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中调(中調)
犹中和。太平御览卷八四一引《淮南子·地形训》:“河水中调而宜菽。”今本“调”作“浊”。 王念孙 读书杂志·淮南四:“浊本作调。中调犹中和也。”
词调体式之一。以其长短适中,故名。一般以五六十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以别于“长调”。
《漢語大詞典》:中和(中龢)
同“ 中和 ”。 汉书·叙传上:“欥中龢为庶几兮, 颜 与 冉 又不得。” 颜师古 注:“龢,古和字也。” 明 宋濂 《瑶芳楼记》:“况夫宫角之相参,羽徵之互奏,禁其忿慾之邪,宣以中龢之正。”
(1).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东观汉记·张纯传:“谦俭节约,闺门中和。” 唐 权德舆 《奉和圣制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大乐本天地,中和序人伦。” 清 赵翼 《安宁州汤池》诗:“性真抱中和,元气葆温燠。”
(2).中正平和。荀子·王制:“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 杨倞 注:“中和谓宽猛得中也。”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闻其声音,油然愉快,游神宇下,含履中和。” 朱自清 《山野掇拾》:“他是个含忍与自制的人,是个中和的人。”
(3).道教语。指元气。太平经·和三气兴帝王法:“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之四:“中和炼九气,甲子谢三元。”
(4).化学、物理名词。(1)指相当量的酸和碱互相作用生成盐和水。(2)指抗毒素或抗毒血清跟毒素起作用,产生其他物质,使毒素的毒性消失。(3)指物体的正电量和负电量相等而不显带电现象的状态。
《漢語大詞典》:栋宇(棟宇)
(1).房屋的正中和四垂。指房屋。语本易·繫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神灵扶其栋宇,歷千载而弥坚。”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后人乃立栋宇,为 汉高帝 之神,尸而祝之。” 清 顾炎武 《十庙》诗:“我来 鸡笼 下,十庙何苍凉,周垣半倾覆,栋宇皆頽荒。”
(2).比喻起中坚作用。 三国 魏 曹丕 《赐桓阶诏》:“况光光 大魏 ,富有四海,栋宇之大臣,而有蔬食,非吾所以礼贤之意。”
《漢語大詞典》:水陆(水陸)
(1).水路与陆路。 晋 左思 《蜀都赋》:“水陆所凑,兼六合而交会焉。” 唐 刘禹锡 《代窦中丞谢上表》:“伏以道途遐阻,水陆縈紆。” 鄢国培 《巴山月》第一章一:“ 南京 失守, 日本 人兵分两路,向 武汉 水陆并进。”
(2).水上与陆地。 南朝 宋 鲍照 《灵丘竹赋》:“每冠名於华戎,将擅奇於水陆。”北齐书·文宣帝纪:“王摶风初举,建旟上地,庇民立政,时雨滂流,下识亷耻,仁加水陆,移风易俗,自 齐 变 鲁 ,此王之功也。”隋书·南蛮传论:“水陆可居,咸为郡县。” 宋 周敦颐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水旱作物。亦指水田与旱田。隋书·东夷传·新罗:“田甚良沃,水陆兼种。”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京城之中,亭第邸店以曲巷断;侯甸之内,水陆腴沃以乡里计。”
(4).指水中和陆地所产的食物。晋书·石崇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 唐 白居易 《轻肥》诗:“樽罍溢九醖,水陆罗八珍。”《三国演义》第六八回:“大王今日水陆俱备,大宴羣臣,四方异物极多,内中欠少何物,贫道愿取之。” 清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坐久则水陆备至,丝肉竞陈。”
(5).水陆道场的简称。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一:“ 绍兴 十六年,通判 任良臣 伯显 丧子,入寺设水陆。”《醒世恒言·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吩咐了毕,话休絮烦,功德水陆也不作,停留也不停留,只就来日便出丧。”参见“ 水陆道场 ”。
《漢語大詞典》:水陆道场(水陸道場)
佛教法会的一种。僧尼设坛诵经,礼佛拜忏,遍施饮食,以超度水陆一切亡灵,普济六道四生,故称。 宋 苏轼 《释迦文佛颂》引:“ 元祐 八年十一月十一日,设水陆道场供养。”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改日做个水陆道场,超度你升天便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 王氏 ﹞请旧日尼院中各众,在墓前建起水陆道场三昼夜,以报大恩。”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七五》:“但在这里,却也太没有生气,只见和尚自做水陆道场,男男女女上庙拜佛,真令人看得索然气尽。”
《漢語大詞典》:调和(調和)
(1).烹调,调味。管子·小称:“夫 易牙 以调和事公,公曰:‘惟烝婴儿之未尝。’於是烝其首子而献之公。”后汉书·独行传·陆续:“ 续 曰:‘因食餉羹,识母所自调和,故知来耳。’”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不假调和,野蔬何以有味。”
(2).搅拌均匀。齐民要术·种麻子《氾胜之书》:“种麻,预调和田,二月下旬、三月上旬、傍雨种之。” 宋 梅尧臣 《蜜》诗:“调和露与英,凝甘滑於髓。”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此茆味异,可栽植於此地,久服长生……宜调和美酒饮之。”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调和诸种颜料,只显一种带灰的黑。”
(3).调味用的佐料。《西游记》第六八回:“有两个在官人问道:‘长老那里去?’ 行者 道:‘买调和。’那人道:‘……那 郑 家杂货店,凭你买多少油、盐、酱、醋、薑、椒。’” 韩文洲 《四年不改》:“怎么搞的?什么调和也没有!我走了几家没有吃到点醋。”
(4).协调、和谐;使和谐。墨子·节葬下:“是故凡大国之所以不攻小国者,积委多,城郭修,上下调和,是故大国不耆攻之。” 汉 贾谊 新书·六术:“是故五声宫、商、角、徵、羽,唱和相应而调和。” 唐 元稹 《桐花》诗:“尔生不得所,我愿裁为琴。安置君王侧,调和元首音。”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一章:“ 周仆 竭力使自己的情绪与屋里的气氛相调和。”
(5).折中,中和。荀子·修身:“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 鲁迅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 中国 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三章:“ 梁任公 又谓《四十二章》颇含大乘教理,其伪作者深通 老 庄 之学,怀抱调和释、道思想。”
(6).调解,消弭争端。 宋 苏轼 《大雪论差役不便札子》:“臣每见 吕公著 、 安燾 、 吕大防 、 范纯仁 ,皆言差役不便,但为已行之,今不欲轻变,兼恐臺諫分争,卒难调和。”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九:“ 乌武壮 、 向忠武 二公亦皆名将,积有齟齬, 江忠烈 在 乌 幕,调和之苦,甚於恭勤。” 吴泰昌 《阿英忆左联》:“来人是为调和创造社、太阳社与 鲁迅 的关系。”
(7).调理使和顺。 唐 刘禹锡 《代裴相公让官表》之三:“虽有药石,安能调和?”《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待学生先以煎药治其虚热,调和臟腑,即进饮食。”
(8).指和顺。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一中年妇人,按脉调和,乃云无病可医。”
《漢語大詞典》:无邪(無邪)
(1).谓无邪僻,无邪曲。礼记·乐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史记·李斯列传:“臣无邪,则天下安;天下安,则主严尊。” 宋 朱熹 《恕斋记》:“盖饰不过侈,而简不至陋;起居便适,而视听无邪。” 巴金 《灭亡》第六章:“她刚要猜想这是什么事,但另一个念头立刻捉着了她,她底美丽的脸上又出现了无邪的娇笑。”
(2).我国古代诗教的一种观点。谓诗的最高标准是中和雅正,谓之“无邪”。论语·为政:“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性情。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文献通考·经籍五:“盖知诗人之意者,莫如 孔 孟 ;虑学者读而不得其意者,亦莫如 孔 孟 ,是以有‘无邪’之训焉。”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如 中国 之诗, 舜 云言志,而后贤立説,乃云持人性情,三百之旨,无邪所蔽。”
(3).指物体中分没有偏差。周礼·考工记·弓人:“凡为弓……析干必伦,析角无邪。” 郑玄 注:“亦正也。”
《漢語大詞典》:萧关(蕭關)
(1).古关名。故址在今 宁夏 固原 东南,为自 关中 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汉书·武帝纪:“﹝ 元封 四年冬十月﹞通 回中 道,遂北出 萧关 。”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匈奴传》:‘入 朝郍 萧关 ’, 萧关 在 安定 朝郍县 也。” 唐 卢照邻 《上之回》诗:“ 回中 道路险, 萧关 烽候多。”
(2).指 北宋 崇宁 四年为防御 西夏 而筑的 萧关 ,故址在今 固原 北二百馀里。
(3).古县名。 唐 神龙 元年(公元705年)置。治所在今 固原 北一百八十里。 至德 后地入 吐蕃 , 大中 间收复,置 武州 治此,旋废。
(4).古县名。 唐 中和 四年(公元884年)侨置于 潘原县 (今 甘肃省 平凉市 东),仍为 武州 治所。 五代 周 显德 中废。
《漢語大詞典》:乐极(樂極)
谓音乐达到中和的境界。国语·周语下:“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物得其常,曰乐极。” 韦昭 注:“极,中也。”
《漢語大詞典》:水土
(1).土地表面的水和土。书·舜典:“帝曰:‘俞,咨 禹 ,汝平水土,惟时懋哉。’”国语·周语上:“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韦昭 注:“水气不润,土枯不养,故乏财用。”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川无滞越,水土通演,役未踰年,而功程有毕。” 碧野 《大巴山人》:“现在,这 鹞子沟 的瀑布和溪水清清,就是周围林木保持了水土的缘故。”
(2).指水中和陆上。礼记·郊特牲:“籩豆之荐,水土之品也。” 孔颖达 疏:“其籩豆所荐之物,或水或土所生品类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
(3).山川;国土。礼记·中庸:“ 仲尼 祖述 尧 舜 ,宪章 文 武 ,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郑玄 注:“袭,因也。因水土,谓记诸夏之事,山川之异。” 三国 魏 曹操 《让还司空印绶表》:“水土不平,姦宄未静,臣常媿辱,忧为国累。” 唐 杜甫 《石犀行》:“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
(4).犹本国;当地。 南朝 陈 徐陵 《与北齐广陵城主书》:“昔 晋侯 不能乘 郑 马, 赵 将不能用 楚 兵。一非水土,难为骋力。” 唐 冯翊 桂苑丛谈·赏心亭:“﹝丞相﹞自 大梁 移镇 淮海 ,未期周,荣加水土,移风易俗,甚洽羣情。”
(5).指某一地域的自然条件、生活环境。晏子春秋·杂下十:“橘生 淮 南则为橘,生于 淮 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三国志·吴志·周瑜传:“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 馥庭 向在 广西 太平府 ,极言其山川奇秀,草木鸟兽之瑋奇,而水土大恶,外乡人不可居。” 凌力 《星星草》第十六章:“他要试试 盩厔 的水土能不能使兰、梅生存开花。”
《漢語大詞典》:中声(中聲)
(1).中和之声。左传·昭公元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 杜预 注:“此谓先王之乐得中声,声成,五降而息也。” 杨伯峻 注:“宫商角徵羽五声,有迟有速,有本有末,调和而得中和之声,然后降于无声。”国语·周语下:“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 韦昭 注:“考,合也,谓合中和之声。” 明 唐顺之 《送陆训导序》:“昔 孔子 患 郑 、 卫 之声乱于雅颂,乖剌无所从正……自是删,定其中声,得三百篇。”
(2).指五音中的商声。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故商为中声。”
《漢語大詞典》:中气(中氣)
(1).古代历法以太阳历二十四气配阴历十二月,阴历每月二气:在月初的叫节气,在月中以后的叫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气,雨水为正月中气。逸周书·周月:“闰无中气,斗指两辰之间。” 南朝 宋 鲍照 《征北世子诞育上表》:“伏承王子,以中气正月,钟灵纳和。” 唐 白居易 《酬牛相公〈宫城早秋寓言〉见示兼呈梦得》:“七月中气后,金与火交争。”
(2).中和之气。 唐 白居易 《中和节颂》:“吉辰伊何,号为中和。和维大和,中维大中。以畅中气,以播和风。” 唐 皎然 《答郑方回》诗:“高秋日月清,中气天地正。” 清 张岱 陶庵梦忆·孔林:“享殿正对 伯鱼 墓,圣人葬其子得中气。”
(3).中医名词。指中焦脾胃运转机能的原动力。对食物的消化、身体的营养有重要作用。灵枢经·口问:“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阳病中:“盖中气虽虚,表尚未和,不敢大补。”
(4).指丹田之气。 清 张裕钊 《答吴挚甫书》:“阁下谓苦中气弱,讽诵久则气不足载其辞。”《老残游记》第二回:“仗着他的喉咙,要多高有多高,他的中气,要多长有多长。”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三:“她的嗓子有点闷,可是很有中气。”
《漢語大詞典》:冲气(衝氣)
(1).指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指阴阳二气互相冲击而产生的中和之气。 晋 支遁 《咏怀》之四:“曖曖烦情故,零零冲气新。” 明 唐顺之 《书河图洛书》:“冲气也者,所谓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者也。”
五行之气相冲克者互为“衝气”。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凡貌伤者病木气,木气病则金沴之。衝气相通也。”参见“ 衝剋 ”。
《漢語大詞典》:伤和(傷和)
(1).谓伤害天地中和之气。后汉书·质帝纪:“怨气伤和,以致灾眚。”后汉书·霍谞传:“伤和致灾,为害滋甚。”
(2).指违反为人的中和之道。 宋 陈师道 《送检法赵奉议》诗:“勇鋭闭房犹着酒,切深疾恶反伤和。”
《漢語大詞典》:淳和
(1).质朴温和。后汉书·种岱传:“伏见故处士 种岱 ,淳和达理,耽悦,富贵不能回其虑,万物不能扰其心。”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 策 性质淳和,临蒞强济。”
(2).仁厚平和。 隋 李谔 《上隋高祖〈革文华书〉》:“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新唐书·朱敬则传:“天下已平,故可易之以宽简,润之以淳和。”
(3).醇正中和。 唐 李白 《大猎赋》:“曷若饱人以淡泊之味,醉时以淳和之觴。”
《漢語大詞典》:焚和
谓毁灭中和之性。庄子·外物:“利害相摩,生火甚多,众人焚和。” 郭象 注:“众人而遗利则和,若利害存怀,则其和焚也。” 成玄英 疏:“驰心利害,内热如火,故烧焰中和之性。” 清 姚鼐 《戊午九月十四日出云栖楼寺作》诗:“焚和从一念,繫物沮高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