桐木幞头
《漢語大詞典》:幞头(幞頭,襆頭)
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 唐 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渐变平直。 宋 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巾幞、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图会·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唤 桂心 ,并呼 芍药 ,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应天府 尹大人 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
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 幞头 ”。
《漢語大詞典》:簪戴
(1).在幞头巾上插花。宋史·舆服志五:“幞头簪花,谓之簪戴。”
(2).谓簪发戴冠。《元典章·兵部三·站簪戴避役》:“ 杭州路 仁和县 土豪 沈扬 善元 ,係籍定马站户,在后簪戴道冠,求充 崇德州 道判。”
《漢語大詞典》:襕幞(襴幞)
穿襴袍,戴幞头。古代宦者常服。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七:“昔 孝节先生 徐仲车 事母至孝。一日,竦然自省曰:‘吾以襴幞謁贵人,而不以见母,是敬母不如敬贵人也。不可!’”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二:“ 隆兴 间,北使往 天竺 烧香,过太学门……有直学 程宏图 者,襴幞立其下。”
《漢語大詞典》:狼吃幞头(狼吃幞頭)
狼衔去人的幞头,吞不下又吐不出。比喻有苦难言,强自忍耐。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一折:“你便駡我一千场,便拷我三十顿,我则索狼吃幞头,心儿自忍。” 元 乔吉 《两世姻缘》第四折:“那壁似狼吃了幞头般寧耐,这壁如草地里毬儿般打快。” 明 贾仲名 《对玉梳》第一折:“俺家里也使了他数锭银,不勾二年,银两使尽,剗地赶他出去,他则索狼吃幞头,心儿里自忍。”
《漢語大詞典》:军容头(軍容頭)
幞头之一种。朱子语类卷九一:“ 唐 人幞头,初止以纱为之,后以其软,遂斫木作一山子,在前衬起,名曰‘军容头’,其説以为起於 鱼朝恩 ,一时人争傚。”
分類:幞头
《漢語大詞典》:弓脚
(1).旧时妇女经裹缠后成弓形的小脚。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腰儿细,偏嬝娜;弓脚小,绣鞋儿是红罗。”参见“ 弓足 ”。
(2).古时幞头的两垂脚稍曲成弓形,谓之弓脚。 宋 代辇官多戴双弓脚幞头。宋史·仪卫志一:“中道繖扇六十六,輦官七十人,素方繖四十四人,弓脚幞头、碧襴衫、涂金铜革带、乌皮履。”
《漢語大詞典》:弓足
(1).谓缠足。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书旧唐书舆服志后:“《南唐书》言 小周后 ‘剗韤步香阶,手提金缕鞋’,是 南唐 贵人不弓足。”按,缠足陋习始于何时,说法不一:或云 南唐 李后主 令宫嫔 窅娘 以帛绕脚,使纤小如弓状,由是人皆效之;或云始于 南齐 东昏侯 时。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弓足
(2).指旧时妇女缠裹后发育不正常的脚。以其形如弓,故称。 清 赵翼 《镇安土风》诗:“邨妇无弓足,山农总帕头。”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转女为男:“速女改装,去髮而辫之,以药展其弓足,衣冠履舄,居然美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