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潜迹(潛跡)
匿迹。 唐 吴筠 《洞灵真人》诗:“ 亢仓 致虚极,潜跡依远岫。”
分類:匿迹
《漢語大詞典》:密迹(密跡)
(1).手持金刚杵护卫佛之夜叉神的总称。因其持有本誓,闻知佛的秘密事迹,故名。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一:“密跡答曰:‘从其众生一切音响,又菩萨音所顺无限。’”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一:“时密跡金刚力士默然不报……密跡力士岂能屈意为斯众会,随时敷演诸菩萨,密如来之秘要。”
(2).犹匿迹。行动保密,不露形迹。 明 陆采 《明珠记·珠圆》:“便做 杨 家 红拂 ,改换衣装,密跡潜踪出帝乡,向山林深处。”
《漢語大詞典》:戢迹(戢跡)
匿迹。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吴达善:“故一时盗贼戢跡,不敢纵横,商贾便之。”
分類:匿迹
《漢語大詞典》:黜迹
犹匿迹。 唐 皮日休 《文中子碑》:“百氏黜迹,六艺腾英。”
分類:匿迹
《漢語大詞典》:沈冥
亦作“沉冥”。
(1).谓幽居匿迹。 汉 扬雄 《法言·问明》:“ 蜀庄 沉冥, 蜀庄 之才之珍也,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 李轨 注:“沉冥,犹玄寂,泯然无迹之貌。”宋书·袁粲传:“席门常掩,三径裁通,虽 扬子 寂寞, 严叟 沉冥,不是过也。” 清 钱谦益 《奉诏削籍南归》诗:“尘世荣枯通与苓, 蜀庄 只合老沉冥。”
(2).指隐居的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栖逸:“ 阮光禄 在 东山 ,萧然无事,常内足於怀。有人以问 王右军 , 右军 曰:‘此君近不惊宠辱,虽古之沉冥,何以过此!’” 清 戴名世 《〈左尚子制义〉序》:“余飘泊四方,卖文以糊其口,未有访沉冥而叩寂寞者。”
(3).低沉冥寂。 唐 白居易 《东南行一百韵》:“沉冥消意气,穷饿耗肌肤。” 明 唐顺之 《万思节以集中无名作诗见贻》诗:“老去门徒多谢遣,病来意绪转沉冥。” 王统照 《号声》:“这样悲壮与激沉的声音只宜于黑暗中的远听,不合于在绿荫下与柔静的光色中作愉悦的闻赏?然而我听了也没有极大的憎恶与沮恨的意念,只感到沉冥,低怨的分量比其他的分量多。”
(4).昏暗;幽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蛾:“返至山中,日已沉冥,两足跛踦,步不能咫。”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十二:“烟树隔沉冥,苍茫沓难覩。”
(5).犹埋没,沉沦。 唐 皎然 《苕溪草堂简潘丞述汤评事衡四十三韵》:“蹈善嗟沉冥,履仁伤堙阨。” 宋 范成大 《次韵庆充避暑水西寺》:“兹游岂易得,未用叹沉冥。”
(6).沉迷。 清 方苞 《书〈儒林传〉后》:“ 汉 之文学虽非古,犹以多诵为通经也;又其变遂滥於词章,终沉冥而不返焉。”
(7).佛教语。犹幽冥。亦指幽冥中人。《楞严经》卷四:“引诸沉冥,出於苦海。” 宋 陆游 《安隐寺修钟楼疏》:“浮翠流丹,倘復还于巨丽;撞昏击晓,实大警于沉冥。”
《漢語大詞典》:晦迹(晦跡)
亦作“ 晦跡 ”。 谓隐居匿迹。 南朝 梁 沈约 《郊居赋》:“侨栖仁於东里,凤晦迹於西堂。” 唐 杜甫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昔遭衰世皆晦迹,今幸乐国养微躯。”《剪灯新话·鉴湖夜泛记》:“僕晦迹江湖,忘形鱼鸟。” 清 钮琇 觚賸·序赋创格:“ 陈鹤客 , 三岛 长洲 人, 崇禎 末为博士弟子有声,国初晦跡授徒。”
分類:隐居匿迹
《漢語大詞典》:削迹(削跡)
亦作“ 削跡 ”。
(1).削除车迹。谓不被任用。庄子·让王:“ 夫子 再逐於 鲁 ,削迹於 卫 ,伐树於 宋 。” 明 李贽 《复周南士书》:“然削迹伐木,饿 陈 畏 匡 ,其得免者亦幸耳,非胜算也。” 清 钱谦益 《康文初六十寿序》:“至如余之不肖,削迹窜逐,固无足道者。”
(2).消踪匿迹。谓隐居。庄子·山木:“削迹捐势,不为功名。”后汉书·隗嚣传:“夫以二子之贤,勒铭两国,犹削跡归愆,请命乞身。”北齐书·杨愔传:“ 愔 遂弃衣冠於水滨若自沉者,变易名姓,自称 刘士安 ,入 嵩山 ,与沙门 曇謨徵 等屏居削迹。” 清 顾炎武 《路光禄书来叙江东同好诸友一时徂谢感叹成篇》诗:“削迹行吟久不归,修门旧舘露先晞。”
《漢語大詞典》:埋照
犹韬光。喻匿迹不使显露。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阮步兵》:“ 阮公 虽沦跡,识密鉴亦洞。沉醉似埋照,寓辞类託讽。” 唐 杜甫 《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诗:“尔贤埋照久,余病长年悲。” 清 许承钦 《古古贻赠三诗次答》:“一庭积素同埋照,遥对垂杨覆水隈。”
《漢語大詞典》:养晦(養晦)
谓隐居匿迹。语本《诗·周颂·酌》:“於鑠王师,遵养时晦。” 朱熹 集传:“言其初有於鑠之师而不用,退自循养,与时俱晦。”宋史·邢恕传:“ 公著 荐於朝,得崇文院校书; 王安石 亦爱之,因宾客喻意,使养晦以待用, 恕 不能从。”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邹林游学》:“门题凤字承留恋,且须养晦林泉。” 郑观应 《〈盛世危言〉初刊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韜光养晦。”
分類:隐居匿迹
《漢語大詞典》:匿迹(匿跡)
亦作“ 匿跡 ”。 隐藏起来,不露形迹。《申子·大体》:“故善为主者,倚於愚,立於不盈,设於不敢,藏於无事,窜端匿迹,示天下无为。”南史·隐逸传上·惠明:“藏名匿迹,人莫之知。”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扬州 有 王生 者,人呼为 王四舅 ,匿跡货殖,厚自奉养,人不可见。” 太平天囯 宋溶生 《贬妖穴为罪隶论》:“我 天王 奉天伐罪,除暴救民,迅扫羣魔,妖氛几尽,而乃餘烬犹存,匿迹 燕 省。” 马南邨 《燕山夜话·为什么会吵嘴》:“在群众性的社会运动中,有些坏现象即便匿迹一时,而日久玩生,又可能重新出现。”
《漢語大詞典》:沈迹(沈跡)
亦作“沉跡”。 隐迹;匿迹。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赫矣 高祖 ,肇载天禄,沉跡中乡,飞名帝録。”
分類:隐迹匿迹
《漢語大詞典》:戢景
亦作“ 戢影 ”。 匿迹;隐居。初学记卷三十引 晋 傅咸 《萤火赋》:“当朝阳而戢景兮,必宵昧而是征。” 南朝 梁 江淹 《知己赋》:“何远期之未从,痛戢景其如电!” 宋 王安石 《送李著作之官高邮序》:“古之柄国家者,有戢景藏采,恬处下列。”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言之四:“戢影逃名,鸿冥世外。” 蔡有守 《题黄叶楼图寄刘三》诗:“念汝楼居萧瑟甚,寒林戢影絶骄阳。”
分類:匿迹隐居
《漢語大詞典》:含明隐迹(含明隱迹)
犹韬光匿迹。藏匿光彩,掩蔽形迹。形容不自炫露。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三:“妙哉 隗生 !含明隐迹而莫之闻,可谓镜穷达而洞吉凶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