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故意
(1).旧友的情意。南史·鲍泉传:“ 僧辩 入,乃背 泉 而坐曰:‘ 鲍郎 ,卿有罪,令旨使我锁卿,卿勿以故意见期。’” 唐 杜甫 《赠卫八处士》诗:“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清 吴敏树 《吴云台哀辞》:“其生平所与交游,始皆与尽欢,后多稍疏,避而去。独余犹以故意遇之。”
(2).原意;旧意。 唐 温庭筠 《张静婉〈采莲曲〉序》:“ 侃 自为《採莲》二曲,今乐府所存,失其故意。”
(3).存心;有意识地。 明 冯惟敏 《不伏老》第一折:“都只是虚张声势,止不过故意穷忙。”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一:“后来有些好玩笑的人,见了 三仙姑 就故意问别人‘米烂了没有?’”
《漢語大詞典》:正意
(1).纯正的心志。 汉 刘向 说苑·修文:“检其邪心,守其正意。”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琴》:“夫以正雅之声,动感正意,故善心胜,邪恶禁。”
(2).原意;本意。 宋 朱熹 《答黄直卿书》:“为学直是先要立本,文义却可且与説出正意。”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一折:“ 王秀才 近前来,我问你,我当初开这解典库,我正意是怎生来。”
(3).主要的意思。 明 李贽 《四书评·孟子·告子上》:“正意尽见于客,故到主处,不费一毫气力,而道理跃然。”
《漢語大詞典》:本旨
亦作“ 本指 ”。亦作“ 本恉 ”。
(1).原意。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泄公 ﹞问 张王 果有计谋不。 高 ……具道本指所以为者王不知状。” 汉 蔡邕 《月令问答》:“前儒特为章句者,皆用其意传,非其本旨。”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皆由为政不能节之,遂使非法之寺,妨民稼穡,无业之僧,空国赋算,非大觉之本旨也。” 宋 陆游 《跋南城吴氏社仓书楼诗文后》:“人不可知,吝则嗇出,贪则渔利,怠荒则废事……惟学则免是三者之患,而社仓虽百世可也。此吾兄弟之本指。” 清 李慈铭 《王选〈续古文辞类纂〉跋》:“ 姚氏 之书,本不必续者也……盖自为一家之学而已,非甄综古人也。祭酒乃自 乾隆 至 道光 已得三十九家,非 姚氏 之本恉矣。” 章炳麟 《文学说例》:“前世著述,其篇题多无义例……穿凿者或因缘生义,固无当於本恉也。” 郭沫若 《文艺论集续集·孤鸿--致成仿吾》:“如他不赞成早期的政治革命之企图,我觉得不是 马克思 的本旨。”
(2).主旨。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四节:“‘从容中道’,这就是《中庸》的本旨。”
《漢語大詞典》:袈裟
梵文的音译。原意为“不正色”,佛教僧尼的法衣。佛制,僧人必须避免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用似黑之色,故称。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竺僧度·答杨苕华书:“且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波若,虽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鏗鏘之声,曄曄之色,不与易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浣衣池侧大方石上,有 如来 袈裟之迹;其文明彻,焕如彫鏤。” 清 黄遵宪 《石川鸿斋英偕僧来谒张副使余赋此以解嘲》诗:“先生昨者杖策至,两三老衲共联袂,宽衣博袖将毋同,只少袈裟念珠耳。” 艾芜 《我在仰光的时候》:“和尚尼姑托着黑色的钵,披着黄色袈裟,整队地出现在街头巷尾。”
《漢語大詞典》:真意
(1).自然的意趣。 晋 陶潜 《饮酒》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唐 李白 《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诗:“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 宋 梅尧臣 《拟水西寺东峰亭九咏·栖烟鸟》:“推物得真意,吾将効 陶公 。”
(2).本意,原意。 清 黄鷟来 《过张星文草草堂》诗:“堂名见真意,草草怀夙秉。” 马南邨 《燕山夜话·为什么会吵嘴》:“可见‘让’的目的是在于‘得’,让一寸是要得一尺。这可以说是古代提倡礼让者的不打自招,这也是历代一切反动统治阶级提倡礼让的真意所在。”
《漢語大詞典》:轮回(輪迴,輪廻)
(1).循环。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前人增估求侠,后人加税请代,如此轮回,终何纪极?” 元 耶律楚材 《转灯》诗:“团团十方匝,轮迴莫能趓。”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四〉》:“用了这许多好材料,难道竟不过老是演一出轮回把戏而已么?”
(2).佛教语。梵语的意译,原意是流转。佛教认为众生各依善恶业因,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等六道中生死交替,有如车轮般旋转不停,故称。也称六道轮回、轮回六道。《法华经·方便品》:“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迴六趣中,备受诸苦毒。”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二折:“空悲切,没理会,人生死是轮迴。” 元 刘埙 隐居通议·鬼神:“杀生及死祀,轮回万劫殃。” 马南村 《燕山夜话·古迹要鉴别》:“原来所谓‘舍身’是佛教的用语,意思是舍出生命,避免轮回的苦厄,祈求来生的幸福。”
《漢語大詞典》:浮白
汉 刘向 说苑·善说:“ 魏文侯 与大夫饮酒,使 公乘不仁 为觴政,曰:‘饮不釂者,浮以大白。’”原意为罚饮一满杯酒,后亦称满饮或畅饮酒为浮白。 南朝 梁 沈约 《郊居赋》:“或升降有序,或浮白无算。” 宋 陆游 《游凤凰山》诗:“一樽病起初浮白,连焙春迟未过黄。”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愿浮白以叙交情,且来青而谭别意。”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梁生》:“ 汪 志得意满,浮白数觥。”
《漢語大詞典》:远意(遠意)
(1).古人的原意。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穆天子》《竹书》山海经,皆埋緼岁久,编韦稀絶,书策落次,难以缉缀,后人假合,多差远意。”
(2).远方人的心意。 唐 李白 《答裴侍御见招期月满泛洞庭》诗:“开缄识远意,速此南行舟。”
(3).高远的意趣。世说新语·品藻“ 冀州 刺史 杨淮 ,二子 乔 与 髦 ” 刘孝标 注引 晋 荀绰 《冀州记》:“ 乔 字 国彦 ,爽朗有远意。” 唐 贾岛 《送集文上人游方》诗:“分首芳草时,远意青天外。” 元 熊鉌 《游武夷山》诗:“我来 武夷山 ,远意超千古。”
《漢語大詞典》:一茎(一莖)
(1).原意为植物的一条茎,后表数量,多用于条状物。 汉 焦赣 《易林·震之师》:“一茎九缠,更用牵挛,宿明俯仰,不得东西。” 晋 王嘉 拾遗记·方丈山:“莎萝草细大如髮,一茎百寻。” 唐 白居易 《初见白发》诗:“白髮生一茎,朝来明镜里,勿言一茎少,满头从此始。” 明 无名氏 《宫词》:“况我瘦身躯怎和愁肠挣,刚剩得担害怕恩情骨一茎。”
(2).中医术语,脐带。 明 李中梓 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论:“婴儿未成,先结胞胎,其象中空,一茎透起,形如莲蕊。一茎即脐带,莲蕊即两肾,而命寓焉。”
《漢語大詞典》:无关(無關)
(1).没有关楗或不上门闩。语出老子“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原意是善闭门者,不用门闩,别人也开不了。后以“无关”谓善守其道,则坚不可破。 唐 杨巨源 《送澹公归嵩山龙潭寺葬本师》诗:“莫恋本师金骨地,空门无处復无关。” 唐 方干 《题澄圣塔院上方》诗:“若把重门论玄寂,何妨善闭却无关。”
(2).不涉及;没有关系。 晋 张野 《周道祖难释疑论》:“一善一恶,无关冥应。” 清 林昌彝 《砚桂绪录·子部》:“彼依阿淟涊,枉己徇人者,所谓无关得失,且获宠荣於一时,迨势移事去……其为辱也,庸有既乎!”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一月一号》:“但那只是另外那人的,却与我的 毓芳 无关。”
(3).特指没有重大、紧要关系。 冰心 《寄小读者》六:“我们所以为是渺小无关的,他们却以为是惊天动地的事功。”
《漢語大詞典》:圣训(聖訓)
(1).圣人的教导。指儒家相传的训谕。 汉 蔡邕 《释诲》:“且用之则行,圣训也;舍之则藏,至顺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圣训宜广,神教宜约。”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 章老先生 ,你背圣训了,怎么説一个似可去。” 清 陈梦雷 《抒哀赋》:“委吉凶以任运兮,永圣训以自强。”参见“ 圣教 ”。
(2).帝王的训谕、诏令。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姚麟奏对:“ 麟 恐伏而对曰:‘诚如圣训,然臣自行列,蒙陛下拔擢,使掌卫兵於殿庭之间,此岂臣当以私恩结下,为身计耶?’” 元 耶律楚材 《和平阳王仲祥韵》:“洪恩浹四海,圣训宜书绅。”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谆谆数千言,详载圣训。”
(3).阿拉伯文的意译,原意为传闻、传述。后专指对 穆罕默德 言行的传述--“ 穆罕默德 言行录”。在 中国 ,圣训也称“圣训经”、“至圣宝训”、“至圣宝谕”、“圣谕”等。
《漢語大詞典》:圣教(聖教)
(1).旧称 尧 、 舜 、 文 、 武 、 周公 、 孔子 的教导。 汉 王充 论衡·率性:“ 孔 门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训之功而渐渍之力也。”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故圣教废毁,则聪慧之人并造奇音。”新唐书·柳浑传:“﹝ 柳浑 ﹞早孤,方十餘岁,有巫告曰:‘儿相夭且贱,为浮屠道可缓死。’诸父欲从其言, 浑 曰:‘去圣教,为异术,不若速死。’”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经学理学:“ 东吴 之 惠氏 、 东浙 之 万氏 ,经学皆宗 汉 ,而未尝悖圣教也。” 梁启超 《致伍秩庸星使书》:“今 中国 之人,号称奉圣教,而农工商贾,终身未登夫子庙堂,不知圣教为何物。”
(2).宗教信徒对各自宗教的尊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厘国:“时诸大圣莫不悲感,即召集诸苾芻,依毘奈耶訶责制止,削除谬法,宣明圣教。” 唐 卢士衡 《寄天台道友》诗:“且住人閒行圣教,莫思天路便登龙。”
《漢語大詞典》:挞伐(撻伐)
(1).诗·商颂·殷武:“挞彼 殷武 ,奋伐 荆楚 。” 毛 传:“挞,疾意也。”原意为迅速攻伐,后挞伐连用,为征讨、讨伐之意。明史·杨廷麟传:“陛下有挞伐之意,大臣无御侮之才。”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故草昧经营,北征南讨,日不暇给,皆禁旅与驻防迭供挞伐。”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因未得万全之策,致暂缓挞伐之师。”
(2).泛指声讨。 秦牧 《长街灯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繁荣革命文学艺术》:“草菅人命的事件,在报纸上不时公开出来,大张挞伐。”
《漢語大詞典》:害马(害馬)
庄子·徐无鬼:“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郭象 注:“马以过分为害。” 成玄英 疏:“害马者,谓分外之事也。”害马者,原意为有害于马的天性的事情。后亦用以比喻有危害性的事物。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于是游览既周,体静心闲,害马已去,世事都捐。”此喻指嗜欲。梁书·贺琛传:“庶乱羊永除,害马长息,惟新之美,復见今日。” 唐 高适 《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外》诗:“若将除害马,慎勿信苍蝇。”此喻指蠹政。
《漢語大詞典》:原心
(1).推究本意。汉书·薛宣传:“春秋之义,原心定罪。” 颜师古 注:“原谓寻其本也。” 汉 王充 论衡·答佞:“圣君原心省意,故诛故貰误。”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春秋原心,本不共戴天者也。”《中国近代文论选·中国小说大家施耐庵传》:“国破矣,家亡矣,林总如此其困苦,犬羊如此其凭陵,而士大夫犹原心於秒忽,较理於分寸,则理学之毒也。”
(2).本心,原意。《四游记·灵耀大闹琼花会》:“汝原心不改,敢题反诗,敢走何处?”
《漢語大詞典》:翻案
(1).推翻已定的成案。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草檄》:“朝廷上,用逆臣,公然弃妃囚嗣君。报讐翻案纷纷,正士皆逃遁。”
(2).泛指推翻原来的评价、结论、处分等。 清 赵翼 《客有谈故相事者漫记》诗:“盖棺论定无翻案,当轴权移有转轮。” 刘掞藜 《讨论古史再质顾先生》:“这种翻案的议论,这种怀疑的精神,很有影响于我国的人心和史界。”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二篇一:“事实是这样,这并不是我们目前想有意阿谀,或有意翻案。” 浩然 《艳阳天》第一二三章:“同志们意见大了,连炊事员、电话员对你都有了意见。你要让同志们替你的处分翻案?”
(3).指诗文中对前人成句或原意反而为之。 宋 杨万里 诚斋诗话:“ 杜 诗云:‘忽忆往时秋井塌,古人白骨生苍苔,如何不饮令心哀。’ 东坡 云:‘何须更待秋井塌,见人白骨方衔盃。’此皆翻案法也。”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家语曰:‘水至清则无鱼。’ 杜子美 曰:‘水清反多鱼。’翻案家语更有味。”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诗贵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