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上都
(1).古代对京都的通称。文选·班固〈西都赋〉:“寔用西迁,作我上都。” 张铣 注:“上都,西京也。”此指 西汉 京都 长安 。 明 何景明 《七述》之三:“乃有上都贵人,戚里公子,迎晨而出,及暮乃止。”
(2).古对陪都(下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1) 北齐 以 晋阳 为 下都 ,故称 邺 (今 河北 临漳 西南)为 上都 。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 北齐 高洋 以 鄴 为 上都 , 晋阳 为 下都 。”(2) 唐肃宗 宝应 元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因称首都 长安 为 上都 。新唐书·地理志一:“ 上都 ,初曰 京城 , 天宝 元年曰 西京 …… 肃宗 元年曰 上都 。”
(3). 元 初于 滦河 北岸建 开平府 , 世祖 中统 五年(1264)加号 上都 ,岁常巡幸,终 元 一代与 大都 并称两都。故址在今 内蒙古 多伦 西北 上都河 北岸。《元典章·诏令·建国都诏》:“ 中统 五年八月日钦奉圣旨中书省奏: 开平府 闕庭所在,加号 上都 ,外 燕京 修营宫室,分立省部,四方会同,乞亦正名事。准奏。”
(4).指天宫。后汉书·张衡传:“羡上都之赫戏兮,何迷故而不忘?” 李贤 注:“上都,谓天上也。”
《漢語大詞典》:大氐
大抵;大都。史记·秦始皇本纪:“自 关 以东,大氐尽畔 秦 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汉书·食货志下:“天下大氐无虑皆铸金钱矣。” 颜师古 注:“氐,读曰抵。抵,归也。大归犹言大凡也。” 宋 洪皓 松漠纪闻卷上:“妇人皆悍妬,大氐与他姓相结为十姊妹。”明史·杨镐传:“ 镐 未至,先奏陈十事……大氐皆苟且之事。” 章炳麟 《五无论》:“及设议院,而选充议士者,大氐出於豪家,名为人民代表,其实依附政党。”
分類:大抵大都
《漢語大詞典》:方都
大都;大城。管子·轻重乙:“寡人欲毋杀一士,毋顿一戟,而辟方都二,为之有道乎?” 马非百 新诠:“《博雅》云:‘方,大也。’方都,即大都。”
《漢語大詞典》:大都
(1).古代王畿外围公的采地。周礼·地官·载师:“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之田任畺地。” 郑玄 注:“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也。”
(2).泛称都邑之大者。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唐 世诸道置按察使,后改为採访处置使,治於所部之大都。” 清 顾炎武 《莱州》诗:“海右称名郡, 齐 东亦大都。”
(3).大概;大抵。 晋 王羲之 《十七帖》:“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復可耳。” 唐 柳宗元 《与萧翰林俛书》:“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
(4).称事物大致的内容或情况。 唐 韩愈 《画记》:“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 明 宋濂 《汉天师世家序》:“ 濂 因据氏族羣书补之,復用史法略载其相承之绪,使一閲輒知大都,而其详别见於左方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八大王:“醒则犹人,而醉则犹鳖,此酒人之大都也。”
(5).大多。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剉胡叶,煮三沸汤。待冷,接取清者,溲麴。以相著为限,大都欲小刚,勿令太泽。擣令可团便止。” 唐 元稹 《葬安氏志》:“大都女子由人者也,虽妻人之家,常自不得舒释。”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四折:“大都来是书生命里,不争将黄阁玉堂臣,几乎的做了违宣抗勅鬼。”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便是那史书上所载的那些忠臣烈士以至愚夫愚妇,虽所遇不同,大都各有个万不得已。”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墙上的石灰大都剥落了,露出了焦黄的土砖。”
(6).仅仅;不过。 宋 辛弃疾 《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词:“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 金 李俊明 《摸鱼儿·送侄谦甫出山》词:“这光景能销几度,大都数十寒暑。”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大都来一寸眉峯,怎当他许多顰皱。”
(7). 元 代京城,旧址在今 北京 城内。 蒙古 忽必烈 以 开平 为 上都 , 辽 之 燕京 为 中都 。 至元 四年(公元1267年)在 中都 东北兴建新城,九年(公元1272年)改称 大都 ,二十年(公元1283年)筑成。城东西两面相当今 北京 内城东西城墙,南至今东、西 长安街 ,北至 德胜门 、 安定门 外土城旧址。参阅元史·地理志一、 清 孙承泽 天府广记·建置
《漢語大詞典》:两京(兩京)
(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周 代的 镐京 和 雒邑 。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窃强 秦 之三辅,陷隆 周 之两京。”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汉 、 唐 的 长安 和 洛阳 。 南朝 宋 谢灵运 《会吟行》:“两京愧佳丽,三都岂能似。” 唐 杜甫 《戏赠阌乡秦少府短歌》:“今日时清两京道,相逢苦觉人情好。”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宋 代的 开卦府 和 河南府 。宋史·太宗纪二:“﹝ 雍熙 三年﹞九月丙寅朔,减两京诸州繫囚流以下一等,杖罪释之。” 宋 梅尧臣 《晚坐北轩望昭亭山》诗:“少客两京间,熟游 嵩 与 华 。”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元 代的 大都 和上都 开平 。 元 周伯琦 《天马行应制作》:“属车岁岁幸两京,八鸞承御壮瞻视。”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之十八:“万古龙门镇两京,悬崖飞瀑一般清。”
(5).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 北京 和 南京 。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祝京兆书〈两京赋〉:“昔在 武昌 人家见 祝京兆 行书 都元敬 《两京赋》,两京者,即 明 之 北京 、 南京 。” 陈毅 《读时下杂文因忆鲁迅为长歌志感》:“ 重庆 有 老蒋 ,两京踞敌伪。”
(6).借指两 汉 。陈书·儒林传·沈不害:“故东胶西序,事隆乎 三代 ;环林璧水,业盛於两 京 。” 张舜徽 《广校雠略》卷一:“叙及 三代 ,则移録尚书;事涉两 京 ,则称举《史》《汉》。”
《漢語大詞典》:大抵
(1).大都,表示总括一般的情况。史记·太史公自序:“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汉书·杜周传:“其治大抵放 张汤 。” 颜师古 注:“大抵,大归也。” 元 陈栎 勤有堂随录:“大抵自下者人必高之,自高者人必下之。” 丁玲 《奔》:“大家互相交换了一些家乡的苦难……大抵都相差不远。”
(2).大要;要旨。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俗之谤者,大抵有五。”周书·庾信传论:“虽诗赋与奏议异軫,铭誄与书论殊涂,而撮其指要,举其大抵,莫若以气为主,以文传意。”《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此诗大抵説人品有真有伪,须要恶而知其美,好而知其恶。”
《漢語大詞典》:行书(行書)
(1).写作文书。管子·问:“官贱行书,身士,以家臣自代者几何人?” 尹知章 注:“其人居官乃贱,自行文书,身任士职,輒以家臣自代,亦须知其数也。”墨子·号令:“挟私书,行请謁及为行书者,释守事而治私家事,卒民相盗家室、婴儿,皆断,无赦。”
(2).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汉字字体。晋书·谢安传:“及总角,神识沉敏,风宇条畅,善行书。” 唐 张彦远 法书要录·张怀瓘书断上:“案行书者, 后汉 潁川 刘德昇 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字学:“隶书悖而行书作,行书狂而草书圣。” 巴金 《秋》四四:“对联是 何子贞 的行书。”
(3).八股文章的选集,所选大都是举人的作品。也称“行卷”。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自从那年到 杭州 ,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四书讲书》《五经讲书》《古文选本》--家里有个帐,共九十五本。”参见“ 行卷 ”。
《漢語大詞典》:行卷
(1). 唐 代习尚,应举者在考试前把所作诗文写成卷轴,投送朝中显贵以延誉,称为行卷。 唐 李商隐 《与陶进士书》:“文尚不復作,况復能学人行卷耶?”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唐人行卷:“ 唐 人举进士必行卷者,为缄轴,録其所著文以献主司也。”因也称士子于考试前所上显贵的诗文。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李播》:“ 播 以郎中典 蘄州 ,有 李生 携诗謁之, 播 曰:‘此吾未第时行卷也。’”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谈丛二:“ 唐 士子应举,多遍謁藩镇、州郡丐脂润……至所干投行卷,半属讇词,概出贋剿。”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 唐 以诗文取士,但也看社会上的名声,所以士子入京应试,也须豫先干谒名公,呈献诗文,冀其称誉,这诗文叫作行卷。”
(2). 明 代坊肆所刻举人中式的诗文。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十八房:“至﹝ 万历 ﹞乙卯以后,而坊刻有四种……曰行卷,则举人之作。” 清 钮琇 觚賸·酒芝:“﹝ 李太虚 ﹞因购 吴 ( 吴梅村 )行卷,携以北上,为延誉京师。”
《漢語大詞典》:大城
(1).大都,大的城池。左传·文公十五年:“凡胜国曰灭之,获大城焉曰入之。” 杜预 注:“得大都而不有。”
(2).外城。周书·文帝纪下:“ 青雀 据 长安 子城……以拒还师。 长安 大城民皆相率拒 青雀 ,每日接战。”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比至,子城已洞开,惟牙城拒守” 元 胡三省 注:“凡大城谓之罗城,小城谓之子城。又有第三重城,以卫节度使居宅,谓之牙城。”
《漢語大詞典》:穷生(窮生)
(1).谓尽其生年;终生。庄子·天地:“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耶!” 成玄英 疏:“任形容之妍丑,尽生龄之夭寿,立盛德以匡时,用至道以通物。”
(2).平生。南史·王昙首传:“知汝恨吾未许汝学,欲自悔厉,或以闔棺自欺,或更择美业,且得有慨,亦慰穷生。”
(3).贫民;穷人。 南朝 梁 沈约 《南郊恩诏》:“思霑颽润,惠兹穷生。”《革命民歌集·刀尖对刀尖》:“有人当红军,是不是穷生?穷生你就来,富豪滚一边!”
(4).传统戏曲脚色行当,小生的一种。大都扮演不第的寒酸文人。如京剧《棒打薄情郎》中的 莫稽 、昆剧《评雪辨踪》中的 吕蒙正 等。表演上特别着重做功,以表现人物酸腐潦倒之状。
《漢語大詞典》:乡兵(鄉兵)
古代地方武装。始于 西魏 、 北周 ,由大都督或仪同统领,居于本乡。其后历代有之。隋书·张奫传:“ 高祖 作相,授大都督,领乡兵。”宋史·兵志四:“乡兵者,选自户籍,或土民应募,在所团结训练,以为防守之兵也。”清史稿·兵志四:“乡兵始自 雍 乾 ,旋募旋散,初非经制之师……各省举办团练,有驻守地方者,有随营征勦者。”
《漢語大詞典》:笔记(筆記)
(1).古时称散文为笔,与韵文相对时,称笔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路粹 、 杨修 ,颇怀笔记之工; 丁仪 、 邯郸 ,亦含论述之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温太真 之笔记,循理而清通,亦笔端之良工也。” 南朝 梁 王僧孺 《太常敬子任府君传》:“辞赋极其精深,笔记尤尽典实。”
(2).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内容大都为记见闻,辨名物,释古语,述史事,写情景。其异名则有随笔、笔谈、杂识、札记等。 鲁迅 《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烧掉房子的事,据 宋 人的笔记说,是开始于 蒙古 人的。”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四章三:“现在引 明 人笔记一则为例。”
(3).用笔记录。亦指听课、听报告、读书时所作的记录。 鲁迅 《故事新编·出关》:“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 老子 ,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七章:“土改队员和一些认得了多少字的人……都在认真地记着笔记。” 孙犁 《秀露集·新年为天津团讯作》:“读完一本书,要作一点笔记,以加深你对这本书的印象。”
《漢語大詞典》:管多
多半,大都。 元 朱庭玉 《夜行船·春晓》套曲:“纵不为五更风,管多因半夜雨。”
分類:多半大都
《漢語大詞典》:正阳门(正陽門)
(1). 宋 代 汴京 宫城门名。即 宣德门 。 明道 元年改名 正阳门 。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一折:“你向 正阳门 改嫁的倒荣华。”
(2).今 北京 前门 。 元 大都 之 丽正门 , 明 正统 年间改称 正阳门 ,为 北京 内城之正南门。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 正阳门 ,掌门官一员,管事官数十员,带管外罗城南面居中 永定门 。”
《漢語大詞典》:武生
(1).传统戏曲中脚色行当。生行的一种。大都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有长靠武生与短打武生之分。扮演老年勇武的称武老生。武生也兼演部分武净戏,如京剧《铁笼山》中的 姜维 。猴戏中的 孙悟空 也多由武生扮演。 瞿秋白 《乱弹·新英雄》:“戏台上的武生会翻跟斗,也可以使看戏的人大声喝彩。”
(2).武秀才的简称。 清 梁章钜 浪跡丛谈·武生武举:“文秀才称生员,武秀才则祇称武生。”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虽説是个武生,举动颇不粗鄙。”
《漢語大詞典》:陶范(陶範)
(1).铸造青铜器的陶质模型。 中国 古代铸造青铜器大都用陶范,一般由外范、内范组成。外范按器物外形制造,常分割成几块,有的用“子母口”(即凹凸连接体)接合,因此称为合范。内范是比外范较小的范心。内外范之间容受铜液。范上雕镂有纹饰或铭文。
(2).指陶瓷器的坯胎。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陶埏:“凡白土曰堊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此则 真定 定州 、 平 凉 华亭 、 太原 平定 、 开封 禹州 ……他处白土陶范不黏,或以扫壁为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