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範圍
 
位置
句 第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體裁
韻部
詩詞庫  唐诗选 杜甫(選431首) (閲讀本作者全集請點擊:杜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2—770 【介紹】: 唐河南鞏縣人,祖籍襄陽,字子美,自稱杜陵布衣,又稱少陵野老。杜審言孫。初舉進士不第,遂事漫游。后居困長安近十年,以獻《三大禮賦》,待制集賢院。安祿山亂起,甫走鳳翔上謁肅宗,拜左拾遺。從還京師,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棄官客秦州、同谷,移家成都,營草堂于浣花溪,世稱浣花草堂。后依節度使嚴武,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代宗大歷中,攜家出蜀,客居耒陽,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甫工詩歌,與李白齊名,并稱李杜。后人又稱其為詩圣,稱其詩為“詩史”。名篇甚多,為世傳誦。有《杜工部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12—770 字子美,排行二,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其十三世祖杜預,乃京兆杜陵(今陝西長安縣東北)人,故杜甫自稱“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遜,東晉時南遷襄陽(今湖北襄樊),故或稱襄陽杜甫,乃指其祖籍。而杜甫一度曾居長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祖父審言,武后時官膳部員外郎,于初唐五言律詩之形成曾起積極作用。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其一生正值唐朝由盛而衰之轉變時期,安史之亂乃此轉變之關鍵,杜甫一生經歷與創作,與其時代之興衰密切相聯。青年時代正值玄宗開元全盛時期,經過前后三次、歷時十年之漫游生活。開元二十三年(735),舉進士,不第。天寶六載(747),玄宗“詔天下,有一藝,詣轂下”。杜甫應是屆制舉,又落第。十載,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十四載十月,始授河西尉,不受,旋改右衛率府兵曹參軍。十一月安史亂發,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長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七月,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改元至德。肅宗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奔赴行在鳳翔,授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乾元元年(758)六月,貶華州司功參軍。次年七月棄官,由華州往秦州(今甘肅天水)、同谷(今甘肅成縣),年底達成都,于西郊建草堂,生活相對安定。代宗寶應元年(762)因避亂又漂泊梓州(今四川三臺)、閬州(今四川閬中)。廣德二年(764)重返成都,劍南節度使嚴武聘杜甫為節度使署中參謀,又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稱杜工部。永泰元年(765)夏春之交,離成都,至夔州(今重慶奉節),在夔州近2年,作詩430多首。大歷三年(768)正月,出峽,抵湖北江陵,又轉公安、岳陽。輾轉漂泊于江湘之間。大歷五年冬,詩人病死于由長沙至岳陽之小舟中。生平詳見元稹撰《杜工部墓系銘》,新、舊《唐書》本傳。年譜多家,其中以蔡興宗、魯訔、蔡夢弼、單復所編年譜及黃鶴所撰《年譜辨疑》影響較大。近人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考訂頗詳,可參考。杜甫現存詩歌1440余首。宋人王洙所編《杜工部集》20卷,為今存之最早版本。其詩歌乃圍繞詩人所處時代環境與自身遭際而創作。其“渾涵汪茫,千匯萬狀”之詩歌內容,反映當時社會面貌全面深刻,故后人譽之為“詩史”。在詩歌藝術方面,杜甫承繼前賢,勤于探索,刻意求工,無體不精,形成其“沉郁頓挫”,“律切精深”之藝術風格。元稹稱杜詩:“上薄風雅,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杜工部墓系銘》)故杜甫之于唐詩,具有集前代之大成,開后世之先路之作用,影響至大。對杜詩之整理編纂、系年、分類、評點、注釋、研究,歷代學者用力至勤。迄清以前之專門著述,今存者尚有200種左右。版刻流傳最廣泛者,有錢謙益《杜詩箋注》,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等。僅辛亥后近人之有關專著,亦達200余種之多。《全唐詩》編為19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詩2首,斷句4。
唐诗汇评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自曾祖居巩(今河南巩县)。早年漫游吴越。举进士落第,复游齐赵。天宝三载结识李白,同游梁宋、齐鲁。五载,入长安,应试落第,遂居留长安,进《三大礼赋》,又投诗干谒权贵,十五载,始得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安史叛军陷两京,被俘困长安。至德二载夏,间道奔肃宗行在凤翔,授左拾遗,上疏救房琯。乾元元年,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二年弃官经秦州、同谷入蜀,至成都,营草堂寓居。宝应元年蜀乱,流亡梓、阆诸州。广德二年回成都。时严武为剑南西川节度,荐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卒,蜀中乱,离成都经云安至夔州。大历三年正月出峡,经江陕、公安漂泊至湖南,转徙于岳、潭、衡诸州间。五年冬,病卒。在我国古代诗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有《杜甫集》六十卷,已佚。大历中,樊晃集其诗编为《小集》六卷,亦佚。北宋王洙重编《杜工部集》二十卷、补遗一卷行世,为后世各种杜集祖本。《全唐诗》编诗十九卷。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九
甫字子美。襄陽人。徙河南鞏縣。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十三載獻三大禮賦。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衞率府冑曹參軍。祿山陷京師。赴河西。謁肅宗於彭原郡。拜右拾遺。上元二年。嚴武鎮成都。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永泰二年卒。年五十九。

作品評論

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辅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本事诗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新唐书·杜甫传赞
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沿袭。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徐,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诚可信云。
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
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键,陆龟蒙得其瞻博,皆出公之奇偏尔,尚轩轩然自号一家,爀世煊俗。后人师拟之不暇,矧合之乎?风骚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是知唐之言诗,公之馀波及尔。
苏轼《王定国诗集叙》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黄庭坚《大雅堂记》
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耶?故使后生辈自求之,则得之深矣。
秦观《韩愈论》
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于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庾信之诗,长于藻丽,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集诸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岂非适当其时故耶?……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与!
后山诗话
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而子美之诗,奇常、工易、新陈莫不好也。
《潜溪诗眼》
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然后世学者。当先学其工者,楕神气骨皆在于此。
岁寒堂诗话
王介甫只知巧语之为诗,而不知拙语亦诗也;山谷只知奇语之为诗,而不知常语亦诗也。欧阳公诗专以快意为主,苏端明诗专以刻意为工,李义山诗只知有金玉龙凤,杜牧之诗只知有绮罗脂粉,李长吉诗只知有花草蜂蝶,而不知世间一切皆诗也。惟杜子美则不然:在山林则山林,在廊庙则廊庙,遇巧则巧,遇拙则拙,遇奇则奇,遇俗则俗,或放或收,或新或旧,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无非诗者,故曰“吟多意有馀”,又曰“诗尽人间兴”,诚哉是言”!
岁寒堂诗话
子美诗奄有古今。学者能识国风、骚人之旨,然后知子美用意处;识汉魏诗,然后知子美遣词处。
《遯斋闲览》
或问王荆公云:编四家诗,以杜甫为第一,李白为第四,岂白之才格词致不逮甫也?公曰:白之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至于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盖其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
苕溪渔隐丛话
山谷云,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沧浪诗话
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
沧浪诗话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瀛奎律髓
大抵老杜集,成都时诗胜似关辅时,夔州时诗胜似成都时,而湖南时诗又胜似夔州时,一节高一节,愈老愈剥落也。
杨维桢《李仲虞诗序》
观杜者不唯见其律,而有见其骚者焉;不唯见其骚,而有见其雅者焉;不唯见其骚与雅也,而有见其史者焉。此杜诗之全也。
唐诗品汇
蜀郡虞集云:杜公之诗,冲远浑厚,上薄风雅,下凌沈、宋、每篇之中有句法章法,截乎不可紊;至于以正为变,以变为正,妙用无方,如行云流水,切无定质,出于精微,夺乎天造,是大难以形器求矣。公之忠愤激切、爱君忧国之心,一系于诗,故常因是而为之说曰:《三百篇》,经也;杜诗,史也。“诗史”之名,指事实耳,不与经对言也;然风雅绝响之后,唯杜公得之,则史而能经也,学工部则无往而不在也。
丹铅总录
杜子美诗诸体皆有绝妙者,独绝句本无所解。
艺圃撷馀
少陵故多变态,其诗有深句,有雄句,有老句,有秀句,有丽句,有险句,有累句。后世别为“大家”,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雄句、老句也;而终不失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丽句也。轻浅子弟往往有薄之者,则以其有险句、拙句、累句也。不知其愈险愈老,正是此老独得处,故不足难之;独拙、累之句,我不能掩瑕。虽然,更千百世无能胜之者何?要曰:无露句耳。
诗薮
盛唐一味秀丽雄浑。杜则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参其格调,实与盛唐大别,其能会萃前人在此,滥觞后世亦在此。且言理近经,叙事兼史,尤诗家绝睹。
诗薮
太白笔力变化,极于歌行;少陵笔力变化,极于近体。李变化在调与词,杜变化在意与格。然歌行无常矱,易于错综;近体有定规,难于仲缩。调词超逸,骤如骇耳,索之易穷;意格精深,始若无奇,绎之难尽,此其稍不同者也。
诗薮
大概杜有三难:极盛难继,首创难工,遘衰难挽。子建以至太白,诗家能事都尽,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体,前人未备,伐山道源,为百世师,二也;开元既往,大历继兴,砥柱其间,唐以复振,三也。
唐诗镜
杜子美之胜人者有二:思人所不能思,道人所不敢道,以意胜也;数百言不觉其繁,三数语不觉其简,所谓“御众如御寡”、“擒贼必擒王”,以力胜也。五七古诗,雄视一世,奇正雅俗,称题而出,各尽所长,是谓武库。五七律诗,他人每以情景相和而成,本色不足者往往景饶情乏,子美直摅本怀,借景入情,点熔成相,最为老手,然多径意一往,潦倒太甚,色泽未工,大都雄于古者每不屑屑于律故。故用材实难,古人小物必勤,良有以也。
李维桢《雷起部诗选序》
昔人云诗至子美集大成,不为四言,不用乐府旧题。虽唐调时露,而能得风雅遗意。七言歌行扩汉魏而大之。沉郁瑰琦,巨丽超逸。五言律体裁明密,规模宏远,比耦精严,音节调畅;七言律称是。至于长律,阖辟驰骤,变化错综,未可端倪,冠绝占今矣。
唐音癸签
少陵七律与诸家异者有五:篇制多,一也;一题数首不尽,二也;好作拗体,三也;诗料无所不入,四也;好自标榜,即以诗入诗,五也。此皆诸家所无,其他作法之变,更难尽数。
《诗源辨体》
或问:子美五七言律较盛唐诸公何如?曰:盛唐诸公唯在兴趣,故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若子美则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故体多严整,语多沉着耳。此各自为胜,未可以优劣论也。
池北偶谈
宋明以来,诗人学杜子美者多矣。予谓退之得杜神,子瞻得杜气,鲁直得杜意,献吉得杜体,郑继之得杜骨。它如李义山、陈无己,陆务观、袁海叟辈、又其次也;陈简斋最下。
《杜诗详注凡例》
自元微之作序铭,盛称其所作,谓“自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故王介甫选四家诗,独以杜居第一。秦少游则推为孔子大成,郑尚明则推为周公制作,黄鲁直则推为诗中之史,罗景纶则推为诗中之经,杨诚斋则推为诗中之圣,王元美则推为诗中之神,诸家无不崇奉师法。宋惟杨大年不服杜,诋为村夫子,亦其所见者浅。至嘉隆间,突有王慎中、郑继之、郭子章诸人,严驳杜诗,几令身无完肤,真少陵蟊贼也。杨用修则抑扬参半,亦非深知少陵者。
《絸斋诗谈》
诗有以涩为妙者,少陵诗中有此味,宜进此一解。涩对滑看,如碾玉为山,终不如天然英石之妙,
《絸斋诗谈》
五言排律,当以少陵为法,有层次,有转接,有渡脉,有闪落收缴,又妙在一气。
《絸斋诗谈》
古之人,如杜子美之雄浑博大,其在山林与朝廷无以异,其在乐士与兵戈险厄无以异,所不同者山川风土之变,而不改者忠厚直谅之志。志定,则气浩然,则骨挺然,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者,实有其物,向光怪熊熊,自然溢发。少陵独步千古,岂骚人香草,高士清操而已哉!
《唐诗别裁》
少陵五言长篇,意本连属,而学问博,力量大,转接无痕,莫测端倪,转似不连属者,千古以来,让渠独步。
《唐诗别裁》
少陵七言古如建章之宫,千门万户;如巨鹿之战,诸候皆从壁上观,膝行而前,不敢仰视;如大海之水,长风鼓浪,扬泥沙而舞怪物,灵蠢毕集。别于盛唐诸家,独称大家。
《唐诗别裁》
杜诗近体,气局阔大,使事典切,而人所不可及处,尤在错综任意,寓变化于严整之中,斯足以凌轹千古。
《杜诗镜铨》
五古前人多以质厚清远胜,少陵出而沉郁顿挫,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无一蹈袭汉魏,正深得其神理。
《杜诗镜铨》
少陵绝句,直抒胸臆,自是大家气度,然以为正声则未也。宋人不善学之,往往流于粗率。
瓯北诗话
少陵之真本领……仍在少陵诗中“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句。盖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无浅语。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杜工部五言诗,尽有古今文字之体。前后《出塞》、“三别”、“三吏”,固为诗中绝调,汉魏乐府之遗音矣。他若《上韦左丞》,书体也;《留花门》,论体也;《北征》,赋体也;《送从弟亚》,序体也;《铁堂》、《青阳峡》以下诸诗,记体也;《遭田父泥饮》,颂体也;《义鹘》、《病柏》,说体也;《织成褥段》,箴体也;《八哀》,碑状体也;《送王砯》,纪传体也,可谓牢笼众有,挥斥百家。
《岘傭说诗》
少陵七律,无才不有,无法不备。义山学之,得其浓厚;东坡学之,得其流转;山谷学之,得其奥峭;遗山学之,得其苍郁;明七子学之,佳者得其高亮雄奇,劣者得其空廓。
三唐诗品
情芳意古,蕴藉宏深,本《小雅》怨诽之音,撰建安疏宕之骨,简蓄不逮古人,沉厉过之。七言骨重气苍,意研律细,诸家评论,以此赅焉。
《唐宋诗举要》
五言长律,作者颇夥,然不能以颢气驱迈,健笔抟捖,则与四韵无大异,不过衍为长篇而已。杜老五言长律,开阖跌荡,纵横变化,远非他家所及。至……七言长律,最为难工,作者亦少,虽老杜为之,亦不能如五言之神化,他家无论也。
共431,分44頁顯示   2  3  4  5 下一頁
① 韋濟,天寶七年爲河南尹,遷尚書左丞。
引用典故:貢公喜 觀國賓 殘杯冷炙 報一飯 原憲貧 行歌 子雲 要路津 致君堯舜 子建
紈袴不餓死,儒冠誤身
丈人試靜聽,賤子具陳
甫昔少(一作妙)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一作爲)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隱淪
騎驢三十載,旅食(一作客)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冷炙,到處潛悲辛
主上頃見徵,歘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無縱鱗
甚媿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於百僚上,猥誦佳句新。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
焉能心怏怏,秪是走踆踆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
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
白鷗沒(一作波)浩蕩,萬里誰能馴。
⑴ 天寶中,詔徵天下士有一藝者,皆得詣京師就選。李林甫抑之,奏令考試,遂無一人得第者
評注(點擊查看或隱藏評注)

送高三十五書記(753年) 唐 · 杜甫
① 高適,渤海人。解褐爲封丘尉,不就。客遊河西,哥舒翰奇之,表爲書記。
崆峒小麥熟,且(一作吾)願休王師。
請公問主將,焉用窮荒爲
飢鷹未飽肉,側翅隨人飛。
高生跨鞍馬,有似幽幷(一作幷州)
脫身簿尉中,始與捶楚辭。
借問今何官,觸熱向武威。
答云(一作言)一書記,所媿國士知。
人實不易知,更(一作尤)須慎其儀(一作宜)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一作旗)
此行既特達,足以慰所思(一作亦足慰遠思)
男兒功名遂,亦在老大時。
常恨結驩淺,各在天一涯。
又如參與商,慘慘中腸(中腸安不)悲。
驚風吹(一作飄)鴻鵠,不得相追隨。
黃塵翳沙漠,念子何當(一作時)歸。
邊城有餘力,早寄從軍詩。
⑴ 積石軍每歲麥熟,吐蕃穫之,邊人呼爲吐蕃麥莊。天寶六年,哥舒翰掩擊大破之,後不敢復至。八載,又克其石堡城。然自此用兵河西不已,故追言戒之,欲適告翰也
⑵ 唐簿尉有罪,輒受鞭韃
評注(點擊查看或隱藏評注)

贈李白(744年) 唐 · 杜甫
引用典故:金閨彥 青精飯
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
野人羶腥蔬食常不飽。
豈無青精(一作籸,一作䭀),使我顏色好。
苦乏(一作買)資,山林迹如掃。
李侯金閨彥(一作深),脫身事幽討。
(一作未)有梁宋遊,方期拾瑤草。
評注(點擊查看或隱藏評注)

遊龍門奉先寺(741年) 唐 · 杜甫
① 龍門即伊闕,一名闕口,在河南府北四十里。
已從招提遊,更宿招提境。
陰壑生(一作靈),月林散清影。
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⑴ 一作闊,一作閱,一作開
評注(點擊查看或隱藏評注)

望嶽(736年) 唐 ·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胷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評注(點擊查看或隱藏評注)

玄都壇歌寄元逸人(752年) 唐 · 杜甫
引用典故:王母
故人昔隱東蒙峰,已佩含景蒼精龍(劒之在左,蒼龍象也)
故人今居子午谷,獨在(一作並)陰崖結(一作白)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壇,青石漠漠常(一作松)風寒。
子規夜啼山竹裂,王母晝下雲旗翻(一作蟠)
知君此計成(一作誠)長往,芝草琅玕日應長。
鐵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蕭爽。
⑴ 公孫端《劒銘》:“含景吐商。”
⑵ 終南大秦嶺,有采蜜人山行,尋鐘聲而入,至一寺。旁有大竹林一二頃,截竹盛蜜,歸以告戍卒。卒復往取竹,見崖垂鐵鎖長三丈,掣鎖欲上。二虎踞崖大呼,驚怖而返
評注(點擊查看或隱藏評注)

貧交行(752年) 唐 · 杜甫
引用典故:管鮑 飜手
飜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評注(點擊查看或隱藏評注)

兵車行(751年) 唐 · 杜甫
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一作橋)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裹頭,歸來頭白還(一作猶)戍邊
邊亭(一作庭)流血成海水,(一作我)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荆杞。
縱有健婦把鋤犂,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一作隴)西卒
縣官急索租(一作縣官云急索),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是(一作得)比鄰,生男(一作兒)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一作悲)啾啾
⑴ 開元十五年,以吐蕃爲邊害。詔隴右、河西兵集臨洮,朔方兵集會州,防秋,至冬初無寇而罷
⑵ 唐制,百戶爲一里,里置正一人
⑶ 唐人稱太宗爲文皇,明皇爲武皇
⑷ 太行之東,唐都長安,凡河北諸道,皆為山東
⑸ 一作“役夫心益憤,如今縱得休。還爲隴西卒”。《通鑒》:“天寶九載十二月,關西遊奕使王難得擊吐蕃,克五橋,拔樹敦城。”
⑹ 錢謙益曰:“天寶十載,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士卒死者六萬。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莫肯應。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枷送軍所。此詩序南征之苦,設爲役夫問荅之詞,‘君不聞’以下,言征戍之苦,海內驛騷,不獨南征一役爲然也。”
評注(點擊查看或隱藏評注)

安西都護胡青驄,聲價歘然來向東。
此馬臨陣久無敵,與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養隨所致,飄飄(一作搖)遠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櫪恩,猛氣猶思戰場利。
(一作踠)促蹄高踣鐵,交河幾蹴曾冰裂。
五花散作雲滿身,萬里方看汗流血。
長安壯兒不敢騎,走過掣電傾城知。
青絲絡頭爲君老,何由却出橫門
⑴ 赭白馬賦,願終惠養
⑵ 剪鬃爲辮,或三花,或增長花,或云印以三花飛風之字
⑶ 長安城北出西頭第一門曰橫門,其外有橫橋
評注(點擊查看或隱藏評注)

引用典故:伯樂 驊騮 天子之馬 王良 騕褭
吾聞天子之馬走千里,今之畫圖無乃是。
是何意態雄且傑,駿(一作騣)尾蕭梢朔風起。
毛爲綠縹(一作驃)兩耳黃,眼有紫燄雙瞳方。
矯矯(一作然)龍性(一作矮龍性逸)(東坡書作含)變化,卓立天骨森開張。
伊昔太僕張景順,監牧攻駒閱清峻。
遂令大奴(一作字)天育,別養驥子憐神俊(一作駿)
當時四十萬匹馬,張公歎其材盡下。
故獨寫真傳世人,見之座右久更新。
年多物化空形影,嗚呼健步無由騁。
如今豈無騕褭驊騮,時無王良伯樂死即休。
⑴ 一作考牧攻駒,一作考牧神駒
⑵ 漢昌邑王使大奴以衣車載女子。注,奴之尤長大者,此言景順之牧馬奴耳
評注(點擊查看或隱藏評注)


共431,分44頁顯示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