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选项

位置
更多分类

作者
朝代

体裁
韵部

人物简介

萍影词·序·彩毫偏与庶黎亲
作者:张结 蔡淑萍词家把其新编定的《萍影词》校样寄我,要我提意见并写一篇序言。我是从来没有也不敢为别人的作品写序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怕自己所见未必对,写成引导读者欣赏一部作品的序,如所感所谈未必恰当或甚至有误,那就变成误导了,这无论对作者和读者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作法。但作者说,近几年她常以新作见示,我也陆陆续续地在信中写过一些意见,有一些还是对的,鼓励我写出自己的想法。情不可却,只好勉强一试。 我知道作者的名字和读她的作品,已近二十年,但见到她和在一起工作,却是六七年前的事,那是作者应聘到《中华诗词》杂志,主持日常的编务,而我担负部分刊物的终审工作,所看到的正是她所编出的稿件,可以说从一开始,对很多问题就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从2003年到2006年初的三年中,共同对稿件决定取舍和进行必要的修改润色,中间还到不少地方采风和参加多次大赛的评奖,合作得一直很好。以后她回故乡成都定居时,我曾以“每因好句沉吟久,愿与斯民苦乐同”的诗句送她,那确实是我当时的所想。她返乡后时常以新作见寄,要我提出修改意见,看法上的交流比她在北京时反更频繁一些,对她的作品及人生经历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作者生于1946年,在她读初中时,就出现了虽在席卷全国的“文革”风暴以前、但已远远不是青萍之末的强风。由于她父亲的问题,作者也被视为“另类”,只是在师长、同学的帮助下勉强念到高中,毕业后无法上大学,回乡务农,一家人连最起码的衣食也无法保证。到“文革”初期,她又为谋生远赴新疆,却连一个“农工”的身份也得不到,干的是“家属队”,过的是“羊儿扒雪觅衰草,我拾枯枝烤冻馕”、“风雪牧归唯犬伴,荒原圃作畏狼来”的日子。直到1979年初她的父亲得到平反,她才被批准为农工并“以工代教”当上中学教师,后来也才有机会学习写词。她的第一首词作也是本集首篇的《少年游》,得到诗友们的称赞,鼓励她继续写下去,从此走上了诗词创作的道路。 在这首词以及以后的很多作品中,作者虽然也写到自己艰苦的生活、复杂的情绪,但更多地是把它升华到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憧憬,对同样生存艰辛的人们的同情和关怀上。像她的《八声甘州 冬夜》: 又一年逝水叹如斯,灯下漫销凝。纵窗前月淡,瓶中梅好,无奈凄清。一个钟儿小小,恨嘀嗒声声,只管催人老,不管伤情。 怅对素笺难写,是如烟旧事,如梦生平。便而今细数,碌碌事何成!想佳人、犹依修竹,待何时、共赏万山青?搴帘处、有孤桐影,伴我寒庭。 上阕写凄冷的心情,感情细腻婉转,又不沉溺于一己的哀怨。下片则从凄清中仍朝前看,其中的“佳人”,应为作者所追求的美好的东西,是理想中的自我。作者写这种虽身处逆境或曾经遭受的苦难、却着眼于未来的例子还很多,如《蝶恋花 己巳中秋》中面对“黯淡云如叠”的如磐夜色,却相信也终于迎来了“天意应知怜蹀躞,中宵放出盈盈月”的清光泻水般的中秋之夜;《虞美人 游南温泉》中,面对“菰蒲荇藻横窗牖,昨夜山洪骤”的一片狼藉,仍宣言“凭栏莫悔此番来,待得雪时还访腊梅开”,等等,这些均非有意之作,但都反映了作者的性格。而正是这种追求和期待,使作者顽强地生活和写作下去。 尽管作者对自己的遭遇并没有着力去写,却对同样遭际厄运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的弱者怀着深切和强烈的同情。在《浣溪沙 悼少年刘永》中,作者为一个因饥饿难忍不得不去偷食青苗而遭受殴打并最终被赶入嘉陵江致死的少年,发出了“此其人世乎?”的责问,并写下“底事群氓人作兽,无端江水碧成殷。深悲巨愤泪汍澜”的有异于她的其他词作风格的词句。这使我想起杜甫的《又呈吴郎》,对因难耐饥饿来打枣子充饥的邻家老妇,杜甫想到的是“不为困穷宁有此,祗缘恐惧转须亲”,劝吴郎不要为阻止她而插上稀疏的篱笆,最后发出了“正思戎马泪盈巾”的浩叹。我不知道作者在写《悼少年刘永》时有没有想到杜甫的诗,但这种深切的悲悯情怀和人本思想却是相同的,这也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个亮点而绝不是暗点。 作者是重感情的,在新疆,她遥望故乡,写出了“月明千万里,乡思无穷已。不敢问姮娥,家山夜若何”(《菩萨蛮 中秋》)那样魂牵梦绕、情思悱恻的词句,而在她离开新疆之后 ,却又视那片粗砺广袤的土地为第二故乡,充满“问缘何、乡愁难泯,待归时、塞上又情牵?深斟酒,向东风祝,春满天山”(《八声甘州 读〈军垦颂〉寄唐世政先生》)的感激之情。她的亲情、友情以至遣怀寄兴、登临咏唱诸作也都情重于辞,读来令人有沉甸甸之感,觉得那都是她用自己的生活、情感堆积起来的,从而为读者所喜爱。 在写作时,作者不但要求感情上的真,甚至事实和细节上也要求真实(尽管作为文学创作,进行集中、想象和夸张是完全可以的),一定要写自己的亲身所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和真心所感,再从中撷取带有典型意义和生活情趣的画面如实写出,往往形象鲜明,生动传神。我很喜欢她的《江城子 故乡行四首》中的《春日即事》,其下片是: 少妇园中正种瓜。小娇娃,坐爬沙。篱外人声,笑问:“崽他爹?”“上月买来新‘解放’,‘疯’不够,肯还家?” 它的主人公是一个刚刚摆脱贫困初步踏入小康之门的农村少妇,她对新生活的满足和喜爱、对刚购置了“解放”牌汽车因跑运输往往很晚才回家的丈夫似嗔实喜的感情,都跃然纸上。而十多年后,作者又一次回到故乡,却写了这样一首《长亭怨慢》: 问何事、真关情处?记得家山,惠风初度。眼里新苗,耳边言笑,共谁语?笔端词赋。祈父老、从今富。一十五年间,便梦里、乡情千缕。 延伫。叹归来半日,不是旧时心绪。艰难稼穑,怎忍尽、七旬翁妪!过学校、哪有书声,但萧瑟、窗前风雨。愧懵懂年来,看惯升平歌舞! 词生动地写出了农民进城务工大潮下的一些农村的情景,眼前田间的“七旬翁妪”和空荡荡的学校,使作者对“一十五年间,便梦里、乡情千缕”的故乡农村,产生了现实并不是那种“升平歌舞”情景的感叹。中国的农民工现象,是一个新的也是复杂的问题,无可讳言,它在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给农民带来了财富的同时,也有不少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作者所看到的一些现象。它要求多方面包括各级政府以及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的共同努力。作者忠实于自己的所见所想,说出强烈要求说出的话,则不仅反映了真貌,表现了一位诗人的责任感和忧思,也会有利于读者对作者的经历、思想和她当时的所处环境有更多的了解。 对作者的词风,有不少读者喜爱其婉约清新的一面,这自然是完全有理由的。但早年生活的磨练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又使她具有坚强甚至执著的性格,使我觉得她的作品总非婉约二字所能概括。如《水龙吟 梅花》的下片: 写尽暗香疏影,也难描,风流情味。桥边驿外,芳馨如故,岂为尘被?深院华堂,凡风吹上,自成清气。纵愚顽弄巧,斫残致病,骨何曾媚! 就不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李易安,也不是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样闲适清雅名句的林逋,而只能是虽曾饱经忧患却依然端正站立的作者自己了。至于“满目芳菲花共柳,谁护春光,不许阴霾骤?万里长江排远岫,涛声欲作风雷吼”(《蝶恋花 丙寅清明》)和“欲挽长江黄河水,洗神州大地无污垢”(《金缕曲 吊无名烈士墓》)等句,就更充满了胸怀祖国的大气,这一切都出自作者的内心,并没有给人以不自然或不协调之感。 这次出版的《萍影词》,是作者对其作品进行了修改、增补的结果,虽沿袭了十多年前的原书名,而内容已有很大的不同。其一,是对初版所收的作品作了认真的修改和审订,而这一部分只占全书的三分之一稍多;其二,是增加了作者自1996年迄今的词作;第三,是作为附录编入了作者的诗。关于前二者,读者会从审订后的作品看出作者对其旧作近于苛刻的要求,从她新的作品也可看出作者依然葆其赤子之心、又不断探索追求的努力。对于第三点即她的诗,也许由于其中不少作品我曾经看过,觉得还有一些想法要说。 作者写作诗的时间要晚一些,从她编定作品的时间看,是始于1996年,但从那时起,作者对诗的写作就付出不下于词的精力,本书所收的在几乎同一时期所写的诗甚至稍多于词,便是证明。在作者早期的诗中已有不少好句,以后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其中写于汶川大地震之后的一首七律《有所思》: 晨昏独坐对荧屏,无限伤心总莫名。 援救真倾全国力,死伤多是少年英。 地心奥秘何由解?筑室坚牢竟未能! 人类家园唯有此,反思方足慰亡灵。 它可以说是作者强烈的人文关怀的自然流露。在巨大的震情和全国人民竭尽全力救援的感人事迹面前,诗人会从各个角度写出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而作者首先想到的则是那些“少年英”,是那些本来可以减轻和今后应考虑如何避免的损失,首先是人的损失。这和作者“也为曾经多郁结,爱他豪放喊山声”(《晨登宜宾翠屏山》)中追求个性解放、“放歌一曲原生态,如听松间涧上风”(《灵芝湖听彝族姑娘歌唱》)的要求尊重和善待自然,也有其相同的地方。在四川苍溪游览时,作者还写了“惜我今来春欲尽,一湾瘦水不堪看”(《杜甫放船石》)的诗句,我想作者也不只是在发怀念杜甫的思古之情,更有着对眼前“一湾瘦水”的沉思和忧虑。这一切,我们在作者的词中似乎都曾经看到,不过表现在词中更低回宛转,表现在诗中更明快深切罢了。因之作者的诗在本书中虽然只是作为附录刊出,我想无论对喜爱作者作品还是希望了解其整体创作的读者来说,都是有机的一部分。 拉拉杂杂写了以上这些,反而增加了在本文开始时写到的担心。好在作者的作品俱在,如作者一定要把这些想法作为“序言”,我想读者会在读后得出更全面的结论,以纠正本文的不足以至错误。最后,拟以两首写读时所感的小词为此文作结: 浣溪沙 读《萍影词》有感 其一 廿载尘沙杂鬓丝,身何坎坷意何痴,倚声自学小山词。 大漠雪峰徒涉日,枯枝野火烤馕时。情怀天下几人知? 其二 边雁衔秋入远云,沙原绿野斗诗新,当时赞誉自纷纷。 四纪悲欢成旧梦,一编珠玉记前痕。彩毫偏与庶黎亲。 己丑冬日于北京
萍影词·后记
这本诗词集终于付梓了,心里很有些感慨。我生在贫困山乡并不富裕的农家,比较正规的学校学习,只到高中,而就这样,还是家族有史以来学历最高的第一人,所以,所谓家学渊源,名校深造,在我是没有概念的。人到中年以后,有机会念函授,挣了两个专科文凭,一个本科文凭,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是因为特别喜爱,而是荒废近二十年后,别的学科自觉已经捡不起来。但是,念函授和上全日制大学是有区别的,那是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沉重的家庭负担之余进行的,所以,考试通过了,书读了多少呢,真的很难说啊。 正如拙作中所记叙的,我学习作词和作诗,都很偶然。回顾自己学诗的经过,确实对很多人心存感激。我退休前的十几年,工作在民盟重庆市委机关,有幸接触到不少盟内前辈和同志,他们也许并不写诗词,但他们给予我思想上的营养,却是重要而丰富的;我最先参加的诗词组织是四川省诗词学会,学会的领导和师友,对我的创作给与了很多关怀、教导、勉励,使我学诗的路子基本上是对的;我以诗词为“主业”,是到《中华诗词》杂志社作编辑,虽然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年,但由于杂志社的领导和同仁,给了我学习、工作、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我觉得自己在这几年中也有相当的进步;但我毕竟基础差,尤其在诗词语言的把握运用上,常感力不从心,不少诗友曾提出过具体字句的修改意见,让我从中领悟到一些道理。在此,谨向所有指导、帮助、欣赏、鼓励我的前辈、师长、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中华诗词》主编张结先生慨允赐序,使本书增色,并命题为“彩毫偏与庶黎亲”,令我感动而惭愧,这个题目,是张老对我以往作品鼓励性的评价,也是对我以后写作的期望;十四年前,我印过一本非正式出版的小册子《萍影词》,承蒙著名书法家、盟内前辈徐文彬先生题写书名,这次出书,仍沿用了徐老题写的原书名;四川诗词学会李维嘉老会长十分关心此书的出版,滕伟明、杨启宇、赵洪银、刘静松诸君给予了切实的帮助,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学诗近三十年,一直有一个追求目标,就是用“浅近”的语言,记下“自己”的经历、见闻、感想,风格上最好能够稍微接近前人标榜的“语浅情深”、 “言近旨远”,内容上最好能够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即在拙作《踏莎行 到澄江》一词中说的,“非关一己闲愁怨”),以期引起读者的一点共鸣。想是这样想啊,也这样努力了,但那目标却还在遥远的前方,看着眼前薄薄的一叠书稿,真是心有遗憾。无论如何,这本小书,就要送到师长、朋友、读者的手中了,希望有读者有耐心读它,希望有读者喜欢它,希望有读者指出它的不足,帮助我进一步提高。谢谢! 蔡淑萍 2009年12月于成都
共534,分27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五言律诗
步韵答晓华(1996年) 当代 · 蔡淑萍
五言律诗
无肴非市远,草草愧为家。
千里来佳客,一钟奉苦茶。
诗情和酒醉,月色映窗斜。
明日知何处?天涯复水涯。
后记:余自1982年参加边风词社始学作词,十馀年间未曾作诗。1996年,全国第十一届诗词研讨会在渝举行,南昌段晓华教授莅会,与余同居一室,相谈甚欢。承晓华以“姐”相称,临别又赠诗二首,皆五律,其中一首写到几位诗友光临寒舍,余虽存有一瓶五粮液,却无任何菜肴,只寻得一捧生花生,甚为惭愧,诸友倒觉别有意趣之事。感其不弃,冒昧和诗一首,亦为余第一次作“诗”也。该次诗会在渝举行,会中乘舟东下,闭幕于武汉,故有东行组诗。

神女峰(1996年) 当代 · 蔡淑萍
五言律诗
亭亭一片石,悱恻动人怀。
暮雨淋还住,朝云去复来。
江山因造化,骚客自多哀。
寥落深山里,荒烟没楚台。

过宜昌(1996年) 当代 · 蔡淑萍
五言律诗
高峡方回首,豁然开楚江。
平畴一痕远,烟树几村藏。
天阔碧云淡,舟轻白鸟翔。
临风合多思,万里正汤汤。

望洞庭(1996年) 当代 · 蔡淑萍
五言律诗
昨经巫峡雨,今访洞庭秋。
浮绿君山影,吹馨杜若洲。
云中思帝子,水畔羡沙鸥。
浩渺波如镜,飘飘一叶舟。

小乔墓(1996年) 当代 · 蔡淑萍
五言律诗
寂寂埋香地,斜阳照古丘。
西风秋草老,南浦雁声愁。
烟水亭谁在?天花宫尚留。
“小乔初嫁了”,一语绮千秋。
注:烟水亭,周郎当年之点将台,并在此操练水军。亭对岸有天花宫,相传为小乔梳妆台。

岳阳楼(1996年) 当代 · 蔡淑萍
五言律诗
金碧琉璃瓦,雕梁五彩云。
游人如过鲫,小姐讲鸿文。
寂寞古贤意,萧条异代身。
一湖洞庭水,聊可洗襟尘。
注:新修葺之岳阳楼,金碧辉煌,游人甚众,导游小姐为讲解范仲淹之《岳阳楼记》。

吊长平古战场遗址(2002年) 当代 · 蔡淑萍
五言律诗
故邑颓垣在,雄关草木荒。
登临一挥泪,来吊国之殇。
见说兴亡事,忍思杀戮场。
休吟豪杰赋,啼鸟正凄怆。
注:公元前三世纪,秦伐赵,战于长平。赵王临阵换将,撤廉颇而用赵括。括败,秦将白起坑杀赵降卒四十万,血流入河而河水皆红,流贯高平市之丹河由此得名。壬午秋八月,应山西诗友之邀,访长平古战场,并谒传为神农氏始创农耕文明之羊头山。诗中所谓“豪杰”者,暴君秦始皇之流也。

送洪银兄赴甘孜(2005年) 当代 · 蔡淑萍
五言律诗
才赋松梅志,又闻新命颁。
遥思康定月,先度二郎山。
僻地怀民瘼,轻车出故关。
风含春气象,涧水已潺潺。
注:洪银兄有咏松句“一朝为梁栋,风雨庇黎民”,咏梅句“莫道香微细,能开天地春”。

登雁门关(2005年) 当代 · 蔡淑萍
五言律诗
雉堞叹嶙峋,苍凉古雁门。
飞旌曾猎猎,杀气久沉沉。
不忍说青史,何堪吊旧痕。
将军祠下嶰,新有脱贫村。
注:关下有李牧祠。

终辞帝京去,故蜀置新家。
归路一何远,劳生自可嗟。
良朋千里意,初日万山霞。
秦岭看将过,前头几树花。

读启宇《端午感怀》(2006年) 当代 · 蔡淑萍
五言律诗
三颂君诗罢,恍然闻九歌。
飘风山鬼下,落木洞庭波。
满目绮霞散,拂窗微雨过。
汨罗思一吊,怎奈载愁多。

赠志军云轩(2006年) 当代 · 蔡淑萍
五言律诗
阅稿如山积,华章识少年。
于今一相晤,扺掌席为前。
胸臆点尘弃,风云只眼看。
慧心研绝学,后浪欲横天。

参加大理南国城诗会(2006年) 当代 · 蔡淑萍
五言律诗
重访滇西路,山山仍旧青。
十年叹华鬓,是处见新城。
谈笑诗书侣,登临古今情。
风吹波浪起,洱海洁如冰。
注:1996年余参加民盟会议首次到大理,距今恰已十年。

地震组诗 其十二 五日(2008年) 当代 · 蔡淑萍
五言律诗
悬门无艾叶,角黍空堆盘。
意绪阑珊甚,端阳又一年。
汶川天地裂,举国救援艰。
多少灾民泪,分明在目前。

感事(2008年) 当代 · 蔡淑萍
五言律诗
惊梦枪声远,悠悠若许年。
英灵安息未?历史正名难。
不屈感慈母,执言无法官。
空将血衣看,长夜太漫漫!

牛年将至书近况告友人(2009年) 当代 · 蔡淑萍
五言律诗
一日除形役,三年赋蛰居。
小园堪树木,静室颇观书。
疾喜新来减,诗惭久已疏。
风云偶评点,差可胜前余。

宜宾行七首 其五 合江门远眺(2009年) 当代 · 蔡淑萍
五言律诗
三水于兹合,汤汤下海东。
前程五千里,折浪几回峰。
欲尽全民力,安期百世功。
遥看云霭里,大坝叠长虹。

欲访李庄久,今来百感并。
连天烽火里,未废读书声。
穹宇群星灿,文明一代兴。
壁间瞻仰遍,遗像有遗馨。
注:旧址纪念馆展出时在此从事教学及研究工作的名师、学者照片,那真是“一个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啊!

七言律诗
“非典”杂咏 其一 (2003年) 当代 · 蔡淑萍
七言律诗
未知今夕是何年,疫起沙斯太突然。
欲治欲防焉措手,觅方觅药待穷源。
巷谈百姓色皆变,策决中枢事亦难。
人类有时真渺小,无端懵懂失安全。

其二 (2003年)
七言律诗
小小沙斯无妄灾,大千世界自何来?
岂缘生物均衡失?或为基因错乱排?
诚感良医多妙术,还祈科学破阴霾。
道高一尺魔能胜,逝者泉台究可哀。


共534,分27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