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故世  拼音:gù shì
去世。如:「邻居老爷爷已经故世多年,但大家仍然非常想念他。」
《漢語大詞典》:先代
先世;古代。左传·昭公四年:“君子谓 合左师 善守先代, 子产 善相小国。” 晋 陆机 《五等论》:“淫昏之君无所容过,何则其不治哉!故先代有以之兴矣。”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四:“於是圣朝郊庙礼乐,一旦遂復古,跨越先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是他先代之物,我更不能受。”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二:“词是我国先代遗下来的文学上一部分的遗产。”
《漢語大詞典》:上叶(上葉)
前代;先世。《宋书·武帝纪中》:“昔在上叶,深鉴兹道。是以天禄既终, 唐 虞 弗得传其嗣;符命来格, 舜 禹 不获全其谦。”南齐书·高帝纪上:“是故 勛 华 弘风於上叶, 汉 魏 垂式於后昆。”魏书·李骞传:“为衢樽於上叶,号木鐸於前修。”
增添桑叶。 清 沈公练 《广蚕桑说·饲蚕法》:“三眠起后,食叶较速,宜昼夜上叶。”
《國語辭典》:先后(先後)  拼音:xiān hòu
1.前后。《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前后相继。《红楼梦》第六三回:「便命翠墨同了小燕也再三的请了李纨和宝琴二人会齐,先后都到了怡红院中。」
《國語辭典》:先后(先後)  拼音:xiàn hòu
1.妯娌。《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上》:「神君者,长陵女子,以乳死,见神于先后宛若。」明。宋濂〈楼母娄氏墓版文〉:「处先后唯以柔胜,有恃强压之者,夫人俛首避去。」
2.辅佐。《周礼。秋官。士师》:「以五戒先后刑罚,毋使罪丽于民。」《后汉书。卷二六。伏湛传》:「实足以先后王室,名足以光示远人。」
《國語辭典》:昌黎  拼音:chāng lí
1.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郡望。参见「韩愈」条。
2.县名。参见「昌黎县」条。
《國語辭典》:先圣(先聖)  拼音:xiān shèng
1.古代的圣人。《文选。班固。答宾戏》:「皆及时君之门闱,究先圣之壶奥。」
2.尊称能制作礼法制度以教后世者。后汉崇儒,立学必庙祀孔子,魏正始至隋大业间皆尊孔子为先圣。唐初曾改尊周公为先圣,配以孔子,后复升孔子为罢周公。
《國語辭典》:先儒  拼音:xiān rú
称已故的前代儒者。《文选。杜预。春秋左氏传序》:「或曰春秋以错文见义,若如所论,则经当有事同文异而无其义也,先儒所传,皆不其然。」
《國語辭典》:先贤(先賢)  拼音:xiān xián
已故的贤哲。《北史。卷四三。郭祚传》:「先贤后哲,顿在一门。」《文选。张悛。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伏见吴平之初,明诏追录先贤,谷封其墓。」
《國語辭典》:世德  拼音:shì dé
祖宗世代的德行。《诗经。大雅。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到今日被你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
《國語辭典》:先哲  拼音:xiān zhé
已故的前代思想家。《文选。张衡。思玄赋》:「仰先哲之玄训兮,虽弥高而弗违。」唐。李咸用〈放歌行〉:「至哉先哲言,于物不凝滞。」
分類:先世贤人
《國語辭典》:素业(素業)  拼音:sù yè
旧业。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
《漢語大詞典》:先猷
先世圣人的大道。语出文选·班固〈幽通赋〉:“謨先圣之大猷兮,亦邻德而助信。” 李善 注引 曹大家 曰:“猷,道也。言人常当謨先圣人之道。” 唐 韩愈 《卢氏墓志铭》:“夫人本宗,世族之后,率其先猷,令德是茂。” 宋 胡宿 《禁内降诏》:“绍承骏烈,祗服先猷。”
《漢語大詞典》:继世(繼世)
继承先世。孟子·万章上:“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 桀 紂 者也,故 益 、 伊尹 、 周公 不有天下。” 唐 柳宗元 《封建论》:“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 宋 曾巩 《韩琦制》:“昔 三代 遭变,继世之初,干戈警备,陈及门廷,书之史官,以为后法。”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初九日》:“西洋立嗣之法,传子而外,或立义子,或立戚党,名为继世,实早易姓。”
分類:继承先世
《漢語大詞典》:薄伐
(1).征伐;讨伐。《诗·小雅·出车》:“赫赫 南仲 ,薄伐 西戎 。”《晋书·孙楚传》:“ 宣王 薄伐,猛鋭长驱,师次 辽阳 ,而城池不守。” 清 吴伟业 《滇池铙吹》之三:“ 鬼国 三年劳薄伐,王师五月下殊方。”
(2).即簿伐。指先世官籍。薄,通“ 簿 ”。 汉 应劭 汉官仪卷上:“丞,皆选孝廉郎年少薄伐者。”《三国志·魏志·傅嘏传》:“案品状则实才未必当,任薄伐则德行未为敍,如此则殿最之课,未尽人才。”
(3).犹敲击。《老残游记》第十回:“耳中但听得风声,水声,人马蹙踏声,旌旗熠熠声,干戈击轧声,金鼓薄伐声。”
《漢語大詞典》:荫补(廕補)
犹荫叙。谓因先世荫庇补官。新唐书·韦武传:“年十一,廕补右千牛,累迁 长安 丞。” 宋 苏轼 《郊祀奏议》:“自后妃以下至文武官,皆得廕补亲属,非 周 礼也。”续文献通考·选举七:“后世廕补法行,或曰显官必公卿子弟为之,以幼习其业,熟朝廷臺阁之议;或曰骄驁不通古今,无益於民,宜明选求贤,除任子之令,皆偏见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