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不终(不終)
(1).没有结果;没有到底。左传·僖公十六年:“明年 齐 有乱,君将得诸侯而不终。” 宋 苏辙 龙川略志卷二:“﹝ 赵生 ﹞家本 代州 ,名 吉 ,事 五臺 僧不终,弃之游四方。”
(2).不得善终,不能终其天年。汉书·晁错传赞:“ 错 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裴頠对武帝:“ 惠 、 怀 、 愍 皆不终,牛繫马后,岂及亡乎!”
(3).犹不中,不合格,不好。《西游记》第四七回:“虽然相貌不终,却倒会降龙伏虎,捉怪擒妖。”
《漢語大詞典》:不中
(1).不符合。礼记·檀弓下:“三臣者废輴而设拨,窃礼之不中者也,而君何学焉。” 孙希旦 集解:“不中谓不合法式。”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又劣弱,不中於款。”
(2).不适合,不适当。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后汉书·崔骃传:“嗟呼!刑罚不中,乃陷人於穽。”
(3).不行;不成。孟子·离娄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 宋 杨万里 《白菊》诗:“霜后黄花顿不中,独餘白菊鬦霜浓。”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三折:“这个先生实不中,九经三史几曾通?” 冯金堂 《挖圹》:“你光想着美的事,不考虑里边的困难总不中。”
(4).犹不堪。 唐 王建 《春去曲》:“老夫不比少年儿,不中数与春别离。”
(5).没有中目标。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乐 ( 欒乐 )射之,不中;又注,则乘槐本而覆。” 汉 贾谊 《君道》:“夫射而不中者,不求之鵠,而反修之於己。”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李孝女》:“诱女誓神前,口啮其面,抽佩刀刺之不中。”
(6).指科举落第。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有个浑家 王氏 ,见丈夫试不中归来,把复姓为题,做个词儿。”
卦六爻,分为上下卦,第二爻居下卦之中,第五爻居上卦之中。不在二、五两爻之位的谓之不中。易·乾:“九三,重刚而不中。” 孔颖达 疏:“不中者,不在二五之位,故不中也。” 高亨 注:“九三不居上下卦的中位,是为‘不中’。”
《漢語大詞典》:空落
(1).犹落空。谓射箭不中目标。《初刻拍案惊奇》卷三:“此人有一身好本事,弓马熟嫻,发矢再无空落,人号他连珠箭。”
(2).见“ 空落落 ”。
《漢語大詞典》:空落落
亦作“ 空落 ”。
(1).空旷冷落貌。红楼梦第十二回:“这屋内又是过堂风,空落落的。”《官场现形记》第三四回:“此时为时尚早,大洋房内空落落的,一个客没有。”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四章:“屋子里的东西很少,不仅没有箱柜,连个迎门橱也没有,只有一张旧八仙桌子,一条长凳。显得异常空落。”
(2).空虚寂寞貌。 杨朔 《百花山》:“我的心好像一下子教人挖掉,空落落的,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四章:“我心里空落得像是没有个抓挠头似的。夜里睡不着觉,我就一个一个换个儿想你们。”
《漢語大詞典》:下第
下等;劣等。 汉 王充 论衡·程材:“论者以儒生不晓簿书,置之於下第。”后汉书·献帝纪:“试儒生四十餘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晋书·杜预传:“在官一年以后,每岁言优者一人为上第,劣者一人为下第。”宋史·蔡幼学传:“帝览之不懌, 虞允文 尤恶之。遂得下第,教授 广德军 。”
科举时代考试不中者曰下第,又称落第。 唐 韦应物 《送槐广落第归扬州》诗:“下第常称屈,少年心独轻。”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一:“ 开宝 六年,下第人 徐士廉 挝登闻鼓,言久困场屋。” 清 徐士銮 《宋艳·傅会》:“ 魏 人 王山 ,能为诗,标韵清卓。因省试下第,薄游东海。”
《漢語大詞典》:不售
(1).卖不出去。《诗·邶风·谷风》:“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郑玄 笺:“如卖物之不售。” 唐 柳宗元 《钴鉧潭西小丘记》:“ 唐氏 之弃地,货而不售。” 宋 秦观 《谢王学士书》:“每观今时偶变投隙之士,操数寸之管,书方尺之纸,无不拾取青紫为宗族荣耀,而己独碌碌抱不售之器以自滨於飢寒。”
(2).指嫁不出去。 汉 刘向 列女传·齐钟离春:“﹝ 钟离春 ﹞年四十无所容入,衒嫁不售……谓謁者曰:‘妾, 齐 之不售女也。’” 唐 杜甫 《负薪行》:“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 唐 李商隐 《无题》诗之四:“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3).指考试不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贾奉雉:“ 贾奉雉 , 平凉 人。才名冠一时,而试輒不售。” 清 昭梿 啸亭杂录·王树勋:“ 树勛 幼入京应试,不售。”
(4).不能实现。文选·张衡〈西京赋〉:“挟邪作蛊,於是不售。” 薛综 注:“售犹行也,谓怀挟不正道者,於是时不得行也。”
(5).没有应验。资治通鉴·汉武帝元鼎五年:“ 五利 妄言见其师,其方尽,多不售,坐诬罔,腰斩。”
《漢語大詞典》:退飞(退飛)
亦作“ 退蜚 ”。
(1).谓鸟飞遇风而退缩不进。春秋·僖公十六年:“六鷁退飞过 宋 都。” 杜预 注:“鷁,水鸟,高飞遇风而退。”史记·宋微子世家:“六鶂退蜚,风疾也。”后用以比喻畏缩后退。 隋 伊式 《送晋熙公别诗》:“ 太行 君失路,扶摇我退飞。”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滥波国:“﹝王﹞乃招集异学德业高深者百人……重下令曰:‘外道论师并俊英也,沙门法众宜善宗义,胜则崇敬佛法,负则诛戮僧徒。’於是 如意 詰诸外道,九十九人已退飞矣;下席一人,视之蔑如也。” 唐 黄滔 《答陈磻隐论诗书》:“是时 张乔 、 许彬 、 林希 、 刘皆 咸有诗名,而退飞不已。”
(2).比喻落榜不中。 宋 宋乂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梦兆门中·魏清除代》:“ 魏清 累举进士未第,逼春闈,梦一乌衣云:‘ 魏公 勉旃,将来当同 陈皋 。’盖 皋 几八举。是岁第五人 乔舜 座下及第,而 清 復退飞。”
《漢語大詞典》:不第
(1).犹落第。谓科举考试不中。 唐 岑参 《送周子落第游荆南》诗:“足下復不第,家贫寻故人。”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五:“ 李巨川 有笔述,歷举不第。”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顺治丁酉江南科场狱:“时 尤侗 、 汤卿谋 高才不第,隐姓名为 沈白 、 杨云 ,描写主考 何某 ,尽态极妍。”
(2).不但。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北路则驻防万餘户,已滋生四五万口,更有緑营兵数千,设若割弃,不第 玉门 以内无安插之所,且 厄鲁特 、 索伦 诸部落,必分投他国。”
(3).复姓。 汉 王符 潜夫论·志姓氏谓 不第氏 为 纣 庶兄 微子 之后, 子 姓。
《漢語大詞典》:虚发(虚發)
(1).空射;射不中。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箭不苟害,解脰陷脑;弓不虚发,应声而倒。”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之四:“机不虚发,中必饮羽。”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仔细看那箭干上,有两行细字道:‘矢不虚发,发必应弦。’” 曹亚伯 《武昌起义》:“ 瑞澂 兵船又被击败,民军砲无虚发。”
(2).空拉弓弦而不放箭。战国策·楚策四:“ 更羸 与 魏王 处京臺之下,仰见飞鸟。 更羸 谓 魏王 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有间,雁从东方来, 更羸 以虚发而下之。”
《漢語大詞典》:一芹
列子·杨朱有献芹于人,因味不中口而为人所怨事。后因以“一芹”为礼品微薄之典实。亦泛指微薄之物。 清 陆陇其 《与郑堂邑书》:“一芹之微,聊申鄙忱,并祈哂纳。”《西湖佳话·西泠韵迹》:“特备一芹,妄想拜求一见。” 清 钮琇 觚賸·潜窜衿录:“君无显秩,即一芹犹难擷也。”参见“ 芹献 ”、“ 献芹 ”。
《漢語大詞典》:猎获(獵獲)
(1).谓行射礼时,矢不中靶,而从唱靶者护身具(乏)旁擦过。仪礼·乡射礼:“命曰无射获,无猎获,上射揖,司射退,反位。” 郑玄 注:“射获谓矢中人也,猎矢从傍。” 贾公彦 疏:“猎矢从傍者,谓从乏傍也。”参见“ 获者 ”。
(2).由打猎而获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田七郎:“﹝ 田七郎 ﹞入山三日,无所猎获。”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誉之为翎毛被剪掉的凤凰,比之以作为普通的兽类而被猎获的麒麟。”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序曲》:“他们把猎获的禽兽用枪尖或叉尖挑着。”
(3).求取。《花城》1981年第3期:“在这短短的时光里, 莓莓 渐渐把 张青 当作了自己猎获的对象。”
《漢語大詞典》:获者(獲者)
(1).猎得禽兽者。周礼·夏官·大司马:“大兽公之,小兽私之,获者取左耳。” 郑玄 注:“获,得也,得禽兽者取左耳当以计功。”
(2).指古代举行射礼时持旌唱获者。犹今之报靶员。仪礼·乡射礼:“司马又命获者倚旌于侯中。获者由西方,坐取旌于侯中。” 郑玄 注:“谓之获者以事名之。” 贾公彦 疏:“云以事名之者,以其唱获故名获者也。”
(3).射中靶心者。仪礼·乡射礼:“拾发以将乘矢。获者坐而获。” 贾公彦 疏:“射著禽兽为获,获则得也……射著正鵠亦曰获。”
(4).谓逃亡而被抓获,没为奴婢的人。初学记卷十九引 汉 应劭 《风俗通》:“获者,逃亡获得,为奴婢者也。”
《漢語大詞典》:无名白(無名白)
明 清 时称不中宫廷之选的阉人。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有选不中浄身男子,俗称无名白。即古之私白者。” 清 无名氏 《烬宫遗录》卷下:“浄身男子……其未选中者,散於皇城外有堂子之佛寺,俗称无名白。”
《漢語大詞典》:鹘打雁(鶻打雁)
比喻击无不中。《敦煌曲子词·剑器词》:“譬如鶻打雁,左右悉皆穿。”
分類:无不不中
《漢語大詞典》:射不主皮
(1).谓射重在合于礼乐,不以中的为主。仪礼·乡射礼:“礼,射不主皮。” 郑玄 注:“礼射,谓以礼乐射也,大射、宾射、燕射是矣。不主皮者,贵其容体比於礼,其节比於乐,不待中为备也。”
(2).谓重在中与不中,不以穿破皮侯为主。论语·八佾:“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即指此。
《漢語大詞典》:特奏名
宋 代科举制度的一种特殊规定:考进士多次不中者,另造册上奏,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叫“特奏名”,与“正奏名”相区别。宋史·选举志一:“ 开宝 三年,詔礼部閲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得一百六人,赐本科出身。特奏名恩例,盖自此始。”宋史·选举志一:“二十一年,御试得正奏名四百人,特奏名五百三十一人,中兴以来,得人始盛。”参阅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
《漢語大詞典》:大挑
清 乾隆 以后定制,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县用,二等的以教职用。六年举行一次,意在使举人出身的有较宽的出路,名为大挑。挑选的标准多重形貌,相传有“同田贯日气甲由申”八字诀,合于前四字形貌者为合格。例如长方面型为“同”,方面型为“田”,身体长大为“贯”,身体匀称为“日”。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治赋》:“余友 陈春嘘 名 昶 ,以举班大挑得知县,分发 浙江 。” 清 吴敏树 《先考行状》:“次即 敏树 , 道光 壬辰举人,大挑二等,候补教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