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登高
(1).升至高处。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明 刘基 《旅兴》诗:“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 郁达夫 《采石矶》:“这样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动了登高望远的心思。”
(2).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九日登高:“ 汝南 桓景 随 费长房 游学累年。 长房 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 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 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我们正好有远足旅行,游览名胜。”
(3).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登高赋诗。”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阳。 石虎 鄴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 桓温 参军 张望 有《七日登高》诗, 韩退之 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老子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臺’之意。”
(4).锦的别名。 晋 陆翙 邺中记:“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数,不可胜计也。”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鄴 地登高之锦,自濯江波; 平阳 采桑之津,躬劳蚕月。”
《漢語大詞典》:九日
(1).九个太阳。古代神话,谓天有十日,九日居大木之下枝,一日居上枝, 尧 使 后羿 射之,中九日。见楚辞·招魂山海经·海外东经。 三国 魏 曹植 《愁霖赋》:“攀扶桑而仰观兮,假九日於天皇。” 晋 傅玄 《杂诗》:“暘谷发清曜,九日栖高枝。” 清 顾炎武 《书女娲庙》诗:“弯弓不射九日落,苍苍列象生毛羽。”
(2).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艺文类聚卷四引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酒。” 唐 李白 《九日龙山饮》诗:“九日 龙山 饮,黄花笑逐臣。” 元 丁鹤年 《登定海虎蹲山》诗:“东海十年多契阔,西风九日独登临。”
《漢語大詞典》:重九
指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重阳。 晋 陶潜 《九日闲居》诗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 唐 文丙 《牡丹》诗:“不同寒菊舒重九,只拟清香泛酒卮。”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初九日……是日为重九,高风鼓寒,以登高之候。” 闻一多 《红烛·忆菊》:“那祖国底登高饮酒的重九,不又是你诞生底吉辰吗?”参见“ 重阳 ”。
《漢語大詞典》:重阳(重陽)
(1).指天。《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洪兴祖 补注:“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 汉 张衡 《西京赋》:“消雰埃於中宸,集重阳之清瀓。”后汉书·马融传:“超荒忽,出重阳。” 李贤 注:“重阳,天也。”
(2).古代中医谓周身发热,脉象旺盛。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
(3).节日名。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 魏 晋 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南朝 梁 庾肩吾 《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献寿重阳节,迴鑾上苑中。” 唐 杜甫 《九日》诗之一:“重阳独酌盃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宋 张孝祥 《柳梢青·饯别蒋德施粟子求诸公》词:“重阳时节。满城风雨,更催行色。” 清 陈维嵩 《醉花阴·重阳和漱玉韵》词:“今夜是重阳,不捲珍珠,阵阵西风透。” 杨朔 《铁骑兵》:“一过 雁门关 ,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就飘起大雪来。”参见“ 重九 ”。
《漢語大詞典》:寒露
(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十月八日或九日。逸周书·时训:“寒露之日,鸿鴈来宾。”国语·周语中“夫辰角见而雨毕” 三国 吴 韦昭 注:“见者,朝见东方建戌之初,寒露节也。” 元 吴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干部新风》:“每年搭桥的时间是寒露以后--早了水大,迟了水凉。”
(2).严寒和露水;寒凉的露水。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帝以 苍 冒涉寒露,遣謁者赐貂裘,及太官食物珍果,使大鸿臚 竇固 持节郊迎。”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止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飢乏耳。” 唐 白居易 《池上》诗:“嫋嫋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漢語大詞典》:立秋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八月七、八或九日,农历七月初。逸周书·时训:“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礼记·月令:“﹝孟秋之月﹞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还反,赏军帅、武人於朝。”后汉书·鲁恭传:“旧制至立秋乃行薄刑,自 永元 十五年以来,改用孟夏。”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立秋雨》:“若立秋之日得雨,则秋田畅茂,岁书大有。”
《漢語大詞典》:数九(數九)
进入从冬至开始的“九”。每九日为一个“九”,共有九个“九”。《金瓶梅词话》第七一回:“已是数九严寒之际,点水滴冻之时。”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仿佛数九寒天,谁给 梁建 身上浇了一桶凉水,他打了个冷颤。”
《漢語大詞典》:穷九(窮九)
古代某些地方习俗以阴历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岁时广记·正月晦·号穷子《图经》:“ 池阳 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
《漢語大詞典》:回九
旧谓新娘结婚九日后回娘家为回九。红楼梦第九八回:“那日恰是回九之期,説是若不过去, 薛姨妈 脸上过不去。”
《漢語大詞典》:簪菊
古人于重九日插戴菊花谓之簪菊。 宋 周密 《乾淳岁时记·重九》:“都人是日饮新酒,汎萸簪菊。”
《漢語大詞典》:上浣
唐 宋 官员行旬休,即在官九日,休息一日。休息日多行浣洗。因以“上澣”指农历每月上旬的休息日或泛指上旬。 宋 陈之强 《景文集序》:“ 嘉定 二禩三月上澣,郡文学 陈之强 序。” 明 杨慎 丹铅总录·时序:“俗以上澣、中澣、下澣为上旬、中旬、下旬,盖本 唐 制十日一休沐。”
《漢語大詞典》:中九
指农历每月初九日。 宋 无名氏 《采兰杂志》:“九为阳数,古人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十九日为下九。”
《漢語大詞典》:暖女会(煗女會)
宋 时始流行的婚姻风俗。婚后九日之内,女方娘家择日宴请亲家。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嫁娶:“其两新人於三日或七朝九日,往女家行拜门礼,女亲家广设华筵,款待新壻,名曰‘会郎’,亦以上贺礼物与其壻。礼毕,女家备鼓吹迎送壻回宅第。女家或于九朝内,移厨往壻家致酒,谓之‘煗女会’。”参见“ 餪女 ”。
《漢語大詞典》:餪女
谓旧时女儿嫁后三日,母家馈送食品或办酒宴祝贺。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七:“﹝ 宋景文公 ﹞尝纳子妇三日,子以妇家馈食物书白,一过目即曰:‘书错一字,姑报之。’至白报书,即怒曰:‘吾薄他人错字,汝亦尔耶?’子皇骇,却立缓扣其错,以笔涂‘煖’字。盖妇家书‘以食物煖女’云,报亦如之……子退检字书《博雅》中出‘餪’字,注云:‘女嫁三日,餉食为餪女。’始知俗间餪女云者,自有本字。” 清 俞樾 右台仙馆笔记·海盐吴姓:“明日,婢又传言须循俗例餪女三日,酒食之外,宜有杂戏侑觴。”
《漢語大詞典》:必里迟离(必里遲離)
契丹语称农历九月初九日。辽史·礼志六:“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羣臣部族射虎,少者为负,罚重九宴。射毕,择高地卓帐,赐蕃 汉 臣僚饮菊花酒,兔肝为臡,鹿舌为酱。又研茱萸酒,洒门户以禬禳。国语谓是日为‘必里迟离’。”
《漢語大詞典》:搬九
北方旧俗。谓女儿出嫁后九日回娘家小住。 赵树理 《地板》:“冬天出嫁闺女,回礼物、陪嫁妆、请亲戚、女婿认亲、搬九,哪一次也不愿丢了脸,抬手动脚都要化钱。”
《漢語大詞典》:冻九(凍九)
指数九日子。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如杭》:“十年窗下,遇梅花冻九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