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地动(地動)  拼音:dì dòng
地震。《儒林外史》第四三回:「忽然见墙头上伏著一个怪物,手里拿著一个糖锣子,当当的敲了两下,那一堵墙,就像地动一般,滑喇的凭空倒了下来。」
分類:地动地震
《国语辞典》:地牛发威(地牛发威)  拼音:dì niú fā wēi
俗称地震。如:「科学未发达前所谓的地牛发威就是地震。」
分类:地震
《国语辞典》:地牛翻身  拼音:dì niú fān shēn
俗称地震。如:「老一辈的人称地震为地牛翻身。」
分类:地震
《漢語大詞典》:地转(地轉)
(1).谓时势变迁。 明 方孝孺 《江山万里图》诗:“ 武昌 地转多遗迹,隔岸鸟鸣瞻 赤壁 。”
(2).指地动,地震。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地震诏》:“地转实为新地兆,天旋永立新天朝。”
《国语辞典》:波漾  拼音:bō yàng
封闭水域在地震或大气压力等外力解除之后,水面仍继续摆动不止的现象。即扰乱力的频率与流体系的自然频率相同时,流体产生的振动现象。
《國語辭典》:地变(地變)  拼音:dì biàn
因地层的滑动,造成地层表面的改变。形成的原因不一,常发生在断层附近、山坡地或大量抽取地下水的地方。《魏书。卷三五。列传。崔浩》:「比年以来,天灾地变,都在秦凉。」
《漢語大詞典》:地声(地聲)
地震前大地发出的声响。 王晋军 《第十四个春天》:“去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地声隆隆,地光四起,大地震发生了。”
《漢語大詞典》:震方
(1).东方。《梁书·武帝纪下》:“前代因袭,有乖礼制,可於震方,简求沃野。” 唐 刘禹锡 《元日乐天见过因举酒为贺》诗:“震方天籟动,寅位帝车回。”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此处安葬,按那龙脉,正自震方而来,定主宗祧延绵。”
(2).地震方位。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禨祥·圣主徵应:“内灵臺奏 泰山 震方,此青宫不安之象。”
《漢語大詞典》:地光
地震前发出的一种特殊的光。如:地震前上有地光,下有地声。
《國語辭典》:震中  拼音:zhèn zhōng
大陆地区用词,即台湾地区所称的「震央」,系指地震发生处垂直投影到地表的位置。
《漢語大詞典》:天眚
天灾。古代天人相应之说,以地震、风雷、星变、日食等,皆为上天垂戒,视为灾异。后汉书·安帝纪论:“推咎台衡,以答天眚。”《宋书·礼志一》:“况闻天眚将至,行庆乐之会,於礼乖矣。”
《漢語大詞典》:夜妖
令白昼昏晦的自然灾异。如大风,地震等。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夜妖者,云风并起而杳冥,故与常风同象也。”晋书·五行志下:“ 元帝 景元 三年十月,京都大震,昼晦,此夜妖也。”隋书·五行志下:“ 梁 承圣 二年十月丁卯,大风,昼晦,天地昏暗。近夜妖也。”
《漢語大詞典》:震蚀(震蝕)
亦作“ 震食 ”。 地震和日、月食。《汉书·谷永传》:“申以大水,著以震蚀,各有占应,相为表里。”后汉书·刘陶传:“天灾不有痛於肌肤,震食不即损於圣体。”宋书·五行志五:“ 太康 七年正月甲寅朔,日有蚀之。乙亥,詔曰:‘比年灾异屡发,邦之不臧,实在朕躬,震蚀之异,其咎安在?’”
分類:地震月食
《國語辭典》:海震  拼音:hǎi zhèn
因海底或海岸地区发生地震所引起的海底震动。
《國語辭典》:震波  拼音:zhèn bō
1.物体或声源以高于音速运动时所产生的高压脉冲。如飞机以超音速飞行时会产生极强烈的震波。
2.因地震或人工爆炸而产生向四面传动的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