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徽音
(1).犹德音。指令闻美誉。《诗·大雅·思齐》:“ 大姒 嗣徽音,则百斯男。” 郑玄 笺:“徽,美也。” 汉 蔡邕 《太傅胡公夫人灵表》:“至德修於几微,徽音畅于神明。” 南朝 齐 谢朓 《齐敬皇后哀策文》:“爰定厥祥,徽音允穆。” 宋 苏轼 《永安永昌永熙陵忌辰奏告昭宪等皇后表本》:“顾明发之永怀,仰徽音之如在。”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一七:“侯王宗庙求元妃,徽音岂在纤厥趾。”
(2).佳音,嘉讯。《文选·谢灵运〈登临海峤与从弟惠连〉诗》:“儻遇 浮丘公 ,长絶子徽音。” 吕良 注:“徽,美也。言我儻遇此仙公,长絶子美音信。” 明 王世贞 《过维扬有怀子相》诗:“奈何各分离,徽音邈以修。”
(3).优美的乐声。多指琴声。 汉 王粲 《公宴》诗:“管絃发徽音,曲度清且悲。” 唐 柳宗元 《李西川荐琴石》诗:“从此他山千古重,殷勤曾是奉徽音。”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听縹緲徽音清俏,似求凰声韵好。”
《漢語大詞典》:县令(縣令)
高名令闻。庄子·外物:“饰小説以干县令,其於大达亦远矣。” 成玄英 疏:“县,高也。夫修饰小行,矜持言説,以求高名令问者,必不能大通於至道。”
一县之行政长官。 周 有县正,掌县之政令。 春秋 时县邑之长称宰、尹、公、大夫,其职同。 秦 汉 县万户以上者称令,不及万户者称长。 晋 隋 因之。 唐 时县置令,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不分令长。 宋 因 唐 制,其京朝官任县令职者,称知某县事。 元 县置达鲁花赤,以县尹为副。 明 清 称知县。辛亥革命后改为县知事。后称县长。韩非子·八经:“县令,约其辟吏。”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至 蜀 , 蜀 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 蜀 人以为宠。” 唐 韩愈 《赠崔复州序》:“县令不以言,连帅不以信,民就穷而敛愈急,吾见刺史之难为也。”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二年:“嗣君好察微隐,县令有发褥而席弊者,嗣君闻之,乃赐之席。” 胡三省 注:“古者县大夫,至 春秋 时有邑大夫。县令,起于 战国 之时, 秦 汉 因之。”
《漢語大詞典》:令闻(令聞)
美好的声誉。书·微子之命:“尔惟践修厥猷,旧有令闻。” 孔 传:“汝 微子 言,能践 汤 德,久有善誉,昭闻远近。”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赞》:“君清蹈衡门,则令闻孔昭;振缨公朝,则德音允集。” 宋 陈师道 《寄答王直方》:“永怀忘年友,死矣餘令闻,念子颇似之,老我何所恨。” 章炳麟 《訄书·哀清史》:“当 清 氏御世也,岂不欲褒扬其祖考,滂沛令闻,棻香无穷?”
《漢語大詞典》:遗闻(遺聞)
过去留下的传闻;逸闻。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劫灰录补注〉跋并撰人辨》:“ 香引 熟於 明 末遗闻,为之推广,而加以攷证。” 鲁迅 《准风月谈·中国文坛的悲观》:“只有近来的诬陷,倒像是颇为出色的花样,但其实也并不比古时候更利害,证据是 清 初大兴文字之狱的遗闻。”
前人令闻。 元 袁桷 《次韵徐志发杂咏》之一:“遗闻备家乘,零落寧有述。” 元 虞集 《封宣圣夫人制》:“功言邈若於遗闻,仪范儼乎其合德。”
《漢語大詞典》:令问(令問)
令闻,美好的声名。问,通“ 闻 ”。 汉 王符 潜夫论·赞学:“夫此四子者,耳目聪明,忠信廉勇,未必无儔也,而及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问不已,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晋书·隐逸传·鲁褒:“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讎悲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 清 钱谦益 《福建道监察御史周宗建授文林郎制》:“膏雨之政,浸灌 淛 西,洊陈内臺,令问滋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