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明堂
(1).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玉台新咏·木兰辞》:“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唐 杜甫 《石鼓歌》:“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佩剑鸣相磨。”
(2).传说 雷公 问人的经络血脉, 黄帝 坐明堂以授之。故后世医家称标明人体经络、针灸穴位之图为“明堂图”。称人身上的一个针灸穴位为“明堂”。参阅 宋 于惟德 《〈铜人腧穴灸图经〉序》
(3).墓前祭台。又称为券台。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其明堂之奠,干饭寒水,饮食之物,勿有所下。” 李贤 注:“此言明堂,亦神明之堂,谓壙中也。” 元 郑光祖 《老君堂》第一折:“倒塌了明堂瓦舍,崩损了石器封坛。”参见“ 券臺 ”。
(4).道教称两眉之间为天门,入内一寸为明堂。 唐 李白 《汉东紫阳先生碑铭》:“明堂平白,长耳广顙。” 王琦 注:“《黄庭经》:‘明堂四达法海源。’ 梁邱子 註:‘眉头一寸为明堂。’” 元 马致远 《任风子》第一折:“一箇拳来到眼跟前,轻躲过臂忙搧……这一箇明堂里可早叉翻背,这一箇嘴缝上中直拳,这一箇扑的腮揾土。”
(5).旧时看风水所用的术语。指墓前的所谓地气聚合的地方。见 明 缪希雍 《葬经翼·明堂论》
(6).相术术语。按八卦方位划分手掌,明堂位于手掌的正中央即掌心。《廿载繁华梦》第十二回:“ 志存 谦让一番,先索 马氏 右掌一看, 志存 先赞道:‘掌软如绵,食禄万千,便不是寻常的,看掌纹深细,主为人聪明伶俐。中间明堂深聚,天地人三纹清楚,财帛丰盈,不消説了。’”
(7).名堂;花招。 蹇先艾 《在贵州道上》:“我一年四季都在外头,晓得她在家搞些啥明堂。”
(8).方言。院子。 鲁迅 《书信集·致母亲》:“因为搬了房子,﹝ 海婴 ﹞常在明堂里游戏。”
(9).方言。打晒粮食的场地。
《漢語大詞典》:券台(券臺)
(1).堪与家术语。指墓前地气聚合之处。朱子语类卷九七:“今人呼墓地前为明堂,尝见《伊川集》中书为券臺,不晓所以……后见 唐 人文字,言某朝詔改为券臺。”
(2).墓前的祭台。 宋 陶谷 清异录·丧葬:“菴墓前甃石若甎表之面,方长,高不登三尺,号曰券臺。”
《漢語大詞典》:封禅(封禪)
(1).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在 泰山 上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封;在 泰山 下的 梁父山 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德,称禅。史记·封禅书:“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禪。”史记·封禅书:“古者封 泰山 禪 梁父 者七十二家。” 宋 乐史 《广卓异记·五十四年内祖与孙封禅》:“凡五十四年内,祖与孙封禪,自古帝王无比。” 元 刘埙 隐居通议·礼乐:“説者谓封禪取高厚之义,封土於山,而禪祭於地,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也。增 泰山 之高以报天,附 梁父 之厚以报地。”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封泰山论》:“ 秦始皇 、 汉武帝 之求长生, 光武帝 之用讖纬……皆以邪道坏古礼,不足为封禪咎。”
(2).古代封禅一般在 泰山 举行,但也有在其他山上举行的。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八年:“时有请封 会稽 禪 国山 者,上命诸儒草封禪仪,欲行之。”
《漢語大詞典》:上相
(1).天子举行大典时,主持礼仪的官员。周礼·春官·大宗伯:“朝覲会同,则为上相。”周礼·秋官·司仪:“每门止一相,及庙,唯上相入。”
(2).对宰相的尊称。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足下位为上相,食三万户侯,可谓极富贵无欲矣。”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惟上相之叡哲,当草昧而经纶。”书·咸有一德“ 伊尹 既復政厥辟” 唐 孔颖达 疏:“ 伊尹 , 汤 之上相,位为三公。”
(3).泛称大臣。 清 龚自珍 《释言》诗:“守默守雌容努力,毋劳上相损宵眠。”
(4). 宋 代称居首位的宰相。宋史·职官志一:“ 宋 承 唐 制,以同平章事为真相之任,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以承郎以上至三师为之。其上相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其次为集贤殿大学士。”
(5).星名。晋书·天文志上:“东蕃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晋书·天文志上:“西藩四星……第四星曰上相。”
犹上照,指人摄在相片上的神态自然而好看。
《漢語大詞典》:鸡人(雞人)
亦作“鷄人”。 周 官名。掌供办鸡牲。凡举行大典,则报时以警夜。周礼·春官·鸡人:“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嘑旦以嘂百官。凡国之大宾客、会同、军旅、丧纪,亦如之。凡国事为期,则告之时。凡祭祀,面禳衅,共其鸡牲。” 孙诒让 正义:“‘鸡人’者, 叶 钞释文作‘鷄人’。 阮元 云:‘从佳者小篆,从鸟者籀文。’”后指宫廷中专管更漏之人。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坐朝晏罢,每旦晨兴,属传漏之音,听鸡人之响。” 宋 王安石 《和祖择之登紫微阁》之一:“宫楼唱罢鷄人远,门闕朝归虎士闲。”《花月痕》第四八回:“晨光隐约上檐端,絳幘鸡人促晓餐。”
分類:官名大典
《漢語大詞典》:紫坛(紫壇)
(1).以紫贝砌成的庭坛。
(2).紫色祭坛。帝王祭祀大典用。《汉旧仪》:“祭天紫坛幄帐。”《汉书·礼乐志》:“爰熙紫坛,思求厥路。” 颜师古 注:“紫坛,坛紫色也。” 唐 李白 《拟恨赋》:“握瑶图而倏昇,登紫坛而雄顾。”
(3).指道教祭坛。《剪灯馀话·幔亭遇仙录》:“紫坛清夜醮虚皇,奎章已拜看云赐。”
《漢語大詞典》:坛场(壇場)
(1).古代设坛举行祭祀、继位、盟会、拜将等大典的场所。史记·封禅书:“诸祠各增广坛场,珪币俎豆,以差加之。”汉书·高帝纪上:“於是 汉王 斋戒设坛场,拜 信 ( 韩信 )为大将军。”后汉书·刘玄传:“众虽多而无所统一,诸将遂共议立 更始 为天子。二月辛巳,设坛场於 淯水 上沙中,陈兵大会, 更始 即帝位,南面立,朝羣臣。”南齐书·礼志上:“息殿去坛场既远,郊奉礼毕,旋幸於此。” 宋 欧阳修 《太清宫烧香》诗:“坛场夜雨苍苔古,楼殿春风碧瓦寒。” 王闿运 《〈衡阳县志〉序》:“ 乾隆 分治,剏立坛场。”
(2).法坛。佛家讲经说法之所。 唐 柳宗元 《南岳般舟和尚二碑》:“佛法至于 衡山 ,及 津大师 始修起律教,由其坛场而出者,为正法。” 唐 皇甫冉 《送延陵陈法师赴上元》诗:“ 延陵 初罢讲, 建业 去随缘。翻译推多学,坛场最少年。” 清 袁枚 新齐谐·陈紫山:“ 陈 目且瞑,强起张目答曰:‘来原无碍,去亦何妨?人间天上,一个坛场。’言毕,跏趺而逝。”
(3).指政坛,政治舞台。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五章:“凡登坛场而执政者皆男子也。”
《漢語大詞典》:大典
(1).重要的典籍。后汉书·郑玄传论:“ 郑玄 括囊大典,网罗众家。”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四》:“《洪范》一书,诚为大典,然亦归 周 之后,因 武王 之问而陈之耳。”
(2).国家重要的典章、法令。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至於军国远图,刑政大典,既道在廊庙,则理擅民宗。”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戊午科场之案:“ 肃顺 等力言取士大典关係至重,亟宜执法以惩积习。”
(3).盛大隆重的典礼。南齐书·王俭传:“时大典将行, 俭 为佐命,礼仪詔策,皆出於 俭 。” 清 沈初 《清西笔记》卷二:“凡遇大典,恭进诗册,各衙门分函汇进。” 徐迟 《凤翔》:“九月三十日的夜晚,人民政协闭幕后,他参加了开国大典前夕的大宴。”
《漢語大詞典》:九宾(九賓)
古代朝会大典设“九宾”。说法不一:(1)指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礼於庭,臣乃敢上璧。” 裴駰 集解引 韦昭 曰:“九宾则周礼九仪。”按,周礼·秋官·大行人 郑玄 注:“九仪谓命者五:公、侯、伯、子、男也;爵者四:孤、卿、大夫、士也。”(2)指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下及郎、吏、 匈奴 侍子。后汉书·礼仪志上:“大鸿臚设九宾,随立殿前。” 刘昭 注引 薛综 曰:“九宾谓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下及郎、吏、 匈奴 侍子,凡九等。”(3)指九位礼宾人员。汉书·叔孙通传:“大行设九宾,臚句传。” 王先谦 补注引 刘攽 曰:“宾,谓传摈之宾。九宾,摈者九人,掌臚句传也。”
《漢語大詞典》:花衣
(1).彩色的衣服。 沈从文 《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友》:“我们穿一色到底的灰衣,他们却穿各色各样的花衣。”
(2).指像彩色服装一样的东西。 唐 耿湋 《进秋隼》诗:“夕阳分素臆,秋色上花衣。” 明 汤显祖 吕硕园 《还魂记·冥判》:“蝴蝶呵,你粉版花衣胜剪裁。”
(3).方言。去籽的棉花。《沪谣外编·十苦恼》:“七苦恼,弹絮行业曲转腰,花衣飞仔满头白,年纪青青已像老。”
(4). 清 代官员于喜庆大典或节日穿着的官服补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回:“到了吉期那天,非但自己穿了花衣前去道喜,并且因为 啸存 客居 上海 ,没有内眷,便叫自己那位郡主太太……到 赵 公馆里去招呼一切。”
《漢語大詞典》:折俎
(1).古代祭祀、宴会时,杀牲肢解而后置于俎上。俎,盛牺牲的礼器。仪礼·乡饮酒礼:“宾升自西方,乃设折俎。” 贾公彦 疏:“凡解牲体之法,有全烝其豚。解为二十体,体解即此折俎是也。”左传·宣公十六年:“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公当享,卿当宴。王室之礼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 宋 置折俎,以多文举礼。”
(2).引申为参与国家大典。 唐 毛杰 《与卢藏用书》:“ 杰 时在草莽,运厄穷愁,思折俎而无因,嗟扫门而不逮。”
《漢語大詞典》:中坛(中壇)
古代为举行郊祀、封禅等大典而设的高台。《汉书·礼乐志》:“帝临中坛,四方承宇。”后汉书·祭祀志上:“ 陇 蜀 平后,乃增广郊祀, 高帝 配食,位在中坛上,西面,北上。” 晋 左思 《魏都赋》:“量寸旬,涓吉日,陟中坛,即帝位。”
《漢語大詞典》:中严(中嚴)
谓中庭戒备。古代帝王元旦朝会或郊祀等大典的仪节之一。隋书·礼仪志四:“ 梁 元会之礼,未明,庭燎设,文物充庭……侍中奏中严,王公卿尹各执珪璧入拜。” 唐 郑谷 《丞相孟夏祗荐南郊纪献十韵》:“外肃通班序,中严锡庆优。” 宋 王禹偁 《南郊大礼诗》之四:“綵城残月带微霜,版奏中严夜未央。”
《漢語大詞典》:恭谢(恭謝)
指皇帝举行的郊祭等大典。宋史·钦宗纪:“ 靖康 元年三月……癸酉,诣 景灵东宫 行恭谢礼。”《宣和遗事》后集:“是时 徽宗 正行郊祭,大臣匿边报不以闻,道是恐妨恭谢。及恭谢礼毕,方以檄书进呈 徽宗 。”
《漢語大詞典》:五使
唐 宋 行大典时所置五官,均命大臣任之。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每南郊大礼,循 唐 制命五使。宰相为大礼使,学士为仪礼使、卤簿使,御使中丞为仪仗使,知 开封府 为桥道顿递使。”参阅 宋 赵昇 朝野类要·典礼·五使
《漢語大詞典》:正仗
指朝廷举行祀天、朝会等大典用的仪仗。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初,有司将立正仗,宿设乐县於殿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