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上下
(1).高处和低处;上面和下面。孟子·告子上:“ 孟子 曰:‘水信无分於东西,无分於上下乎?’”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老残游记》第二回:“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絶。”
(2).指天地。《楚辞·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后汉书·陈宠传:“方今圣德充塞,假于上下。” 李贤 注:“上下,天地也。”南史·宋武帝少帝纪论:“ 宋武 地非 齐 晋 ,众无一旅,曾不浹旬,夷凶剪暴,诛内清外,功格上下。” 鲁迅 《坟·人之历史》:“如 中国 古说,谓 盘古 辟地, 女媧 死而遗骸为天地,则上下未形,人类已现,冥昭瞢暗,安所措足乎?”亦指天神和地神。
(3).指天神和地神。书·召诰:“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乂。” 孔 传:“为治当慎祀于天地。” 孔颖达 疏:“举天地则百神之祀皆慎之也。” 宋 苏轼 《徐州祈雨青词》:“事神不恭,获戾於上下,臣等实有罪。”
(4).指天神和人物。国语·周语上:“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 韦昭 注:“上谓天神,下谓人物也。”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披艺观之,天人之际已交,上下相发允答。”
(5).指位分的高低,犹言君臣、尊卑、长幼。易·泰:“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孔颖达 疏:“上,谓君也;下,谓臣也。”书·周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 孔 传:“和上下尊卑等列。”吕氏春秋·论威:“义也者,万事之纪也。君臣上下亲疏之所由起也。” 高诱 注:“上,长;下,幼。”《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你这起人不晓得事体,没上下的!” 张天翼 《儿女们》一:“一批小人,不知上下,不知好歹!”
(6).上等中的下等,即第三等。书·禹贡:“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 孔 传:“田第八,赋第三。”汉书·地理志上:“田上下,赋中上。” 颜师古 注:“田第三,赋第四。” 宋 晁贯之 墨经·松:“可揭而起,视之而明者,曰揭明松,品惟上下。”
(7).高低;优劣;胜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玩具·书画学:“ 宋 制书画二学……人主时出新意校试,以第其上下。”《西游记》第五二回:“这 大圣 捻着拳头,来於洞口,駡道:‘腯泼怪物,快出来与你 孙外公 见个上下!’”
(8).上首和下首。红楼梦第六三回:“掣此籤者,不便饮酒,只令上下两家各饮一杯。”
(9).谓从头到脚。儒林外史第二一回:“ 郭铁笔 接在手内,将眼上下把 浦郎 一看。”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那掌柜的听了,把 安公子 上下一打量。”
(10).犹言古今。汉书·叙传下:“篇章博举,通于上下。” 王先谦 补注:“上下谓古今也。”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求其儿女英雄,英雄儿女,一身兼备的,也只见得两个。”
(11).犹言前后。 汉 王充 论衡·问孔:“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各诗之始引 杨仲弘 云:“凡作律诗,起处要平直,承处要舂容,转处要变化,结处要渊永,上下要相联,首尾要相应。”
(12).犹左右。用在数量词后,表示约数。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 安公子 纔得二十岁上下的一个美少年,巍然高坐受这班新贵的礼,大家看了,好不替他得意。” 老舍 《赵子曰》第一:“天台公寓住着有三十上下位客人,虽然只有二十间客房。”
(13).犹仰俯。周礼·春官·卜师:“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詔相之。” 郑玄 注:“上,仰者也,下,俯者也。” 贾公彦 疏:“龟俯者灵,行头低;仰者谢,行头仰。”
(14).犹言丰欠。周礼·地官·廪人:“以岁之上下数邦用,以知足否。” 贾公彦 疏:“上下即丰凶。”
(15).犹言匹敌,差不多。 唐 韩愈 《与冯宿论文书》:“近 李翱 从僕学文,颇有所得……有 张籍 者,年长於 翱 ,而亦学於僕,其文与 翱 相上下。” 清 管同 《读〈晏子春秋〉》:“且 刘向 、 歆 、 班彪 、 固 父子,其识与 太史公 相上下,苟所见如今书多 墨氏 説,彼校书胡为入之 儒家 哉?”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若其文化昭明,诚足以相上下者,盖未之有也。”
(16).犹言周旋。左传·定公四年:“﹝ 楚 ﹞左司马 戌 谓 子常 曰:‘子沿 汉 而与之上下,我悉 方城 外以毁其舟。’” 唐 韩愈 《刘统军碑》:“公为陈方,应变为械,与之上下,寇无所赖,遂至遁败。”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 九帅 乃分兵守 东梁山 ,而遣 南桂 与 朱洪章 、 罗洪元 辈力扼此关,夹河而与之上下。”
(17). 六朝 及 隋 唐 时代对父母的尊称。宋书·孝义传·郭原平:“今岁过寒,而 建安 緜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南史·刘瓛传:“又上下年尊,益不愿居官次,废晨昏也。”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上下:“凡言上下者,犹称尊卑,惣论也……而 江 南士俗近相承,与人言议及书翰往復者,皆指父母为上下,深不达其意耳。”
(18). 宋 元 以后对公差的尊称。《水浒传》第三九回:“ 戴宗 坐下,只见个酒保来问道:‘上下打几角酒?要甚么肉食下酒?’”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只见点茶的老子,手把粥椀出来道:‘众上下少坐, 宋四公 教我买粥,喫了便来。’”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众僧见住持被缚,大家走将拢来,説道:‘上下不必粗鲁,本寺是 山塘 王 相府门徒,等閒也不受人欺侮。’”
(19).旧时请问尊长名字,也称“上下”。犹言上一字,下一字。 田汉 京剧《白蛇传》第九场:“ 许 :‘请问老师父上下?’ 法 :‘老僧 法海 。’”
(1).升降。《楚辞·卜居》:“将氾氾若水中之鳧乎?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 王逸 注:“随众卑高。”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赤松子 者, 神农 时雨师也……至 崑崙山 ,常入 西王母 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唐 杜甫 《卜居》诗:“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2).增减;变更。周礼·秋官·司仪:“凡四方之宾客,礼仪辞命餼牢赐献,以二等从其爵而上下之。” 贾公彦 疏:“爵尊者礼丰,爵卑者礼杀。”国语·齐语:“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 韦昭 注:“不可上下者,辞定不可移也。”南史·恩倖传序:“夫鲍鱼芳兰,在於所习,中人之性,可以上下。” 唐 韩愈 《圬者王承福传》:“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漢語大詞典》:家家
(1).人人。 汉 扬雄 《解嘲》:“家家自以为 稷 契 ,人人自以为 皋陶 。”
(2).每家。汉书·赵广汉传:“其后彊宗大族家家结为仇讎,姦党散落,风俗大改。” 宋 苏轼 《残腊独出》诗之一:“处处野梅开,家家腊酒香。” 清 孙枝蔚 《禽言》诗:“忽闻北兵又经过,家家城中修破屋。”此指每户人家。 洪深 《青龙潭》第一幕:“小一点的厂家大半关着门,大一点的丝厂、纱厂、香烟厂、面粉厂,家家减工裁人。”此指每个厂家。
六朝时对嫡母的称呼。北齐书·南阳王绰传:“ 绰 兄弟皆呼父为兄兄,嫡母为家家,乳母为姨姨。”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三年:“ 儼 辞曰:‘ 士开 昔来实合万死,谋废至尊,剃家家髮为尼,臣为是矫詔诛之。’” 胡三省 注:“ 齐 诸王皆呼嫡母为家家。”
《漢語大詞典》:六朝
(1). 三国 吴 、 东晋 和 南朝 的 宋 、 齐 、 梁 、 陈 ,相继建都 建康 ( 吴 名 建业 ,今 南京市 ),史称为六朝。 唐 钱起 《江行无题》诗之六九:“祗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宋史·张守传:“ 建康 自六朝为帝王都。” 清 黄遵宪 《元武湖歌和龙松岑》:“莽莽六朝兴废事,珠楼綺阁未渠央。”
(2).指 魏 、 晋 、 后魏 、 北齐 、 北周 和 隋 。这些朝代皆建都北方,称为北朝六朝。 三国 至 隋 统一前后三百馀年的历史时期亦统称为“六朝”,如:六朝建筑、六朝书法,皆兼举南北六朝而言。
《漢語大詞典》:清波
(1).清澈的水流。 汉 严忌 《哀时命》:“知贪饵而近死兮,不如下游乎清波。” 宋 王安石 《车螯》诗之二:“清波濯其污,白日晒其昏。” 巴金 《复仇集·爱的摧残》:“ 赛纳河 的清波在月光下发亮。”
(2).六朝时歌曲名。 康有为 《〈味梨集〉序》:“六朝时, 汉 《鐃歌》《鼓吹》曲既废,於是《清波》《白鳩》《子夜》《鸟栖》之曲,亦以长短句为章。”
《漢語大詞典》:王谢(王謝)
(1).六朝望族 王 氏、 谢 氏的并称。南史·侯景传:“ 景 请娶於 王 谢 , 帝 曰:‘ 王谢 门高非偶,可於 朱张 以下访之。’”后以“王谢”为高门世族的代称。 唐 刘禹锡 《乌衣巷》诗:“旧时 王 谢 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娄芳华》:“我家小娘子,出身矜贵,门楣 王 谢 ,甲第 金 张 。” 王闿运 《上征赋》:“仰 王 谢 之高风兮,夕余宿乎汝左。”
(2).指 晋 王坦之 与 谢安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桓公 伏甲设饌,广延朝士,因此欲诛 谢安 、 王坦之 …… 王 之恐状,转见於色。 谢 之宽容,愈表於貌。望阶趋席,方作 洛 生咏,讽‘浩浩洪流’。 桓 惮其旷远,乃趣解兵。 王 谢 旧齐名,於此始判优劣。”
《漢語大詞典》:白门(白門)
(1).古代把天地八方分为八门,西南方称白门。《淮南子·墬形训》:“西南方为 编驹之山 ,曰白门。” 高诱 注:“西南月建在申,金气之始也,金气白,故曰白门。” 汉 张衡 《思玄赋》:“蹶白门而东驰兮,云台行乎中野。”
(2). 南朝 宋 都城 建康 (今 江苏省 南京市 ) 宣阳门 的俗称。南史·宋纪下·明帝:“ 宣阳门 谓之 白门 ,上以 白门 不祥,讳之。尚书右丞 江謐 尝误犯,上变色曰:‘白汝家门!’”
(3). 江苏省 南京市 的别名。六朝皆都 建康 (今 南京市 ),其正南门为 宣阳门 ,俗称 白门 ,故名。南齐书·王俭传:“ 宋 世外六门设竹篱。是年初,有发白虎樽者言:‘ 白门 三重门,竹篱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墙。” 明 吴从先 《徐郎小传》:“ 芳 固 吴 儿,父以负犇 白门 ,因依常侍为命。”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小弟坚卧 白门 ,原无心於仕途。” 清 赵翼 《金陵》诗:“不到 金陵 廿六年, 白门 烟柳故依然。”
(4).白莲教的支派。 老舍 《四世同堂》五十:“白门是白莲教的支流。”参见“ 白莲教 ”。
《漢語大詞典》:白莲教(白蓮教)
假借“ 弥勒 下生”的民间秘密宗教团体。盛行于 元 、 明 、 清 。教派名目繁多,教内等级森严。常被用为农民起义的组织工具,如 元 末红巾起义, 清 嘉靖 白莲教大起义等。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原来 萧芹 是白莲教的头儿。” 清 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 石韞玉 ﹞出为 四川 重庆 守,白莲教之乱,三年戎马,极著劳绩。” 梁启超 《新民说》十一:“﹝ 乾隆 ﹞五十八年詔天下,大索白莲教首领不获。官吏以搜捕‘教匪’为名,恣行暴虐,乱机满天下。” 老舍 《四世同堂》五十:“白门是白莲教的支流。”
《漢語大詞典》:台城(臺城)
(1).古代守城拒敌的设备。墨子·备高临:“羊黔者,将之拙者也,足以劳卒,不足以害城。守为臺城,以临羊黔,左右出,巨各二十尺,行城三十尺。” 孙诒让 间诂:“臺城,即行城也……此行城,编连大木,横出两旁,故亦谓之距。”参见“ 行城 ”。
(2). 六朝 时的禁城。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台城少城:“ 晋 宋 间谓朝廷禁省为臺,故称禁城为臺城。”按, 晋 之“臺城”,在今 南京市 鸡鸣山 南 乾河沿 北,其地本 三国 吴 后苑城 , 东晋 成帝 时改建作新宫,遂为宫城。历 宋 、 齐 、 梁 、 陈 ,皆为台省(中央政府)和宫殿所在地,因专名 台城 。 宋 陈亮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 臺城 在 钟阜 之侧,其地据高临下,东环平冈以为固,西城 石头 以为重,带 玄武湖 以为险,拥 秦淮 、 清溪 以为阻。”
《漢語大詞典》:行城
(1).古代守城拒敌的设备。墨子·备高临:“羊黔者,将之拙者也,足以劳卒,不足以害城。守为臺城,以临羊黔,左右出巨各二十尺,行城三十尺。” 孙诒让 间诂:“臺城,即行城也。”《孙膑兵法·官一》:“攻兼用行城。”参见“ 臺城 ”。
(2).临时建成的城垣。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隋炀帝 率大军出 榆林塞 ,令 宇文恺 作观风行殿,又作行城,可以在平地上临时造出大城和大殿。”
(3).即行像。岁时广记卷二十引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二月八日, 释氏 下生之日, 迦文 成道之时,信捨之家建八关斋戒,车轮宝盖,七变八会之灯。至今二月八日平旦,执香花绕城一匝,谓之行城。”参见“ 行像 ”。
《漢語大詞典》:阿堵
(1). 六朝 人口语。犹这,这个。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殷中军 见佛经云,理亦应阿堵上。”晋书·文苑传·顾恺之:“ 愷之 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闕少於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金 李献能 《二老雪行图》诗之二:“抱琴衝雪又衝风,二老风流阿堵中。” 清 唐孙华 《题眼医何藏之小照》诗:“囊底神鍼谁所付,妙用正在阿堵中。”
(2).指钱。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正是: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任是亲儿女,还随阿堵移。” 清 郁植 《悲歌》:“吾曹意气耻阿堵,挥斥黄金贱如土。” 朱执信 《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犹是横目两足,犹是耳聪目明,独以缺此区区阿堵故不得有此权利,吾不知其何理也。”参见“ 阿堵物 ”。
《漢語大詞典》:阿堵物
(1).语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王夷甫 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遶牀不得行。 夷甫 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后遂以“阿堵物”指钱。 宋 张耒 《和无咎》之二:“爱酒苦无阿堵物,寻春那有主人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雨钱:“顷之,入室取用,则满室阿堵物,皆为乌有,惟母钱十餘枚,寥寥尚在。” 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第五章:“一人如是,则众人结习所成之国,亦以此阿堵物为最大之功用,此有国者所以常齗齗也。”
(2).犹言这个东西。 清 尤侗 《题〈板桥杂记〉》:“子方洗心学道,何为案头著阿堵物?”
分類:这个东西
《漢語大詞典》:裙屐
亦作“裠屐”。
(1).裙,下裳;屐,木底鞋。原指 六朝 贵游子弟的衣着。后泛指富家子弟的时髦装束。 清 唐孙华 《送同年范国雯出守延平》诗:“让齿肩随赖有君,少俊风流羡裠屐。”
(2).借指衣着时髦的富家子弟。 清 赵翼 《陪松崖漕使宴集九峰园并为湖舫之游作歌》:“綺寮砥室交掩映,最玲瓏处集裙屐。” 林纾 《西湖诗序》:“余观其富丽柔媚,若甚宜於裙屐罗綺之游观。”参见“ 裙屐少年 ”。
《漢語大詞典》:裙屐少年
(1).原指 六朝 贵游子弟。束裙着屐是当时盛行的装束。北史·邢峦传:“ 萧深藻 是裙屐少年,未洽政务。”
(2).泛指大家子弟。 清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裙屐少年,油头半臂,至日亭午,则提篮挈榼,高声唱卖逼汗草、茉莉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锦瑟:“ 沂 人 王生 ,少孤,自为族。家清贫,然风标修洁,洒然裙屐少年也。”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景》:“紈袴子弟,裠屐少年,争备金繒,择佳丽者以次给之。”
《漢語大詞典》:文笔(文筆)
(1).文辞,文章。晋书·习凿齿传:“ 凿齿 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元和 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 韩愈 ,学苦涩于 樊宗师 。” 巴金 《沉落集·化雪的日子》:“我刚刚读完了一部传记,为书中的情节和文笔所感动,非常兴奋。”
(2).指文章的笔法或风格。北齐书·封隆之传:“ 孝琰 文笔不高,但以风流自立,善於谈謔。” 唐 司空图 《题〈柳柳州集〉后》:“ 张曲江 五言沉鬱,亦其文笔也。”
(3).六朝时期分文章为文、笔两大类。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章炳麟 《文学说例》:“由 魏 逮 唐 ,分异文笔。”
(4).指五色笔。传说 南朝 梁 文学家 江淹 ,晚年梦见 晋 郭璞 对他说:“吾有笔在卿处,可以见还。” 淹 “探怀中得五色笔”一枝奉还,从此文才大减。见南史·江淹传。后因以指文才。 唐 王勃 《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遇饯崔使君序》:“请扬文笔,共记良游。”
《漢語大詞典》:穷鬼(窮鬼)
(1).指使人穷困的鬼。 六朝 以来风俗,民间多于农历正月某日作诗文祭送之,谓之送穷。 唐 韩愈 《送穷文》:“﹝主人﹞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 唐 张鷟 《游仙窟》:“诚知肠欲断,穷鬼故调人。” 宋 陆游 《雨中过东村》诗:“穷鬼有灵挥不去,死魔多力到无期。”参见“ 送穷 ”。参阅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 宋 陈元靓 岁时广记·送穷鬼
(2).詈词。骂人贫穷。 黎汝青 《三号瞭望哨》:“穷鬼,把它吃了吧!”
《漢語大詞典》:九锡(九錫)
(1).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礼遇。《公羊传·庄公元年》“锡者何?赐也;命者何?加我服也” 汉 何休 注:“礼有九锡: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则,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賁,七曰宫矢,八曰鈇鉞,九曰秬鬯。”汉书·武帝纪:“ 元朔 元年,冬十一月……有司奏议曰:古者,诸侯贡士,壹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 宋 林逋 《深居杂兴诗》之四:“三千功行无圭角,可望虚皇九锡表。” 明杨珽《龙膏记·宠赐》:“羣僚皆拱向,九锡足恩光。”
(2). 魏 晋 六朝 掌政大臣夺取政权、建立新王朝率皆袭 王莽 谋 汉 先邀九锡故事,后以九锡为权臣篡位先声。 唐 杜牧 《和野人殷潜之题筹笔驿十四韵》:“ 三吴 裂婺女,九锡狱孤儿。”新五代史·孔循传:“ 太祖 曰:‘我不由九锡作天子可乎?’” 清 赵翼 《五人墓》:“纵撰九锡盗神器,中外臣僚孰枝梧。”诗中“九锡”是指九锡文。
《漢語大詞典》:额黄(額黄)
六朝 妇女施于额上的黄色涂饰。 唐 时仍有。其制起于 汉 时。 唐 李商隐 《无题》诗之一:“ 寿阳公主 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 宋 范成大 《虞美人》词:“恰如娇小 万琼妃 ,涂罢额黄嫌怕、污燕支。” 清 吴伟业 《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诗之五:“青丝濯濯额黄悬,巧样新装恰自然。”参见“ 额妆 ”。
《漢語大詞典》:额妆(額妝)
指古代女子华贵艳美的面妆。语本太平御览卷九七○引宋书:“ 武帝 女 寿阳公主 ,人日卧於 含章 簷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之华,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后有梅花粧,后人多効之。” 宋 陆游 《湖山·柳姑庙》诗:“汀月生眉黛,溪梅试额妆。”
《漢語大詞典》:府公
(1).六朝时王府僚属称其主为府公; 唐 、 五代 时,官府幕僚沿旧习,称节度使、观察使为府公。晋书·贾充传:“果见 充 行至一府舍,侍卫甚盛。府公南面坐,声色甚厉。” 唐 刘禹锡 《送王司马之陕州》诗:“府公既有朝中旧,司马应容醉后狂。”
(2).泛称府、州级的长官。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 孙钦 ﹞往辞 承丕 , 承丕 邀与俱见府公。” 胡三省 注:“公者,人之尊称,一府之尊,故谓之府公。”参阅 清 梁章鉅 称谓录·总督
《漢語大詞典》:蕊黄
即额黄。 六朝 至 唐 ,女妆常用黄点额,因似花蕊,故名。 唐 温庭筠 《菩萨蛮》词之三:“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参见“ 额黄 ”。
《漢語大詞典》:额黄(額黄)
六朝 妇女施于额上的黄色涂饰。 唐 时仍有。其制起于 汉 时。 唐 李商隐 《无题》诗之一:“ 寿阳公主 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 宋 范成大 《虞美人》词:“恰如娇小 万琼妃 ,涂罢额黄嫌怕、污燕支。” 清 吴伟业 《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诗之五:“青丝濯濯额黄悬,巧样新装恰自然。”参见“ 额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