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兰条荐浴


《楚辞补注》卷二〈九歌·云中君〉~57~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览冀州兮有馀,横四海兮焉穷。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大戴礼记》第四十七篇〈夏小正·五月〉~88~
五月:参则见。参也者,伐星也,故尽其辞也。浮游有殷。殷,众也。浮游,殷之时也。浮游者,渠略也,朝生而莫死。称「有」,何也?有见也。则鸣。者,百鹩也。鸣者,相命也。其不辜之时也,是善之,故尽其辞也。时有养日。养,长也。一则在本,一则在末,故其记曰「时养日」云也。乃瓜。乃者,急瓜之辞也。瓜也者,始食瓜也。良蜩鸣。良蜩也者,五采具。匽之兴,五日翕,望乃伏。其不言「生」而称「兴」,何也?不知其生之时,故曰「兴」。以其兴也,故言之「兴」。五日翕也。望也者,月之望也。而伏云者,不知其死也,故谓之「伏」。五日也者,十五日也。翕也者,合也。伏也者,入而不见也。启灌蓝蓼。启者,别也,陶而疏之也。灌也者,聚生者也。记时也。鸠为鹰。唐蜩鸣。唐蜩者,匽也。初昏大火中。大火者,心也。心中,种黍、菽、糜时也。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
《荆楚岁时记》第一部〈宝颜堂秘笈本〉~352~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按《大戴礼》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楚辞》曰:「浴兰汤兮,沐芳华,今谓之浴兰节,又谓之端午,蹋百草,即令人有斗百草之戏也。宗则字文度,常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师旷占》曰:「岁多病则病草先生,艾是也。今人以艾为虎形,或剪䌽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岁华纪丽》卷二《端午〉~55~
日叶正阳,时当中夏。采蟾蜍之令节,语鸲鹆之佳辰,锦●鬼字,角黍之秋,浴兰之月,朱索,赤符,祭屈,祠陈,长命缕,辟兵缯,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
典故
蒲黍


《荆楚岁时记》第一部〈宝颜堂秘笈本〉~352~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
《风土记》
仲夏端午,烹骛角黍。……进筒粽,一名角黍,一名粽。
典故
七夕穿针


《西京杂记》卷一~072~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荆楚岁时记》~45~
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也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瓜上,则以为符应。
典故
相关人物
牛郎
 
织女


《荆楚岁时记》第一部〈宝颜堂秘笈本〉
是夕,人家妇女结䌽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例句

万人惟待乘鸾出,乞巧齐登明月楼。 陆畅 云安公主出降杂咏催妆二首

典故
乞天孙巧
 
乞蛛丝巧


《荆楚岁时记》第一部〈宝颜堂秘笈本〉~356~
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䌽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典故

《荆楚岁时记》第一部〈宝颜堂秘笈本〉~32~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之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符于傍,百鬼畏之。
典故
荼垒安扉


《昭明文选》卷三〈赋乙·京都中·东京赋〉~24~
度朔作梗,守以郁垒。神荼副焉,对操索苇。唐·李善注引《风俗通曰》:「《黄帝书》,上古时有神荼、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有桃树,下常简阅百鬼,鬼无道理者,神荼与郁垒,持以苇索,执以饲虎。是故县官常以腊祭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以禦凶也。」
《荆楚岁时记》第一部〈宝颜堂秘笈本〉~322~
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之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典故

《荆楚岁时记》第一部〈宝颜堂秘笈本〉~324~
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
典故 
把茱萸


《西京杂记》卷三~080~
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儒妻,说在宫内时,见戚夫人侍高帝常以赵王如意为言,而高祖思之。几半日不言,叹息悽怆而未知其术,辄使夫人击筑,高祖歌大风诗以和之。又说在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竞为妖服以●良时,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忝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户竹下围棋,胜者终年有福,负者终年疾病,取丝缕就北辰星求长命乃免。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妖邪,三月上巳张乐于流水,如此终岁焉。戚夫人死,侍儿皆复为民妻也。
《荆楚岁时记》第一部〈宝颜堂秘笈本〉~362~
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按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宴设于台榭。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时序部十七·九月九日〉~282~
晋·周处《风土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禦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