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五湖
(1).古代 吴 越 地区湖泊。其说不一:(1) 吴县 南部的湖泽。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 扬州 ……其泽藪曰 具区 ,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郑玄 注:“ 具区 、五湖在 吴 南。浸,可以为陂灌溉者。” 具区 ,即 太湖 。(2)即 太湖 。国语·越语下:“果兴师而伐 吴 ,战於 五湖 。” 韦昭 注:“ 五湖 ,今 太湖 。”文选·郭璞〈江赋〉:“注 五湖 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李善 注引 张勃 《吴录》:“ 五湖 者, 太湖 之别名也。”(3) 太湖 及附近四湖。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入五湖之中。” 徐天祐 注引 韦昭 曰:“ 胥湖 、 蠡湖 、 洮湖 、 滆湖 ,就 太湖 而五。”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二:“南江东注於 具区 ,谓之五湖口。五湖谓 长荡湖 、 太湖 、 射湖 、 贵湖 、 滆湖 也。”(4) 太湖 附近的五个湖。史记·夏本纪“ 震泽 致定” 唐 张守节 正义:“五湖者, 菱湖 、 游湖 、 莫湖 、 贡湖 、 胥湖 ,皆 太湖 东岸五湾为五湖,盖古时应别,今并相连。”
(2). 江 南五大湖的总称。史记·三王世家:“ 大江 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 司马贞 索隐:“五湖者, 具区 、 洮滆 、 彭蠡 、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地理:“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带五湖’,则总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阳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 五也。” 洮滆 ,今 江苏 长荡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 鄱阳湖 。 青草 ,今 洞庭湖 东南部。
(3).指 洞庭湖 。 唐 杜甫 《归雁》诗:“年年霜露隔,不过 五湖 秋。” 朱鹤龄 注:“雁至 衡阳 则回。此五湖当指 洞庭湖 言。”
(4).近代称 华中 、 华东 五大著名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阳湖 、 巢湖 、 洪泽湖 和 太湖 。
(5). 春秋 末 越国 大夫 范蠡 ,辅佐 越王 勾践 ,灭亡 吴国 ,功成身退,乘轻舟以隐於五湖。见国语·越语下。后因以“五湖”指隐遁之所。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法当仰隮 商 洛 ,俯泛五湖,追 巢父 於峻岭,寻渔父於沧浪。” 唐 李白 《书情赠蔡舍人雄》诗:“我纵五湖棹,烟涛恣崩奔。” 清 李渔 《巧团圆·闻诏》:“从今后呵,纔知道隐 三湘 泛五湖,这仙缘没福难图。”
《漢語大詞典》:五岳(五嶽)
亦作“ 五岳 ”。
(1).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古书中记述略有不同。(1)指东岳 泰山 、南岳 衡山 、西岳 华山 、北岳 恒山 、中岳 嵩山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 郑玄 注:“五岳,东曰 岱宗 、南曰 衡山 、西曰 华山 、北曰 恒山 、中曰 嵩高山 。”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说同。初学记卷五引《纂要》:“ 嵩 、 泰 、 衡 、 华 、 恒 ,谓之五岳。”今所言五岳,即指此五山。(2)指东岳 泰山 、南岳 霍山 、西岳 华山 、北岳 恒山 、中岳 嵩山 。尔雅·释山:“ 泰山 为东岳, 华山 为西岳, 翟山 为南岳, 恒山 为北岳, 嵩高 为中岳。” 郭璞 注:“﹝ 霍山 ﹞即 天柱山 。”按, 天柱山 在今 安徽 霍山县 西北。史记·封禅书载 汉武帝 “登礼 灊 之 天柱山 ,号曰‘南岳’”。 汉 应劭 《风俗通·山泽·五岳》则谓“南方 衡山 ,一名 霍山 ”。(3)指 泰山 、 衡山 、 华山 、 岳山 、 恒山 。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日月食,四镇、五岳崩。” 郑玄 注:“五岳, 岱 在 兖州 、 衡 在 荆州 、 华 在 豫州 、 岳 在 雍州 、 恒 在 并州 。”尔雅·释山:“ 河 南, 华 ; 河 西, 岳 ; 河 东, 岱 ; 河 北, 恒 ; 江 南, 衡 。” 郭璞 注:“ 岳 , 吴岳 。”
(2).谓人的五官,指脸上的器官。明史·方伎传·袁珙:“尝相 陶凯 曰:‘君五岳朝揖而气色未开,五星分明而光泽未见,宜藏器待时。’”
(3).道教谓五座仙山。即东岳 广乘山 ,南岳 长离山 ,西岳 丽农山 ,北岳 广野山 ,中岳 崑崙山 。见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地理《道经》
(4). 周昭王 所铸五剑的合称。 南朝 梁 陶宏景 《刀剑录》:“ 周昭王瑕 ……以二年岁次壬午铸五剑,名五岳。铭曰:‘镇岳上方’,古文篆书,长五尺。”
《漢語大詞典》:五星
(1).指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即东方岁星(木星)、南方荧惑(火星)、中央镇星(土星)、西方太白(金星)、北方辰星(水星)。史记·天官书论:“水、火、金、木、填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 汉 刘向 说苑·辨物:“所谓五星者,一曰岁星,二曰荧惑,三曰镇星,四曰太白,五曰辰星。” 宋 叶适 《送程传叟》诗:“谁知仰天愬天公,三辰五星在心中。”
(2).古代星命术士以人的生辰所值五星之位来推算禄命,因以指命运。 前蜀 杜光庭 《遂府相公周天醮词》:“五星四景之中,永销危厄;天府地司之内,别注休禎。”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一折:“偏则是我五星,直恁般时乖运蹇不通亨。”
《漢語大詞典》:五门(五門)
(1).古代宫廷设有五门,自外而内为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周礼·天官·阍人“閽人掌守王宫之中门之禁” 汉 郑玄 注:“ 郑司农 云‘王有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路门一曰毕门。’ 玄 谓雉门,三门也。” 孙诒让 正义:“玉海·宫室《三礼义宗》云:‘天子宫门有五,法五行,曰皋门、曰库门、曰雉门、曰应门、曰路门。’按, 崔 以五门雉门在库门内,则依 后郑 説。” 崔 ,《三礼义宗》著者 崔灵恩 。
(2).泛指宫城之门。 唐 白居易 《胶漆契》诗:“正逢下朝归,轩骑五门西。”
(3).借指京城。 唐 李商隐 《细雨》诗:“故园烟草色,仍近五门青。”
(4).佛教语。坐禅所用的五大“对治法门”,《五门禅精要用法》:“坐禪之要法有五门。一者安般,二不浄,三慈心,四观缘,五念佛。”
《漢語大詞典》:五都
(1). 战国 齐 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战国策·燕策一:“王( 齐宣王 )因令 章子 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 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五都之兵。” 司马贞 索隐:“五都即 齐 也。按,临 淄 是五都之一也。”
(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 汉 以 洛阳 、 邯郸 、 临菑 、 宛 、 成都 为五都。汉书·食货志下:“遂於 长安 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 长安 东西市令及 洛阳 、 邯郸 、 临甾 、 宛 、 成都 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2) 三国 魏 以 长安 、 谯 、 许昌 、 邺 、 洛阳 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 许县 为 许昌县 ” 裴松之 注引《魏略》:“改 长安 、 譙 、 许昌 、 鄴 、 洛阳 为五都。”
(3).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歷五都。” 李善 注:“五都,五方之都。” 唐 韩愈 《赠张童子序》:“自朝之闻人,以及五都之伯长群吏,皆厚其餼赂。”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十:“五都黍尺无人校,抢攘廛间一饱难。”
《漢語大詞典》:五大
(1).指太子、母弟、贵宠公子、公孙、累世正卿等五种人。左传·昭公十一年:“臣闻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 孔颖达 疏引 贾逵 云:“五大,谓太子、母弟、贵宠公子、公孙、累世正卿也。”晋书·李特载记:“《传》云‘五大不在边’,将军起兵始尔,便遣 李庠 握强兵於外,愚窃惑焉。”
(2).指知、武、工、商、农。逸周书·文酌:“五大:一大知,率谋;二大武,剑勇;三大工,赋事;四大商,行贿;五大农,假贷。”
(3).佛教称地、水、火、风之四大与空大为五大。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宝亮:“二施等於前,五火陈於后。” 唐 窥基 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五大者,谓地、水、火、风、空。” 章炳麟 《无神论》:“凡云幻有者,固与絶无有别,若意识为幻有,五大亦属幻有。”
《漢語大詞典》:五山
(1).五座山。指古代传说中东海的仙山 岱舆 、 员嶠 、 方壶 、 瀛洲 、 蓬莱 。列子·汤问:“ 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舆 、二曰 员嶠 、三曰 方壶 、四曰 瀛州 、五曰 蓬莱 。”
(2).五座山。指 华山 、 首山 、 太室 、 泰山 、 东莱 。史记·孝武本纪:“ 中国 华山 、 首山 、 太室 、 泰山 、 东莱 ,此五山 黄帝 之所常游,与神会。” 三国 魏 曹植 《吁嗟篇》:“飘飘周八泽,连翩歷五山。”
(3).五座山。指中岳 嵩山 、东岳 泰山 、西岳 华山 、南岳 衡山 、北岳 恒山 。后汉书·冯衍传:“疆理九野,经营五山。” 李贤 注:“五山即五岳也。” 唐 韩愈 《读东方朔杂事》诗:“簸顿五山踣,流漂八维蹉。”
(4).五大佛寺。皆建于 南宋 。即 杭州 径山 兴盛万寿寺 、 北山 景德灵隐寺 、 南山 净慈报恩光孝寺 、 宁波 阿育王山 鄮峰广利寺 、 太白山 天童景德寺 。
《漢語大詞典》:空印
佛教语。地、水、火、风、空五大印相之一。以拇指作形,象征虚空,故称。 唐 梁肃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石幢赞》序:“倾沙界以施,而施有穷;等山王之大,而大有终。唯金刚空印,永不坏灭。”
《漢語大詞典》:七景
指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近来乾坤澄净,七景齐明。”
分類:五大
《漢語大詞典》:五津
长江 自 湔堰 至 犍为 一段五大渡口的合称。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其 大江 自 湔堰 下至 犍为 ,有五津。始曰 白华津 ,二曰 万里津 ,三曰 江首津 ,四曰 涉头津 ……五曰 江南津 。” 五津 皆在 蜀 中,因用以泛指 蜀 地。 南朝 梁元帝 《荆州长沙寺阿育像碑》:“郤望 五津 ,距 青莲 之洞,傍临三天,带明月之流。” 唐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城闕辅 三秦 ,风烟望 五津 。”
《漢語大詞典》:五大洋
全球水域的总称。旧分地球表面水域为五大区,称为五大洋。即 太平洋 、 大西洋 、 印度洋 、 北冰洋 和 南冰洋 。 南冰洋 实为冰盖的大陆,今称 南极洲 。简称“五洋”。亦以泛指海洋。 毛泽东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鱉。”
《漢語大詞典》:狝猴江
佛教语。古 印度 的佛教五大道场之一。 明 杨慎 《艺林伐山·五精舍》:“佛国五精舍:一 给孤园 ,二 灵鷲山 ,三 獮猴江 ,四 菴罗树 ,五 竹林园 。”参见“ 五精舍 ”。
《漢語大詞典》:五精舍
佛教语。古 印度 的佛教五大道场。 明 杨慎 《艺林伐山·五精舍》:“佛国五精舍:一 给孤园 ,二 灵鷲山 ,三 獮猴江 ,四 菴罗树 ,五 竹林园 。”参阅《三藏法数》卷二四。
《漢語大詞典》:猴池
古 印度 五大佛教精舍之一。亦用以美称佛寺。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火炎 崑岳 ,高臺与 雁塔 同平;水浸天街,曲岸与 猴池 共尽。”参见“ 獼猴池 ”。
《漢語大詞典》:猕猴池(獼猴池)
梵语意译。即 猴池 。在古 印度 毘舍离 庵摩罗园 侧,传说往昔猕猴共集,为佛穿池,故名。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厘国:“其西北有窣堵波, 无忧王 之所建也,傍有石柱,高五六十尺,上作师子之像。石柱南有池,是群獮猴为佛穿也,在昔 如来 曾住於此。”按,此故事又见四分律卷二。今 印度 著名的 桑奇 (Sanchi)北门石柱上尚有这一传说的浮雕。参见“ 猴池 ”。
《漢語大詞典》:伊利湖
北美洲五大湖之一。为美国和加拿大共有。面积2.57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8米,是五大湖中最浅的湖泊。湖区是重要的水果产区以及工业集中区。主要湖港有布法罗、克利夫兰和底特律等。
《漢語大詞典》:南山律宗
即律宗。我国佛教五大宗派之一。 唐 释 道宣 所创,弘扬四分律,撰《四分律行事钞》等。谓律戒是佛教之根本,解脱之要道。因 道宣 住 终南山 ,创设戒坛,故称“南山律宗”。《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宗派源流·律宗》:“南山律宗把 释迦 一代的教法区分作化、制(或行)二教,以化教为 如来 教化众生使其发生禅定及智慧的教法,如四《阿含》等经、《发智》《六足》等论;制教为 如来 教诫众生而对其行为加以制御的教法,如《四分》《十诵》等律。”参见“ 律宗 ”。
《漢語大詞典》:律宗
中国 佛教派别之一, 唐 释 道宣 所创,以持戒律为主,谓戒律为佛教之根本,解脱之要道,故称。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七章第一节:“ 唐 初 终南山 白果寺 僧 道宣 ,著述甚富,着重提倡四分律,律学成为专门学问,因此成立律宗。又称南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