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虚名
(1).与实际不符的声誉。鹖冠子·度万:“虚名相高,精白为黑。” 汉 徐干 中论·亡国:“ 莽 之为人也,内实姦邪,外慕古义,亦聘求名儒,徵命术士……徒张设虚名以夸海内, 莽 亦卒以灭亡。” 宋 秦观 《财用上》:“ 晋 人 王衍 者,口不言钱而指以为阿堵物,臣窃笑之,以为此乃姦人故为矫亢,盗虚名於暗世也。” 茅盾 《八十自述》诗:“忽然已八十,始愿所未及。俯仰愧平生,虚名不副实。”
(2).没有实际内容或与实际内容不合的名称、名义等。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卫君 入朝於 周 , 周 行人问其号,对曰:‘诸侯 辟疆 。’ 周 行人却之曰:‘诸侯不得与天子同号。’…… 仲尼 闻之曰:‘远哉禁偪,虚名不以借人,况实事乎!’”《文选·古诗〈明月皎夜光〉》:“良无盘石固,虚名復何益。” 吕延济 注:“言其心不固如磐石,虚有朋友之名,復何益也。” 宋 司马光 《论夏竦谥第二状》:“议者将以謚为虚名,何害借人。”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有实权而不能用,则不得窃皇帝之虚名也。”
(3).犹空言。战国策·韩策一:“ 公仲 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 秦 也;以虚名救我者, 楚 也。恃 楚 之虚名,轻絶强 秦 之敌,必为天下笑矣。’”吕氏春秋·审应:“兼爱天下,不可以虚名为也,必有其实。” 宋 苏轼 《淡轩铭》:“其自谓丛林之一害,岂虚名也哉。” 明 刘基 《郁离子·八骏》:“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
《漢語大詞典》:大都
(1).古代王畿外围公的采地。周礼·地官·载师:“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之田任畺地。” 郑玄 注:“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也。”
(2).泛称都邑之大者。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唐 世诸道置按察使,后改为採访处置使,治於所部之大都。” 清 顾炎武 《莱州》诗:“海右称名郡, 齐 东亦大都。”
(3).大概;大抵。 晋 王羲之 《十七帖》:“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復可耳。” 唐 柳宗元 《与萧翰林俛书》:“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
(4).称事物大致的内容或情况。 唐 韩愈 《画记》:“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 明 宋濂 《汉天师世家序》:“ 濂 因据氏族羣书补之,復用史法略载其相承之绪,使一閲輒知大都,而其详别见於左方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八大王:“醒则犹人,而醉则犹鳖,此酒人之大都也。”
(5).大多。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剉胡叶,煮三沸汤。待冷,接取清者,溲麴。以相著为限,大都欲小刚,勿令太泽。擣令可团便止。” 唐 元稹 《葬安氏志》:“大都女子由人者也,虽妻人之家,常自不得舒释。”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四折:“大都来是书生命里,不争将黄阁玉堂臣,几乎的做了违宣抗勅鬼。”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便是那史书上所载的那些忠臣烈士以至愚夫愚妇,虽所遇不同,大都各有个万不得已。”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墙上的石灰大都剥落了,露出了焦黄的土砖。”
(6).仅仅;不过。 宋 辛弃疾 《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词:“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 金 李俊明 《摸鱼儿·送侄谦甫出山》词:“这光景能销几度,大都数十寒暑。”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大都来一寸眉峯,怎当他许多顰皱。”
(7). 元 代京城,旧址在今 北京 城内。 蒙古 忽必烈 以 开平 为 上都 , 辽 之 燕京 为 中都 。 至元 四年(公元1267年)在 中都 东北兴建新城,九年(公元1272年)改称 大都 ,二十年(公元1283年)筑成。城东西两面相当今 北京 内城东西城墙,南至今东、西 长安街 ,北至 德胜门 、 安定门 外土城旧址。参阅元史·地理志一、 清 孙承泽 天府广记·建置
《漢語大詞典》:水墨
(1).水和墨。多用以指一种不着彩色,纯以水墨点染的绘画法。 唐 郑谷 《所知从事近藩偶有怀寄》诗:“水墨画松清睡眼,云霞仙氅挂吟身。” 宋 周紫芝 《西江月》词:“晚来秋水映残霞,水墨新描图画。” 元 汤垕 画鉴·唐画:“ 董元 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矾头,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一样,著色,皴纹甚少,用色穠古。”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八·妇人画:“ 海寧 李因 是菴 ,善画松鹰及水墨花竹翎毛。”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章:“后者是一个阔才半尺,长约六尺余的条幅,水墨浓淡,点缀生动。”
(2).水墨画的简称。 唐 张碧 《题祖山人池上怪石》诗:“我闻 吴 中 项容 水墨有高价,邀得将来倚松下。” 金 元好问 中州集·吴学士激诗序:“ 悆甫 索水墨,以诗寄之云:‘烟拂云梢留淡白,云蒸山腹出深青。’”
(3).浅黑色。常形容或借指烟云。 宋 范成大 《晚步东郊》诗:“水墨依林寺,青黄负郭田。” 周立波 《桐花没有开》六:“天上还有水墨色的云,但有经验的农民都说这一回要晴一晌了。”
《漢語大詞典》:穆穆
(1).端庄恭敬。书·舜典:“宾于四门,四门穆穆。” 曾运乾 正读:“宾读为儐。四方诸侯来朝者, 舜 宾迎之也。四门穆穆,史记云:‘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尔雅·释训:“穆穆,敬也。”大戴礼记·五帝德:“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2).仪容或言语和美。《诗·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毛 传:“穆穆,美也。”荀子·大略:“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晋书·王澄传:“ 澄 尝谓 衍 曰:‘兄形似道,而神锋太儁。’ 衍 曰:‘诚不如卿落落穆穆然也。’ 澄 由是显名。” 明 方孝孺 《蜀府敬慎斋》:“愔愔于思,夔夔于守,穆穆语言,不惊左右。”
(3).宁静;静默。《楚辞·远游》:“形穆穆以浸远兮,离人羣而遁逸。” 晋 陶潜 《时运》:“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唐 胡宿 《天街晓望》诗:“金波穆穆沙堤月,玉树琤琤上苑风。”
(4).盛集貌。 宋 范仲淹 《上时相议制举书》:“十数年间,异人杰士,必穆穆于王庭矣。”
《漢語大詞典》:在于(在於)
亦作“ 在于 ”。
(1).在。多表示处所、时间等。孟子·滕文公下:“子谓 薛居州 ,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长幼卑尊,皆 薛居州 也,王谁与为不善?” 宋 曾巩 《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 唐 之治,在於 贞观 。”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一折:“报的妳妳得知,有 温嶠 在于门首。”
(2).取决于;决定于。表明事物的关键所在。 汉 晁错 《论贵粟疏》:“欲民务农,在於贵粟;贵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为赏罚。”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成败之机,在於今日。”
(3).犹对;对于。表示所说的情况与后面的对象密切相关。 唐 杜甫 《病后过王倚饮赠歌》:“尚看 王生 抱此怀,在於 甫 也何由羡。”
(4).指出事物的本质内容或目的等。 宋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於名实。” 清 侯方域 《宦官论》:“天下所以畏宦官者,不能见天子也。故今日之患,在於朝廷之礼过尊。”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
见“ 在於 ”。
《漢語大詞典》:变相(變相)
(1).敷演佛经的内容而绘成的具体图相。一般绘制在石窟、寺院的墙壁上或纸帛上,多用几幅连续的画面表现故事的情节,是广泛传播教义的佛教通俗艺术。后道教等亦利用此一形式渲染、表述道经及其他内容。《坛经·行由品》:“拟请供奉 卢珍 画《楞伽经》变相及 五相 血脉图,流传供养。”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石唯庵残稿:“断碑已失前朝字,画壁犹存变相图。”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六节:“变的意思是变原样,依照佛经所说,作成绘画的形状,叫做变相。”
(2).改变原来的模样。 宋 陶谷 清异录·妆饰:“﹝ 莹 ﹞尤善梳掠画眉,日作一样……有细宅眷而不喜 莹 者谤之为胶煤变相。”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修容》:“其实云之变相,‘千万’二字犹不足以限量之也。” 曹靖华 《飞花集·到赤松林去》:“ 莫斯科 变相了!变得几乎认不出来了。”
(3).谓事物的形式改变而内容或本质未变。 老舍 《四世同堂》七六:“自从他作了局长,他的门外老有一个巡警给他守门。这使他感到了安全,而忽略了那个巡警也许是监视着他的,他的家也就是变相的牢狱。”
《漢語大詞典》:传意(傳意)
传达思想内容或情意。庄子·天道“而世因贵言传书” 唐 成玄英 疏:“夫书以载言,言以传意。” 明 沈鲸《双珠记·北斗化僧》:“纤云舒巧,飞星传意。”
《漢語大詞典》:超生
(1).谓逾越物质生命的界限,超然物外。《关尹子·四符》:“能见精神而久生;能忘精神而超生。”后道教即用以指得道成仙。《四游记·湘子设筵和好》:“ 铁拐 正色谓 洞宾 曰:‘……若非 钟友 劝留,奏汝天庭,永堕尘凡,不得超生矣!’”
(2).佛教以为人死之后,灵魂可以再投生为人,称“超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八回:“叫贼淫妇阴山背后永世不得超生。”《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受了官刑的人,就是死了做了鬼,是一辈子不会超生的。”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一:“ 侯殿魁 把他找了去,说:‘咱们还是叔伯叔侄,咱哥哥做的事,也就算了,让亡灵超生吧。’”
(3).比喻宽容或开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今老爷所言分明如见,小人不敢隐瞒一句。只望老爷超生。”红楼梦第七一回:“我们的性命,都在姐姐身上,只求姐姐超生我们罢了!”
(4).超过生育计划规定,多出生人口。如:这个县今年超生二百多人。
《漢語大詞典》:要言
盟约;约定的内容或条款。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王子虎 盟诸侯於王庭,要言曰:‘皆奬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新唐书·藩镇传·李师道:“前已约,而今背之,何也?愿得要言奏天子。”
切要精妙之言。犹至理。战国策·宋卫策:“此三言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蚤晚之时失也。” 三国 魏 吴质 《答东阿王书》:“钻 仲父 之遗训,览 老氏 之要言。” 宋 叶适 《题张君所注佛书》:“至於要言微趣,人所难知,往往迎刃氷解,则多自得之矣。” 严复 《救亡决论》:“未闻遵生之要言,则疾疫伤亡,将足以损众。”
《漢語大詞典》:要术(要術)
(1).重要的策略、方法。荀子·议兵:“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及 孝武 益明,旁求俊乂,对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入仕,斯固选贤要术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监酒税之法,初无多言。但好醖酒,剩饶人,则沽者众矣,即是要术。”
(2).指方术、学术、创作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或要诀。后汉书·方术传上·段翳:“ 段翳 字 元章 , 广汉 新都 人也。习《易经》,明风角……有一生来学,积年,自谓略究要术,辞归乡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
《漢語大詞典》:瑰丽(瑰麗)
亦作“瓌丽”。
(1).奇特绚丽。文选·张衡〈西京赋〉:“攒珍宝之玩好,纷瑰丽以奓靡。” 薛综 注:“瑰,奇也。丽,美也。”新唐书·班宏传:“每制旨有所营建,必极瓌丽。” 明 王宠 《旦发胥口经湖中瞻眺》诗:“龙宫嵑瑰丽,鮫室閟幽玄。” 秦牧 《艺海拾贝·譬喻之花》:“美妙的譬喻简直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
(2).形容姿容或资质美好。 宋 洪迈 《夷坚丙志·锦香囊》:“寳冠珠翘,瑶环玉珥。奇衣袨服,仪状瓌丽。” 元 王沂 《放山鸡赋》:“抱耿介之贞性,表瑰丽之妍姿。” 明 王世贞 《〈何大复先生集〉序》:“ 何子 虽稍晚出,其材质敏秀瑰丽。”
(3).形容文辞华丽。 唐 韦应物 《送云阳邹儒立少府侍奉还京师》诗:“为文颇瑰丽,秉度自贞醇。” 元 赵文 《溪山胜处记》:“ 景翔 诗笔瑰丽,吾所敬服。” 清 龚自珍 《杭大宗逸事状》:“叶系以诗,或纪程,纪月日琐语,语汗漫而瑰丽。”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天竺 古有《韦陀》四种,瑰丽幽夐,称世界大文。”
《漢語大詞典》:小经(小經)
(1).卷数少的经书。 唐 宋 依经书内容或文字多少,分大、中、小三级。因时因事所指不同。新唐书·选举志上:“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尚书《春秋公羊传》《穀梁传》为小经。”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 政和 八年御笔:‘……自今学道之士,所习经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为大经。庄子列子为小经,外兼通儒书,俾合为一道。大经,周易;小经,孟子。’”宋史·杨亿传:“母以小经口授,随即成诵。” 清 金农 《寄题李徵君秉元青櫺别业》诗:“小经曾习 严彭祖 ,至孝无惭 何展禽 。”
(2).佛经名。净土门三部经中 后秦 鸠摩罗什 译的佛说阿弥陀经之别称。又名“四纸经”。
《漢語大詞典》:容或
或许;也许。后汉书·朱浮传:“臣恐自今以往,将有所失。求之密邇,容或未尽,而四方之学,无所劝乐。”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正误·庄子语疵》:“言 孔子 七日不火食,容或有之,而藜羹不糝,非火食与?”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五:“余疑 喻氏 乃 俞氏 之别,而 俞氏 为 郑公子 俞弥 之后,容或可信。” 鲁迅 《朝花夕拾·小引》:“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
《漢語大詞典》:更正
改正已发表的谈话或文章中有关内容或字句上的错误。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三:“奏其有不当,则驳下更正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礼部·命名禁字:“本朝 正德 初, 刘瑾 盗柄时,亦矫詔禁官民名字有天字者,俱更正之。” 孙犁 《秀露集·谈校对工作》:“我在这里特意提一下,算是为自己的文章,作个更正。”
《漢語大詞典》:大致
(1).大体上,基本上。后汉书·袁术传论:“天命符验,可得而见,未可得而言也。然大致受大福者,归於信顺乎!” 茅盾 《林家铺子》五:“这一晚上,林家铺子里直忙到五更左右,方才大致就绪。”
(2).大略的内容或情况。 宋 沈括 《江州揽秀亭记》:“予不及落是亭之成,既序其大致,而復乱之以诗。”
(3).大约,大概。 丁玲 《母亲》一:“﹝她﹞大致不会缺少什么的,而且大家都会快乐。”
(4).不凡的情致。晋书·刘卞传:“於亭中与刺史笺,久不成, 卞 教之数言,卓犖有大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