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彙、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華陽國志》卷一〈巴志〉~4~
漢高帝滅秦為漢王,王巴蜀。閬中人范自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說帝為募發賨民,要與共定秦。秦地既定,封自為長安建章鄉侯。帝將討關東,賨民皆思歸,帝嘉其功而難傷其意,遂聽還巴。

例句

數錢教姹女,買藥問巴賨。 李賀 惱公

典故 
巴子城


《春秋左傳·桓公九年》
巴子使韓服告于楚。請與鄧為好。楚子使道朔將巴客以聘於鄧。鄧南鄙鄾人。攻而奪之幣。殺道朔。及巴行人。楚子使薳章讓於鄧。鄧人弗受。夏。楚使鬥廉帥師。及巴師圍鄾。鄧養甥。聃甥。帥師救鄾。三逐巴師不克。鬥廉衡陳其師於巴師之中。以戰而北。鄧人逐之。背巴師。而夾攻之。鄧師大敗。鄾人宵潰。晉·杜預注:「巴國,在巴郡江州縣」
《華陽國志》卷一〈巴志〉~4~
《洛書》曰:「人皇始出,繼地皇之後,兄弟九人,分理九州,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輔。」華陽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國,則巴蜀矣。其分野,輿鬼、東井。其君,上世未聞。五帝以來,黃帝、高陽之支庶,世為侯伯。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屬梁州。禹娶於塗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啟,呱呱啼,不及視。三過其門而不入室,務在救時。今江州塗山是也,帝禹之廟銘存焉。禹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淩殷人,前徒殷人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爵之以子。古者,遠國雖大,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曰子。其地,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土植五榖。牲具六畜。

例句

久遊巴子國,臥病楚人山。 杜甫 自瀼西荊扉且移居東屯茅屋四首

久遊巴子國,屢入武侯祠。 杜甫 諸葛廟

稍分巴子國,欲近老人星。 竇庠 酬韓愈侍郎登岳陽樓見贈

城臨巴子國,臺沒漢王宮。 陳子昂 白帝城懷古

典故
冤魂化禽
 
口流血
 
口血
 
古帝魂
 
啼成血
  
啼鵑
  
悲蜀帝
 
昔帝恨
  
望帝啼鵑
 
望帝愁魂
 
望帝春心
 
望帝歸魂
  
杜宇啼血
 
杜魂
   
杜鵑積恨
 
杜鵑魂
 
泣杜鵑
 
蜀天子
 
蜀帝王
 
蜀帝魂
 
蜀王作鳥
 
蜀王遺魄
    
魂作杜鵑
 
鵑啼血
  
蜀羽怨紅啼斷

相關人物
杜宇


《華陽國志》卷三〈蜀志〉~8~
魚鳧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於湔。後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時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悅之,納以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巴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後戶,玉壘、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於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巴亦化其教而力農務。迄今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
《昭明文選》卷四〈賦乙·京都中·左思蜀都賦〉~89~
唐·李善注引《蜀記》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號曰望帝。宇死,俗說云宇化為子規。子規,鳥名也。蜀人聞子規鳴,皆曰望帝也。」
《太平御覽》卷一百六十六〈州郡部·劍南道·益州〉~937~
《十三州志》曰:「時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鱉冷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國禪鱉冷,號曰開明,遂自亡去,化為子規。故蜀人聞鳴曰:『我望帝也。』」
晉·闞駰《十三州志》
「其後有王日杜宇,稱帝,號望帝。……有一死者名鱉令,其尸亡至汶山卻是更生,見望帝,帝以為蜀相,時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鱉令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國禪鱉令,號曰開明。遂自亡去,化為子規。故蜀人聞鳴曰:『我望帝也。』又云:『望帝使鱉令治水而淫其妻,令還,帝慚,遂化為子規。』」(據《二酉堂叢書》清·張澍輯本)
舊題晉·張華注《禽經》
「嶲周,子規也(按,即杜鵲)。」《注》:「夜啼達旦,血漬草木。」
《太平廣記》卷四百六十三〈禽鳥四·杜鵑〉
杜鵑,始陽相推而鳴,先鳴者吐血死。嘗有人出行,見一群寂然,聊學其聲,即死。初鳴,先聽者主離別。廁上聽其聲,不祥。厭之之法,當為犬聲應之。

簡釋

杜宇:指杜鹃鸟,或喻哀怨、思归之情。唐李商隐《井络》:“堪叹故君成杜宇,可能先主是真龙。”


例句

蜀魄啼來春寂寞,楚魂吟後月朦朧。 來鵠 寒食山館書情

胡蝶翅翻殘露滴,子規聲盡野煙深。 劉滄 經古行宮

殘春碧樹自留影,半夜子規何處聲。 劉滄 題吳宮苑

鳥聲有悲歡,我愛口流血。 劉駕 苦寒吟

劒閣西南遠鳳臺,蜀魂何事此飛來。 吳融 岐下聞子規

不同蜀魄啼殘月,唯逐天雞囀詰朝。 姚合 詠鶯

子規啼欲死,君聽固無愁。 姚合 送任畹及第歸蜀中覲親

古樹春無花,子規啼有血。 孟郊 答韓愈李觀別因獻張徐州

寂寥聞蜀魄,清絕怨湘弦。 張喬 將離江上作

杜鵑魂厭蜀,蝴蝶夢悲莊。 張祜 華清宮和杜舍人

誰爲蜀王身作鳥,自啼還自有花開。 徐凝 玩花五首之三

壺觴笑詠隨風去,唯有聲聲蜀帝魂。 方干 題故人廢宅二首之二

憑書正惆悵,蜀魄數聲新。 朱慶餘 寄友人

蜀魄叫回芳草色,鷺鷥飛破夕陽煙。 李咸用 題王處士山居

堪嘆故君成杜宇,可能先主是真龍。 李商隱 井絡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李商隱 錦瑟

昔帝一時恨,後人千古悲。 李山甫 聞子規

有鳥自稱蜀帝魂。 李益 從軍夜次六胡北飲馬磨劍石為祝殤辭

石滑羊腸險,山空杜宇悲。 李端 送夏侯審遊蜀

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 李群玉 烏夜號

黃陵廟前春已空,子規啼血滴松風。 李群玉 題二妃廟

夜雨岡頭食蓁子,杜鵑口血老夫淚。 李賀 老夫采玉歌

恨聲流蜀魄,冤氣入湘雲。 李頻 哭賈島

況又將冤抱,經春杜魄隨。 李頻 送于生入蜀

到得長江聞杜宇,想君魂魄也相隨。 李頻 過長江傷賈島

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門。 杜牧 杜鵑

其聲哀痛口流血,所訴何事常區區。 杜甫 杜鵑行

口乾垂血轉迫促,似欲上訴於蒼穹。 杜甫 杜鵑行

望帝傳應實,昭王問不回。 杜甫 秋日荊南懷述三十韻

楚天空闊月成輪,蜀魄聲聲似告人。 杜荀鶴 聞子規

旅情方浩蕩,蜀魄滿林啼。 武元衡 夕次潘山下

猶疑蜀魄千年恨,化作冤禽萬囀聲。 武元衡 春曉聞鶯

望鄉臺上秦人在,學射山中杜魄哀。 武元衡 送柳郎中裴起居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白居易 琵琶引

蜀魄千年尚怨誰,聲聲啼血向花枝。 羅鄴 聞子規

千年冤魄化爲禽,永逐悲風叫遠林。 蔡高 詠子規

不忿黃鸝驚曉夢,唯應杜宇信春愁。 鄭谷 遊蜀

歲積萇弘怨,春深杜宇哀。 雍陶 蜀中戰後感事

蜀魄未歸長滴血,只應偏滴此叢多。 韓偓 凈興寺杜鵑一枝繁艷無比

杜宇冤亡積有時,年年啼血動人悲。 顧況 子規

棲霞山中子規鳥,口邊血出啼不了。 顧況 聽子規

碧鮮似染萇弘血,蜀帝城邊子規咽,相如橋上文君絕。 顧況 露青竹杖歌

君不見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鵑似老烏。 杜甫 杜鵑行

典故
鱉靈王蜀

相關人物
鱉靈


《後漢書》卷五十九《張衡傳》
張衡《思玄賦》:「鱉令殪而尸亡兮,取蜀禪而引世。」唐·李賢注:「鱉令,蜀王名也。令音靈。殪,死也。禪,傳位也。引,長也。揚雄《蜀王本紀》曰『荊人鱉令死,其尸流亡,隨江水上至成都,見蜀王杜宇,杜宇立以為相。杜宇號望帝,自以德不如鱉令,以其國禪之,號開明帝。下至五代,有開明尚,始去帝號,復稱王』也。」
《華陽國志·序志》
荊人鱉靈死,屍化西上,後為蜀帝。

例句

詰汾興魏,鱉靈王蜀。 李瀚 蒙求

典故
乘駟馬
 
乘駟馬歸
 
劍閣題詞
 
司馬題橋
 
含羞入劍關
 
登橋柱題
 
相如擁傳
 
相如駟馬歸
 
赤車蜀道
 
赤車迎相如
 
車騎重歸
 
長卿駟馬
 
長橋題柱
 
關門駟馬
      
駟馬歸
 
駟馬炫鄉關
 
駟馬車
  
騁騶引
 
驅駟馬

相關人物
司馬相如

參考典故
相如返臨邛


《藝文類聚》第六十三卷〈居處部三·門〉~29~
《華陽國志》曰:蜀城十里,有升遷橋,送客觀。司馬相如初入長安,題其門曰:「不乘赤車駟馬,不過汝下。」
《太平御覽》卷七十三〈地部三十八·橋〉~472~2~
晉·常璩《華陽國志》:「升遷橋在成都縣北十里,即司馬相如題橋柱曰:『不乘駟馬高車不過此橋。』」
《華陽國志》卷三〈蜀志〉~52~
城北十里有昇仙橋,有送客觀。司馬相如初入長安,題市門曰:「不乘赤車駟馬,不過汝下也。」

簡釋

题柱:喻指立志求取功名。唐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壮节初题柱,生涯独转蓬。”


例句

徒聞子敬遺琴在,不見相如駟馬歸。 戴叔倫 吊暢當

漢家天子馳駟馬,赤軍蜀道迎相如。 李白 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之一

相如已定題橋志,江上無由夢釣臺。 杜牧 寄湘中友人

壯節初題柱,生涯獨轉蓬。 杜甫 投贈哥舒開府二十韻

贈粟囷應指,登橋柱必題。 杜甫 水宿遣興奉呈群公

顧我老非題柱客,知君才是濟川功。 杜甫 陪李七司馬皂江上觀造竹橋即日成往來之人免冬寒入水聊題短作簡李公二首之一

題橋每念相如志,佩印當期季子榮。 杜荀鶴 遣懷

相如擁傳有光輝,何事闌干淚濕衣。 武元衡 重送盧三十一起居

漢朝卿相盡風雲,司馬題橋眾又聞。 汪遵 升仙橋

題橋貴欲露先誠,此日人皆笑率情。 汪遵 升仙橋

更見橋邊記名姓,始知題柱免人嗤。 王播 淮南遊故居感舊酬西川李尚書德裕

欹枕正牽題柱思,隔樓誰轉遶梁聲。 羅隱 中元夜泊淮口

題柱心猶壯,移山志不忘。 羅隱 投浙東王大夫二十韻

莫怪馬卿題姓字,終朝雲雨化龍津。 翁洮 春日題航頭橋

歲年書有記,非為學題橋。 蘇頲 利州北佛龕前重於去歲題處作

唯恥舊橋題處在,榮歸無計似相如。 許棠 講德陳情上淮南李僕射八首之六

詞客題橋去,忠臣叱馭來。 雍陶 蜀中戰後感事

去時此地題橋去,歸日何年佩印歸。 韋莊 東陽贈別

更覽諸公作,知高題柱名。 顏真卿 登平望橋下作

衛玠羊車懸,長卿駟馬姿。 黃滔 喜翁文堯員外病起

典故

《昭明文選》卷三十七〈表上·陳情事表〉~695~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華陽國志》卷十一〈後賢志〉~637~
李宓,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也。祖父光,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更行,見養祖母。治《春秋左傳正義》,博覽《五經》,多所通涉。機警辨捷,辭義響起。事祖母以孝聞。其侍疾,則泣涕側息,日夜不解帶,膳飲湯藥,必過目嘗口。本郡禮命,不應。州辟從事,尚書郎,大將軍主簿,太子洗馬。奉使聘吳。吳主問蜀馬多少。對曰:「官用有餘,民閒自足。」吳主與群臣汎論道義,謂:「寧為人弟。」宓曰:「願為人兄。」吳主曰:「何以為兄?」宓曰:「為兄供養之日長。」吳主及群臣稱之。大同後,征西將軍鄧艾聞其名,請為主簿,及書招欲與相見,皆不往。以祖母年老,心在色養,拒州郡之命。獨講學,立旌授生。武帝立太子,徵為洗馬。詔書累下,郡縣相逼。宓上疏,疏在本傳。武帝覽之,曰:“宓不空有名也。”嘉其誠款,賜奴婢二人。下郡縣供其祖母奉膳。及祖母卒,服終,徙從尚書郎為河內溫令。
典故 
五丁力盡
 
五丁愁
 
五丁鑿
 
五丁開
 
五丁開道
 
五丁開險
  
壯士死
  
金牛假道
 
開山力士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漢文》卷五十三〈揚雄·蜀王本紀〉~44~
天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徙蜀山。王無五丁,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號曰石牛。千人不能動,萬人不能移。蜀王據有巴蜀之地,本治廣都樊鄉,徙居成都。秦惠王遣張儀、司馬錯定蜀,因築成都而縣之。成都在赤裏街,張若徙置少城內。始造府縣寺舍,令與長安同制。秦惠王時,蜀王不降秦,秦亦無道出於蜀。蜀王從萬餘人,東獵褒穀,卒見秦惠王。秦王以金一笥遺蜀王,蜀王報以禮物,禮物盡化為土。秦王大怒,臣下皆再拜,賀曰:「土者,地也,秦當得蜀矣。」。《秦惠王本紀》曰: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後。蜀人見之,以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養卒,以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為然,即發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道得通,石牛之力也。後遣丞相張儀等隨石牛道伐蜀焉。武都人有善知,蜀王者將其妻女適蜀。居蜀之後,不習水土,欲歸。蜀王心愛其女,留之,乃作〈伊鳴之聲〉六曲以舞之。武都丈夫化為女子,顏色美好,蓋山之精也。蜀王娶以為妻。不習水土,疾病欲歸,蜀王留之。無幾物故,蜀王發卒之武都擔土,于成都郭中葬之。蓋地三畝,高七丈,號曰武擔以石作鏡一枚表其墓,徑一丈,高五尺。於是,秦王知蜀王好色,乃獻美女五人于蜀王。蜀王愛之,遣五丁迎女。還至梓潼,見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丁引其尾,不出。五丁共引蛇,山乃崩,壓五丁。五丁踏地大呼,秦王五女及迎送者皆上山,化為石,蜀王登臺,望之不來,因名五婦侯台。蜀王親埋作塚,皆致萬石,以志其墓。
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
開明位號曰叢帝。叢帝生盧帝。盧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保子帝攻青衣,雄張獠、僰。九世有開明帝,始立宗廟。以酒曰醴,樂曰荊。人尚赤。帝稱王。時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舉萬鈞。每王薨,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為墓志。今石筍是也。號曰筍里。未有謚列,但以五色為主。故其廟稱青赤【黑】黃白黑帝也。開明王自夢廓移,乃徙治成都。
《太平廣記》卷四百五十六〈蛇一·蜀五丁〉
周顯王三十二年,蜀使使朝秦。秦惠王數以美女進蜀王,感之故朝。惠王知蜀王好色,許嫁五女於蜀。蜀遣五丁迎之,還到梓潼,見一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拽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拔蛇,山崩,同時壓殺五丁及秦五女,而山分為五嶺,直上有平石。蜀王痛悼,(「悼」原作「復」,據明抄本改。)乃登之,因命曰「五女塚山」,于平石上為「望婦侯」。作「思妻台」。今其山或名「五丁塚」。
《水經注》卷二十七〈沔水上〉
來敏《本蜀論》云:「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張儀、司馬錯尋路滅蜀,因曰石牛道。」

簡釋

五丁:喻指功勋卓著的功臣名将。唐张枯《读狄梁公传》:“五丁抉造化,一柱正乾坤。”

金牛:指蜀道。唐李商隐《井络》:“将来为报奸雄辈,莫向金牛访旧踪。”


例句

七聖心迷運方厄,五丁力盡路猶窄。 元稹 望雲騅馬歌

凜凜三伏寒,巉巉五丁跡。 岑參 入劍門作寄杜楊二郎中時二公並為杜元帥判官

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 張祐 讀狄梁公傳

千里煙霞錦水頭,五丁開得也風流。 李山甫 蜀中寓懷

不用五丁士,如何九折通。 李嶠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李白 蜀道難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開。 李隆基 幸蜀西至劍門

前驅二星去,開險五丁忙。 杜牧 奉和門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領相印出鎮全蜀詩十八韻

即事壯重險,論功超五丁。 杜甫 橋陵詩三十韻因呈縣內諸官

伯禹訪未知,五丁愁不鑿。 王維 燕子龕禪師

我思五丁力,拔入九重城。 白居易 答桐花

文章四子盛,道路五丁開。 雍陶 蜀中戰後感事

五丁功再睹,八難事難忘。 韋莊 和鄭拾遺秋日感事一百韻

五丁卓犖多奇力,四士英靈富文藝。 駱賓王 疇昔篇

劍門千仞起,石路五丁開。 駱賓王 錢鄭安陽入蜀

典故
豪俠窟


《華陽國志·蜀志》
然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國,輒徙其豪俠於蜀;資我豐土,家有鹽銅之利,戶專山川之材,居給人足,以富相尚。

例句

紆餘脂膏地,慘澹豪俠窟。 杜甫 鹿頭山

典故

《華陽國志》卷三〈蜀志〉~52~
州奪郡文學為州學,郡更於夷里橋南岸道東邊起文學,有女墻。其道西城,故錦官也。錦江織錦濯其中則鮮明,濯他將則不好,故命曰錦里也。
典故
力士推山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漢文》卷五十三〈揚雄·蜀王本紀〉~44~
天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徙蜀山,王無五丁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號曰石牛。千人不能動,萬人不能移。
《華陽國志》卷三〈蜀志〉
開明位號曰叢帝。叢帝生盧帝。盧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保子帝攻青衣,雄張獠、僰。九世有開明帝,始立宗廟。以酒曰醴,樂曰荊。人尚赤。帝稱王。時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舉萬鈞。每王薨,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為墓志。今石筍是也。號曰筍里。未有謚列,但以五色為主。故其廟稱青赤【黑】黃白黑帝也。開明王自夢廓移,乃徙治成都。
典故
蜀山蛇


《華陽國志·蜀志》
(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許嫁五女於蜀。蜀遣五丁迎之。還到梓潼,見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蛇。山崩,同時壓殺五人及秦五女,并將從;而山分為五嶺。

例句

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李商隱 詠史

典故
蜀王鏡


《華陽國志·蜀志》
武都有一丈夫,化為女子,美而豔,蓋山精也。蜀王納為妃。不習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為《東平》之歌以樂之。無幾,物故。蜀王哀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擔土,為妃作冢,蓋地數畝,高七丈。上有石鏡。今成都北角武擔是也。

例句

蜀王將此鏡,送死置空山。 杜甫 石鏡

典故
犀厭怪
 
相關人物
李冰


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
秦孝文王以李冰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檢江,別支流,雙過郡下,以行舟船。……又溉灌三郡,開稻田。於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外作石犀五頭以厭水精。穿石犀溪渠於江南,命曰犀牛里。後轉置犀牛二頭,一在府市市橋門,今所謂石牛門是也。一在淵中。

例句

鵩鳥長沙諱,犀牛蜀郡憐。 杜甫 哭韋大夫之晉

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 杜甫 石犀行

空留犀厭怪,無復酒除災。 雍陶 蜀中戰後感事

典故
一區揚雄宅

相關人物
揚雄


《漢書》卷八十七上〈揚雄列傳上〉~353~
揚雄字子雲,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僑者,以支庶初食采於晉之揚,因氏焉,不知伯僑周何別也。揚在河、汾之間,周衰而揚氏或稱侯,號曰揚侯。會晉六卿爭權,韓、魏、趙興而范中行、知伯弊。當是時,偪揚侯,揚侯逃於楚巫山,因家焉。楚漢之興也,揚氏溯江上,處巴江州。而揚季官至廬江太守,漢元鼎間避仇復溯江上,處岷山之陽曰郫,有田一廛,有宅一區,世世以農桑為業。自季至雄,五世而傳一子,故雄亡它揚於蜀。
《華陽國志》卷十上〈先賢士·二〉~533~
子雲玄達,煥乎弘聖。揚雄,字子雲,成都人也。少貧,好道。家無擔石之儲,十金之費,而晏如也。
典故

晉·常璩《華陽國志》卷十下《先賢士女總贊下·漢中士女》
閻憲字孟度,成固人也,知名人。為錦竹令,以禮讓為化,民莫敢犯。男子杜成夜行,得遺物一囊,中有錦二十五匹,求其主還之,曰:「縣有明君,何敢負其化?」童謠歌曰:「閻尹賦政,既明且昶。去苛去辟,動以禮讓。」遷蜀郡,吏民涕泣送之以千數。

例句

遺錦非前邑,鳴琴即舊臺。 駱賓王 錢鄭安陽入蜀