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天台(天臺)
(1).谓尚书台、省。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天臺县远,众所絶意。”北齐书·文宣帝纪:“仍摄天臺,总参戎律。”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臣何敢久污天臺、辱东朝乎?” 胡三省 注:“天臺,谓尚书省。”参见“ 三臺 ”。
(2).对太守、县令等地方行政官的尊称。《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太守道:‘他怎么敢赖你?’ 程元 道:‘……万乞天臺老爷做主。’” 明 郑仲夔 《耳新·经国》:“今幸遇天臺,夫冤庶伸有日。”
山名。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台 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明杨珽《龙膏记·邂逅》:“听言词有意相怜,怕重来 天台 路远。”详“ 天台山 ”。
《漢語大詞典》:三台(三臺)
(1).古代天子有灵台、时台、囿台,合称三台。初学记卷二四引 汉 许慎 《五经异义》:“天子有三臺,灵臺以观天文,时臺以观四时施化,囿臺以观鸟兽鱼鱉。”
(2). 汉 因 秦 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后汉书·袁绍传:“坐召三臺,专制朝政。” 李贤 注引晋书:“ 汉 官,尚书为中臺,御史为宪臺,謁者为外臺,是谓三臺。” 宋 司马光 《赠太子太傅康靖李公挽词》:“十郡餘恩在,三臺故吏多。”
(3).指 三国 魏 曹操 所建 铜雀台 、 金虎台 、 冰井台 。故址在今 河北 临漳县 三台村 。文选·左思〈魏都赋〉:“飞陛方輦而径西,三臺列峙以峥嶸。” 张载 注:“ 铜爵园 西有三臺,中央有 铜爵臺 ,南则 金虎臺 ,北则 冰井臺 。”后 北齐 文帝 在旧基上加以扩建,改 铜爵 曰 金凤 , 金虎 曰 圣应 , 冰井 曰 崇光 。见《北史·齐纪中》。 唐 孟云卿 《邺城怀古》诗:“三臺竟寂寞,万事良难固。”
(4).曲调名。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五·三台词序:“ 刘禹锡 《嘉话録》曰:‘三臺送酒,盖因 北齐 高洋 毁 铜雀臺 ,筑三个臺,宫人拍手呼上臺送酒,因名其曲为《三臺》。’” 唐 王建 《江南三台词》:“朝愁暮愁郎老,百年几度《三臺》。”
(1).星名。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开德宣符也。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为司命,主寿。次二星曰中台,为司中,主宗室。东二星曰下台,为司禄,主兵,所以昭德塞违也。” 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二折:“望 黄河 一股儿浑流派,高衝九曜,远映三台。”
(2).喻三公。后汉书·杨震传:“蛇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 唐 高适 《奉酬睢阳李太守》诗:“三台冀入梦,四岳尚分忧。”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二折:“但有日官居八座,位列三台,日转千堦,头直上打一轮皁盖,那其间谁敢道我负薪来。” 清 陈梦雷 《西洋贡狮子赋》:“叶梦兆三台之尊,入朝肃五坊之乐。”参见“ 三公 ”。
《漢語大詞典》:天台山
(1).山名。在 浙江 天台县 北。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山﹞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名 天台 。” 晋 支遁 《天台山铭》序:“ 剡县 东南有 天台山 。”
(2).山势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由 赤城 、 瀑布 、 佛陇 、 香炉 、 华顶 、 桐柏 诸山组成。主峰 华顶 海拔1133米,多悬崖、峭壁、飞瀑等名胜。为 甬江 、 曹娥江 和 灵江 的分水岭。道教曾以 天台 为南岳 衡山 之佐理,佛教天台宗亦发源于此。相传 汉 刘晨 、 阮肇 入此山采药遇仙。
《漢語大詞典》:台阁(臺閣)
(1).台与阁的并称。亦泛指亭台楼阁等建筑物。 汉 刘向 说苑·反质:“今陛下奢侈失本,淫泆趋末,宫室臺阁,连属增累。” 唐 罗邺 《旧侯家》诗:“臺阁层层倚半空,遶轩澄碧御沟通。”
(2). 汉 时指尚书台。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后汉书·仲长统传:“ 光武皇帝 愠数世之失权,忿彊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臺阁。” 李贤 注:“臺阁,谓尚书也。” 宋 王安石 《送李宣叔倅漳州》诗:“朝廷尚贤俊,磊砢充臺阁。”
(3). 宋 代酒库于每年迎引新酒时所举行的游艺活动。 宋 周密 武林旧事·迎新:“户部点检所十三酒库,例於四月初开煮,九月初开清,先至提领所呈样品尝,然后迎引至诸所隶官府而散。每库各用匹布书库名高品,以长竿悬之,谓之‘布牌’;以木牀铁擎为仙佛鬼神之类,驾空飞动,谓之‘臺阁’。”
《漢語大詞典》:台省(臺省)
(1). 汉 的尚书台, 三国 魏 的中书省,都是代表皇帝发布政令的中枢机关。后因以“臺省”指政府的中央机构。 南北朝 以来,虽然尚书台已多改称尚书省,并逐渐形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权的制度,但“臺省”之称仍沿用不变。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 丰 不知而往,即杀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丰 在臺省,常多託疾。”旧唐书·刘祥道传:“ 汉 魏 以来,权归臺省,九卿皆为常伯属官。” 唐 杜甫 《醉时歌》:“诸衮省衮登臺省, 广文先生 官独冷。”
(2). 唐 代有时亦将三和公御史台合称为“臺省”。
《漢語大詞典》:书台(書臺)
读书的处所。 南朝 宋 雷次宗 《豫章古今记》:“ 徐孺 宅在 梅福 宅东……又云 孺 宅北去城一里,亦曰书臺。” 明 萧芷厓 《秋居杂兴》诗之一:“书臺穷目稻畦平,泽国风高白苧城。”
《漢語大詞典》:尚书郎(尚書郎)
官名。 东汉 之制,取孝廉中之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台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魏 晋 以后尚书各曹有侍郎、郎中等官,综理职务,通称为尚书郎。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可汗问所欲,‘ 木兰 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明 黎民表 《紫荆关》诗:“ 金城 谁献议,老作尚书郎。”
《漢語大詞典》:天阁(天閣)
尚书台。初学记卷十一引《宋元嘉起居注》:“领曹郎中 荀万秋 每设事缘私游,肆其所之,岂可復参列士林,编名天阁,请免 万秋 所居官。” 宋 柳永 《永遇乐》词之二:“天阁英游,内朝密侍,当世荣遇。”
分類:尚书书台
《漢語大詞典》:台官(臺官)
(1). 汉 时尚书台长官的统称。宋书·百官志上:“ 汉 制,公卿御史中丞以下,遇尚书令、僕、丞、郎,皆辟车豫相回避,臺官过,乃得去。”
(2). 唐 宋 御史台长官的统称。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御史争驿厅:“ 元和 中, 元稹 为监察御史,与中使争驛厅,为其所辱,始敕节度观察使:臺官与中使先到驛者处上厅。”宋史·职官志四:“臺官职在绳愆纠谬,自宰臣至百官,三省至百司,不循法守,有罪当劾,皆得纠正。”
(3).泛指朝廷公卿。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台城少城:“ 晋 宋 间谓朝廷禁省为臺,故称禁城为臺城,卿士为臺官。”
《漢語大詞典》:玄景
(1).黑影;夜影。《文选·傅玄〈杂诗〉》:“玄景随形运,流响归空房。” 吕向 注:“景,影也。谓鴈影映於月光而色玄也。” 晋 殷晋安 《文殊师利赞》:“近一遇正觉而灵珠内映;玄景未移,遂超登道位。”云笈七籤卷十六:“明梵飞玄景,开度长夜魂。”
(2).比喻荫庇他人的恩德。 晋 陆云 《盛德赋》:“陛下绍 轩辕 之叡哲,膺有圣之玄景。”
(3).神话中天帝藏书台。《汉武内传》:“此书上帝藏於 玄景之臺 ,子其宝秘焉。”
夜色;夜景。 明 陈子龙 《八月廿夜归庭中眺月》诗:“云涂无阡陌,玄景湛华光。” 明 杨慎 《笠泽寺三解为潘参藩父寿》:“中宵明,玄景焕,展国容,拜家宴。”
《漢語大詞典》:尚书省(尚書省)
官署名。 东汉 设置,称尚书台,或称中台。 南北朝 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曹,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 唐 代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长官为尚书令,其副职为左右仆射。 元 代尚书省时置时废; 明 代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遂不设尚书省; 清 制同。
《漢語大詞典》:二台(二臺)
(1).指尚书台与御史台。后汉书·陈忠传:“言事者见 杜根 , 成翊世 等新蒙表録,显列二臺,必承风响应,争为切直。” 李贤 注:“谓 杜根 为侍御史, 成翊世 为尚书郎也。”
(2).指 唐 时的监察御史与殿中侍御史。 唐 御史台分左、右台,右台即为监察御史,左台即为殿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低于侍御史而高于监察御史。 唐 刘怀一 《赠右台监察邓茂迁左台殿中》诗:“入仕光三命,迁荣歷二臺。”
指 南朝 宋 徐羡之 和 傅亮 。时二人职居台辅之位,故称。宋书·谢晦传:“梟四凶於庙庭,悬三监於絳闕,申二台之匪辜,明两藩之无罪,上谢祖宗,下告百姓。”
《漢語大詞典》:禁台(禁臺)
犹台省。指禁中尚书台等官署。亦为中央级官府的统称。 晋 左思 《魏都赋》:“禁臺省中,连闥对廊。”
《漢語大詞典》:灵凫(靈鳧)
相传 汉明帝 时, 邺 令 王乔 有神术,每月朔自县诣尚书台,帝怪其来而无车骑,密令太史候望,见有双凫从东南飞来,因伏伺,见凫来,举罗,但得一双舄。见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叶令祠》。因以为典。 唐 王勃 《九成宫颂》:“仙鹤随轮,灵鳧坠舄。”参见“ 鳧舄 ”。
《漢語大詞典》:凫舄(鳧舄)
后汉书·方术传上·王乔:“ 王乔 者, 河东 人也。 显宗 世,为 叶 令。 乔 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臺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輒有双鳧从东南飞来。於是候鳧至,举罗张之,但得一隻舄焉。乃詔尚方诊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后因以“鳧舄”指仙履。 南朝 梁 沈约 《善馆碑》:“霓裳不反,鳧舄忘归。”亦常用为县令的典实。 唐 骆宾王 《饯郑安阳入蜀》诗:“惟有双鳧舄,飞去復飞来。” 明 孙柚 《琴心记·王孙作醵》:“久别丰仪,常念一双鳧舄。”
分類:县令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