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不肯
不同意;不接受。《穀梁传·宣公四年》:“公及 齐侯 平 莒 及 郯 , 莒 人不肯。” 唐 韩愈 《汴州乱》诗之二:“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 茅盾 《陀螺》:“他的太太有痨病,将来你不是正夫人!干吗你不肯?”
《漢語大詞典》:不起
(1).不发动;不发生。庄子·则阳:“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韩非子·姦劫弑臣:“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明 何景明 《内篇》之十七:“生息安理,盗故不起。”
(2).指不出动。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公如不起,孰拯斯危?”
(3).不肯起来;不能起来。三国志·魏志·荀彧传“军国事皆与筹焉”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引《平原祢衡传》:“ 衡 至,众人皆坐不起。” 唐 杜甫 《戏题寄上汉中王》诗之二:“已知嗟不起,未许醉相留。” 仇兆鳌 注引 卢元昌 曰:“不起者,谓王病酒不能起。”
(4).病不能愈。战国策·秦策一:“ 孝公 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 商君 ,辞不受。” 唐 黄滔 《司直陈公墓志铭》:“方期輟从藩屏,入践諫垣,不幸寝疾,浹辰不起矣。”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蘧太守 已是病得重了,看来是个不起之病。” 王西彦 《人的世界·第二家邻居》:“这给母亲的打击太大了,因此忧郁成病,终至不起。”
(5).不出任官职。后汉书·庾乘传:“﹝ 乘 ﹞后徵辟并不起,号曰:‘徵君’。” 唐 李白 《赠卢徵君昆弟》诗:“二 卢 竟不起,万乘高其风。”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徐中丞:“迁 江苏 布政使,丁父忧,詔夺情,不起,服闋入都。”
(6).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力量够不上。 元 无名氏 《来生债》第一折楔子:“没钱,请良医不起。”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主人辞不得,一日供他两番,而今多了,也供不起了。” 杨朔 《雪花飘在满洲》:“他的无谓的冒险举动,当然称不起勇敢,但我不同意你的话。”
《漢語大詞典》:鲁连(魯連)
指 鲁仲连 。 战国 时 齐国 人。有计谋,但不肯做官。常周游各国,排难解纷。 秦 军围 赵 都 邯郸 , 鲁连 以利害进说 赵 魏 大臣,劝阻尊 秦 为帝,曾说:“彼( 秦昭王 )即肆然称帝, 连 有蹈 东海 而死耳!” 齐国 要收复被 燕国 占据的 聊城 时,又写信劝说 燕 将撤守。 齐王 打算给予官位,他便逃到海上。是一个兼有隐士、侠客和政治家特点的人。事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后因被视为奇伟高蹈、不慕荣利的代表人物。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夫 鲁连 之智,辞禄而不返。” 唐 李白 《古风》之十:“ 齐 有倜儻生, 鲁连 特高妙。” 清 方文 《夜泊东昌》诗:“纷纷来往者,犹有 鲁连 无?” 陈毅 《冬夜杂咏·含羞草》:“ 鲁连 不帝 秦 , 田横 刎颈死。”亦称“ 鲁连子 ”。 宋 岳珂 桯史·晦庵感兴诗:“世无 鲁连子 ,千载徒悲伤。” 明 高启 《送沈征士铉归海上》诗:“倘见 鲁连子 ,殷勤烦寄声。”
《漢語大詞典》:闪烁(閃爍)
亦作“ 闪鑠 ”。
(1).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南朝 梁 王僧孺 《中寺碑》:“日流闪烁,风度清鏘。” 宋 陆游 《出塞曲》:“铃声南来金闪鑠,赦书已报经沙漠。”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只见珠光闪烁,宝色辉煌,甚是可爱。”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四:“闪铄晶光的雪影映射着寒厉勇猛的初日。”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二幕:“战士们就在小山凹、石坳间露营,点点篝火闪烁着红光。”
(2).物体忽隐忽现,变动不定。 唐 李邕 《斗鸭赋》:“忽惊迸以差池,倏浮沉而闪烁。”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 嬾龙 倏忽闪烁,已杂入众客舖内。”《英烈传》第七回:“家兄也能使两条鐡鞭,约三十餘觔,运得百般闪鑠。”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夜星子》:“纸上隐隐见黑影,往来闪鑠不定。”
(3).显露,现出。 殷夫 《呵,我爱的》诗:“草帽下闪烁着青春面颊,她好似一朵红的,红的玫瑰。” 沙汀 《困兽记》十:“她步履轻快,丰润的脸蛋上闪烁着得意的幸福的欢笑。” 曹禺 《雷雨》第一幕:“他的面目清秀,在他灰暗的眼神里,闪烁着迟疑、怯弱同矛盾。”
(4).说话稍微露出一点想法,但不肯说明确;说一点留一点。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骗子:“丐亦情虚,语言闪烁。”《劫馀灰》第十四回:“他説话説得如此闪烁,必定知道令姪的所在。” 王西彦 《古屋》第三部六:“‘且慢谈那个,’他闪烁地说。”
(5).比喻短暂;浮浅。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三:“在 伊 不过两日,只得一闪铄的印象,一切还留在我幼想中。”
《漢語大詞典》:忍死
谓临终不肯绝气,有所期待;在死前勉力从事。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宣王 顿首流涕”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朕忍死待君,君其与 爽 辅此。” 唐 卢纶 《栖岩寺隋文帝马脑盏歌》:“山中老僧眉似雪,忍死相传保扃鐍。” 唐 李商隐 《代仆射濮阳公遗表》:“灶乏传薪之火,餘焰几何?隙无留影之驹,残光即尽。叩心恋闕,忍死封章。” 清 谭嗣同 《狱中题壁》诗:“望门投止思 张俭 ,忍死须臾待 杜根 。”
《漢語大詞典》:什么(什麽)
亦作“ 什末 ”。同“甚麼”。
(1).疑问代词。表示疑问。《坛经·机缘品》:“师曰:‘汝曾作什么来?’”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公荐:“ 奇章公 始来自 江 黄 间,置书囊於国东门,携所业先诣二公…… 韩 始见题,而掩卷问之曰:‘且以拍板为什么?’”景德传灯录·法达禅师:“祖又曰:‘汝名什么?’对曰:‘名 法达 。’” 鲁迅 《呐喊·药》:“好香!你们吃什么点心呀?” 李广田 《〈散文三十篇〉序》:“若问这些文章到底有什末意义,勉强说,也不过是多少地反映了那个旧社会的某些方面。”
(2).疑问代词。表示无须,不必。 唐 吕岩 《劝世》诗:“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是甚命,问什么卜?!”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四折:“若是 汉 天子早把书明降, 韩元帅 免受人诬罔……我 蒯彻 也粧什麼风魔,使什么伎俩!”如:你说呀,装什么哑巴!3.疑问代词。虚指。表示不肯定的事物。 张天翼 《春风》:“于是河沿上走着的人闻到了一种什么花香,还夹着一种腥味儿。” 茅盾 《子夜》三:“这‘缺少了什么似的’感觉,即使是时隐时现,可是总常在她心头。”《朱自清文集·自序》:“用‘你我’做书名,没有什末了不得的理由;至多只是因为这是近年来所写较长的一篇罢了。” 郭小川 《在大沙漠中间》诗:“尊敬的读者啊,我必须在这里写点什么。”
(4).疑问代词。任指。表示无例外。 张天翼 《儿女们》二:“还有许多不安分的家伙入了他们的伙,他们到处放火,把什么都抢得精光。”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二:“什么也不行,什么也不会,自己只是个傻大黑粗的废物!”
(5).疑问代词。任指。用于前后照应,表示前者决定后者。如:什么地方种什么庄稼,要根据自然条件而定。
(6).疑问代词。用于列举,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 老舍 《龙须沟》第二幕:“小偷儿什么的,差不离快断了根!” 孙犁 《白洋淀纪事·女保管》:“她原是一个女短工,专给地主家拆洗衣服,侍候坐月子什么的。”
(7).疑问代词。用于否定。表示不同意、不以为然。 鲁迅 《呐喊·孔乙己》:“ 孔乙己 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 何 家的书,吊着打。’”如:什么不知道,昨天我还提醒你来着。
(8).疑问代词。表示愤慨、不满或惊讶。 鲁迅 《野草·狗的驳诘》:“‘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如:挤什么!按次序来。如:什么!都九点了,咱们得马上动身了。
《漢語大詞典》:宁肯(寧肯)
(1).难道不肯,岂肯。后汉书·刘盆子传:“所以厚诸君者,非欲求利,徒以县宰不道,枉杀吾子,欲为报怨耳。诸君寧肯哀之乎?”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七:“僕寧肯请人之父而淫人之女?若復见来,便出斫之。” 宋 范成大 《次韵汉卿舅即事》:“风捲南枝一夜休,孤芳寧肯为人留?” 清 黄宗羲 《与康明府书》:“老父母固二公之流亚也。寧肯坐视宇下之小民肝脑涂地,而不为之动心乎?”
(2).宁愿。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一天夜里, 汤阿英 偷偷回到自己的家,抱住娘失声痛哭,宁肯跟爹和娘到处去讨饭,死也不肯回到 朱 家这个老虎窝里去了。”
《漢語大詞典》:负气(負氣)
(1).凭恃意气,不肯屈居人下。晋书·苻坚载记上:“特进 樊世 , 氐 豪也,有大勋於 苻 氏,负气倨傲。” 唐 韦应物 《赠旧识》诗:“少年游太学,负气蔑诸生。”
(2).犹赌气。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堪舆:“兄弟两不相下,因负气不为谋,并营寿域,锦棚綵幢,两处俱备。” 茅盾 《昙》四:“即使是不可耐地无聊与寂寞, 张女士 也负气地不肯再让这两位闯进来伴她的孤独。”
《漢語大詞典》:鱼头(魚頭)
比喻为人刚直、办事不肯通融的人。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鲁萧简公 ( 鲁宗道 )立朝刚正,嫉恶少容,小人恶之,私目为鱼头。”
《漢語大詞典》:恶人(惡人)
(1).坏人。易·睽:“见恶人,无咎。” 汉 扬雄 《法言·修身》:“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儿女英雄传第三回:“照这样讲起来,岂不是好人也不得好报,恶人也不得好报,天下人都不必苦苦的作好人了?”
(2).形貌丑陋的人。孟子·离娄下:“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赵岐 注:“恶人,丑类者也。”吕氏春秋·遇合:“ 陈 有恶人焉,曰 敦洽讎糜 ,雄顙广颜,色如浹赬。”
(3).遇事不肯行方便而执意为难人的人。《水浒传》第二二回:“ 朱仝 説:‘既然兄弟这般説了,我没来由做甚么恶人。’” 王西彦 《一个小人物的愤怒》:“作母亲的做了一通恶人之后,照例又轮到作父亲的来做一通好人。”
《漢語大詞典》:迷邦
论语·阳货:“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言 孔子 不仕,是怀其宝也;知国不治而不为政,是迷邦也。”后因以“迷邦”指不肯从政,隐居不仕。周书·儒林传·沈重:“若居形声而去影响,尚迷邦而忘观国,非所谓也。” 唐 刘禹锡 《故荆南节度推官董府君墓志》:“居数岁,投老於南 荆 ,迷邦纵性,委和从化。” 明 王錂《春芜记·访友》:“岂终怀宝迷邦,谩説灌园避世。”
《漢語大詞典》:务光(務光)
古代隐士。相传 汤 让位给他,他不肯接受,负石沉水而死。庄子·外物:“ 尧 与 许由 天下, 许由 逃之。 汤 与 务光 , 务光 怒之。”史记·伯夷列传:“及 夏 之时,有 卞随 、 务光 者,此何以称焉?”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十:“ 务光 让天下,商贾竞刀锥。”
《漢語大詞典》:藏奸
(1).谓骨子里狡猾,心眼坏。红楼梦第四九回:“谁知他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
(2).方言。不肯拿出全副精力或不肯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三段:“ 李春三 这孩子说话率,做事也率,从来不会藏奸取巧,挺对 姚长庚 心意。”
《漢語大詞典》:固执(固執)
(1).坚持。礼记·中庸:“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汉书·谷永传:“无使素餐之吏久尸厚禄,以次贯行,固执无违。”宋书·王弘传:“时内外多难,在丧者皆不终其衰,唯 弘 固执得免。”
(2).坚持己见,不肯变通。后汉书·韩棱传:“ 竇太后 怒,以切责 棱 , 棱 固执其议。” 宋 王明清 《摭青杂说》:“汝自意如此,吾岂可固执,但后去或有不是处,不干我事。” 李准 《不能走那条路》:“他爹还是那样固执。”
《漢語大詞典》:顽固(頑固)
(1).愚妄固陋,不知变通。三国志·魏志·文帝纪“饗兹万国,以肃承天命” 裴松之 注引 汉 刘艾 《献帝传》:“况臣顽固,质非二圣,乃应天统,受终明詔。” 宋 陆游 《别曾学士》诗:“所愿瞻德容,顽固或少痊。” 老舍 《茶馆》第二幕:“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 民国 ,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
(2).指愚妄固陋不知变通的人。北史·儒林传上·张伟:“儒谨汎纳,虽有顽固,问至数十, 伟 告喻殷勤,曾无愠色。” 唐 李绛 《兵部尚书王绍碑》:“顽固革心,疆内如春。”《邻女语》第六回:“要使洋兵知道 山东 官长并不与朝中的顽固,通同一气。” 孙犁 《白洋淀纪事·村歌上篇》:“人家把我们几个落后顽固编成一组,我们越得争气。”
(3).谓固执己见。 老舍 《微神》:“他们越这样,我越顽固。”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三:“ 陈诚 看见我也顽固,却缓和下来了,他又考虑到了别的补救办法。”
(4).坚硬。 老舍 《茶馆》第三幕:“你呀,老大,比石头还顽固!” 沙汀 《祖父的故事》:“那黑色的瓦浪,蜿蜒的土墙,碉楼顶上的女墙,看去是顽固,而且丑恶。”
(5).立场反动,不肯改变。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什么叫顽固?固者硬也,顽者,今天、明天、后天都不进步之谓也。” 陈毅 《过太行山书怀》诗:“可怜顽固派,摩擦空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