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大小  拼音:dà xiǎo
1.成人及儿童。如:「全家大小共十口之多。」
2.尺寸。《孟子。滕文公上》:「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3.重要与不重要的事。泛指一切事务。《文选。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儒林外史》第一回:「你尊堂家下大小事故,一切都在我老汉身上,替你扶持便了。」
《國語辭典》:文章  拼音:wén zhāng
1.斑斓美丽的花纹。《史记。卷二三。礼书》:「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
2.德行事功、礼乐法度。《论语。泰伯》:「焕乎!其有文章。」
3.文辞或泛指独立成篇的文字。唐。杜甫〈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三国演义》第六○回:「祢衡文章,播于当今,吾故不忍杀之。」
4.曲折隐微的含义。《红楼梦》第一九回:「宝玉听这话内有文章,不觉吃了一惊。」
《國語辭典》:上下  拼音:shàng xià
1.上升下降。《楚辞。屈原。卜居》:「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乎?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唐。杜甫 卜居诗:「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2.增减。《周礼。秋官。司仪》:「凡四方之宾客,礼仪辞命饩牢赐献,以二等从其爵而上下之。」《国语。齐语》:「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
3.泛指相对的两个方向。如高低、尊卑、优劣、天地、神人、古今等,随文而异。《书经。周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每船两盏明角灯,一来一往,映著河里,上下明亮。」
4.左右、相差无几。唐。韩愈 与冯宿论文书:「有张籍者,年长于翱,而亦学于仆,其文与翱相上下。」《老残游记二编》第七回:「点算西首五排,人大概在一百名上下。」
5.公差、衙役。《水浒传》第八回:「前日方才吃棒,棒疮举发,这般炎热,上下只得担待一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上下饶恕,随老妇到家中取钱谢你。」
6.问谢世者或释家之名讳。如:「请教令师上下?」
《國語辭典》:礼乐(禮樂)  拼音:lǐ yuè
礼与乐。礼乃行为道德的规范,而乐能调和性情、移风易俗,二者皆可用以教化人民,治理国家。《礼记。礼器》:「礼也者,反其所自生;乐也者,乐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脩乐以道志,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梁书。卷三五。列传。萧子恪》:「伏以圣旨所定乐论钟律纬绪,文思深微。命世一出,方悬日月,不刊之典,礼乐之教,致治所成。」
《國語辭典》:内外(內外)  拼音:nèi wài
1.内部和外部。《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2.修身和行事。《韩非子。解老》:「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
3.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或规矩。《儒林外史》第二九回:「我做太太的人,只该坐在房里,替你装围碟、剥果子、当家料理;那有个坐在厅上的?惹得人说你家没内外。」
4.上下、左右,表示概数。《醒世恒言。卷三八。李道人独步云门》:「唯闻得五样香气,遍满青州,约莫三百里内外,无不触鼻。」
《國語辭典》:前后(前後)  拼音:qián hòu
1.前面与后面。《左传。隐公九年》:「衷戎师,前后击之,尽殪。」《三国演义》第五九回:「马超屯兵渭口,日夜分兵,前后攻击。」
2.表示时间的长短。《汉书。卷六八。霍光传》:「光秉政前后二十年。」
《國語辭典》:轻重(輕重)  拼音:qīng zhòng
1.重量的大小。《左传。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2.程度的大小。《书经。吕刑》:「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
3.事物主次、缓急的程度。《史记。卷六十二。管晏传》:「贵轻重,慎权衡。」《红楼梦》第四二回:「颦儿年纪小,只知说,不知道轻重,作姐姐的教道我。」
《國語辭典》:高低  拼音:gāo dī
1.高处与低处,比喻不平坦。如:「这路高低不平。」
2.优劣。如:「难分高低」。
3.深浅、轻重。《西游记》第四一回:「你这小畜生,不识高低,看棍!」
4.无论如何。如:「你是我最好的朋友,高低要帮这个忙。」
5.到底,终究。如:「我找了好半天,高低被我找到了。」
《國語辭典》:贵贱(貴賤)  拼音:guì jiàn
1.物品的价位高低。《红楼梦》第四八回:「就是东西贵贱行情,他是知道的,自然色色问他。」
2.身分地位的高低。《三国演义》第五回:「曹操曰:『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
3.方言。指无论如何、不管怎样的意思。如:「你别再多费唇舌了,贵贱我是不会去的。」
《國語辭典》:名器  拼音:míng qì
1.用以分别尊卑的爵位及车服仪制。《后汉书。卷一五。来歙传》:「愚闻为国者慎器与名,为家者畏怨重祸。俱慎名器,则下服其命;轻用怨祸,则家受其殃。」《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岂无鹡鸰,固慎名器。」
2.贵重的宝器。《国语。鲁语上》:「今国病矣,君盍以名器请籴于齐?」
《漢語大詞典》:下上
(1).下等中的上等,即第七等。书·禹贡:“厥田惟下上。” 孔 传:“田第七。”汉书·地理志上:“田下上,赋下中三错。” 颜师古 注:“田第七,赋第八,又杂出第七至第九,凡三品。”
(2).同“ 上下 ”。谓高低。《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毛 传:“飞而上曰上音,飞而下曰下音。”
(3).同“ 上下 ”。指高处和低处。 宋 曾巩 《道山亭记》:“其谿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 宋 梅尧臣 《和平叔道傍竹》诗:“下上乏佳禽,左右杂枯桑。”
(4).同“ 上下 ”。犹言古今。 唐 刘禹锡 《魏生兵要述》:“磅礴下上数千年间,其攟摭评议无遗策,用是以干握兵符贵人,宜有虚己而乐闻者。”
(5).同“ 上下 ”。长幼;尊卑。 明 李东阳 《贵君墓碑铭》:“理家四十年,下上辑睦如一日。”
(6).从高处到低处,又从低处到高处。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诗:“君隐磷而出没,望嶔岑而下上。” 宋 梅尧臣 《观文丁右丞挽词》之二:“白马悲鸣驻,黄鸝下上飞。”
《國語辭典》:天泽(天澤)  拼音:tiān zé
上天或天子的恩泽。《宋书。卷九二。良吏传。陆徽传》:「天泽云行,时德雨施。」也作「天恩」。
《國語辭典》:阶级(階級)  拼音:jiē jí
1.阶梯的层级。如:「这阶梯一共有几个阶级?」
2.官位薪俸的等级。《后汉书。卷八○。文苑列传下。边让》:「天授逸材,聪明贤智,阶级名位,亦宜超然。」
3.社会成员依职业属性、经济收入、生活水准、利益与价值观相近而形成的不同群体,如「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工人阶级」等。
《國語辭典》:冠履  拼音:guān lǚ
礼仪。比喻上下有定分。南朝梁。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采三王之礼,冠履粗分。」
《漢語大詞典》:五章
(1).指服装上的五种不同文采。用以区别尊卑。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孔 传:“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服也。尊卑彩章各异,所以命有德。”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 杜预 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谓之绣。集此五章,以奉成五色之用。” 清 沈育 《皋陶祠》诗:“主德宽三宥,臣心慎五章。”
(2).泛指五采。 唐 李白 《古风》诗之四:“凤飞九千仞,五章备綵珍。”
(3).兵卒的五色徽号,用以分别队伍的行列。尉缭子·经卒令:“卒有五章:前一行苍章,次二行赤章,次三行黄章,次四行白章,次五行黑章。”
(4).指 孔子 所作刺时的乐章。史记·乐书:“自 仲尼 不能与 齐 优遂容於 鲁 ,虽退正乐以诱世,作五章以刺时,犹莫之化。” 司马贞 索隐:“按家语所云 孔子 嗤 季桓子 ,作歌引曰:‘彼妇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人之謁,可以死败。优哉游哉,聊以卒岁。’是五章之刺也。”
(5).指五言诗。 唐 李白 《劳劳亭歌》:“昔闻 牛渚 吟五章,今来何谢 袁 家郎。”
(6).指诏书。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丹物:“五章遥降,朱临墨而大号彰。”参见“ 五色詔 ”。
《漢語大詞典》:五色诏(五色詔)
晋 陆翙 邺中记:“ 石季龙 与皇后在观上,为詔书,五色纸,著凤口中。凤既衔詔,侍人放数百丈緋绳,轆轤回转,凤凰飞下,谓之凤詔。凤凰以木作之,五色漆画,脚皆用金。”后因以“五色詔”指诏书。 唐 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朝罢须裁五色詔,珮声归向凤池头。” 唐 窦常 《奉贺太保岐公承恩致政》诗:“五色詔中宣九德,百僚班外置三师。”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觐圣》:“朝罢须裁五色詔,肯将衰朽惜残年。”
分類: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