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角声(角聲)
画角之声。古代军中吹角以为昏明之节。晋书·王羲之传:“ 述 ( 王述 )每闻角声,谓 羲之 当候己,輒洒扫而待之。” 唐 李贺 《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一章:“庙门外一通角声吹动,全体用饭;二通角声吹动,我亲到寨上察看。”
五声之一。管子·幼官:“君服青色,味酸味,听角声。”宋书·乐志一:“宫声正方而好义,角声坚齐而率礼。” 清 钱谦益 《〈施愚山诗集〉序》:“兵兴以来,海内之诗弥盛,要皆角声多宫声寡,阴律多阳律寡。”
《漢語大詞典》:五音
(1).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五个音级,即宫、商、角、徵、羽。 唐 以后又名合、四、乙、尺、工。相当于简谱中的1、2、3、4、5、6。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赵岐 注:“五音,宫、商、角、徵、羽。” 汉 王充 论衡·定贤:“鼓无当於五音,五音非鼓不和。”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七条絃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2).指音乐。韩非子·十过:“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五音日日声盈耳,七寳朝朝满眼看。”
(3).音韵学名词。指按声母的发音部位所分的五种声类,即喉音、舌音、齿音、唇音、牙音。
《漢語大詞典》:五声(五聲)
(1).指宫、商、角、徵、羽五音。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庄子·马蹄:“五声不乱,孰应六律。” 唐 元稹 《高端婺州长史》:“和六饮、六膳以会其时,察五色、五声以知其变。”《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你有个眼睛可以辨五色,耳朵可以辨五声。”
(2).五听。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孙诒让 正义:“此五声亦谓之五听。”参见“ 五听 ”。
(3). 汉 语字音的五种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去、入。 南朝 梁 沈约 《答陆厥问声韵书》:“以累万之繁,配五声之约。” 王国维 《观堂集林·五声说》:“古音有五声,阳类一与阴类之平、上、去、入四是也。説以世俗之语,则平声有二,上、去、入各一,是为五声。”
(4).病人的五种声音。中医借以诊察病情。即呼、笑、歌、哭(或为悲)和呻。周礼·天官·疾医:“以五气、五声、五色眡其死生。” 孙诒让 正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木藏为肝,在音为角,在声为呼。火在藏为心,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土在藏为脾,在音为宫,在声为歌。金在藏为肺,在音为商,在声为哭。水在藏为肾,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彼五音即此经五声也。”《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四诊总括》:“诊儿之法听五声……心病声急多言笑,肺病声悲音不清,肝病声呼多狂叫,脾病声歌音颤轻,肾病声呻长且细。”
《漢語大詞典》:五听(五聽)
审察案情的五种方法。听,判断。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郑玄 注:“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观其听聆,不直则惑;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陈书·儒林传·沈洙:“凡小大之狱,必应以情,正言依準五听,验其虚实。” 唐 崔颢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诗:“我来折此狱,五听辨疑似。” 清 钱谦益 《左寺副曹文衡授儒林郎制》:“五听之辞,已孚於抢地。”
《漢語大詞典》:声律(聲律)
(1).五声六律。指音乐。汉书·礼乐志:“ 汉 兴,乐家有 制氏 ,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太乐官。”南齐书·临川献王映传:“ 映 善骑射,解声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逸文:“ 周 衰, 郑 卫 之音作,之声律废也。”
(2).指语言文字的声韵格律。 南朝 齐 周颙 《重答张长史书》:“佛教所以义夺情灵,言诡声律,盖谓即色非有,故檀絶於羣家耳。” 五代 王周 《自喻》诗:“七岁辨声律,勤苦会诗赋。” 宋 苏轼 《眉州远景楼记》:“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 天圣 以前学者犹袭 五代 文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 西汉 文词为宗师。” 王力 《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 中国 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对偶,第二是声律。”
《漢語大詞典》:中音
(1).雅正和谐之音。国语·周语下:“於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 韦昭 注:“中音,中和之音也。”
(2).音乐名词。五声音阶中的第三音。亦泛指介于高音、低音之间的音高。《》:如:男中音、女中音。
合于音节、韵律。庄子·养生主:“﹝庖丁﹞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淮南子·氾论训》:“譬犹 师旷 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
《漢語大詞典》:平声(平聲)
(1).谓调和五声。国语·周语下:“声以龢乐,律以平声。” 韦昭 注:“声,五声,以成八音而调乐也。”
(2).汉语四声之一。古代的平声字在普通话里分成阴平和阳平两类。
《漢語大詞典》:五节(五節)
(1).宫、商、角、徵、羽五声的节奏。左传·昭公元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 杜预 注:“五声之节。” 唐 孟郊 《又上养生书》:“法天之听而听之,听不违於五节也。”
(2).古代以五行配四时的五个季节。即春、夏、季夏、秋、冬。左传·昭公元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 杜预 注:“六气之化,分而序之,则成四时,得五行之节。”
《漢語大詞典》:角韵(角韻)
亦作“ 角韵 ”。 角声。 前蜀 贯休 《怀钱塘罗隐章鲁封》诗:“风涩潮声恶,天寒角韵孤。” 元 张可久 《梧叶儿·早行》曲:“鷄声罢,角韵残,落月五更寒。”一本作“ 角韵 ”。 明 汤显祖 《万侍御赴判剑州过金陵有赠》诗:“角韵寒吟彻,鸡声暗舞催。”
亦作“ 角韵 ”。 即角声。五声之一。 宋 范成大 《癸卯除夜聊复尔斋偶题》诗:“五夜灯花重,东风角韵来。”
分類:角声五声
《漢語大詞典》:九声(九聲)
五声(宫、商、角、徵、羽)和四清(宫清、商清、角清、徵清)的合称。 清 蔡桢 《词源疏证·古今谱字》:“九声者,五、六、凡、工、尺、上、一、四、合是也。”参见“ 五音 ”、“ 四清 ”。
分類:五声
《漢語大詞典》:激徵
1.指激扬高亢的乐音。徵,五声音阶之一。《汉书·礼乐志》:“展诗应律鋗玉鸣,函宫吐角激徵清。”
2.雅曲名。文选·傅毅〈舞赋〉:“扬《激徵》,骋《清角》。” 李善 注:“《激徵》《清角》,皆雅曲名。《琴操》曰: 伯牙 鼓琴,作《激徵》之声。”
《漢語大詞典》:审声(審聲)
(1).古指辨别宫。商、角、徵、羽五声。礼记·乐记:“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2).辨别金鼓之声。国语·吴语:“大夫 皋如 进对曰:‘审声则可以战乎?’”
(3).通晓声韵、格律。 明 何景明 《〈明月篇〉序》:“意调若髣髴四子,而才质猥弱,思致庸陋,故摛词芜紊,无復统飭,姑録之,以俟审声者裁制焉。”
《漢語大詞典》:五均
(1).古代管理市场物价的官。逸周书·大聚:“市有五均,早暮如一,送行逆来,振乏救穷。” 孔晁 注:“均,平也。言早暮一价。”
(2). 西汉 末 王莽 新朝 依托周礼古五均说,置五均官。汉书·食货志下:“﹝ 王莽 ﹞乃下詔曰:‘夫周礼有赊贷,《乐语》有五均,传记各有斡焉。今开赊贷,张五均,设诸斡者,所以齐众庶,抑并兼也。’遂於 长安 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 长安 东西市令及 洛阳 、 邯郸 、 临甾 、 宛 、 成都 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其(《乐语》)文云:‘天子取诸侯之土以立五均,则市无二贾,四民常均,彊者不得困弱,富者不得要贫,则公家有餘,恩及小民矣。’”
五声的韵调。文选·张衡〈思玄赋〉“考治乱於律均兮” 唐 李善 注引《乐叶图徵》:“圣人往承天助,以立五均。均者,亦律调五声之均也。”均,古“韵”字。
《漢語大詞典》:起角
谓奏乐。角,五声之一。 宋 梅尧臣 《十一月十二日赛昭亭神》诗:“旋灰起角巫鼓鸣,漆俎铜盘颤牲血。”
分類:奏乐五声
《漢語大詞典》:细钧(細鈞)
指五声中的角、徵、羽。国语·周语下:“细钧有鐘无鎛,昭其大也。” 韦昭 注:“细,细声,谓角、徵、羽也;钧,调也。”
分類:五声
《漢語大詞典》:激征(激徵)
(1).指激扬高亢的乐音。徵,五声音阶之一。汉书·礼乐志:“展诗应律鋗玉鸣,函宫吐角激徵清。”
(2).雅曲名。文选·傅毅〈舞赋〉:“扬《激徵》,骋《清角》。” 李善 注:“《激徵》《清角》,皆雅曲名。《琴操》曰: 伯牙 鼓琴,作《激徵》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