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龙吟(龍吟)
(1).龙鸣。亦借指大声吟啸。文选·张衡〈归田赋〉:“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 李善 注:“言己从容吟啸,类乎龙虎……《淮南子》曰:龙吟而景云至,虎啸而谷风轃。”《易·乾》“云从龙” 唐 孔颖达 疏:“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
(2).形容箫笛类管乐器声音响亮。初学记卷二八引 南朝 梁 刘孝先 《咏竹诗》:“谁能製长笛,当为作龙吟。”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三:“笛奏龙吟水,簫鸣凤下空。” 元 郭钰 《和袁方茂才秋夜宴集》:“月明湖水龙吟细,云度 吴 山雁到稀。”
(3).形容声音深沉或细碎。 宋 陆游 《题庵壁》诗:“风来松度龙吟曲,雨过庭餘鸟迹书。” 明 刘基 《题石末元帅扇上有陈大初画松》诗:“永夜高风吹万窍,商声满地作龙吟。”红楼梦第二六回:“看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4).形容语声洪亮。 唐 吕岩 《勉牛生夏侯生》诗:“鹤形兮龟骨,龙吟兮虎颜。”
(5).喻指君主的号令。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起陆之贵,际会如期,虎啸风生,龙吟云萃,固非偶然也。”
《漢語大詞典》:诏令(詔令)
(1).号令。韩非子·初见秦:“往者 齐 南破 荆 ,东破 宋 ,西服 秦 ,北破 燕 ,中使 韩 魏 ,土地广而兵强,战剋攻取,詔令天下。”
(2).皇帝发布命令。史记·萧相国世家:“然 萧何 常从 关中 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詔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絶者数矣。”后汉书·郭躬传:“又自赦以来,捕得甚众,而詔令不及,皆当重论。”
(3).文体名。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包括册文、制、敕、诏、诰、策令、玺书、教、谕等。新唐书·百官志一:“而文书詔令,则中书舍人掌之。”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有由上告下之词,则为詔令;有由下告上之词,则为奏疏。” 鲁迅 《集外集拾遗·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开国的时候,这些人便做诏令,做敕,做宣言,做电报,--做所谓皇皇大文。”
《漢語大詞典》:申令
(1).号令。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子 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
(2).发布命令;下令。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用兵:“发号申令,效以信诚,先服者赏,后服者伤。”南史·樊毅传:“击鼓申令,众乃定焉。” 毛泽东 《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政府宜速申令全国,保护青年,取消 西安 附近之集中营,严禁各地侮辱青年之暴举。”
《漢語大詞典》:进军号(進軍號)
比喻发动群众开展运动或斗争的号令。如:全国科学大会的决议,吹响了新时期科学攻关的进军号。
《漢語大詞典》:鼓角
(1).战鼓和号角,两种乐器。军队亦用以报时、警众或发出号令。后汉书·公孙瓒传:“ 袁氏 之攻,状若鬼神,梯衝舞吾楼上,鼓角鸣於地中,日穷月急,不遑啟处。”宋书·张兴世传:“﹝ 张仲子 ﹞尝谓 兴世 :‘我虽田舍老公,乐闻鼓角,可送一部,行田时吹之。’ 兴世 素恭谨畏法宪,譬之曰:‘此是天子鼓角,非田舍老公所吹。’” 唐 杜甫 《阁夜》诗:“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 星河影动摇。” 宋 苏轼 《和陶移居》之一:“歌呼杂閭巷,鼓角鸣枕席。”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被擒》:“听譙楼鼓角乱吹,望营门杀气迷离。” 清 李渔 《比目鱼·神护》:“本处的乡风,但是祭奠神灵,都吹这件乐器,叫做鼓角。”
(2).鼓角声。 前蜀 韦庄 《登汉高庙闲眺》诗:“参差郭外楼臺小,断续风中鼓角残。” 宋 梅尧臣 《送徐君章秘丞知梁山军》诗:“蛟龙惊鼓角,云雾裛衣裘。” 毛泽东 《西江月·井冈山》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漢語大詞典》:号令(號令)
(1).号召;发布命令。诗·齐风·东方未明序:“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国语·越语上:“ 越王 句践 栖於 会稽 之上,乃号令於三军。” 唐 韩愈 《论捕贼行赏表》:“所宜大明约束,使信在言前,号令指麾,以图功利。” 明 李贽 藏书·儒臣传·刘向:“ 李生 曰:‘……盖是时 周 室既衰,天子不能操礼乐征伐之权,以号令诸侯。’”
(2).发布的号召或命令。礼记·月令:“﹝季秋之月﹞是月也,申严号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杨朔 《走进太阳里去》:“队伍黄昏出发,走到半夜,渐渐接近了铁路,忽然从前头悄悄传来一声紧急的号令,人马一齐伏到地上去。”
(3).将犯人行刑以示众。《元典章·工部二·船只》:“如有违犯之人,捉挐到官,取问是实,定将犯人对众号令,严行断罪。”《水浒传》第一一六回:“ 宋江 令讨放砲火种,吹起灯来看时,上面写道:‘ 宋江 早晚也号令在此处!’”《东周列国志》第五九回:“ 厉公 重赏甲士,将三 郤 尸首,号令朝门,三日,方听改葬。”
《漢語大詞典》:传宣(傳宣)
(1).传达宣布。后汉书·公孙瓒传:“令妇人习为大言声,使闻数百步,以传宣教令。”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三年:“使臣传宣取物,承前止是口传詔令,别无凭由,致因缘盗取钱物。”
(2).指宣传。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再增乎此,则地太远,人太多,传宣之脑筋渐不敏捷,则合众难。”
(3).传令宣召。 宋 范镇 东斋记事卷一:“正月十四日,上御楼,遣中使传宣从官”。《宣和遗事》后集:“ 粘罕 使人白帝曰:‘此北国皇后弟也,传宣至此,催促陛下议諭事。’”《三侠五义》第十七回:“有劳夫人,传宣官差完了。”
(4).犹传扬。 明 邵璨 《香囊记·褒封》:“亿兆腾欢,四海传宣。” 郭沫若 《集外·不灭的光辉》:“ 鲁迅 精神是早在被人传宣着的,但这精神的真谛,不就是‘不妥协’的三个字吗?”
(5).传达号令的官吏。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三年:“今请下入内侍省置传宣合同司,专差内臣一员主之。”《说岳全传》第五七回:“ 宋 营军士拾得箭书,忙与传宣説知。”
《漢語大詞典》:政教
(1).政治与教化。逸周书·本典:“今朕不知明德所则,政教所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内脩政教,外应诸侯。” 清 方苞 《书〈泾阳王佥事家传〉后》:“国之将兴,其时非无姦憸阴贼之臣也,政教方明,而贤者持其枢柄。” 朱自清 《论朗诵诗》:“这里想到 孔子 曾以‘无邪’论诗,强调诗的政教作用。那‘无邪’就是严肃,政教作用就是效果。”
(2).指军中号令。管子·七法:“为兵之数……存乎政教。而政教无敌。” 尹知章 注:“政教,军中号令。”
(3).政权与教权。参见“ 政教合一 ”。
《漢語大詞典》:政教合一
政权与教权合为一体的政治制度。古代一些奴隶制国家的君主同时亦是该国国教教主, 欧洲 中世纪的教皇国由教皇直接掌握政权,这些国家实行的即是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我国 西藏 ,从十七世纪中叶到解放前也曾存在受中央政权册封的喇嘛教格鲁派政教合一的地方封建政权。
《漢語大詞典》:涣汗
(1).喻帝王的圣旨、号令。宋书·范泰传:“是以明詔爰发,已成涣汗,学制既下,远近遵承。” 宋 王安石 《免参政上两府启》:“虽已陈情而恳避,犹疑涣汗之难迴。” 康有为 《进呈〈日本明治变政考〉序》:“皇上乾纲独揽,号令如雷霆,无封建之强侯,更无大将军之霸主,片纸涣汗,督抚贯行。”
(2).指发号施令。 清 魏源 《次韵前出塞》之六:“涣汗九万里,荣辱非一彊。” 李大钊 《大哀篇》:“彼等见夫共和国有所谓政党者矣,於是乌合之众,各竪一帜,以涣汗人间。”参见“ 涣汗大号 ”。
(3).犹流布。文选·刘孝标〈辨命论〉:“星虹枢电,昭圣德之符;夜哭聚云,鬱兴王之瑞。皆兆发於前期,涣汗於后叶。” 张铣 注:“涣汗,流布之貌。”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序:“莫不巍巍乎,穆穆乎,涣汗於緑篇,氛氲於丹册者矣。” 明 邵璨 《香囊记·褒封》:“天恩涣汗,使者星軺远下朝端。”
(4).光亮鲜丽貌。西京杂记卷六:“ 鲁恭王 得文木一枚……制为枕案,文章璀璨,彪炳涣汗。”
《漢語大詞典》:涣汗大号(涣汗大號)
(1).谓帝王号令,如人之汗,一出不复收。易·涣:“九五,涣汗其大号。” 孔颖达 疏:“人遇险阨惊怖而劳,则汗从体出,故以汗喻险阨也。九五处尊履正,在号令之中,能行号令以散险阨者也。” 朱熹 本义:“九五巽体,有号令之象,汗谓如汗之出而不反也。”
(2).谓帝王发布号令。 清 钱谦益 《故南京国子监祭酒石门许公合葬墓志铭》:“先帝诛逆表忠,涣汗大号。” 康有为 《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故今欲变法,请皇上统筹全局,商定政体,自百司庶政,用人交外,并草具纲领条目,然后涣汗大号,乃与施行。”
《漢語大詞典》:大号(大號)
(1).帝王的号令。《易·涣》:“涣汗其大号。” 孔颖达 疏:“涣汗其大号者,人遇险阨惊怖而劳,则汗从体出,故以汗喻险阨也。九五处尊履正,在号令之中,能行号令以散险阨者也。” 唐 元稹 《郭钊等转勋制》:“越二月发大号于天下,延宠庶官,锡尔崇勋,无替嘉命。”
(2).谓帝王大发号令。艺文类聚卷五二引 北齐 邢子才 《为受禅登极赦诏》:“乃驱御侯伯,大号 燕 赵 。”
(3).国号,帝号。陈书·高祖纪上:“ 大同 之末,边政不修, 李賁 狂迷,窃我 交爱 ,敢称大号,骄恣甚於 尉他 。” 唐 刘知几 史通·本纪:“夫位终北面,一概人臣,儻追加大号,止入传限。”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国初奠定区宇,所剗除诸逆寇,皆尝窃大号,铸钱文。”
(4).对他人字号的敬称。儒林外史第二二回:“这一位令姪孙一向不曾会过,多少尊庚了?大号是甚么?”
(5).谓正式名字。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六章:“因为他起小讨饭,放牛,没进过学屋门儿,所以活到老没有起大号,到如今胡子花白啦,人们还叫他 狗娃 。” 菡子 《小牛秧子》:“从上小学那天起他就只准别人(包括他的妈妈在内)叫他的大号: 朱汉明 。”
(6).型号较大的。 老舍 《四世同堂》十四:“他看出来,那些中溜儿的玩具,既不象大号的那么威武,也不象小号的那么玲珑,当然价钱也必合适一点。”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十二月二十四》:“报来了,便看报,顺着次序看那大号字标题的国内新闻,然后又看国外要闻,本埠琐闻。”
(7).一种铜管乐器,与“小号”对称。
大声哭叫。 唐 柳宗元 《童区寄传》:“復取刃杀市者,因大号。”
《漢語大詞典》:铃柝(鈴柝)
(1).巡逻、报警用的铜铃、木梆等响器。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季氏之富:“其居绕墙数里,中有復道週巡,健儿执铃柝者共六十人。”
(2).借指巡逻、警卫。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虑有盗,夜遣家奴数人,更番司铃柝。”
(3).摇铃击柝。明史·郭正域传:“方狱急时,逻卒围 鲤舍 及 正域 舟,铃柝达旦。”
(4).犹号令、纪律。《东周列国志》第三回:“三军用命,铃柝严明。”
《漢語大詞典》:一号(一號)
一声号哭。晋书·阮籍传:“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棊,对者求止, 籍 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1).一种勋号或名号。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若得辞远游,戴武弁,解朱组,佩青紱,駙马奉车,趣得一号……乃臣丹情之至愿,不离於梦想者也。”
(2).一个号令。朱子语类卷二一:“若不敬,则欲不可得。如出一令,发一号,自家把不当事忘了,便是不信。”
(3).又称。三国志·蜀志·董允传“七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 费禕 副贰” 裴松之 注引 晋 常璩 华阳国志:“时 蜀 人以 诸葛亮 、 蒋琬 、 费禕 及 允 为相,一号四英也。”
(4).一帮。儒林外史第二二回:“昨晚一号几十隻船都湾在这里,那一个敢开?”
(5).犹一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惟有这一号纸,是做不出来的,卖了一张,我就短了一张的了。”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七:“你不晓得这妹子的根基呢?一号藤子接一号瓜,没有错的。”
《漢語大詞典》:传号(傳號)
(1).谓子孙袭封。汉书·吴芮传:“唯 吴芮 之起,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以无嗣絶,庆流支庶。”
(2).旧时藏族地区一种为土司、守备、土官传达号令的人。 葛颂 《党的总路线在阿坝藏族自治州的光辉胜利》:“隶属于土司、守备、土官,并在他们直接指挥下的,尚有头人、千总、把总、管家、译字房、传号、差人和寨首(越是前者地位越高,活动范围广)。”
《漢語大詞典》:发号(發號)
发出号令。《淮南子·览冥训》:“举事戾苍天,发号逆四时,春秋缩其和,天地除其德。”后汉书·耿弇传:“以义征伐,发号响应,天下可传檄而定。” 宋 梅尧臣 《吴冲卿鼓契》:“不知逄逄六街鼓,自此发号通帝闈。”宋史·道学传三·朱熹:“为今之计,独有断自圣心,沛然发号,责躬求言,然后君臣相戒,痛自省改。”
《漢語大詞典》:禁令
(1).禁律和号令。周礼·地官·卝人:“巡其禁令。” 郑玄 注:“行其禁,明其令。”周礼·地官·乡大夫:“各掌其乡之政教禁令。” 贾公彦 疏:“六乡大夫各掌其乡之政令及十二教与五禁号令皆掌之。”荀子·正论:“ 汤 武 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
(2).禁止从事某项活动的法令或命令。周礼·天官·宰夫:“掌其禁令。” 郑玄 注:“宰夫察其不如仪。”后汉书·西羌传:“杀人偿死,无它禁令。” 宋 曾巩 《司门制》:“门关筦键之事,启闭出入之节,总其籍赋,而审其禁令。” 鲁迅 《〈华盖集〉题记》:“我以为如果艺术之宫里有这么麻烦的禁令,倒不如不进去。” 冰心 《寄小读者》九:“在天然的禁令之中,杜门谢客,过我的清闲回忆的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