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吞 → 呑吞”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支离(支離)
(1).分散;分裂。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公为支离之卒,因祝史 挥 以侵 卫 。” 杜预 注:“支离,陈名。” 竹添光鸿 会笺:“支离,分散也,盖分为数队以误敌。”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捷猎鳞集,支离分赴。” 李善 注:“支离,分散貌。” 唐 元稹 《蛮子朝》诗:“部落支离君长贱,比诸夷狄为幽冗。” 前蜀 韦庄 《秦妇吟》:“忽看庭际刀刃鸣,身首支离在俄顷。”
(2).繁琐杂乱。 汉 扬雄 《法言·五百》:“或问:‘天地简易而法之,何《五经》之支离?’曰:‘支离盖其所以为简易也。’” 汪荣宝 义疏:“支离、支繚,皆繁多歧出之意。” 金 王若虚 《〈史记〉辨惑一》:“至《世家》杂举二篇之旨,支离错乱,不成文理,读之可以发笑。”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玉函山房辑佚书》:“ 马 氏既未能深考,而贪多务博,緟复支离,其所辑往往犯此病也。”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三章五:“结果是他的理论尽管不错,而编出的故事却是支离强凑,全无生命的了。”
(3).离奇,虚妄。 南朝 宋 何承天 《重答颜光禄》:“足下雅秉周礼,近忽此义方,詰无形之有,为支离之辩乎?” 唐 柳宗元 《与吕恭论墓中石书书》:“今视石文,署其年曰‘永嘉’,其书则今田野人所作也,虽支离其字,犹不能近古。”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赵瓯北汪龙庄考史之法:“读史者自当奉正史为主,正史而外不妨兼及别史,折衷於一是。凡支离谬诞之谈,概从删削焉。” 闻一多 《奇迹》诗:“我也说但为一阕莺歌便噙不住眼泪,那未免太支离,太玄了,简直不值当。”
(4).流离,流浪。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之一:“支离西北风尘际,飘泊东南天地间。” 宋 陆游 《书怀》诗:“ 濯锦江 头成昨梦, 紫芝山 下又新年……支离自笑生涯别,一炷炉香绣佛前。” 清 方苞 《季武子哀辞》:“蹇孤游兮局窄,命支离兮为鬼客。” 清 秋瑾 《重上京华甲江题壁》诗:“懊恼襟怀偏泥酒,支离情绪怕闻鶯。”
(5).谓残缺而不中用。庄子·人间世:“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文选·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六日之郡初发都〉诗》:“良时不见遗,丑状不成恶;曰余亦支离,依方早有慕。” 李善 注引《七贤音义》:“形体离,不全正也。” 宋 苏轼 《题过所画枯木竹石》诗:“散木支离得自全,交柯蚴蟉欲相缠。” 清 冯廷櫆 《岁暮书怀》诗:“自分支离本无用,不须弹鋏怨沉沦。”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或手足断残,支离其身,侏儒短小,不齐於人。”
(6).憔悴;衰疲。晋书·郭璞传:“是以不尘不冥,不驪不騂,支离其神,萧悴其形,形废则神王,跡粗而名生。”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分军应供给,百姓日支离。” 仇兆鳌 注引 王嗣奭 曰:“支离,谓民力已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董生:“久之,面目益支离,乃惧,復造善脉者诊之。” 巴金 《家》附录三:“我一九四二年回到 成都 见到了她,她已经成了一个‘弱骨支离’的‘老太婆’了。”
(7).谓艰于行动。 唐 独孤及 《为李给事让起复尚左丞兼御史大夫等第三表》:“顾臣羸瘵奄奄,行步支离,力有所不任,用有所不逮。”
(8).犹支吾。谓说话吞吞吐吐。亦谓含混不清。梁书·吴均传:“先是, 均 表求撰《齐春秋》,书成奏之。 高祖 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 刘之遴 詰问数条,竟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儿女英雄传第八回:“不想我把事情弄妥了,赶回店来,你倒躲了。我问问店家,他合我言语支离,推説不知去向。”
(9).见“ 支离疏 ”。
(10).见“ 支离益 ”。
(11).见“ 支离叟 ”。
《漢語大詞典》:支离疏(支離疏)
亦省作“ 支离 ”。 庄子寓言人物。肢体畸形,于世无补,而坐受赈济。庄子·人间世:“ 支离疏者 ,颐隐於脐,肩高於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脇。挫鍼治繲,足以餬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徵武士,则 支离 攘臂而游於其间;上有大役,则 支离 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 唐 权德舆 《古人名诗》:“从此 直不疑 , 支离疏 世事。” 宋 黄庭坚 《次韵师厚病间》之三:“古来 支离疏 ,粟帛王所仁。”
《漢語大詞典》:支离益(支離益)
庄子寓言人物。 朱泙漫 从之学屠龙。庄子·列御寇:“ 朱泙漫 学屠龙於 支离益 ,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单,通“ 殫 ”。后亦省称“ 支离 ”。后汉书·张衡传:“深厉浅揭,随时为义,曾何贪於 支离 ,而习其孤技邪?” 晋 张协 《七命》:“尔乃命 支离 ,飞霜鍔,红肌綺散,素肤雪落。”
分類:寓言人物
《漢語大詞典》:支离叟(支離叟)
(1).指 支离疏 。 宋 刘克庄 《最高楼·乙卯生日》词:“此生惭愧 支离叟 ,何功消受水衡钱。”参见“ 支离疏 ”。
(2).松的别称。 元 陆友 研北杂志卷下:“﹝ 鲜于枢 ﹞於废圃中得怪松一株,移植所居旁,名之曰 支离叟 。”亦省作“ 支离 ”。 清 施闰章 《慈仁寺松》:“ 支离 尔何意,不厌卧 长安 。”
分類:
《漢語大詞典》:嚅嗫(嚅囁)
说话吞吞吐吐的样子。 宋 沈辽 《德相送荆公三诗用元韵戏为之》:“世人所钦慕,有口空嚅囁。” 明 唐顺之 《答屠渐山谕德书》:“今以平生未尝请见,而深言浅言两无所措,乃嚅囁而为之言。” 冰心 《分》:“他不好意思似的,嚅嗫着:‘这孩子脑袋真长。’”
分類:吞吞吐吐
《漢語大詞典》:熌烁(熌爍)
(1).亮光忽明忽暗,摇动不定貌。 元 刘唐卿 《降桑椹》第三折:“着雷公发一声霹靂,震动山林;电母荧煌熌烁,光走金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田七郎:“ 七郎 佩刀挂壁间,忽自腾出匣数寸许,錚錚作响,光熌烁如电。”
(2).比喻说话吞吞吐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驱怪:“﹝主人﹞但劝盃酒,言辞熌烁,殊所不解。” 何垠 注:“熌音闪,火行也。烁音鑠,光也。以比其音旨之不定也。”
《漢語大詞典》:咽呜(咽嗚)
犹吞吞吐吐。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既至,而咽呜掣缩,似若所知实远,而未皆吐尽者。”
分類:吞吞吐吐
《漢語大詞典》:词惭(詞慙)
谓语言吞吞吐吐。 明 方孝孺 《答王仲缙书》:“意欲其贯,不贯则乖离错糅而繁以乱;理欲其无疵,有疵则气沮词慙,虽工而于世无所裨。”
《漢語大詞典》:支支吾吾
亦作“ 支支梧梧 ”。 谓说话吞吞吐吐,含混躲闪。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既这等苦苦相问,你自然就应该侃侃而谈,怎么问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 后羿 ﹞坐在对面铺着脱毛的旧豹皮木榻上,搔着头发,支支梧梧地说--‘今天的运气仍旧不见佳,还是只有乌鸦。’” 杨朔 《熔炉》:“指导员觉得 黄金宝 有点反常,两只眼映着灯闪亮,好像含着泪,问他又支支吾吾地不肯明说。”
《漢語大詞典》:吞吞吐吐
形容有话不直说或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的样子。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官场现形记》第六回:“然而那一种吞吞吐吐的情形,已被 蒋福 看透。” 鲁迅 《〈三闲集〉序言》:“那些吞吞吐吐,没有胆子直说的话,都载在《而已集》里。”
《漢語大詞典》:吭唧
发出似哭非哭的声音。例如:别吭唧了!要买什么说出来好了。
说话吞吞吐吐。例如:他吭吭唧唧了半天,我也没听明白。
《漢語大詞典》:闪烁其词(閃爍其詞)
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痛史》第二五回:“或者 定伯 故意闪烁其词,更未可定。”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愫方 :(闪烁其词)没有谁。” 刘绍棠 《小荷才露尖尖角》:“‘馒头上了屉,眼看八成熟。’ 安天宝 闪烁其词,匆匆进门去。”
《漢語大詞典》:闪缩(閃縮)
(1).犹闪烁。谓说话吞吞吐吐。 明 唐顺之 《与洪方洲书》:“ 扬子云 闪缩譎怪,欲説不説,不説又説,此最下者,其心术亦略可知。”
(2).躲躲闪闪。粤剧《搜书院》第三幕:“奇怪!方才此人,神色不安,行藏闪缩,看来事有跷蹊。”
(3).指心神不定。 梁斌 《红旗谱》五三:“蝉在树上叫得烦躁,他的心上闪缩不安。”
《漢語大詞典》:丁丁列列
形容说话吞吞吐吐。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冥誓》:“俺丁丁列列,吐出在丁香舌。”
分類:吞吞吐吐
《漢語大詞典》:啃啃哧哧
形容说话吞吞吐吐。 梁斌 《红旗谱》三:“ 朱老忠 一问, 严志和 红了脸,怯生生楞了一下,啃啃哧哧说:‘我要闯 关东 ,离开这个愁根子。’”
分類:吞吞吐吐
《漢語大詞典》:哽吃
形容发言不连续、不流畅,说话吞吞吐吐的样子。 老舍 《骆驼祥子》二二:“ 祥子 的脸红起来,哽吃了半天才说出来。”
《漢語大詞典》:嘴呐
谓说话吞吞吐吐。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二章:“ 石永公 嘴呐地说:‘还不是怕我跑出去肚疼病犯?’”
分類:吞吞吐吐
《漢語大詞典》:吭哧
亦作“ 吭吃 ”。亦作“ 吭嗤 ”。
(1).象声词。形容重浊的声音。 高玉宝 《高玉宝》第五章:“﹝ 玉宝 ﹞照着 淘气 的大脑瓜‘吭吃吭吃’就是几拳。” 张贤亮 《灵与肉》:“马、骡子、毛驴都在各自的槽头上吭哧吭哧地嚼着干草。” 方之 《杨妇道》:“那畜生(狼狗)从身旁擦了过去……鼻孔还一搧一动,吭嗤吭嗤,好象得了重伤风。”《十月》1981年第1期:“列车吭哧吭哧地发出巨大的声响,开始移动起来。”
(2).形容说话吃力,吞吞吐吐。 康濯 《水滴石穿》第三章四:“他停下一步,带点儿吭哧地对 玉枝 说:‘你,你,你要不累,就先走一步。’” 王士美 《铁旋风》第一部:“ 朗布 现出一副窝囊样子,哭丧着脸,显得很难过,吭哧了半天,才嘟嘟囔囔地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