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起风(起風)
(1).生风;刮风。汉书·李寻传:“羽气乘宫,起风积云。” 唐 姚合 《文宗皇帝挽词》之二:“云雾疑无日,笳簫别起风。”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五本第十八出:“一扇起风,二扇下雨。” 王汶石 《风雪之夜·卖菜者》:“‘起风了!’ 云河老汉 暗暗惊叫。”
(2).比喻生事,无中生有。朱子语类卷一三五:“先生曰:‘古人是未有姓,故赐他姓,教他各自分别。后来既有姓了,又何用赐。但一时欲以恩结之,使之亲附於己,故赐之。如 高祖 犹少;如 唐 , 夷 狄 来附者,皆赐姓。道理也是不是,但不要似公样恁地起风作浪説。’”
《漢語大詞典》:风雨(風雨)
(1).风和雨。 宋 苏轼 《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之一:“嘉穀卧风雨,稂莠登我场。”《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风雨萧萧夜正寒,扁舟急桨上危滩。”
(2).刮风下雨。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王悲思之,遣往视觅,天輒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
(3).比喻危难和恶劣的处境。汉书·朱博传:“﹝ 朱博 ﹞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随从士大夫,不避风雨。”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事实上 愫方 哀怜他,沉默地庇护他,多少忧烦的事隐瞒着他,为他遮蔽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风雨。”参见“ 风雨如晦 ”。
(4).比喻纷纷的议论和各种各样的传说。《文汇报》1992.2.15:“ 周 余 离婚,被毫不留情的新闻界大肆渲染,重笔浓墨,闹得满城风雨。”参见“ 满城风雨 ”。
《漢語大詞典》:风雨如晦(風雨如晦)
(1).《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后用“风雨如晦”比喻于恶劣环境中而不改变气节操守。 唐 李德裕 《唐故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刘公神道碑铭》:“遇物而 涇 渭 自分,立诚而风雨如晦。”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四章第四节:“至其末造,朝政昏浊,国事日非,而党錮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让爵让产,史不絶书。”
(2).比喻社会黑暗混乱。 郭沫若 《星空·归来》:“在这风雨如晦之晨,游子归来了。”
《漢語大詞典》:满城风雨(滿城風雨)
原指秋天的景象。后比喻消息一经传出,就众口喧腾,到处哄动。语出 宋 潘大临 诗句:“满城风雨近重阳。”见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卷四。 老舍 《且说屋里》:“理想的家庭,没闹过一桩满城风雨的笑话,好容易!”《收穫》1981年第4期:“前不久城里的两间男女高小教会学校,不是也因为男生暗中写信给女生要求做朋友,被学校发现,结果两个人都被开除了学籍,引起罢课风潮,闹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么?”
《漢語大詞典》:扬风
(1) [raise a wind]∶刮风
扬风下雨
(2) [spread the news] 〈方〉∶透露消息、风声
此事不可对外扬风
(3) [winnowing]∶扬场
《漢語大詞典》:常风(常風)
长期刮风。尚书大传卷三:“厥咎瞀,厥罚常风,厥极凶短折。”汉书·五行志下之上:“雨旱寒奥,亦以为本,四气皆乱,故其罚常风也。常风伤物,故其极凶短折也。”晋书·五行志下:“一曰,夜妖者,云风并起而杳冥,故与常风同象也。”
分類:长期刮风
《漢語大詞典》:泽风(澤風)
谓下雨刮风。文选·谢庄〈月赋〉:“顺辰通烛,从星泽风。” 李善 注:“月之从星,则以风以雨。 孔安国 《尚书传》曰:‘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然泽则雨也。”
分類:下雨刮风
《漢語大詞典》:变天(變天)
(1).古谓九天之一。吕氏春秋·有始:“天有九野……东方曰苍天,其星房、心、尾;东北曰变天,其星箕、斗、牵牛。” 高诱 注:“东北,水之季,阴气所尽,阳气所始,万物向生,故曰变天。”参见“ 九天 ”。
(2).天气发生变化,多指由晴变阴、下雨、下雪、刮风等。 老舍 《四世同堂》六六:“看!这每一块疤,每一条伤,都与你有关系!它们永远在我的背上,每到变天的时候,它们会用疼痛告诉我不要忘了报仇!” 杨朔 《中国人民的心》:“谁知近来一变天,飘飘洒洒又下起细雨来。”
(3).比喻政治上发生根本变化。多指反动势力复辟。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七章:“你想变天,我不想变天!新社会这么好,有什么要变的?”
《漢語大詞典》:九天
(1).谓天之中央与八方。《楚辞·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 王逸 注:“九天谓中央八方也。” 汉 扬雄 《太玄·太玄数》:“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减天,八为沉天,九为成天。”按,吕氏春秋·有始谓天有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顥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
(2).谓天空最高处。孙子·形篇:“善攻者,动於九天之上。” 梅尧臣 注:“九天,言高不可测。” 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诗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明 宋濂 《文原》:“九天之属,其高不可窥;八柱之列,其厚不可测。” 毛泽东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鱉。”
(3).指宫禁。 唐 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九天閶闔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 杨巨源 《圣寿无疆词》之九:“晴光五云叠,春色九天深。” 唐 王涯 《宫词》之七:“为看九天公主贵,外边争学内家装。”
(4).指帝王。
(5).神名。史记·封禅书:“ 九天 巫,祠 九天 。” 司马贞 索隐:“《孝武本纪》云‘立 九天庙 於 甘泉 ’。《三辅故事》云‘ 胡 巫事 九天 於 神明臺 ’。”
《漢語大詞典》:旁风(旁風)
侧面刮风。亦指侧面的风。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故明宫斋庐,上雨旁风,无所盖障。”《老残游记》第一回:“幸喜本日括的是北风,所以向东向西都是旁风,使帆很便当的。”
分類:侧面刮风
《漢語大詞典》:暴风雨(暴風雨)
(1).大而急的风雨。史记·封禅书:“ 始皇 之上 泰山 ,中阪遇暴风雨,休於大树下。” 瞿秋白 《乱弹·水陆道场》:“暴风雨快要来了,暴风雨之中的雷霆,将要辟开黑幕重重的靛青色的天。”
(2).突然刮风下雨。后汉书·耿恭传:“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
(3).比喻激烈的社会动荡。 秦牧 《长河浪花集·中国红场的旗帜》:“这里四十年前响起的第一声春雷,激起了以后革命的暴风雨,又带来了今日的艳阳天。” 袁鹰 《悲欢·飞》:“他的双翼,在暴风雨中锻炼得更坚硬了。”
《漢語大詞典》:风晕
谓太阳、月亮周围的光环。是刮风的预兆。 宋 范成大 《中秋无月》诗:“澹澹白虹风晕壮,纷纷苍狗雨云高。”参见“ 月晕 ”、“ 日晕 ”。
《漢語大詞典》:刮风(刮風)
(1).吹风。红楼梦第五一回:“ 王夫人 笑道:‘这也是好主意,刮风下雪倒便宜。’” 王西彦 《病人》:“ 欧洲 史专家 郝立明 先生到校的那一天,正是秋季一个刮风的日子。”
(2).喻做事不从实际出发,一哄而起。《新华月报》1979年第7期:“我们党内反对错误倾向斗争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容易‘刮风’,搞‘一刀切’。一说有什么倾向,往往不问在什么地方、什么范围、什么人中间发生的,就全国各地都动起来,叫做‘闻风而动’。”《人民日报》1985.6.16:“少数地方,用刮风的办法纠正不正之风,效果不好。”
《漢語大詞典》:风风雨雨(風風雨雨)
(1).刮风下雨。 元 张可久《普天乐·忆鉴湖》曲:“风风雨雨清明,鶯鶯燕燕关情。”《杨家府演义·继业夜观天象》:“是时风风雨雨,将近一月。才晴两日, 太祖 即遣兵搦战,如是者数次。” 清 纳兰性德 《清平乐》词:“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
(2).比喻重重阻难。 黄庆云 《波浪》:“﹝ 陶德娇 ﹞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就这样一声不响地离开了。”《诗刊》1978年第1期:“在风风雨雨的激荡的政治浪潮中, 恩来同志 不畏艰险地领导了学生爱国运动。”《人民日报》1992.2.10:“几代人风风雨雨中的艰辛开拓,使这家蜚声中外的出版社生机勃发。”
(3).比喻议论纷纷。 克非 《春潮急》二六:“若闹闹嚷嚷,弄得满坝风风雨雨,不是要逗得人暗里朝他说怪话吗?”
《漢語大詞典》: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宋 苏洵 《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燥湿为天地自然之气,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以此测於几先者,固古今一致也。”亦作“ 月晕知风,础润知雨 ”。 长舆 《论莱阳民变事》:“月晕知风,础润知雨,窃恐踵 莱阳 而起者,祸变相寻而来未有已也。”
《漢語大詞典》:电掣风驰(電掣風馳)
形容像闪电刮风一样迅速。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龙腾虎啸,不足比其雄;电掣风驰,不足喻其疾。”《官场现形记》第二五回:“﹝ 贾大少爷 ﹞仍旧坐了车,电掣风驰的一直出城。” 郑振铎 《黄昏的观前街》:“这里……没有什么电掣风驰、左冲右撞的一切车子。”
《漢語大詞典》:呼风唤雨(呼風唤雨)
(1).使刮风下雨。形容神仙或道士等法力之大。《全元散曲·一枝花·乌夜啼》:“饮刀圭习真土,将龙虎来擒伏,呼风唤雨。”《水浒传》第十五回:“贫道……亦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 叶圣陶 《四三集·招魂》:“祖师的大徒弟能够呼风唤雨,能够召狐狸精来同他握手。”
(2).比喻具有非凡的本领。 老舍 《柳屯的》:“也许有人还相信她会呼风唤雨呢!”
(3).比喻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郭小川 《春暖花开》诗之二:“春暖花开,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大好河山,正是呼风唤雨之地。”
(4).比喻进行不正当活动。《人民文学》1977年第3期:“这位 杨秘书 最近跟着县里的一些人呼风唤雨。”
《漢語大詞典》:风驰电掣
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 明 张四维 《双烈记·访道》:“袖中三尺剑,嘆空自光芒贯日,倘一时离匣,风驰电掣,扫除妖魅。”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铁路上》:“于是而轮船火车出焉,以利往来而捷转运,风驰电掣,迅速无伦,诚亘古未有之奇制也。”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人们穿着华丽的服装,手里提着大包大包的东西,有的乘着漂亮的小汽车,风驰电掣一般地过来过去。”亦作“ 风行电掣 ”。 清 姜承烈 《〈书影〉序》:“先生触目,洞中机要,剖决若神,风行电掣,倏忽立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