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常分
(1).定分。 三国 魏 王弼 《周易略例》:“故位无常分,事无常所,非可以阴阳定也。”三国志·魏志·刘廙传:“初以尊卑有踰,礼之常分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死者,人之常分,不可免也。”
(2).本分。 宋 李纲 《论宣抚职事札子》:“见危致命,臣之常分,亦无足道。”
《漢語大詞典》:成分
亦作“ 成份 ”。
(1).定分。 南朝 宋 罗含 《更生论》:“是则人物有定数,彼我有成分,有不可灭而为无,彼不得化为我。”
(2).指构成事物的各种不同的物质或因素。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可是近几年来学术上的发明也还不少,比如:X光线,化学原子锂的成份,医学上癌病的治疗法等。” 巴金 《随想录·文学的作用》:“红楼梦虽然不是作者的自传,但总有自传的成份。” 谢觉哉 《关于独立思考》:“吃东西,要把营养成分吸收到全身的器官里化为气力。”
(3).根据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主要生活来源的性质划定的阶级属性。 刘少奇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七:“加入我们党的人,不只是家庭出身和本人成份各不相同,而且是带着各种各色不同的目的和动机而来的。”
《漢語大詞典》:定分
(1).确定名分。荀子·非十二子:“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后汉书·邓骘传:“常母子兄弟,内相勑厉,冀以端慤畏慎,一心奉戴,上全天恩,下完性命。刻骨定分,有死无二。终不敢横受爵土,以增罪累。” 郭沫若 《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可见定分是这一派的重要主张, 慎到 与 彭蒙 为一类是很有根据的。”
(2).固定的名分。新唐书·郁林王恪传:“吾於 恪 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藩屏。”《四游记·铁拐大怒洞宾》:“天下有大数,岂得妄为!华夷有定分,何得相犯!”
(3).宿命论谓人事均由命运前定,人力难以改变,称为“定分”。 晋 欧阳建 《临终诗》:“真伪因事显,人情难豫观。穷达有定分,慷慨復何难!”宋书·顾顗之传:“ 顗之 常谓命有定分,非智力所移。”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鸟生八九子:“言寿命各有定分,死生何叹前后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六:“ 粤 东诸生 谢启祚 ,年九十八,犹入秋闈。以年例当早邀恩赐,大吏每列其名,輒力却之曰:‘科名,定分也,老手未頽,安见此生不为耆儒一吐气。’”
《漢語大詞典》:累黍(纍黍)
(1).古代以黍粒为计量基准。累黍,谓按一定方式排列黍粒以定分、寸、尺及音律律管的长度;同时定合、升、斗、斛以计容量,定铢、两、斤、钧、石以计重量。三者互相参校。见汉书·律历志上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 郑译 ﹞与 邳公 世子 苏夔 累黍定律。” 明 张煌言 《乡荐经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积其空围斯累黍定而规式昭。”
(2).指极微小之量。 唐 司空图 《成均讽》:“探灵测化,但累黍而无差。”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大地万国,上下百年间,强盛弱亡之故,不爽累黍。”
纍黍:1.累列或累积黍粒。古代计量方法之一种。其法列黍以定分、寸、尺等及音乐律管之长度;累黍以定合、升、斗等容积,铢、两、斤等重量。见汉书·律历志上宋史·律历志四
(2).谓数量、差距微小之至。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操舟者日行滩瀨间,巨石森立,矛戟外向,舟触石罅而出,相去纍黍,輒成齏粉。”
(3).指累积微量。 宋 刘克庄 《初宿囊山和方云台韵》:“累黍功名成未易,跳丸岁月去堪惊。”
《漢語大詞典》:均分
(1).公平分配;平均分配。国语·周语中:“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其餘均分公、侯、伯、子、男。” 韦昭 注:“均,平也。周礼:公之地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麴并酒:“用米亦无定方,準量麴势强弱。然其米要须均分为七分:一日一酘,莫令空闕。” 孙中山 《民报周年纪念演说词》:“有主张废资本家归诸国有的,有主张均分于平民的,有主张归诸公有的,议论纷纷。”
(2).谓按等级规定分配。史记·礼书:“固塞不树,机变不张,然而国晏然不畏外而固者,无他故焉,明道而均分之,时使而诚爱之,则下应之如景响。”按,荀子·议兵均作“钧”。
《漢語大詞典》:正封
正其封地的疆界,使之合乎定分。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 杜预 注:“封疆有定分。”
《漢語大詞典》:评分(評分)
(1).根据成绩评定分数。《人民日报》1977.10.18:“在国际体操比赛中,究竟根据什么标准进行评分的呢?一般来讲,运动员完成一套动作的满分是十分。裁判员根据动作的难度、编排和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并对每出现一个小毛病都要从零点一起扣分。”
(2).评定的分数。如:他以最优的评分,获得博士学位。
《漢語大詞典》:泛祭(汎祭)
亦作“氾祭”。 古人祭食之礼,祭品各置其处。如果不按规定分置,而是远散祭品,即谓“汎祭”。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叔孙穆子 食 庆封 , 庆封 氾祭, 穆子 不説,使工为之诵《茅鴟》。” 杜预 注:“礼,食有祭,示有所先也。氾祭,远散所祭,不共。” 孔颖达 疏:“祭食之礼,各有其处……故知汎祭为远散所祭,言其不共也。”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自序》:“《乡党》著饮食之详,左传垂汎祭之誚,饥渴之於人亦大矣。”
《漢語大詞典》:剂料(劑料)
按一定分量和比例调制而成的药料。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余尝问《素问》有记性者或能诵,《本草》则固难矣,若《千金》但药名与分两剂料,此有何义而可记乎?”
《漢語大詞典》:共享税
在分税制下,为保证地方财政收支平衡而按一定分成比例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其收入的税种。参见“分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