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劝讲(勸講)
犹侍讲。古代给皇帝或皇太子讲学之官。后汉书·杨秉传:“ 桓帝 即位,以明尚书徵入劝讲,拜太中大夫,左中郎将,迁侍中、尚书。” 李贤 注:“劝讲,犹侍讲也。” 明 张居正 《奏为辞免恩命事》:“﹝臣﹞既无才望,又鲜旧劳,徒以东朝劝讲之微勤,幸逢圣主龙飞之景运,因缘际遇,骤被恩慈。”参见“ 劝学 ”。
《漢語大詞典》:劝学(勸學)
(1).鼓励人努力学习。左传·闵公二年:“敬教劝学,授方任能。” 孔颖达 疏:“劝民学问。”史记·儒林列传序:“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修礼,崇化厉贤。”
(2).古代官职名。犹后世之侍讲、侍读。汉书·叙传上:“ 伯 少受于 师丹 。大将军 王凤 荐 伯 宜劝学,召见 晏昵殿 。” 王先谦 补注引 周寿昌 曰:“此盖如后世侍讲、侍读之类。《后书·马严传》:除子 鱄 为郎,劝学省中。《杨秉传》:以明尚书徵入劝讲。皆是。三国志 蜀 尹默 、 譙周 为劝学从事,见本传。 晋 孟嘉 为劝学从事,见 嘉 传。 梁元帝 在 荆州 置劝学从事,见玉海。盖州郡则加从事之称。”
《漢語大詞典》:翰林
(1).谓文翰荟萃之所,犹词坛文苑。晋书·陆云传:“辞迈翰林,言敷其藻。”
(2).指文士。 唐 杜甫 《宴胡侍御书堂》诗:“翰林名有素,墨客兴无违。”
(3).鸟栖之林。 晋 潘岳 《悼亡诗》之一:“如彼翰林鸟,双飞一朝隻。” 唐 柳宗元 《奉酬杨侍郎》诗:“翰林寂寞谁为主?鸣凤应须早上天。”
(4).官名。指翰林学士。参见“ 翰林学士 ”。
(5).官名。指 唐 宋 翰林院官员。
(6).官名。指 清 代翰林院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
(7).指翰林院。 唐 韩愈 《董公行状》:“﹝ 公 ﹞拜祕书省校书郎,入翰林为学士。”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近年馆课,悉用朱阑大卷。先公入翰林时,尚是白摺也。”
《漢語大詞典》:翰林学士(翰林學士)
官名。 唐玄宗 开元 初以 张九龄 、 张说 、 陆坚 等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司起草诏书及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 德宗 以后,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亲近顾问兼秘书官,常值宿内廷,承命撰拟有关任免将相和册后立太子等事的文告,有“内相”之称。 唐 代后期,往往即以翰林学士升任宰相。 北宋 翰林学士仍掌制诰。 清 代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其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 清 末复置翰林学士,仅备侍读学士的升迁。
《漢語大詞典》:书院(書院)
(1). 唐 代中书省修书或侍讲的机构。 玄宗 开元 六年,乾元院改号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置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刊辑经籍、搜求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参阅 宋 王溥 唐会要卷六四,新唐书·艺文志一《百官志二》《张说传》
(2). 宋 至 清 私人或官府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处所,有专人主持。 宋 代书院以讲论经籍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有白鹿、石鼓(一说为嵩阳)、应天、岳麓四大书院; 元 代书院遍及各路、州、府; 明 清 书院更多,但多为习举业而设。 清 光绪 二十七年后,改全国省、县书院为学堂,书院之名遂废。参阅 宋 王应麟 玉海·宋朝四书院、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州郡书院元史·选举志一清史稿·选举志一
《漢語大詞典》:劝学(勸學)
(1).鼓励人努力学习。左传·闵公二年:“敬教劝学,授方任能。” 孔颖达 疏:“劝民学问。”史记·儒林列传序:“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修礼,崇化厉贤。”
(2).古代官职名。犹后世之侍讲、侍读。汉书·叙传上:“ 伯 少受于 师丹 。大将军 王凤 荐 伯 宜劝学,召见 晏昵殿 。” 王先谦 补注引 周寿昌 曰:“此盖如后世侍讲、侍读之类。《后书·马严传》:除子 鱄 为郎,劝学省中。《杨秉传》:以明尚书徵入劝讲。皆是。三国志 蜀 尹默 、 譙周 为劝学从事,见本传。 晋 孟嘉 为劝学从事,见 嘉 传。 梁元帝 在 荆州 置劝学从事,见玉海。盖州郡则加从事之称。”
《漢語大詞典》:侍讲(侍講)
(1).从师读书,听其讲学。后汉书·卢植传:“少与 郑玄 俱事 马融 ……女倡歌舞於前。 植 侍讲积年,未尝转眄, 融 以是敬之。学终辞归。”
(2).为皇帝或太子讲学。后汉书·桓郁传:“ 和帝 即位,富於春秋,侍中 竇宪 自以外戚之重,欲令少主颇涉经学……由是迁长乐少府,復入侍讲。”后汉书·桓荣传:“ 荣 尝寝病,太子朝夕遣中傅问病……后病愈,復入侍讲。”北史·高允传:“殿下以臣侍讲日久,哀臣乞命耳。” 唐 韩愈 《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及此年, 韦侯 为中书舍人,侍讲六经禁中。” 爱新觉罗·溥仪 《我的前半生》第二章四:“ 梁鼎芬 在侍讲日记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宣统 九年正月初七日, 庆亲王 奕劻 死。’”
(3).官名。 汉 代有此称号,以之名官则起于 魏明帝 。 唐 始置侍讲学士,其职为讲论文史以备君王顾问。 宋 沿置,并设侍讲、侍读,皆由他官之有文学者兼任。 元 明 清 则列为翰林院额定之官。又 南北朝 、 唐 、 宋 诸王府,亦有侍讲。 唐 张九龄 《贺侍讲徧赐衣服状》:“右 高力士 宣称:陛下亲讲读毛诗,徧赐侍讲 陈希烈 三品兼衣物等。”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三年:“以 司马懿 为太傅…… 彦 为散骑常侍、侍讲。” 胡三省 注:“以在 少帝 左右,令侍讲説。侍讲之官,起乎此也。”宋史·职官志二:“学士侍从有学术者为侍讲、侍读。” 明 沈鲸《双珠记·僧榻传音》:“小生今年十六岁,往京应试。忝中第一名,官授侍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五回:“京城里的窑姐们最粗最贱,不知怎么那一班人偏要去走动……谁知里面有三个阔客:一个是侍郎,一个是京堂,一个是侍讲。”
《漢語大詞典》:经帷(經帷)
犹经筵。古代君主研读经史之处。置儒臣侍读侍讲。 宋 曾巩 《代翰林侍读学士钱藻遗表》:“文辞、讲説、制策之科,众称华选;儒馆、掖垣、经帷之职,世谓清涂。”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甲戌进士:“﹝ 徐 ﹞谓不宜置经帷。” 明 李东阳 《贺体斋兼学士》诗之一:“经帷久輟班仍在,吏牘全抛梦亦清。”参见“ 经筵 ”。
《漢語大詞典》:经筵(經筵)
汉 唐 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宋 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宋 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 元 、 明 、 清 三代沿袭此制,而 明 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清 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于仲秋仲春之日进讲。 宋 沈作哲 寓简卷二:“ 神宗皇帝 御经筵,时方讲《周官》。”元史·吴澄传:“ 泰定 元年,初开经筵,首命 澄 与平章政事 张珪 、国子祭酒 邓文原 为讲官。”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经筵面奏:“我朝经筵日讲,非徒辩析经史,为观美也;谓当旁及时务,以匡不逮。”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二:“ 康熙 十年二月,肇举经筵大典於 保和殿 ,以 孝感 熊文端公 为讲官,知经筵事。”
《漢語大詞典》:讲官(講官)
为皇帝经筵进讲的官员。也指东宫侍讲官员。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四:“会 天章阁 待制闕,讲官 李淑 等荐史馆检讨 王洙 ,事在中书,未行。”明史·文苑传四·焦竑:“皇长子出閤, 竑 为讲官。”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今翰林不兼讲官者,例不侍班,犹沿此制。”
《漢語大詞典》:讲郎(講郎)
汉 代侍讲之官。后汉书·儒林传序:“又詔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穀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给事近署。”隋书·经籍志一:“ 永平 中,能为《左氏》者,擢高第为讲郎。”
分類:侍讲
《漢語大詞典》:讲员(講員)
侍讲官员。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著述·吕焦二书:“乙未丙申间, 焦弱侯 为皇长子讲官,撰《养正图説》进之东朝,而同事者不及闻,时 郭明龙 为讲员之首,已不悦之极。”明史·隐逸传·刘闵:“以臣所知,则礼部侍郎 谢鐸 、太僕少卿 储巏 、光禄少卿 杨廉 ,可备讲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