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规模(規模)
亦作“ 规摹 ”。亦作“ 规橅 ”。
(1).制度;程式。 汉 张衡 《东京赋》:“是以西匠营宫,目翫 阿房 ,规摹踰溢,不度不臧。”魏书·地形志上:“《夏书·禹贡》, 周氏 《职方》,中画九州,外薄四海,析其物土,制其疆域,此盖王者之规模也。” 唐 韦瓘 《留题桂州碧浔亭》诗:“轮奂未成绳墨在,规模已壮閌閎高。” 明 归有光 《题〈洪武京城图志〉后》:“信分裂偏安之跡,与混一全盛之规橅,逈别如此。”
(2).范围;场面;气势。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山谷下》:“如 东坡 、 太白 诗,虽规摹广大,学者难依,然读之使人敢道,澡雪滞思,无穷苦艰难之状,亦一助也。” 清 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海幢寺 规模极大,山门内植榕树,大可十餘抱,荫浓如盖,秋冬不凋。” 章炳麟 《訄书·学隐》:“若 东原 者,观其遗书,规摹閎远,执志故可知。” 秦牧 《深情注视壁上人》:“十九世纪遗留下来的火种,终于在二十世纪新的条件下,又大规模延烧起来了。”
(3).指人物的才具气概。太平广记卷一七一引 唐 袁郊 甘泽谣:“吾子无帝王规模,非将帅才畧,乃乱世之雄杰耳。”《前汉书平话》卷上:“元是寒门一壮夫,穷通文武有规模。”
(4).典范;榜样。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极谏》:“今天下新定,开太平之运,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犹滞草莱,而先令舞胡致位五品,鸣玉曳组,趋驰廊庙,固非创业规模、貽厥子孙之道。” 宋 陆游 《贺谢提举启》:“明詔始传,吾党相庆,以为名流之施设,当有前辈之规摹。” 元 耶律楚材 《赠蒲察元帅》诗之一:“元老规模妙天下, 锦城 风景压 河中 。”《西游补》第九回:“ 行者 道:‘谁叫你做现今 秦檜 的师长,后边 秦檜 的规模!’”
(5).摹仿;取法。 唐 司空图 《容城侯传》:“能强记天象地形草木虫介万殊之状,皆视诸掌握,盖其术亦规模《洪范》耳。”旧唐书·荆王元景传:“復古则义难顿从,寻今则事不尽理。遂规模 周 汉 ,斟酌 曹 马 ,採按部之嘉名,参建侯之旧制,共治之职重矣,分土之实存焉。”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议论:“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模其意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清 方苞 《〈储礼执文稿〉序》:“今之人亦知理之有所宗矣,乃杂述先儒之陈言而无所阐也;亦知辞之尚於古矣,乃规摹古人之形貌而非其真也。”
(6).规划;筹谋;计划。北史·羊深传:“ 萧宝夤 反,攻围 华州 , 正平 薛凤贤 等作逆。敕 深 兼给事黄门侍郎,与大行臺、僕射 长孙承业 共会 潼关 ,规模进止。” 唐 刘禹锡 《国学新修五经壁记》:“孰规摹之?孰发挥之?” 宋 苏轼 《贺韩丞相启》:“必将训兵择帅而授之规摹,积穀坚城而磨以岁月。”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淳祐八年:“及此閒暇之时,当作规模备御。” 郁达夫 《出奔》:“我打算将这儿的党务划出了一个规模之后,就和你离开此地,免得受人家的指摘。”
《漢語大詞典》:方轨(方軌)
(1).车辆并行。战国策·齐策一:“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晋书·庾龢传:“若凶运有极,天亡此虏,则可泛舟北济,方轨齐进,水陆骋迈,亦不踰旬朔矣。” 清 顾炎武 《井陉》诗:“独此艰方轨,於今尚固扃。”
(2).指平坦的大道。后汉书·邓彪张禹等传论:“统之,方轨易因,险涂难御。” 李贤 注:“方轨,谓平路也。” 宋 岳珂 桯史·义騟传:“崎嶇山泽,夷若方轨。”
(3).取法;比肩。宋书·谢灵运传论:“ 灵运 之兴会标举, 延年 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魏书·李崇传:“逮自 魏 晋 ,拨乱相因;兵革之中,学校不絶,遗文灿然,方轨前代。”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九年:“尚书五都,职参政要,非但总领众局,亦乃方轨二丞;可革用士流,秉此羣目。” 清 黎松门 《〈续板桥杂记〉序》:“梯崖縋渊,往往方轨古人。”
(4).指品行端正。南史·刘琎传:“ 瓛 弟 璡 字 子璥 ,方轨正直,儒雅不及 瓛 而文采过之。”
《漢語大詞典》:倚傍
(1).取法;因袭。晋书·王彪之传:“是时 温 ( 桓温 )将废 海西公 …… 彪之 既知 温 不臣迹已著,理不可夺,乃谓 温 曰:‘公阿衡皇家,便当倚傍先代耳。’” 唐 元稹 《乐府古题序》:“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復倚傍。” 梁启超 《近世文明初祖倍根笛卡儿之学说》:“盖自中世以来,学者惟倚傍前人,莫能自出机杼。”
(2).扶持,照顾。鹤林玉露卷十引 宋 梅尧臣 《汝坟贫女》诗:“ 汝 坟贫家女,行哭音悽愴。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持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倚傍。”今本《梅尧臣集》作“依傍”。
(3).依靠;依据。《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那王孙公子倚傍着祖宗势要,顶戴着先人积攒下来的钱财,不知稼穡,又无甚事业。”
(4).谓依附,投靠。参见“ 倚傍门户 ”。 谢觉哉 《学会想、问和做》:“先谈‘想’吧!‘想’要有倚傍、有路数,凭空是想不出什么的。”
(5).旧时女子谓托身,许嫁。 清 李渔 《蜃中楼·双订》:“投胎误,悔落水中央。怕没个才人相倚傍。”
《漢語大詞典》:镕铸(鎔鑄)
(1).熔化铸造。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 公输子 以规矩, 欧冶 以鎔铸。” 唐 元稹 《中书省议赋税及铸钱等状》:“令诸道公私铜器,各纳节度团练等,使令本处军人鎔铸。”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南汉刘龑康陵之侈》:“又学士十人,以白金鎔铸。”
(2).比喻培养造就。北齐书·杜弼传:“福果可以鎔铸性灵,弘奬风教。” 唐 张仲甫 《雷赋》:“鎔铸品类,淘汰清虚。” 明 袁宗道 《送夹山母舅之任太原序》:“盖谬疑开闢蓁芜自我兄弟,而不知点化鎔铸,皆舅氏 惟学先生 力也。”
(3).犹取法。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 清 陈田 《明诗纪事戊籤·皇甫汸》:“ 子循 五律,清裁雅调,自是一时之俊,五古亦是当家。至模范 魏 晋 ,鎔铸 齐 梁 ,於 子安 稍逊一筹。”
(4).融会提炼。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曲·拜月亭:“予最爱《绣襦记》《鹅毛雪》一折,皆乞儿家常口头话鎔铸浑成,不见斧凿痕跡。”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东坡策本管子:“特 敬仲 文气宽博, 文忠 以简出之。鎔铸古书,宜知此法。” 康有为 《〈人境庐诗草〉序》:“採 欧 美 人之长,薈萃鎔铸而自得之。”
《漢語大詞典》:仪式(儀式)
(1).取法。语本《诗·周颂·我将》:“仪式刑 文王 之典,日靖四方。” 朱熹 集传:“仪、式、刑,皆法也。” 宋 苏辙 《皇太后答书》:“将仪式於文考,以教孝於诸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南海县志·梁廷栋传》:“士得位,当霖雨苍生;不幸老死萤窗,亦当仪式州里。”
(2).指典礼的秩序形式。三国志·魏志·张既传“令 既 之 武都 ” 裴松之 注引 晋 鱼豢 《魏略》:“ 楚 为人短小而大声,自为吏,初不朝覲,被詔登阶,不知仪式。”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水陆之品,狼藉籩豆;荐祼兴俯,不中仪式。”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刘岳 ﹞不暇讲求三王之制度,苟取一时世俗所用吉凶仪式,略整齐之,固不足为后世法矣。” 沈从文 《边城》二十:“老道士披上那件蓝麻布道袍,开始了丧事中绕棺仪式。”
(3).犹仪态。 汉 王粲 《玛瑙勒赋》:“御世嗣之骏服兮,表騄驥之仪式。”
(4).指测定历日的法式制度。后汉书·律历志中:“及用《四分》,亦於 建武 ,施於 元和 ,讫於 永元 ,七十餘年,然后仪式备立,司候有準。”隋书·律历志中:“逮於 永平 之末,乃復改行《四分》,七十餘年,仪式方备。”
《漢語大詞典》:师谟(師謨)
取法;师法。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 胡亥 少习剋薄之教,长遵凶父之业,不能改制易法,宠任兄弟,而乃师謨 申 商 ,諮谋 赵高 ,自幽深宫,委政谗贼。”
分類:取法师法
《漢語大詞典》:禀法(稟法)
犹取法。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俾蹈正者有所稟法,怀疑者有所问执。”
分類:取法
《漢語大詞典》:观象(觀象)
(1).观察卦爻之象。古人用以测吉凶。易·繫辞上:“圣人设卦观象,繫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宋 陈亮 《祭吕东莱文》:“讲观象之妙理,得应时之成能。”
(2).观测天象。三国志·吴志·虞翻传:“观象云物,察应寒温。” 唐 杨炯 《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可以作观象之準绳,可以作谭天之楷式。”《隋唐演义》第二九回:“ 煬帝 携着 袁紫烟 ,同上臺去观象。”
(3).谓取法,效法。 晋 陆机 《文赋》:“俯貽则於来叶,仰观象於古人。”
《漢語大詞典》:矜式
(1).敬重和取法。孟子·公孙丑下:“我欲中国而授 孟子 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 赵岐 注:“矜,敬也;式,法也。欲使诸大夫、国人皆敬法其道。” 唐 柳宗元 《与太学诸生书》:“乃僕亦失其师表,而莫有所矜式焉。” 曹亚伯 《武昌起义》:“故军人之名誉,军人之身分,皆为社会所矜式。”
(2).犹示范。 宋 司马光 《与吕公著同举程颐札子》:“伏望圣慈,特加召命,擢以不次,足以矜式士类,裨益风化。”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六:“上以其力陈衰老,不復羈以职守,令还 江 南,矜式多士。时公方主讲金陵书院也。” 清 冯桂芬 《耕渔轩记》:“比者载辞徵召,退拥皋比,深惧德薄学浅,无足矜式閭里。”
(3).犹楷模。 明 归有光 《祭周孺亨文》:“唯先生之孝友温良,真乡里矜式。” 清 顾炎武 《过李子德》诗:“异国逢矜式,同人待隐沦。”
《漢語大詞典》:伐柯
(1).《诗·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郑玄 笺:“则,法也。伐柯者必用柯,其大小长短,近取法於柯,所谓不远求也。”后因以“伐柯”为取法于人的典故。文选·陆机〈文赋〉序:“佗日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 李善 注:“此喻见古人之法不远。” 宋 苏轼 《答秀州胡朝奉启》:“矜式百为,知伐柯不远。” 清 曾国藩 《复胡润之书》:“闻台端剗除强暴,不遗餘力,鄙怀欲取为伐柯之则。” 董必武 《九十初度》诗:“遵从 马 列 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2).《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后因以“伐柯”谓作媒。《今古奇观·卖油郎独占花魁》:“这几件东西,奉与姨娘为伐柯之敬。”
分類:取法
《漢語大詞典》:脱胎
(1).道教语。谓脱去凡胎。《参同契》卷下“形体为灰土,状若明窗尘” 蒋一彪 集解引 宋 陈显微 曰:“及乎脱胎,则形体闪烁,如明窗日影射尘之状。”红楼梦第一○四回:“大凡成仙的人,或是肉身去的,或是脱胎去的。”
(2).比喻此一事物由另一事物孕育变化而产生。 清 曹寅 《题廊前玉兰》诗之一:“剖玉吹兰自脱胎,司春辛苦护花臺。”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三节:“它们从封建社会脱胎而来,构成了新的社会阶级。” 邹韬奋 《经历》二九:“《生活周刊》社以及由它所脱胎的文化机关,都是合作社的性质。” 孙犁 《秀露集·致铁凝信二》:“我很喜欢你写的童话,这并不一定因为你‘刚从儿童脱胎出来’。”
(3).谓诗文等取法前人而化为己出。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二:“ 西麓 亦是取法 清真 ……特面目全别,此所谓脱胎法。” 朱自清 《陶诗的深度》:“ 陶 诗意境及字句脱胎于《古诗十九首》的共十五处。”
(4).我国制作漆器的一种方法。参见“ 脱胎漆器 ”。
(5).瓷器名。凸印团花,刷以深浅不一的豆青色玛瑙釉,光润明亮,视之若无胎骨,故称。始制于 宋 代 汝州 青器窑,后来的官窑亦有仿制品。红楼梦第四一回:“然后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漢語大詞典》:脱胎漆器
我国著名的手工艺品,主要产于 福州 。制法是先做好泥胎或木胎,然后以绸布用漆裱上,连上数道漆灰料,然后脱去内胎,再加以多次填灰、上漆、打磨、装饰等工序而成。品种多样,有盘、盒、几、架、屏风等。特点是不怕水浸,在温度达冰点或沸点时都不会变形、落漆或褪色,而且还有极大的耐腐蚀性。
《漢語大詞典》:象物
(1).谓取法于物象;描摹物象。左传·宣公三年:“昔 夏 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 杜预 注:“象所图物,著之於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荀况 学宗,而象物名赋,文质相称,固巨儒之情也。” 唐 韩愈 《谢自然诗》:“余闻古 夏后 ,象物知神姦。”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之五:“今夫文章者……有象物之体,有抒情之体。”
(2).指画有各类不同物象的旗帜。左传·宣公十二年:“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 杜预 注:“物,犹类也。” 孔颖达 疏:“类,谓旌旗画物类也。百官尊卑不同,所建各有其物,象其所建之物而行动。”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国容眡令而动,军政象物而具。”
(3).指麟、凤、龟、龙四灵。周礼·春官·大司乐:“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 郑玄 注:“象物,有象在天,所谓四灵者。天地之神,四灵之知,非德至和则不至。《礼运》曰:‘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谓道辅仁,司化莫晣;象物方臻,眡祲告沴。”
《漢語大詞典》:取法
取以为法则;效法。礼记·三年问:“上取象於天,下取法於地,中取则於人。”汉书·魏相传:“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於先圣。” 宋 秦观 《主术》:“愿鉴 汉 唐 之弊,专取法於 仁祖 。” 周恩来 《老区半老区的土改与整党工作》八:“ 平山县 的典型经验,应为各地所取法。”
《漢語大詞典》:师匠(師匠)
(1).宗师、大匠,可以为人取法者。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邢子才 、 魏收 ,俱有重名,时俗準的,以为师匠。” 南朝 梁 王筠 《与云僧正书》:“一代师匠,四海推崇。”
(2).效法。 唐 赵璘 因话录卷三:“ 元和 中,后进师匠 韩公 ,文体大变。”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大抵诗以专诣为境,以饶美为材,师匠宜高,捃拾为博。”
(3).指老师的教导。 晋 范宁 《〈春秋穀梁传〉序》:“释《穀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辞理典据,既无可观。”魏书·释老志:“后有沙门 常山 卫道安 性敏,日诵经万餘言,研求幽旨。慨无师匠,独坐静室十二年,覃思构精,神悟妙賾,以前出经,多有舛驳,乃正其乖谬。”
《漢語大詞典》:同规(同規)
(1).谓取法相同。文选·张衡〈东京赋〉:“是以论其迁邑易京,则同规乎 殷 盘 ;改奢即俭,则合美乎《斯干》。” 薛综 注:“规,法也。”
(2).谓统一。三国志·蜀志·许靖传:“知圣主允明,显授足下专征之任,凡诸逆节,多所诛讨,想力竞者一心,顺从者同规矣。” 南朝 陈 徐陵 《与杨仆射书》:“逮乎中阳受命,天下同规。”
(3).谓并驾,匹敌。规,通“ 轨 ”。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谅以齐徽二南,同规往哲。”北齐书·陈元康传:“扫平逋寇,廓清 荆楚 , 申 甫 之在隆 周 , 子房 之处盛 汉 ,旷世同规,殊年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