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五家
(1).五户。古代以为户籍编制的基层单位。 周 代以五家为一比, 春秋 时 齐国 管仲 以五家为一轨。周礼·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管子·小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
(2).指 黄帝 、 高阳 、 高辛 、 唐尧 、 虞舜 五帝。史记·天官书论:“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 张守节 正义:“五家, 黄帝 、 高阳 、 高辛 、 唐 虞 、 尧 舜 也。”
(3).指 黄帝 、 颛顼 、 夏 、 殷 、 周 五代的历法。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家之文怫异,维 太初 之元论。” 张守节 正义:“五家谓 黄帝 、 顓頊 、 夏 、 殷 、 周 之历。”
(4).指传春秋的 左氏 、 公羊氏 、 穀梁氏 、 邹氏 、 夹氏 五人。 何休 《〈公羊传〉序》“传春秋者非一” 唐 徐彦 疏:“旧云,传春秋者非一者,谓本出 孔子 ,而《传》五家。”参阅 唐 陆德明 经典释文卷一。
(5).指治春秋穀梁传的 尹更始 、 刘向 、 周庆 、 丁姓 、 王彦 五人。后汉书·贾逵传:“虽为古学,兼通五家《穀梁》之説。” 李贤 注:“五家,谓 尹更始 、 刘向 、 周庆 、 丁姓 、 王彦 等,皆为《穀梁》。”
(6).谓五行家。后汉书·桓郁传:“帝自制《五家要説章句》,令 郁 校定於 宣明殿 。” 李贤 注:“此言‘五家’,即谓五行之家也。”
(7).指 北周 、 北齐 、 南朝 梁 、 南朝 陈 、 隋 五朝。新唐书·令狐德棻传:“议者以 魏 有 魏收 , 魏澹 二家,书为已详,惟五家史当立。 德棻 更与秘书郎 岑文本 、殿中侍御史 崔仁师 次 周 史,中书舍人 李百药 次 齐 史,著作郎 姚思廉 次 梁 、 陈 二史,秘书监 魏徵 次 隋 史,左僕射 房玄龄 总监。脩撰之原,自 德棻 发之。”
(8).今文经学家指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五代。 清 刘书年 《周时书分四代》:“三科之条,五家之教。三科,谓 虞 、 夏 一科, 商 一科, 周 一科也。古文家説也。五家,谓 唐 一家, 虞 一家, 夏 一家, 殷 一家, 周 一家也。今文家説也。” 章炳麟 《訄书·正名杂义》:“夫三科五家,文质各异。”
《漢語大詞典》:五神
(1).五脏之灵气。《老子》“谷神不死” 汉 河上公 注:“神,谓五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
(2).指五脏。 宋 范仲淹 《谢赐凤茶表》:“濯五神之精爽,祛百疾之冥烦。”
(3).指五帝。《汉书·礼乐志》:“五神相,包四邻,土地广,扬浮云。”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五帝为 太一 相也。”参见“ 五帝 ”。
(4).五德。 唐 柳宗元 《沛国汉原庙铭序》:“五神环运,炎德復起。” 孙汝听 注:“五神,五德也。”参见“ 五德 ”。
(5).五方之神,指 勾芒 、 祝融 、 后土 、 蓐收 、 玄冥 ,亦称五行之神。《淮南子·要略训》:“顺时运之应,法五神之常。”《南齐书·礼志上》:“ 勾芒 等五神,既是五帝之佐,依 郑玄 説,宜配食于庭。” 南朝 梁简文帝 《吴兴楚王神庙碑》:“昔者 武王 询於 太公 ,五神之礼正。”
《國語辭典》:五帝  拼音:wǔ dì
1.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圣王。因出自传说,故说法不尽相同,较主要者为:(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南朝宋。裴骃。集解:「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2)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2.东西南北中五方位的天神。指太昊、炎帝、少昊、颛顼、黄帝。《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汉。郑玄。注:「五帝:苍曰灵威仰,太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黄曰含枢纽,黄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食焉,黑曰汁光纪,颛顼食焉。」《楚辞。屈原。九章。惜诵》:「令五帝以析中兮,戒六神与向服。」汉。王逸。注:「五帝谓五方神也,东方为太白皞,南方为炎帝,西方为少昊,北方为颛顼,中央为黄帝。」
《國語辭典》:五德  拼音:wǔ dé
1.古时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以五行生剋为帝王嬗代之应,其说尤盛于秦汉间。《史记。卷九六。张丞相列传》:「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汉。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
2.玉有五德。即仁、智、义、礼、信五德。《礼记。聘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孚尹旁达,信也。」
3.鸡有五德。即文、武、勇、仁、信五德。《韩诗外传》卷二:「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有此五德,君犹日瀹而食之者,何也?」
《漢語大詞典》:五泰
谓五帝。《荀子·赋》:“请占之五泰。” 杨倞 注:“五泰,五帝也。五帝: 少昊 、 顓頊 、 高辛 、 唐 、 虞 。” 宋 王安石 《英德殿上梁文》:“先皇帝道该五泰,德贯二仪。”一说为神巫之名。见 刘师培 《荀子补释》
分類:五帝神巫
《國語辭典》:帝王  拼音:dì wáng
旧日称国家的元首。《庄子。天道》:「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文选。张衡。南都赋》:「帝王臧其擅美,咏南音以顾怀。」
《國語辭典》:华盖(華蓋)  拼音:huá gài
1.帝王或贵族座车上的绸伞。后用以泛指高贵者所乘之车。《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将兵为上将军,建华盖,立斗献。」《后汉书。卷六九。窦何列传。何进》:「起大坛,上建十二重五采华盖。」
2.道教称眉毛。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一。天中章》:「眉号华盖,覆明珠。」
3.中国古代星官名。因形似伞盖,故称「华盖」。在西方天文学中属仙后座。《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大帝上九星曰华盖,所以覆蔽大帝之坐也。」
《國語辭典》:虞舜  拼音:yú shùn
上古帝王舜的称号。姓姚,名重华。因建国于虞,故称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尧用之,使摄位三十年,后受禅为天子,都于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县)。在位四十八年,南巡,崩于苍梧之野。传位于禹。也称为「大舜」。
《漢語大詞典》:八世
谓 三皇 五帝 。后汉书·崔寔传:“今既不能纯法八世,故宜参以霸政。” 李贤 注:“八世,谓 三皇 、 五帝 也。”
《國語辭典》:帝皇  拼音:dì huáng
1.天帝。《隋书。卷一九。天文志上》:「紫宫为帝皇之居,太微为五帝之坐,在野象物,在朝象官。」
2.皇帝、天子。三国吴。韦昭 承天命诗:「思我帝皇,寿万亿,长保天禄,祚无极。」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封禅》:「固知玉牒金镂,专在帝皇也。」
《漢語大詞典》:郎位
(1).星座名。南宫(太微宫)五帝座后相聚的十五颗星,为一星座,称“郎位”。史记·天官书:“﹝五帝座﹞后聚一十五星,蔚然,曰郎位。” 张守节 正义:“郎位十五星,在太微中帝坐东北。”资治通鉴·汉桓帝延熹七年:“帝在 南阳 ,左右并通姦利,詔书多除人为郎,太尉 杨秉 上疏曰:‘太微积星,名为郎位,入奉宿卫,出牧百姓,宜割不忍之恩,以断求欲之路。’”
(2).指职居枢要的郎官之位。 明 宋濂 《拟诰命起结文·中书左司郎中》:“左司为中书纪网之地,賛襄治化,申明宪度,皆其责也。郎位之选,必择贤才。”
《漢語大詞典》:五三
(1). 五帝 三王 。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五三六经,载籍之传,维风可观也。” 李善 注引《汉书音义》:“五, 五帝 也;三, 三王 也。” 汉 扬雄 《羽猎赋》:“遐邇五三,孰知其是非。” 宋 程大昌 考古编·正朔一:“五三远矣,其传政无几,然犹有可考者,莫尚於。”
(2).五星三辰。 汉 荀悦 申鉴·俗嫌:“或问五三之位, 周 应也;龙虎之会, 晋 祥也。” 黄省曾 注:“五三,五星三辰。”
(3).约计数目之词。犹言三五。《魏书·邢峦传》:“彼土民望, 严 、 蒲 、 何 、 杨 ,非唯五三,族落虽在山居,而多有豪右,文学笺启,往往可观,冠带风流,亦为不少。” 唐 吕岩 《绝句》之十一:“学道须教彻骨贫,囊中只有五三文。”《敦煌曲子词·剑器词》:“闻贼勇勇勇,拟欲向前汤,心手五三箇,万人谁敢当。”
《漢語大詞典》:六天
(1). 汉 代纬书,附会五帝传说和史记·天官书太微宫内有五星曰五帝座之文,谓天帝有六,即天皇大帝与五方之帝,是谓“六天”。礼记·郊特牲“郊特牲而社稷大牢” 唐 孔颖达 疏:“ 郑氏 ( 郑玄 )谓天有六天。天为至极之尊,其体秪应是一,而 郑氏 以为六者,指其尊极清虚之体,其实是一,论其五时生育之功,其别有五,以五配一,故为六天……《春秋纬》:‘紫微宫为大帝,又云北极耀魄宝。’又云:‘大微宫有五帝坐星,青帝曰灵威仰,赤帝曰赤熛怒,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黄帝曰含抠纽。’是五帝与大帝六也。”后世帝王郊天之祭,如 唐 初之《显庆礼》,即用六天之说;至《开元礼》,遂废而不用。
(2).谓人死后所居之六天宫。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六天:一曰紂絶阴天宫,二曰泰煞谅事宫,三曰明辰耐犯宫,四曰怙照罪气宫,五曰宗灵七非宫,六曰敢司连苑宫。人死皆至其中,人欲常念六天宫名。”
(3).道教谓上天分为六。云笈七籤卷八:“六天者,赤虚天、泰玄都天、清皓天、泰玄天、泰玄仓天、泰清天。”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九:“导达三气和,驱除六天静。” 唐 吴筠 《步虚词》之七:“豁落制六天,流铃威百魔。”
(4).佛经有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又称夜摩天)、兜率陀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见《楞严经》卷八。
《漢語大詞典》:汉畤(漢畤)
汉 时帝王祭天地五帝的地方。 明 谷宏 《行经华阴》:“ 秦 关日落行人少, 汉 畤天阴古殿空。”
《國語辭典》:太皞  拼音:tài hào
帝号。即伏羲氏。《幼学琼林。卷首。历代帝王纪》:「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故风姓。有圣德,象日月之明,在位百五十年。」也作「太昊」。
《漢語大詞典》:水帝
指 颛顼 。我国古代传说中五帝之一。 颛顼 以水德王,死后祀为北方水德之帝,故称。《魏书·刘芳传》:“ 贾逵 云:‘北郊,水帝 顓頊 ,六里。’”
《漢語大詞典》:火帝
(1).古代所谓五方天帝之一的 赤帝 ,掌南方,司火,司夏。 隋 李播《周天大象赋》:“粤若荧惑, 火帝 之精。” 宋 朱弁 《予以气海不能熟生暖冷用火攻之策灼艾二百壮吟呻得诗二十韵》:“ 火帝 恩光异,炎官绩用奇。” 明 唐顺之 《午日庭宴》诗:“南薰应律转朱旗, 火帝 乘离锦席披。”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六府非六天名说:“南方 赤帝 赤熛怒 ,火帝也。”
(2).相传远古时代五帝之一的 炎帝 。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云师 火帝 ,非无战阵之风; 尧 誓 汤 征,咸用干戈之道。” 吴兆宜 注引《三皇本纪》:“ 炎帝 神农氏 以火德王,故曰 炎帝 ,以火名官。” 南朝 梁 周兴嗣 《千字文》:“龙师火帝,鸟官人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