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烟鬟(煙鬟)  拼音:yān huán
1.形容妇女发多而美。唐。韩愈〈题炭谷湫祠堂〉诗:「祠堂像侔真,擢玉纡烟鬟。」
2.比喻峰峦青翠,云雾缭绕。宋。苏轼〈凌虚台〉诗:「落日衔翠壁,暮云点烟鬟。」
《漢語大詞典》:烟鬟雾鬓(煙鬟霧鬢)
形容鬓发美丽。 宋 张孝祥 《雨中花慢》词:“一叶凌波,十里驭风,烟鬟雾鬢萧萧。”
《國語辭典》:螺髻  拼音:luó jì
1.螺形的发髻。《水浒传》第四二回:「只见是两个青衣螺髻女童,齐齐躬身,只打个个稽首。」也称为「螺丝髻」。
2.形容峰峦的形状。宋。辛弃疾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词:「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明。张岱〈岱志〉:「及至黄河舟次,七百里而遥矣,然犹及见岱之螺髻焉。」
《國語辭典》:岩岫(嵒岫)  拼音:yán xiù
山岩上的洞穴。宋。李师中〈咏松〉诗:「半依岩岫倚云端,独上亭亭耐岁寒。」
分類:峰峦山洞
《漢語大詞典》:巘崿
山崖;峰峦。文选·谢灵运〈晚出西射堂〉诗:“连障叠巘崿,青翠杳深沉。” 李善 注:“巘崿,崖之别名。”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峯崖崇峻,巘崿隐嶙,巖间石室,佛尝降止。” 宋 林逋 《西湖春日》诗:“浓吐襍芳薰巘崿,湿飞双翠破涟漪。” 明 赵完璧 《朝回望西山》诗:“綵云连巘崿,翠靄接城隈。”
分類:山崖峰峦
《漢語大詞典》:灵岫(靈岫)
(1).指仙山的峰峦。南齐书·张融传:“晒 蓬莱 之灵岫,望 方壶 之妙闕。”云笈七籤卷一○四:“潜景絶崖,素挺灵岫,仰希标玄,与世永违。”
(2).指仙山的山洞。 前蜀 杜光庭 《题空明洞》诗:“窅然灵岫五云深,落翮标名振古今。”
《漢語大詞典》:崿嶂
犹峰峦。 南朝 宋 鲍照 《自砺山东望震泽》诗:“澜漫潭洞波,合沓崿嶂云。” 唐 李白 《游泰山》诗之一:“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分類:峰峦
《漢語大詞典》:鳌鼻
比喻上矗的峰峦。 唐 司空图 《题山赋》:“齴鼇鼻而嘘空兮,涌佛螺而旁络。”
分類:峰峦
《漢語大詞典》:翠屏
(1).绿色屏风。 南朝 梁 江淹 《丽色赋》:“紫帷鉿匝,翠屏环合。” 后蜀 鹿虔扆 《思越人》词:“翠屏欹,银烛背,漏残清夜迢迢。”
(2).借指青翠的竹丛。 宋 梅尧臣 《县署丛竹》诗:“寒生緑罇上,影入翠屏中。”
(3).形容峰峦排列的绿色山岩。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 李善 注:“翠屏,石桥之上石壁之名也。” 李周翰 注:“有石屏风如壁立,横絶桥上。” 唐 杜甫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诗:“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 明 张居正 《和真一王孙八岭山韵》:“仙城杳靄何因见,悵望青霄耸翠屏。” 清 汪中 《甘露寺》诗:“中流砰訇两山动,翠屏金碧当空开。”
《漢語大詞典》:远岫(遠岫)
远处的峰峦。 南朝 齐 谢朓 《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诗:“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 宋 曾巩 《池上即席送梁况之赴宣城》诗:“远岫烟云供醉眼,双谿鱼鸟付新诗。” 明 文徵明 《病中怀吴中诸寺·天王寺寄南洲》诗:“忆看远岫开飞阁,曾弔荒宫上小丘。”
分類:远处峰峦
《漢語大詞典》:林峦(林巒)
(1).树林与峰峦。泛指山林。 南朝 齐 孔稚圭 《北山移文》:“望林峦而有失,顾草木而如丧。” 唐 王昌龄 《山行入泾州》诗:“林峦信回惑,白日落何处。” 宋 朱熹 《休庵》诗:“别岭有精庐,林峦亦幽絶。” 明 皇甫冲 《维摩寺雨坐》诗:“林峦忽不见,但闻山涧响。” 清 汪懋麟 《送劳书升之任黔中》诗:“风景怜殊俗,林峦想故关。”
(2).指隐居的地方。 唐 李白 《赠参寥子》诗:“长揖不受官,拂衣归林峦。”
《漢語大詞典》:灵岩(靈巖)
(1).指仙山。 晋 庾阐 《孙登隐居》诗:“灵巖霞蔚,石室鳞构,青松标空,兰泉吐牖。”
(2).山名。指 山西省 大同市 云冈 ,又名 武周山 , 北魏 建石窟于此。
(3).山名。在 江苏省 吴县 木渎镇 西北。一名 砚石山 。 春秋 末 吴王 夫差 建离宫于此,今 灵岩寺 即其地。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外郡·灵岩山:“ 灵巖山 有 夫差 馆娃宫 、 响屧廊 、 浣花池 、 采香径 等胜,固 吴中 丽瞩也。” 清 张怡 《入山闻莺》诗:“不识 灵巖 路,行行转欲迷。”
(4).山名。在 浙江 乐清 雁荡山 ,为 雁荡 第一峰。 明 张煌言 《吴子佩远游雁荡归备述名胜因为诗记略》:“ 灵巖 割元气,阴洞碍朝曦。巖中何所有,万象迸葳蕤。”
(5).山名。在 江苏 六合 东。峰峦回抱,有 玛瑙涧 ,出五色石卵,世称灵岩石。参阅《嘉庆一统志·江宁府》
(6).山名。在 山东 长清 东南。四面方正,又名 方山 。
《漢語大詞典》:触石(觸石)
(1).《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徧雨乎天下者,唯 泰山 尔。”后以“触石”谓山中云气与峰峦相碰击,吐出云来。文选·左思〈蜀都赋〉:“冈峦纠纷,触石吐云。” 李善 注:“《春秋元命苞》曰:山有含精藏云,故触石而出也。” 唐 李正辞 《赋得白云起封中》:“千年 泰山 顶,云起 汉皇 封。不作奇峯状,寧分触石容。”
(2).指险峰。 晋 陆云 《喜霁赋》:“靖屏翳之洪隧兮,戢 太山 之触石。”文选·郭璞〈江赋〉:“播灵润於千里,越 岱宗 之触石。” 李周翰 注:“江中起云雾,疾速乃超越也。”
《漢語大詞典》:云岫(雲岫)
语本 晋 陶潜 《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后因用“云岫”指云雾缭绕的峰峦。 唐中宗 《石淙》诗:“霞衣霞锦千般状,云峯云岫百重生。” 宋 苏轼 《和陶诗·集〈归去来诗〉》:“云岫不知远,巾车行復前。” 宋 辛弃疾 《行香子·云岩道中》词:“云岫如簪,野涨挼蓝。”
《國語辭典》:巫峰  拼音:wū fēng
1.男女幽会处。《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恍若今宵遇神女,红云簇拥下巫峰。」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五出:「误走到巫峰上,添了些行云想,匆匆忘却仙模样。」
2.巫山的十二峰。
《漢語大詞典》:巫山十二峰
巫山 之上,群峰迭起,其著者有十二峰,峰名说法不一。据 宋 祝穆 《方舆胜览》载十二峰为: 望霞 、 翠屏 、 朝云 、 松峦 、 集仙 、 聚鹤 、 净坛 、 上升 、 起云 、 飞凤 、 登龙 、 圣泉 。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地理》《蜀江图》则为: 独秀 、 笔峰 、 集仙 、 起云 、 登龙 、 望霞 、 聚鹤 、 栖凤 、 翠屏 、 盘龙 、 松峦 、 仙人 。 唐 李端 《巫山高》诗:“ 巫山 十二峯,皆在碧虚中。” 明无心子《金雀记·作赋》:“锦川怪石多奇样,絶胜 巫山 十二峯。” 郭沫若 《屈原》第四幕:“务求上帝怜鉴,封之为 巫山 十二峰之山神土地。”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六。
《國語辭典》:巫山  拼音:wū shān
1.战国时楚怀王、襄王并传有游高唐、梦巫山神女荐寝事。见东周战国。宋玉〈高唐赋。序〉、东周战国。宋玉〈神女赋。序〉。后指男女欢合。明。梁辰鱼《浣纱记》第七折:「今夜同欢会,梦魂飞,巫山一对暮云归。」也作「高唐」、「阳台」、「云雨」。
2.山名:(1)位于重庆市巫山县东,为巴山山脉的高峰,有十二峰,为川鄂的界山,长江贯穿其间,形成巫峡。(2)位于山东省泰安市辖肥城市西北。
3.县名。位于重庆市东部,东、南与湖北省相邻,西接奉节县。巫山十二峰西北,南濒长江北岸,西邻奉节。东部有大宁河,滨河有神女庙。
《漢語大詞典》:烟岑(煙岑)
云雾缭绕的峰峦。 唐 宋之问 《太平公主山池赋》:“烟岑水涯,繚绕逶迤。” 南唐 李中 《送汪涛》诗:“花飞当野渡,猿叫在烟岑。” 宋 陈造 《都梁诗》之五:“短篱循石磵,老屋枕烟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